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仔豬免疫新方法,使豬很難再得瘟

豬瘟俗稱“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豬瘟病毒屬的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傳染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和野豬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仔豬免疫新方法,使豬很難再得瘟


一、豬瘟的臨床症狀

體溫升高到40~42℃,持久不退。食慾減退或停食,精神沉鬱,伏臥喜睡、寒顫、擠臥一堆或鑽草窩。站立行走拱背彎腰,四肢無力,行動遲緩,搖擺不穩,眼結膜發紅,有膿性分泌物,先便秘,後腹瀉。耳根、腹部、四肢內側等處有指壓不褪色的紫紅色出血點。

二、豬瘟的流行特點

豬瘟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和野豬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豬排洩物和分泌物,病死豬和臟器及屍體、急宰病豬的血、肉、內臟、廢水、廢料汙染的飼料,飲水都可散播病毒,豬瘟的傳播主要通過接觸,經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豬也可以經胎盤垂直感染胎兒,產生弱仔豬、死胎、木乃伊胎等。

三、豬瘟的防治措施

1、免疫接種。

2、開展免疫監測,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正向間接血凝試驗等方法開展免疫抗體監測。

3、及時淘汰隱性感染帶毒種豬。

4、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

5、做好豬場、豬舍的隔離、衛生、消毒和殺蟲工作,減少豬瘟病毒的侵入。

四、目前市場上預防豬瘟的疫苗主要有以下3種:

(1)豬瘟活疫苗(I)———乳兔苗。

(2)豬瘟活疫苗(II)———細胞苗。

(3)豬瘟活疫苗(I)———淋脾苗。


仔豬免疫新方法,使豬很難再得瘟


這三種疫苗的豬瘟毒株雖然均是中國系豬瘟兔化弱毒株(簡稱C株),但彼此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脾淋苗、乳兔苗和細胞苗為豬瘟單苗,單苗可以用於豬基礎免疫。

普通苗一般指細胞苗(每頭份不低於750RID的含毒量,遠高於組織苗每頭份不低於150RID的含毒量),既能防止臨床發病,又能保護不發生亞臨床感染,達到了“雙保護”的水平,所以一般豬瘟免疫使用豬瘟細胞苗免疫就可以了。

脾淋苗和乳兔苗,是兔源組織苗,是利用成兔和乳兔的活組織生產製備的,產量小,成本高,易汙染。本類疫苗最好不用於乳前免疫,沒吃初乳的仔豬群免疫豬瘟活疫苗(兔源)可能誘發較嚴重的接種反應。

在緊急免疫豬瘟苗時,組織苗優於細胞苗,可能因為組織苗中的一些組織蛋白,特別是淋脾苗中的淋巴因子是一種免疫促進劑。建議:(1)子豬做基礎免疫時最好選用豬瘟細胞苗,不要選用豬瘟組織苗(脾淋苗和乳兔苗)。(2)一旦發生豬瘟,須緊急免疫豬瘟疫苗時,建議使用豬瘟脾淋苗,必要情況下可以配合轉移因子使用,另外對於豬瘟苗的使用,應當科學合理,按照實際情況定量免疫豬瘟疫苗,切忌私自盲目加量。

五、目前防治豬瘟常用的免疫程序

公豬一年內注苗2次,母豬配種前空懷期注苗1次,每次接種以2頭份為宜,仔豬25日齡和65日齡各注苗2頭份。

六、仔豬免疫新方法,使豬很難再得瘟

據悉,南京市畜牧獸醫站畜牧醫師春海等同志根據國外報道,從1982年開始,經過3年的試驗驗研,摸索出仔豬乳前免疫新技術。

具體操作方法是:仔豬出生後,以消毒處理,在頸部肌肉注射豬瘟免化弱毒苗一份,注射後,間隔0.5小時,讓仔豬開始吸吮初乳。60目齡斷奶後,按一般育肥豬飼養,實踐證明,使用該免疫法的效果較理想。仔豬乳前免疫法,通過南京市科委組織的鑑定,榮獲江蘇省科學進步發明二等獎,受到國內獸醫界一些專家的好評。

仔豬乳前豬瘟免疫新方法,改變了我國豬瘟預防接種的傳統方法,使二次免疫變為一次免疫,節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節省的疫苗,經濟效益可觀,在生產上有很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和意義。

七、目前國內豬瘟免疫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疫苗問題:如疫苗的保存溫度,運輸條件,疫苗稀釋後多層次週轉,無冷藏車、不按規定時間使用等都會影響疫苗的質量。也有因針頭汙染引起質量問題的。有的生產廠家或某批號疫苗低於生產標準,加之中途運輸,到使用時已不符合要求,有的地方使用二、三聯苗,疫苗之間的反應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干擾,也會使免疫效果受到影響。

2、注射不確實(打飛針),甚至有些單位虛報注射率,只收費不打針。

3、胎盤感染:豬瘟病毒導致母豬繁殖障礙(流產、死胎、木乃伊胎)時部分存活豬會持續性感染,長期帶毒、排毒,具有免疫耐受性。接種疫苗後不僅不能產生免疫力,反而會激發豬瘟。

4、由於病原本身時刻都在變化,但我們在疫苗製作上跟不上它的變異,結果導致免疫失敗,這或許是免疫失敗的根本原因。國內的豬瘟病毒株型已經發生了變化,而各豬場依然使用原來的疫苗株。據報道,豬瘟病毒的株型變化率已達74%之多。

5、傳播途徑:目前認為,豬瘟傳播的主要途徑包括車輛、欄舍、飼料和衣物,同時蒼蠅、鳥和人類活動也在機械性傳播上起重要作用,但這些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控制和消滅豬瘟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多方面密切配合,運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許多國家為了消滅豬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歐洲國家按歐盟法規中有關豬瘟條例的規定不能採用疫苗接種,一旦發生豬瘟,立即圈定範圍,實施全部撲殺(損失由政府補償),追蹤傳染源和可能接觸物、限制來往、對受感染的豬場進行消毒。


仔豬免疫新方法,使豬很難再得瘟


我國是一個養豬大國,目前經濟尚不發達,還不能實行全部撲殺的計劃,長期以來預防接種豬瘟疫苗作為控制豬瘟的主要手段。近年來,我們把研究與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經反覆研究、田間應用、探索出一整套比較符合我國國情、行之有效的豬瘟綜合防治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歸納為如下幾個要點:

1、加強以淨化種公、母豬及後備種豬為主的淨化措施,及時淘汰帶毒種豬,剷除持續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種群,繁育健康後代。

2、做好免疫,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以提高群體的免疫力,並做好免疫抗體的跟蹤檢測。

3、加強豬場的科學化管理,實行定期消毒。

4、採用全進全出計劃生產,防止交叉感染。

5、日常加強飼養管理,定期用中藥增強機體免疫力,加強對其他疫病的協同防制,如確診有其他疫病存在,則還需同時採取其他疫病的綜合防制措施。

當前,豬瘟仍是世界養豬業的一大威脅。曾經在德國、荷蘭、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都曾多次暴發了豬瘟,在中國CSFV(豬瘟病毒)的持續性感染和疫苗保護效力下降的現象也比較普遍,這不僅給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也給豬瘟防治政策的制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不過,相信隨著CSFV分子生物學和檢測方法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這些問題都會得到最終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