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西南交大“超級高鐵”實驗理論時速1000公里以上

西南交大“超級高鐵”實驗理論時速1000公里以上

封面新聞記者 楊曉蓓 綜合報道 攝影 吳楓

當真空管道與磁懸浮技術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日前,記者從西南交通大學的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通過真空管道技術與高溫磁懸浮技術結合,減小列車運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及摩擦阻力,列車理論時速可以提高到每小時一千公里以上!這意味著,未來除了“上天”的飛機,我們在地表、地下,也能享受“飛一般”的速度。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而目前,實驗時速可達400公里的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試驗線正在成都搭建,預計今年年底前將建成,並投入工程化測試。

這項技術被視為“革命性技術創造”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磁懸浮技術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德國人最早提出的,此後的幾十年中,德國在常導磁懸浮、日本在低溫超導磁懸浮方面一直保持技術領先。

而此次中國科學家推出的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一經公佈就引起國際行業協會的密切關注,國外媒體甚至趕赴西南交通大學展開實地調查報告。在世界眾多科學家眼裡,中國人這次幹出了幾乎是一件革命性的技術創造。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那麼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為何能創造“超級速度”呢?是因為,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環境中,高溫超導體具有——懸浮導向自穩定的磁通釘扎特性。把高溫超導體放在永磁軌道上,既能懸浮,又能懸掛;不管運動還是靜止,都能懸浮;而且在永磁軌道上,高溫超導體還提供穩定的導向力和懸浮力,不會打晃,像被牢牢‘釘’在軌道上。”因此高溫超導磁懸浮的在高速下更加穩定和易於控制,易於實現高速。

目前全世界最小的軌道截面積 能懸浮一噸重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倘若只是速度快,無法載很多人,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專利。高溫超導磁懸浮的核心,是它的效能最大化——在寬度120毫米,厚度25毫米的軌道截面上,實際載重能力最大為一噸。這個軌道截面積,目前為國際上同等懸浮能力下的最小截面積。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如今,這項實驗正在四川成都進行著。在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裡,一條直徑4.2米,長140米的特製管道,真空氣密性測試已基本完成。縮比試驗車的設計懸浮高度10毫米,能承重200公斤,測試時速可達400公里/小時。

另據瞭解,該實驗室正在與中國中車聯合研發能載100人的1:1樣車,這種實用化原型車懸浮能力將達到2噸/米,懸浮高度15毫米,能達到現有軌道交通運營載重的要求。”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2000年,西南交通大學研製出世界第一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實驗車,此後又研製出我國第一條環形試驗線及國際首個真空管道試驗系統。實驗室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真空技術已經很成熟,高溫超導技術也有成型的解決方案,二者相結合的未來“超級高鐵”,時速有望突破1000公里。

這也意味著,成都到北京的陸地出行,也將由現在的7個多小時縮短到100分鐘以內。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然而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瞭解,目前進行的是驗證性試驗,項目投產前還要進行中試,到最終的商業化運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作為一個新興前沿領域,每一步都是未知的,需要有科研自信和各方的支持。

從領先到被追趕 到再次領先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2014年,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環形實驗線,在西南交大的成都實驗室裡順利搭建完成。2016年,世界首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實驗車發明人王家素、王素玉老師,將自己畢生研究的心血撰寫下來,在德國出版發行。彼時距德國學者提出磁懸浮技術將近百年。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而隨著如今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的發展,吸引著一波又一波國外同行走進中國,到校“圍觀”。今年7月,又會有幾名國外學者將到西南交大訪學。“兩位王老師的著作體現出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從領先到被追趕,到再次領先的過程。”研究人員說。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西南交大“超级高铁”实验理论时速1000公里以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