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發現無錫|這座由錢鍾書父親祝壽而建的橋,你知道嗎?


發現無錫|這座由錢鍾書父親祝壽而建的橋,你知道嗎?


1954年的二泉橋一景,左側為太湖工人療養院

黿頭渚風景區通往太湖工人療養院入口處有一座提籃式拱梁大橋,名叫“二泉橋”,現代風格的表象之下,很難讓人把它與歷史聯繫起來。其實,這是一座有故事的橋,與民國時期無錫歷史上兩位重量級人物有關。

“二泉橋”原作“二錢橋”


這座跨度六十米的提籃式拱梁“二泉橋”,建於1996年,它將湖中小島中犢山與黿頭渚連接起來,是人們出入太湖工人療養院的唯一陸上通道。

兩根乳白色肋拱、20根吊杆、圓拱造型……現代風格和造橋技術支撐的表象之下,很難讓人把這座二泉橋與歷史聯繫起來。其實,這座橋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來歷,它與民國時期無錫歷史上的兩位重量級人物有關,他們一位是中國一代碩學通儒錢基博(字子泉,錢鍾書之父),另一位是民國時期無錫紳界領袖錢基厚(字孫卿)。


發現無錫|這座由錢鍾書父親祝壽而建的橋,你知道嗎?


右為錢鍾書之父錢基博

無錫錢氏英才輩出,錢基博、錢基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兩人系孿生兄弟,“德慧雙絕”,深受無錫各界名流的敬重。

1946年8月,錢氏兄弟年躋周甲(六十壽辰),邑人薛明劍、李惕平、李柏森、談家棖、鄭翔德、胡念倩等動議發起在黿頭渚與犢山之間募建長橋,名其橋曰“二泉”,既利交通,兼祝錢子泉孫卿二先生長壽。8月21日,無錫《人報》刊登了“擬就募建二泉橋緣起,分致各界共襄盛舉雲”的消息。

1946年10月,在薛明劍的牽頭組織下,“錢壽”建橋委員會正式成立,籌委會下設兩個機構:一為工程委員會,由陸貫一、朱文沅、江應麟、高昌瑞等11人組成;一為財務委員會,由蔣哲卿、榮德生、唐星海、程敬堂等9人組成。

建橋籌委會通過報紙發佈了募資建橋慶壽的公告,得到了無錫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就連當時的東林小學都捐助了五萬塊國幣。因建橋所需資金巨大,籌委會還通過外地同鄉會積極募集款項,薛明劍甚至親往上海一家家上門募款。其中,無錫旅滬同鄉會的無錫籍實業家紛紛慷慨解囊,認捐款項高達七千萬之多。由此亦可見,錢基博、錢基厚兩兄弟的影響力和人格魅力。

時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王懋功不但捐了錢,還為此事寫過一篇銘文,記述了“二泉橋”建橋的緣起——

勝利還治之週年,錫人倡建二錢橋,以為子泉、孫卿兩先生壽,先生為而不有,歸諸惠麓之泉,而以二泉名之,其高風謙德,彌足尚已。

發現無錫|這座由錢鍾書父親祝壽而建的橋,你知道嗎?


二泉橋近影

關於“二泉橋”原作“二錢橋”的故事,1946年8月21日《錫報》所載一文說得更為詳盡,大意為“建橋以為壽”是經錢氏兄弟許可的,邑人原欲以“二錢”命名此橋,以彰顯錢氏兄弟的清風亮節,名垂千古,但錢氏昆仲認為“與其私之一家,不若公之一邑”,無錫以“天下第二泉”著稱,“錢泉古通”,故建議以“二泉”為名,以示此橋為錫邑百姓所共有。於是,“二錢橋”便作了“二泉橋”。

11月,包括唐文治在內的144位社會名流在報紙上聯名發佈了《恭祝錢子泉孫卿兩先生六秩雙慶建築二泉橋啟》。唐文治後作有《無錫二泉橋記》,記述了錢基博、錢基厚的德高望重以及錫邑民眾對二人的尊崇。

“二泉橋”工程於當年設計,次年動工。它是一座簡支梁式的鋼筋水泥平橋。然而,就在建橋委員會為建造“二泉橋”募集資金期間,卻因為蔣介石壽辰的到來橫生枝節。

因“蔣壽”工程一度擱淺


1946年10月31日,是蔣介石六十歲壽辰。時值日軍投降第二年,抗戰結束,內戰又起。鑑於當時局勢,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美國特使馬歇爾夫婦等人來錫“避壽”。

為迎接蔣介石的到來,無錫地方官自然絲毫不敢怠慢,緊急召開會議商量怎麼迎接蔣介石的到來,怎麼為蔣介石祝壽,才能彰顯地方上的重視。於是,一項耗資巨大的無錫版“蔣壽紀念工程”規劃就誕生了——

第一、在萬頃堂和中犢山之間建造一座“萬壽橋”;第二、在黿頭渚建一座“介壽堂”,第三、覓地植樹造林,起名“中正紀念林”,近林再造一座“美齡慈幼院”;第四,把一千多畝原本用作復旦大學遷錫之用的土地改建成“中正大學”。


發現無錫|這座由錢鍾書父親祝壽而建的橋,你知道嗎?


經政府預算,這項看上去很美的祝壽工程至少需要耗資20個億。這對於抗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的無錫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錢從哪兒來?官府就是個清水衙門,能指望的只有無錫工商界了。但戰後的無錫工商界,許多實業家的工廠都毀於戰火,更是元氣大傷,想要拿出這麼多錢根本就不可能。當然,最後這項“蔣壽紀念工程”也就不了了之了,但當時卻對“二泉橋”的建設造成了很大影響。

錢孫卿時任無錫縣商會會長,面對來自官方的“蔣壽紀念工程”的募款壓力,他提出停建“二泉橋”,將已籌錢款用作建造萬壽橋。但是,這個提議並未得到無錫工商界人士的同意,理由是“二泉橋”的經費多由親朋好友出於私人交情捐助,不宜挪作他用。就這樣,“二泉橋”工程得以繼續。

無錫丹青名家留橋影


按說沒有了“蔣壽工程”的募款壓力,二泉橋的完工指日可待,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主要是受戰後貨幣不斷貶值影響,當初籌措的款項入不敷出,建橋過程舉步維艱。

民國三十六年(1947)10月21日,《錫報》就刊載有一則“二泉橋工程擱淺”的消息——為紀念邑人錢子泉、孫卿昆仲六十壽辰,在中獨山建築之二泉橋,原來計劃,擬建橋洞七個,後改五個。最後為經費關係,築成三個。現在橋面已竣工,惟兩面橋堍,因經費用罄,已告停工。如全部完成,尚需二億五千萬元。

由此,“二泉橋”的工期一拖再拖,直到無錫解放後,才由無錫市建設局出資完成了大橋的建設,並於1949年五、六月間順利通車。


發現無錫|這座由錢鍾書父親祝壽而建的橋,你知道嗎?


從一張標註有“1954年太湖工人療養院”的老照片來看,“二泉橋”的橋洞為七個,顯然是按照大橋最初的設計規劃施工完成的。 在錢松巖、錢瘦鐵等無錫著名畫家的筆下,也都描畫了當時二泉橋的大概模樣。

1974年,二泉橋改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橋。1996年,二泉橋拆除,由無錫市人民政府耗資400萬元在原址建起一座能通大客車的提籃式拱梁大橋。這是江蘇省內首次採用中承式肋拱橋結構建造的大橋。大橋建成後,依然保留了“二泉橋”的名字。

發現無錫|這座由錢鍾書父親祝壽而建的橋,你知道嗎?


在太湖風景區,與1935年榮德生用60歲壽禮所建寶界橋,楊翰西1934年用60歲壽禮建造的長春橋相比,二泉橋顯得默默無聞許多,關於這座橋的故事更是鮮為人知。坊間有識之士呼籲,將這段歷史勒碑豎於橋頭,以記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