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尋找鄉愁——走進九井!

九 井 鄉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清嘉慶十九年《犍為縣誌》之《縣屬全圖》(局部)

地理位置

九井鄉位於犍為縣南部

與沐川縣接壤,是犍為的南大門

明清時期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

政區沿革

清朝末年為九井場

以古代曾在此開過9口鹽井故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九井鄉

解放後仍沿襲九井鄉名

1958年併入清溪人民公社

1959年從清溪劃出,建立九井公社

1984年復為九井鄉至今

鄉鎮概況

幅員29.5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2449畝,海拔高度:359米

交通發達

鄉鎮轄村

轄佳溝、長山、峰門、金鼓、

魚灘、九井、罐山

等7個村55個村民小組九井1個社區

2個居民小組及九井街道社區

鄉政府位於九井街道社區

17公里,這是九井鄉到犍為的距離。20來分鐘的車程,卻始終給這個幅員29.5平方公里的鄉鎮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九井扼守犍為通往屏山縣入涼山地區

及雲南的交通要道。

自古以來,它就是犍為的“鎖鑰”。

高高的峰門山頂,有一塊清代的分界碑,

將犍為縣與屏山縣(今屬沐川縣)分開。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與屏山縣的分界碑)

九井鄉位於犍為縣西南部韓家灘溪上游

全鄉面積29.5平方千米

境內天然氣藏量豐富

已經開採“麻三井”、

“麻五井”等5口天然氣井

2012年,九井鄉被評為

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範鄉(鎮)

2018年8月,九井鄉被評為

國家衛生鄉鎮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這裡是昔日的茶馬古道

也是今日的特色小鎮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常吸引文藝家前來考察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九井鄉最早為九井場

在明末清初已經形成了

因地處通雷波、馬邊、屏山、沐川

乃至雲南的必經之道

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

現境內峰門村仍保留有500多米的青石板路

來往的馬幫布客均要在此小憩

商貿十分繁榮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峰門山茶馬古道↑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它又是一條軍事要道。

顧名思義,“峰門山”,就是以峰為門。

古代的“犍”字寫作“楗”,意即門栓,

以峰為門的“峰門山”恰恰體現了“楗”字的本意,

這裡就是犍為的門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峰門山殘存的石刻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峰門山上有挖斷山、萬人坑、

古戰壕、古碉堡、塑像等遺蹟30餘處,

野生植物100餘種。

還有具有300年以上歷史的木質民居一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峰門山石刻

在古代,商品通往雲南省是很費勁的,

所以清代大理人趙藩在川南鹽茶道任上曾寫到:

“負鉛人去勻鹽回,筋力唯供一飽材;汗雨頻揮支柱立,道旁看爾心為哀。”

寫盡了勞動人民的艱辛。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解放後,這裡先後修起水泥路、油砂路,

路也不再走艱險的封門山。

現在,寬闊的仁沐新高速公路經過這裡,

而且還會在峰門山腳下建隧道、留出口,

五犍沐城市快速通道也要經過這裡。

二三年之內,加上“特色小鎮”的打造,

九井變成一個歷史文化韻味別具、特色鮮明,

宜居、宜遊、宜業

的犍為南門交通樞紐指日可待!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九井鄉正街約有300米

店鋪均為一樓一底的木質瓦房

街道鋪築青石板

周圍有禹王宮、川祖廟、

萬壽宮、肖公廟等4座寺廟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後來因新建政府和學校用材

古場九井場逐漸消失

這裡僅剩下了禹王宮這座古蹟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九井弘願寺廟——前身為禹王宮)

禹王宮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

佔地約2畝

為縣境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禹王宮

2006年,將禹王宮列為犍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已著手對禹王廟進行修復

現更名宏願寺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現在的九井街道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未來的九井鄉

將會以茶馬古道為核心

建設出古色古香的特色小鎮

大家可以期待一下了!

未來的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寻找乡愁——走进九井!

立體改造效果↑

——昔日的茶馬古道,今日的特色小鎮

小橋、流水、古道、古韻

評論留下你的家鄉

- END -

|審核:張賢康

|監製:黃 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