03.06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先秦及兩漢以來,蜀中一直為兵家征討的要地,關中與蜀中之間的咽喉關隘漢中因此成了戰火最盛的區域。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富庶肥沃的天府巴蜀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打破這樣的不均衡局面、大力促進我國北部地區與蜀中的聯繫,西漢時候得益於絲綢之路的開闢,甘肅與秦川巴蜀交界的祁山位置又新闢了一條“關隴大道”,自此,“關隴大道”作為入蜀的西大門,在兩漢時期也成了與蜀中相關的又一處戰略要地。

“得隴望蜀”本為銳意進取之意,經曹操一說後成了貶義之詞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在收復西漢原有疆土、親征關隴大道一線時,派大將軍岑彭將稱霸隴西的隗囂及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包圍了起來,自己就先回京城去了。臨走前,劉秀給岑彭留下了這樣的指令: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後漢書·岑彭傳》)。意思是說: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既已得到了隴地,現在又希望得到蜀地。

“得隴望蜀”的故事正是來源於此,本來表達的是劉秀銳意進取、一鼓作氣光復山河的志向,然而同樣的說法經《三國演義》裡曹操的複述後,其意思就被歪曲了!因為《三國演義》裡曹操是“反面人物”,他說的話焉能有好意?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向曹操進言說:“劉備剛詐取了蜀地,趁蜀人尚未完全歸心,主公可趁已得漢中的優勢火速進軍蜀中!”曹操因此回答道:“做人就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曹操的意思是擔心士卒遠涉勞苦,不同意進軍巴蜀,故而用此說暗諷司馬懿的“貪得無厭”。由於《三國演義》的普及性實在太強,後人就常用“得隴望蜀”來喻指“人心不知足”了。

同樣的“得隴望蜀”意圖,在千年歷史中一直被不斷重複著

即便沒有劉秀的那個指令,“得隴望蜀”其實一直廣泛存在於歷代戰爭當中,包括漢代之前的列國征伐及秦的統一六國之戰。簡單地說,這其實就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戰略意圖:當A地已被控制在手,B地唾手可得,為何不順帶地“一鼓作氣”將B地也收歸囊中?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就經常存在劍指A國、順帶滅了B地的情況:比如秦滅趙之後,下一個要滅的本是楚國,無奈中間隔著個魏國,於是順勢將魏國滅了;秦滅楚時,燕國只剩下殘部,於是秦始皇在滅楚已成定局後,順帶派一支軍隊滅了燕國;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如果用當時的話說,秦始皇就是“既得趙,復望魏;既得楚,復望燕“,與“得隴望蜀”的意思毫無二致。人們也可以據此說秦始皇”貪得無厭“,但面對天下一統的局面時,這樣的指責還能說得出口不?

假如劉秀沒有光復故土之意,任由隴西和巴蜀被割據一方,他的”光武帝“廟號就名不副實了。

“得隴望蜀”是戰爭中的趨利本能,也是王朝疆土的保衛及外擴根源

戰時的攻城掠地過程當中,一旦出現了對某地佔優的戰爭態勢,很自然就會開始權衡利弊、開始對附近的其他地方作謀劃。這是戰爭中的一種趨利本能,為了在一次出兵過程中實現最大的戰爭效益,減少其後的重複發兵。

古時由於邊疆地區常有叛亂,在發兵收復邊疆時,經常會順帶拔除周邊的叛亂根源,比如外族的侵擾煽動等;在消滅了外部的侵略勢力後,領土也就獲得了擴張。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漢朝與匈奴的百年戰爭正是來源於此,在無數次“既得隴、復望蜀”的戰爭過程中,匈奴的地域越來越小、漢朝的疆域越來越大,最終奠定了我國後世王朝的疆域基礎並延續至今。

戰爭的罪惡是本身附有的,因而我們難以給具體的戰爭行為貼上”褒與貶“的標籤:戰勝了,對戰勝方來說它就是”正義“的,反之亦然。所以,我們也不應給“得隴望蜀”貼上單一的標籤,一提到它就是”貪得無厭“......沒有這樣的“銳意進取、趁熱打鐵”,今天不知還有多方地方割據在外呢!

歷代文人對“得隴望蜀”的描述也有所迥異

除《三國演義》之外,李白也在詩中說”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意在諷刺貴族們的貪得無厭;不過到了《紅樓夢》(四十八回)裡,就成了“打趣”之意,沒多少貶義了: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著這個工夫,教給我作詩罷!”寶釵笑道:“我說你得隴望蜀呢!”其間充滿的是嗔笑喜樂之意。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魯迅在書信集《致陶元慶》裡說:“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在這裡,“得隴望蜀”就成了一種謙恭用語。有位友人的女兒剛通過了鋼琴考級,她又想趁勢學一下小提琴,友人因此說:“趁熱打鐵、得隴望蜀的好事情,我支持你!”言下之意顯然充滿了鼓勵。

詞語解釋裡說它含褒義或貶義,但只用了“得寸進尺、貪得無厭、貪心不足”作為其近義詞,其實“銳意進取、一鼓作氣、趁熱打鐵”何嘗不也是它的近義詞呢?

“得隴望蜀”本無褒貶之義,只看使用之人處於怎樣的心境

這裡又回到前文所說的《三國演義》上。假如當時的曹操不是擔心戰線拉得太長,他對司馬懿的建言恐怕就會是另一種意思了。

那時候的曹操剛經歷了赤壁之敗、加上許都存有內患,心情充滿了頹喪和厭倦,“得隴望蜀”從他口中說出來自然就充滿了責備之意。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對於曹操的“得隴不望蜀”,當時大感困惑的不僅司馬懿和劉曄,還有劉備與法正等人。畢竟作為一種常規的戰略意圖,那時候所有人都認為他進軍蜀中是再正常不過,肯定不會因此被人以“得隴望蜀”指責他的貪心。

由此可見,那時候的該詞還沒產生任何貶義,它只是被心情不好的曹操“用壞了”。

今日的商戰開拓過程中,同樣不乏“得隴望蜀”

戰場如此,商場亦如此。當代商業競爭中時刻充斥著各種“大魚吃小魚、大公司吞併小公司”的行為,這其實就是一種“得隴望蜀”的策略。商業競爭肯定是利益為先的,說它“貪心”並無不可,但若說那些大公司是“銳意進取”,顯然會更符合這些企業的理念。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看看今日各大企業的發展史,有哪一家不是依靠反覆地“得隴望蜀”、反覆吞併壯大自身的?從這角度上說,今日的老師們在育人時,確實不應該再單一片面地來描述這個詞語了,畢竟從它的產生之初及歷史現實來看,“貪心”從來就不是該詞語獨有的標籤,這也是全面看待一切事物的應有態度。

不能說有人的白褲子被染黑了,就盯著被染黑的局部說它是“黑褲子”,你還得要知道,它是如何被染黑的!

坐享今日遼闊疆域的我們須不忘“得隴望蜀”

先秦時期的我國是四分五裂、各諸侯相互為政;秦統一六國後為漢朝奠定了大一統的中原主體,漢朝又通過“得隴望蜀”不斷擴大疆土,最終形成了漢唐以來的廣闊疆域。雲南地區也是元朝在攻南宋的過程中“順帶”收歸版圖中的,明清時期的我國疆域大部分都是基於此而來。

“得隴望蜀”原為銳意進取之意,今天的疆域正因此得以不斷延續

今天的我們坐享著歷史形成的疆域,其實都有賴歷代王朝不斷地“得隴望蜀”。其實自元朝之後,大部分涉及疆域的戰爭都已不再是侵略性戰爭了,而已逐漸演變為“收復故土”的保國戰爭,基於的都是曾有的歷史事實。

有人將我國的歷代版圖填充以不同顏色,再將它們一一疊加後發現:原來顏色最深的區域,正與我們今日的疆域大致重合!

而即便這重合的部分具有最悠久的歷史淵源,它在數千年的歷史上也是不斷經歷分分合合的,最終都是通過“得隴望蜀”的戰爭形式一一被收復,難道我們不應緬懷和感激這個“充滿貶義”的詞句嗎?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