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烏克蘭的分裂,是俄羅斯導致的嗎?

姚振博


筆者認為,烏克蘭動亂的原因不僅只在於俄羅斯,而是美國、俄羅斯、歐盟三方角力的結果,但是根源則在於烏克蘭內部,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地緣因素。打個比方,如果把美、俄、歐比作魏、蜀、吳,那麼烏克蘭就是荊州。三方中的任何一方想在角逐中獲得主動權,首先就要控制烏克蘭。

言歸正傳,簡單說一下烏克蘭的歷史。現在的烏克蘭主體是當年沙皇俄國的一部分,國境線也是蘇聯時期行政規劃的產物。蘇聯政府決定將這裡建設成為一個工業重鎮,作為蘇聯核心地帶的戰略屏障。但是蘇聯人並沒有考慮文化和歷史糾葛問題,蘇聯政府存在的時候這些問題被掩蓋,蘇聯一解體,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一下子浮現了出來,這也就是今天烏克蘭動亂的根源所在。外面俄羅斯、歐盟、美國三方在歐洲博弈,烏克蘭的動亂就像火山爆發一樣激化了。

前面說到,現在的烏克蘭與俄羅斯曾經是一體的。俄羅斯一馬平川的地緣態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令西歐國家無比嚮往。歷史上拿破崙帝國和納粹德國都曾蹂躪莫斯科以西廣大的俄羅斯地域。烏克蘭從18世紀中葉成為沙皇俄國領土後便一直作為南部最重要的戰略屏障。蘇聯時代又成為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和糧倉,除了大量的航空、航天、冶金、化工、精密電子加工等行業外,蘇聯時代唯一一個能夠建造航空母艦的黑海造船廠也被劃了出去。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如同一隻被卸了腿的螃蟹,隨時都可以被吃掉。

於是普京一上臺的第一把火就是發動車臣戰爭,逐步穩定極端不利的地緣態勢。後來的俄格戰爭也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去進行,地緣安全得不到保證那俄羅斯就始終處在內憂外患當中,任何發展也無從談起。至於烏克蘭和那個自沙俄時代就一直是拱衛俄羅斯南部安全最重要的支撐點——克里米亞半島,自然也就是普京志在必得之地。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那麼搭在巡航導彈的西方軍艦就可以不用出黑海軍港隨意打擊俄羅斯腹地的任何目標!所以,俄羅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武力拿下克里米亞半島,繼而趁熱打鐵策動烏克蘭重工業集中的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州獨立,一點點蠶食烏克蘭。

俄羅斯的舉動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都不會置之不理。西方國家希望烏克蘭加入北約陣營多是從軍事角度考慮,但是歐盟則不然,雖然烏克蘭有著一支技術不亞於西方的工程師群體,但是幾百萬窮人的吃飯問題則是更大的困惑。所以,西方國家對待烏克蘭的態度就是隻利用其價值卻不願意承擔義務,但是也不允許俄羅斯獨吞烏克蘭。順便插一句,歐盟接納俄羅斯加入的條件只有一個——俄羅斯再次分裂成若干國家。

歐盟和北約既對立又統一,那麼作為北約老大的美國就不能不站出來說話了。美國對待歐盟的思維方式和歐盟對待俄羅斯、烏克蘭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大同小異,那就是希望歐洲永遠分裂,不僅領土分裂,最好連貨幣也一起分裂。那烏克蘭對於美國的價值在哪裡呢?

在美國人眼裡,世界上絕大多數是的資源都集中在歐亞大陸,要想控制世界必先控制歐亞大陸。而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則是東歐地區,東歐大部分國家自蘇聯解體後已經完全臣服美國和西方。美國控制歐亞大陸既要掌控東歐,又要防止歐盟與俄羅斯聯合,而兩者的連接點則是烏克蘭,馴服了烏克蘭就等於將潛在的俄歐聯盟打入了一根楔子。

而烏克蘭國內則因為三大金融寡頭爭權奪利,根本沒有一個統一和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在美、俄、歐三方勢力的縱橫捭闔下而分裂。


大將軍威武K


烏克蘭的分裂,是俄羅斯導致的嗎?

對此“大正”認為烏克蘭分裂這個鍋甩給俄羅斯,俄羅斯表示不背,烏克蘭今天四分五裂的完全是自己一步步的作死造成的,誰都怪不著。俄羅斯只是在烏克蘭作死的過程中拿回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2014年俄羅斯出兵佔領克里米亞)。



說烏克蘭一步步作死導致分裂的理由:

(一)烏克蘭從前蘇聯獨立,家底非常豐厚,但慢慢敗光。

上個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原來15個加盟國紛紛獨立,而蘇聯留下來的遺產,除了俄羅斯外,烏克蘭就是最大收益者,烏克蘭在蘇聯的框架下,領土擴大了不少,西部烏克蘭有著原來波蘭的領土,東部烏克蘭有著原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的領土,包括克里米亞半島也是在蘇聯時期,從俄羅斯聯邦划過來的。

烏克蘭因為豐富的煤鐵資源,被蘇聯重點建設成大型的重工業基地,可以製造各種先進武器,還擁有可以製造航母的造船廠,另外還擁有核武器,可以說烏克蘭是最被蘇聯眷顧的加盟國,獨立後也是最賺便宜的國家。

烏克蘭如此豐厚的家底,如果上臺領導人非常睿智的話,努力融合東西烏克蘭,好好治理烏克蘭,烏克蘭定能一躍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在世界上也是一個有核的軍工大國。

但事與願違,烏克蘭上臺領導人在這幾十年裡來回瞎折騰,特別是被西方忽悠的找不著北了,核武器銷燬了,與俄羅斯出現一樣的狀況,寡頭橫行,烏克蘭的軍事工也在折騰中慢慢凋零,最終烏克蘭內部矛盾大起,分裂不可避免。

(二)經濟寡頭變身政治寡頭,烏克蘭被這些封建寡頭所割裂。

烏克蘭上臺這些領導人,原本就是東部或者西部的經濟寡頭,在某一個地方擁有類似封建領主式的影響力,在經濟控制足夠強的時候,開始謀奪烏克蘭的政治權利,為擴大瓜分烏克蘭國家利益服務,早期以尤先科、季莫申科與亞努科維奇為代表,三個勢力在烏克蘭政壇上演“三國演義”,後來三人都不行了,亞努科維奇政權也被政變推翻,受美國支持的波羅申科上臺出任烏克蘭總統,而波羅申科也是烏克蘭經濟寡頭之一,巧克力大王。

所以說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好運就走到頭了,上臺的領導人都是為自己謀利的封建寡頭,沒有一個為著烏克蘭這個國家整體考慮的,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導致國內矛盾愈演愈烈,最後走向分裂也是必然結果,正如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所說“烏克蘭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只是一個地圖拼湊出來的國家,烏克蘭領導人胡搞也印證了這一點,分裂也和俄羅斯沒有太大的關係。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俄羅斯不希望烏克蘭分裂!


俄羅斯希望看到烏克蘭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最好的結果是烏克蘭全面倒向俄羅斯,如果烏克蘭不願意也沒關係,保持中立,俄羅斯也是可以接受的。

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東部連接俄羅斯,南部瀕臨黑海,西部與波蘭等國接壤,北部則是白俄羅斯。烏克蘭是俄羅斯通往西歐的交通要道,對俄羅斯的國防安全至關重要。


北約一共有29個成員國,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全部是歐洲國家,而北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俄羅斯,因此對於軍事實力相對弱小的俄羅斯而言,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成為最後的屏障。

白俄羅斯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兩國甚至有合併的可能,因此對於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成為國防安全上的唯一漏洞。



烏克蘭南部是黑海,而黑海一向被俄羅斯看作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克里米亞半島的軍事基地,有助於俄羅斯加強海軍建設,為了佔領克里米亞半島,俄國在歷史上曾與奧斯曼土耳其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戰爭,鮮血流遍黑海沿岸,所以俄羅斯從心理上也不願放棄克里米亞半島。

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或者全面倒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俄羅斯的國防安全將會受到直接威脅,因為烏克蘭與俄羅斯接壤,而且兩國邊境距離莫斯科只有460多公里,在短程導彈的射程內。此外,俄羅斯還會因為失去烏克蘭而失去對黑海的掌控能力。



烏克蘭東部地區長期受俄羅斯的影響,無論是人種組成、語言和文化,都與俄羅斯無二,所以也更願意親近俄羅斯,加上烏克蘭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內戰。


烏克蘭對俄羅斯太重要了,所以當烏克蘭決定投靠西方那一刻開始,今日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如今的俄羅斯既不可能被西方國家所接受,也不可能親近俄羅斯,總之,烏克蘭把自己的路走絕了。


視野新觀


烏克蘭的分裂是烏克蘭內部原因和國外勢力干預的共同結果,並不單純只是因為俄羅斯而導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的行為也是促使烏克蘭加速分裂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烏克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同根同源,二者的早期歷史都起源於公元882年建立的東斯拉夫人國家基輔羅斯。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走上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的是蒙古西征:當時基輔羅斯絕大部分領土都被西征的蒙古人佔領,只有西南邊陲的加利西亞一沃倫公國在波蘭等國支持下保持著獨立,恰恰正是這個加利西亞一沃倫公國在日後逐漸演變出烏克蘭。事實上烏克蘭在古羅斯語中的意思是邊地,意指烏克蘭位於昔日基輔羅斯國家的邊陲地區。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脫離蒙古人的統治並逐漸征服其他羅斯公國,於是以莫斯科大公國為基礎合併其他羅斯國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俄羅斯民族。而這時的烏克蘭還處於波蘭的統治之下,隨著俄羅斯的崛起烏克蘭就一直處於俄羅斯和波蘭的爭奪之下。1648年春烏克蘭爆發了波格丹·赫米爾尼茨基領導的反波蘭起義,1653年沙俄應赫米爾尼茨基之邀以保護和支持烏克蘭為名向波蘭宣戰。1686年沙俄在驅逐波蘭人後宣佈合併烏克蘭。從此烏克蘭就開始被俄羅斯統治,但烏克蘭人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才是繼承了古羅斯民族的正統,而俄羅斯則是高度蒙古化的民族。烏克蘭這種民族自尊心使其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始終處於一種糾結狀態。

由於歷史上烏克蘭曾分屬波蘭和俄羅斯統治的原因導致西烏克蘭受西方文明影響較深並生活著大量信奉天主教的波蘭等族裔;而東烏克蘭則表現出明顯的親俄意識。事實上在烏克蘭東部生活著佔烏克蘭總人口17%的俄羅斯族,他們早就對烏克蘭表現出來向西方靠攏的跡象深感不滿。烏克蘭國內的民族分裂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克里米亞的250萬人口中俄羅斯族裔佔60%,而烏克蘭人只佔約24%,這使當地表現出明顯的親俄心態。自烏克蘭獨立以來就面對在俄羅斯和西方勢力之間選邊站隊的問題,而這一外交政策的選擇也同烏克蘭國內的民族問題糾結在一起: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等俄語人口聚居地區普遍表現出明顯的親俄心態,而西烏克蘭地區則表現出向西方靠攏的跡象。

隨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中以蘇聯為核心的華約組織的消亡作為其戰略對手的北約的勢力得以擴張: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北約和華約的分界線由以前的東西德分界線推進至德國波蘭邊境線。1991年7月1日華約正式宣佈解散。1993年3月北約首先將捷克、匈牙利和波蘭三個前華約成員國吸納為會員。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在這其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六國都是前華約成員,尤其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更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這意味著西方勢力的擴張已逼近到俄羅斯的家門口。2008年4月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同意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2017年6月5日黑山正式成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西方勢力的東擴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北約這一政治軍事組織,另一條則是歐盟這一經濟組織。和北約一樣歐盟也進行了持續的東擴: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十國正式加入歐盟,這其中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八國均為前東歐陣營成員。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兩個前東歐陣營的成員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

北約和歐盟在完成上述東擴目標後進一步將目光鎖定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試圖以此進一步擠壓作為戰略對手的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與此同時烏克蘭國內的親西方勢力趁機抬頭:2004年作為烏克蘭國內親西方勢力代表的尤先科在烏克蘭總統大選中勝出,烏克蘭開始執行親西方的外交路線,這引起了烏克蘭東部親俄勢力的不滿。另一方面烏克蘭國內的親西方勢力試圖以全盤西化的方式對國家進行改革,然而西化改革在烏克蘭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最終並未能解決烏克蘭面臨的實際問題。於是在2010年,作為烏克蘭國內親俄勢力代表的亞努科維奇上臺執政,烏克蘭的外交路線隨即由親西方180度地轉向親俄,這自然又引起了親西方的烏克蘭西部地區民眾的反對。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遭議會彈劾而被罷黜總統職位,取而代之的是親西方的波羅申科。波羅申科一上臺就已強硬的姿態表示:自己的目標是加入歐盟和北約。

對俄羅斯而言: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既是其戰略縱深空間,也是傳統的市場範圍,涉及俄羅斯的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烏克蘭在前蘇聯結盟共和國中更是顯得尤為重要——烏克蘭在地理位置上直接毗鄰俄羅斯中心腹地,又扼守俄羅斯進出黑海的要道,更何況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還是烏克蘭境內的基輔羅斯,無論從民族情感或是地緣戰略上而言:俄羅斯都無法接受烏克蘭倒向西方的潛在可能。這意味著俄羅斯將千方百計阻止烏克蘭倒向北約和歐盟以免對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和傳統市場造成進一步的擠壓。這時烏克蘭國內民族的分裂問題恰好為俄羅斯干預烏克蘭局勢提供了機會:2013年11月底在矛盾持續日積月累的發酵之後烏克蘭國內的親俄勢力和親西方勢力之間終於爆發大規模衝突,到了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地區舉行公投宣佈加入俄羅斯聯邦,俄羅斯隨即接收了克里米亞地區。同年5月11日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州舉行公投,宣佈成立“人民共和國”,至此烏克蘭已處於分裂狀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烏克蘭的分裂,跟俄羅斯有關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大部分是他們自己的錯。第一:自斷臂膀;第二:瞎折騰;第三:民族分裂;第四:外國勢力干涉。

這首先要從蘇聯解體說起:蘇聯解體之前,烏克蘭是蘇聯一個聯邦,和俄羅斯關係很好,所以在蘇聯時期烏克蘭承接了蘇聯時期很多項目,烏克蘭是最富有的加盟共和國。所以才會有俄羅斯把克里米亞地區給烏克蘭。在烏克蘭繼承的蘇聯遺產就可以看出,1、世界最大型, 最重的 巨型運輸機安225,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及製造廠,烏克蘭境內。2、蘇聯解體後,留在烏克蘭有 10幾架圖160戰略轟炸機(人類歷史上最重的轟炸機), 和百多架圖22M戰略轟炸機。3、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生產的"瓦良格號航母\

拔刀削評


有關烏克蘭危機因何而起、克里米亞是迴歸還是被佔領的問題,有很多爭議。但從蘇聯解體後烏俄關係發展的過程以及兩國在黑海艦隊財產劃分、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歸屬及租借關係的確認來看,俄羅斯最初並沒有重新取得克里米亞所有權的想法,也不希望破壞與烏克蘭的關係。

事實上,克里米亞公投回歸、頓巴斯地區宣佈獨立,更多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不顧俄羅斯強烈反對堅持北約東擴、在冷戰之後繼續推行冷戰策略遏制和擠壓俄羅斯的結果,是烏克蘭親西方政客不顧民族感情、國家利益,實行向西方“一邊倒”外交政策、讓俄羅斯感到無路可退而被迫採取行動的惡果。

烏克蘭在東部展開軍事行動

1. 在俄羅斯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克里米亞:迴歸祖國之路》中,普京這樣闡述俄羅斯當時做出接收克里米亞迴歸決定的過程:

烏克蘭的局勢非常嚴峻,時任合法總統亞努科維奇面臨生命威脅,俄羅斯應其請求組建特別行動小組展開營救,同時制定了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目標——克里米亞問題的決定權掌握在當地居民手中,如果他們謀求在自治條件下留在烏克蘭,那麼俄羅斯將尊重他們的意志;如果他們做出另外的決定、即迴歸俄羅斯,那麼俄羅斯就不會拋棄他們。

2014年3月18日克里米亞領導人與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簽署克里米亞加入俄聯邦條約

普京強調:烏克蘭極端分子針對克里米亞俄族居民的暴徒不斷升級,克里米亞居民的處境非常艱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產生了不能拋棄他們、不能讓他們身陷苦難之中的想法。

2. 蘇聯解體之後,雖然在黑海艦隊財產劃分上確實出現過分歧,但俄羅斯當時並未就克里米亞向烏克蘭提出領土要求,儘管深知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俄羅斯選擇租借塞瓦斯托波爾,同時開始在黑海東岸的新羅西斯克為黑海艦隊建設新基地以防萬一。

1997年5月31日,在烏克蘭已經開始接近北約的情況下,俄烏兩國還是簽署了《友好合作與夥伴關係條約》,兩國議會分別於1998年1月14日和12月25日予以批准。2008年,該條約自動延期十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右)與烏克蘭總統庫奇馬

在庫奇馬擔任總統期間,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是既有分歧也有合作,總體上甚至還保持著傳統的“兄弟友情”,至於民間、特別是烏克蘭東部與俄羅斯之後,就更難分彼此了。但這種局面在後庫奇馬時代發生了轉變。

在2004年年底的總統選舉中,“美國女婿”尤先科和“美女政治家”季莫申科在西方勢力的扶植下,通過“橙色革命”推翻了親俄政治家亞努科維奇勝選的結果,成為烏克蘭新的總統和總理。在尤先科任內,烏克蘭推行親西方路線,並且明確謀求加入北約。尤先科(右)與季莫申科在集會上

與此同時,尤先科於2005年4月17日表示,將重新考慮俄羅斯黑海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位問題;烏克蘭外長塔拉修克的立場更為明確:相關協議於2017年到期之後不會延長。這也就意味著,從2017年之後烏克蘭不會再將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租借給俄羅斯。2006年,尤先科下令開始為俄艦隊撤離做準備。

3. 在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於2010年捲土重來贏得大選之後,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大為改善。2010年4月21日,俄烏兩國總統簽署《哈爾科夫協議》,同意將俄租借克里米亞各軍事地基期限在2017年到期後延長25年、之後可以再延長5年(即2043-2047年)。

與此同時,烏克蘭也調整了與北約和歐盟的關係,明確在俄黑海艦隊存在於克里米亞期間不會加入北約。作為回報,俄羅斯則同意以相對優惠價格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並承諾向烏克蘭提供大規模直接經濟援助。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推遲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一切因此而改變:首都基輔和其他城市發生大規模抗議,對推遲協議簽署的不滿迅速演變成反總統和反政府活動。隨著政治危機的不斷升級,烏克蘭議會於2014年2月22日罷免了亞努科維奇的總統職務,後者視此舉為“國家政變”,俄羅斯也質疑烏議會決定的合法性,並於2月23日召回了駐基輔大使。2月27日,亞努科維奇請求俄羅斯領導人保障其人身安全。

烏克蘭新政府的反俄立場助長了境內針對俄族居民的民族主義極端活動,導致俄族人聚居的東南部地區(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拒絕服從基輔當局,開始自治、自衛。矛盾最終發展成武裝衝突。在克里米亞則舉行了全民公投,並於3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宮簽署了加入俄羅斯聯邦的協議,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4. 烏克蘭局勢惡化是美國西方長期不顧俄羅斯反對堅持東擴並扶植反俄勢力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烏克蘭各派政治勢力不能正確處理與俄羅斯和美國關係造成的惡果。

北約經常與烏克蘭和其他東歐國家舉行聯合軍演

美國並未蘇聯解體放棄冷戰思維,反而繼續保持遏制與擠壓,不斷挖俄羅斯的牆角。早在烏克蘭之前,西方已在格魯吉亞策動“顏色革命”;在烏克蘭之後,美國又開始在東歐地區駐軍,美其名曰“保障安全”,實質卻增加了地區不穩定因素。

烏克蘭地處西方與俄羅斯兩大利益集團之間,在西方與俄羅斯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應該是保持“中立”,而不是與其中任何一方關係過於接近。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充當雙方溝通的橋樑,扮演重要的平衡角色。反之,則可能成為雙方對抗的橋頭堡,進而在對方的反擊中首當其衝。

當然,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過程中的應對也有失誤,並且也因此推動了烏克蘭反俄情緒的升溫。但客觀上說,俄羅斯在西方的攻勢面前一直局面被動,接受克里米亞迴歸是無奈之舉,也是必然的自救手段。


Andrei青山碧水共雲天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烏克蘭在沙俄時期為自保加入了沙俄,蘇聯之時作為加盟成員,又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管轄。但烏克蘭在獨立後,由於西部的烏克蘭族傾向於歐盟,東部俄羅斯佔主體的地區傾向俄羅斯,如果處於中立狀態自然天下太平。但西部政客不安分,既使俄羅斯以極低價格供烏克蘭天然氣、石油,並給予優厚天然氣管道過境費用,並給予了一百多億美元經濟援助(包括低息貸款),但仍然執意排俄,並取消了俄語的法律地位,導致東烏俄羅斯族佔主導的地區民情反彈,紛紛宣佈獨立,克里米亞也通過全民表決迴歸俄羅斯。這直接導了烏克蘭民族間的分裂,戰爭不斷,經濟下滑。在對待中國問題上也態度反覆,雖對中國軍工技術有幫助,但反手又把技術參數以幾千萬美元低價賣給美國,同時在拿走中國一百多億美元農產品預付款後,又反手把農產品賣給別國,完全失去信用,給中國造成鉅額損失。這導致烏克蘭在世界失去朋友,想投靠美國,結果美歐只給了他幾千萬美元援助,杯水車薪,使烏克蘭經濟極度困難。估計烏克蘭分裂已成定局,如果給烏東地區最大自治權,才可以維持名義統一。


用戶104940493418


這個事情有點複雜,其實這兩家都是表兄弟。

曾經有一回。烏克蘭議員提議讓俄羅斯改名為“莫斯科維亞”,而“俄羅斯”這個名字是屬於烏克蘭的。

(烏克蘭議會日常,交手雙方是烏共產黨跟烏自由黨議員,從出拳上,我似乎可以分出其黨派)

估計普京大帝的表情是這樣的。

但這個提議是不是信口開河呢?

還真的不是,這要從烏克蘭跟俄羅斯之間的歷史說起。

在公元862年,在中國大概是唐末黃巢起義那段時間。斯拉夫人陷入了內亂,他們決定請一個人過來主持公道。

這個人就是諾曼人留裡克,這位仁兄帶著兵馬來的,來了之後,就把不服的全打服了,然後建立了一個以斯拉夫人為主的國家:羅斯王國。

這等於外族入侵嘛,不過,據介紹這位留裡克最後被同化了,王室成員都採用斯拉夫名。

而到了第二代,羅斯王國進行了擴張,最終把首都搬到了現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羅斯王國由此稱為基輔羅斯,這時候還沒有莫斯科什麼事。

從此以後,斯拉夫人就此團結在基輔周圍,就像童話裡說的,過得幸福的生活,直到蒙古人來了。

蒙古的欽察汗國西征,打敗了羅斯人,從此,羅斯就等於滅國了,基輔也就成為蒙古人的收藏品。

自從成吉思汗暴走之後,就歐亞大陸一片汗了。

就像中國的五胡亂華一樣,有一部人就開始遷走,有一些羅斯人往北遷,最後有一支在莫斯科發家,建立了莫斯科公國,最終還打敗了欽察汗國。

最後,莫斯科公國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自稱全俄羅斯沙皇,國名也變成了“沙皇俄羅斯”。

所以,俄羅斯其實是從羅斯分出去的,俄羅斯的根在羅斯這裡,也就是在基輔這裡。

而在基輔人的眼裡,他們的文化才是最正宗的,包括語言,宗教甚至血統。

這裡只說一點,俄羅斯其實是一個混血民族,是西方的斯拉夫人與蒙古人的結合,所以有一個說法,剖開一個俄羅斯人,裡面就藏了一個黃種人。

我詳細看了一下烏克蘭美女

再觀察了一下俄羅斯美女

果然,俄羅斯的有東方氣息一些。

其實,還有一個國家認為自己才是最正宗的羅斯人,這個國家就是白俄羅斯。白俄羅斯的意思就是純的羅斯人。

(據說白俄羅斯美女是白俄羅斯的戰略資源,要出國,必須拿到特別的證書,也就是嚴禁“出口”)

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其實都是基輔羅斯的三大分支。

而俄羅斯這個詞可以說是從基輔羅斯發展而來的,所以佔據基輔的烏克蘭雖然被稱為小俄羅斯,但他們不想做小了,他們認為自己佔有基輔,就更有資格繼承這個詞。這跟中國的中原人宣稱他們才是正宗是一樣一樣的。

而現在的俄羅斯人最好稱為莫斯科維亞,也就是莫斯科人。

烏克蘭的議員宣稱,俄羅斯說自己是俄羅斯,是在向烏克蘭展示一種“不友好的帝國政治”。

這是兩國的淵源,再看兩國的現狀。

大家都知道在2014年發生了一次事情,烏克蘭克里米亞共和國發起了一個公投,就留在烏克蘭還是加入俄羅斯進行表決,最終結果,超過百分之九十多的公民投票願意加入俄羅斯。

為什麼烏克蘭這個地方的人要加俄羅斯呢?

這其實不只是俄羅斯跟烏克蘭的問題,而是老蘇聯留下來的系列問題中的一個。

我們先看一下克里米亞這個地方。

這裡原本叫克里米亞汗國,是蒙古人建立的汗國。當年蒙古帝國橫掃歐亞,留下了四大汗國。當時的莫斯科公國就是蒙古汗國的附庸。而此後俄國開始了逆襲,通過怒懟四大汗國,吞食四大汗國的地盤成為歐亞大國。這其中克里米亞汗國就是其吞併的對象之一。克里米亞汗國原本是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地盤之一,先是被奧斯曼帝國征服,而在俄國打敗奧斯曼帝國之後,克里米亞汗國歸屬於俄國。後面自然也是蘇聯的領土。

到了1954年時,蘇聯決定把這塊地劃歸烏克蘭管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年是俄羅斯與烏克蘭合併三百週年。

這個事情關乎到一個內鬥,就是斯拉夫人的內鬥,斯拉夫分為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

東斯拉夫就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因為最開始以基輔為中心,所以也叫基輔羅斯。俄羅斯常被稱為大熊,烏克蘭稱為二熊,白俄羅斯稱為三熊。這三熊後面當然分家了,到了三百年前,二熊烏克蘭突然向大熊求援。

原來,那會烏克蘭被另一斯拉夫統治著,就是西斯拉夫的波蘭。烏克人不堪壓迫,發動起義,被鎮壓後就向大熊發出求救信。俄國當時正是強大的時候,抓住這個機會出兵,跟烏克蘭(主要是東部的哥薩克人)締結聯盟。最後連波蘭也瓜分了,烏克蘭當然就納入到了俄羅斯帝國之內。

這是他們合併的事情,三百年後,蘇聯決定把克里米亞劃到烏克蘭加盟國內。為什麼這樣幹呢?一是烏克蘭對俄國有大貢獻,要人有哥薩克騎兵,要糧就給糧,搞得擁有世界最大沃土之一的烏克蘭還爆發大饑荒。

俄羅斯人可能覺得還是虧欠烏克蘭人。

另一個原因,也是要在烏克蘭內放進一個俄羅斯人為主的區域,使得這個加盟國能夠多融合一下。

這一劃當時覺得問題不大,畢竟都是一個大家庭嘛,不過是把東西從一個房間搬到另一個房間。但蘇聯解體,大家分家,這個問題就是問題了。

克里米亞成為了烏克蘭的領土。如果烏克蘭還像白俄羅斯一樣,緊緊跟著俄羅斯大哥的腳步,那問題也不大,偏偏烏克蘭開始靠向北約,跟老大哥開始離心。這當然不能忍。

克里米亞就成了俄羅斯關注的地點。

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原因也很簡單,這裡的俄羅斯人佔多數,烏克蘭人很少,不足十分之一。而且這塊地方原是福地,影響發展的因素就是不穩定,與其夾在烏克蘭跟俄羅斯中間,不如找個大腿抱。所以,絕大多數人同意回到俄羅斯。

另外,可能還有一個很隱秘的原因,當年的克里米亞汗國的經濟支柱很特別:抓奴隸。他們經常抓烏克蘭人當奴隸賣掉。那留在烏克蘭,這些歷史老問題總是很尷尬的。

這是克里米亞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是特例,而在很多前蘇聯加盟國都有。因為在很多加盟、後面又獨立的國家中,都有俄羅斯人為主的州。這些地方,也是其國比較敏感的地方。

比如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他們以前就是蘇聯加盟國。是獨立後,跟俄羅斯保持距離最堅決的三個國家,也沒有加入後面的獨聯體,甚至要修長城跟俄羅斯隔開,他們的國家也是相當富裕的。但是,他們國家也有大量的俄羅斯人,比如愛沙尼亞,俄羅斯人就佔了百分之二十五。

還有一個國家,可能也面臨著烏克蘭的問題,這就是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但他的很多領土原本也不是自己的,而是俄羅斯均過來的,像哈薩克斯坦內的一個湖:巴爾喀什湖,原本是中國跟俄國的界湖,清後期被俄國划走了,但現在成了哈薩克斯坦的湖。還有哈薩克斯坦的北部地區,原本也是俄國人為主的區域,都是在蘇聯大家庭時分到了哈薩克斯坦。蘇聯解體,這些地方當然就是哈薩克斯坦的。

蘇聯的想法,當然是為了促成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化,這個效果當時很好的,哈薩克斯坦一度以俄語為主,很多地區也是俄羅斯人為主。

分家後,哈薩克斯坦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就想了一個辦法:遷都。

哈薩克斯坦把首都從當時繁華的阿拉木圖遷到北方的阿斯坦納。

阿斯坦納當時就是一個邊疆城市,以前是俄國的勞改營所在地,以前叫阿克莫拉,是白色墳墓的意思。這裡除了偏僻,還特別的冷。一年有半年溫度在零度以下,三個月時間都在零下十度,最冷是零下四十度,是世界上最冷的首都。當時說要遷都,哈薩克斯坦一半的公務員離職,不要工作也不去阿斯坦納。

可為什麼要遷呢?就是因為阿斯坦納以及附近地區是俄羅斯人為主,想像一下,要是以後還是俄羅斯人為主,沒事還好,要是有點事,萬一這個地方的人也要公投回到俄羅斯呢?於是,哈薩克斯坦決定遷都。遷都後,這裡成為了大城市,哈薩克人跟著來到這裡,成為了主要人群。北方地區的哈薩克人多了,自然就解決了類似克里米亞的問題。

這樣看來,哈薩克人還是很聰明的,現在哈薩克斯坦可是一個富裕又安寧的國家,國民收入比中國要高,加油也便宜,只有中國的一半,全民十一年免費教育,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腦洞歷史觀


烏克蘭的分裂既是因為俄羅斯,也不是因為俄羅斯,完全是烏克蘭自己左右搖擺,前後矛盾,自廢武功,四處得罪,自縛手腳最終成為了現在的這一副泥潭模樣。

剛從蘇聯脫離出來的烏克蘭擁有著壓倒歐洲一眾“弟兄”的力量,是當時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可俄羅斯和美國也不會接受憑空多出一個實力不下於自己的國家,於是這兩個國家開始了“忽悠”烏克蘭,最終將烏克蘭忽悠“瘸了”

當時的烏克蘭面對著僅僅1.75億美元就放棄了自己所有的核武器,自縛手腳的摧毀了自己所有的核武器並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導致了現在面對著俄羅斯的咄咄逼人只能看著。

當肌肉被美俄一刀刀切掉的烏克蘭面對著普京掌握的俄羅斯的時候,就顯得“肌無力”,而且烏克蘭這些年的作為也很讓人“不齒”

烏克蘭的地理位置是風水寶地,北約與俄羅斯都不會願意烏克蘭完全的投靠向任何一方,如果烏克蘭很好的利用好這一點,也不會分裂。

但烏克蘭後來做的事情將自己推向了“絕地”,成為了俄羅斯眼中的“外國人”北約眼中的“異類”誰也不管他了。

這就要講到一個人——波羅申科,在他的“去俄羅斯化”歷程中使得烏俄關係迅速惡化,在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的時候,烏克蘭不僅自己不去,還警告參加閱兵式的外國領導人,出席將會破壞與烏克蘭的雙邊關係!

其他的國家這樣對待俄羅斯可能不會有什麼後果,畢竟現在的俄羅斯也是一個飢餓的北極熊實在是沒有力氣。

但烏克蘭不一樣,不僅就在俄羅斯邊上,而且自己國內成分十分的複雜,這也是日後脫烏的重要原因!

烏克蘭其實並不是“整個”的加入蘇聯的,當時加入蘇聯的是“東烏克蘭”與“西烏克蘭”東烏克蘭在1917年加入蘇聯,西烏克蘭在1939年加入蘇聯。

這其中有22年的時間差,這二十二年的時間差就解釋了克里米亞與東烏克蘭地區重返烏克蘭的歷史情結。

東烏與俄羅斯生活了74年,西烏與俄羅斯生活了52年,而蘇聯最拿得出手的是什麼?不就是思想工作嗎?

超過五十年的共同生活改造了很多烏克蘭人的思想,使得俄羅斯文化和精神象徵遍佈烏克蘭。

而在烏克蘭四千多萬的人口中,又有將近九百萬的俄羅斯族人,在波羅申科的“去俄羅斯化”運動中,這些人的情感也受到了一些傷害。

同時,去俄羅斯化對於烏克蘭40後、50後、60後、70後甚至80後烏克蘭人都是一種“否定”這些人的輝煌都是伴隨著前蘇聯,現在要否定他,難免不會心向俄羅斯。

當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矛盾不可調停的時候,克里米亞脫烏也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在克里米亞中,俄羅斯人佔得比例更大同時俄羅斯在克里米亞軍事存在也讓失去了肌肉的烏克蘭“坐以待斃”只能等著“分裂”

但其實,烏克蘭早期與俄羅斯的關係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只是在波羅申科的全力推動下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在俄羅斯族佔比那麼大的情況下,波羅申科激進的“去俄羅斯”話最終引起了烏克蘭國內的民族矛盾激化與領土的分裂!


娛樂吃瓜主


一、烏克蘭的分裂局面

2014年,原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舉行了全面公投,98%的克里米亞人要求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俄羅斯隨即將克里米亞收入囊中。此後,克里米亞成為了俄羅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同年,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與盧甘斯克州宣佈獨立,成立了頓涅茨克共和國與盧甘斯克共和國。此後,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的地方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衝突不斷,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可以說,在2014年以後,烏克蘭陷入了分裂的局面。

2014年烏克蘭危機形勢圖

二、烏克蘭分裂是烏克蘭、俄羅斯、美國三方導致的

1.烏克蘭分裂其自身應該承擔40%的責任。為何烏克蘭在2014年發生分裂?直接原因是烏克蘭親美派尤先科、季莫申科、波羅申科等人發動了政變,將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趕下了臺,引起了烏克蘭內部親俄地區的不滿。在克里米亞,有62%的民眾是俄羅斯人,俄羅斯語是當地的通用語言;在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與盧甘斯克州,俄羅斯語也比烏克蘭語應用更廣泛。烏克蘭親美派將親俄派趕下臺,並採取了倒向西方的外交戰略是這些地區脫離烏克蘭的直接原因。

2.烏克蘭分裂,俄羅斯也應該承擔40%的責任。如果沒有強大的俄羅斯做後盾,不論是克里米亞還是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都無法與烏克蘭中央政府相抗衡。在親俄派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趕下臺以後,俄羅斯擔心烏克蘭倒向西方之後,會影響力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所以,俄羅斯先下手為強,收回了克里米亞半島,又對烏克蘭東部的分離勢力給予支持!所以說,烏克蘭分裂,俄羅斯也佔了20%的因素。

3.烏克蘭分裂,美國承擔20%的責任。烏克蘭曾經與俄羅斯都是蘇聯加盟國,早在沙俄時期就已經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都屬於東斯拉夫民族,可謂是親如兄弟。如果沒有美國人挑撥離間,試圖用烏克蘭制衡俄羅斯,俄烏也不會由兄弟變仇人!美國人為烏克蘭開出了加入北約的空頭支票,烏克蘭親美派利令智昏,與俄羅斯決裂,這才導致了後續一系列俄烏衝突!

歡迎大家討論,您認為烏克蘭分裂,美國、烏克蘭、俄羅斯各應該承擔多少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