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是俄軍航母獨苗,在庫艦之前蘇軍用過哪些航母呢?

3014房間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在冷戰時代,蘇聯海軍是僅次於美國海軍的世界第二大海軍,但即便是在其最鼎盛的20世紀70、80年代,航空母艦始終是紅海軍的一大短板,這與冷戰後蘇聯軍政高層對於海上力量的發展思路有直接關係,從斯大林時代的大艦巨炮迷夢到赫魯曉夫的唯火箭導彈論,再到貫穿整個冷戰時代的潛艇主兵思想,可以說蘇聯水面艦艇尤其是航母的發展受到諸多外部因素的制約,發展十分艱難曲折,之所以最後能夠建立起一支龐大的水面艦隊可以說完全有賴於長期擔任海軍總司令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的不懈努力,而這位紅海軍掌門人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為蘇聯打造一支真正的航母艦隊。

在冷戰時期擔任蘇聯海軍總司令近30年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


在“庫茲涅佐夫”號之前,蘇聯海軍先後建造和裝備了2級6艘航空母艦,當然,以蘇聯海軍自己的說法它們都被稱為載機巡洋艦,而以國際上通行的標準看,也說不上是真正的航母。蘇聯海軍的第一級準航母是20世紀60年代設計的1123型反潛載機巡洋艦,也就是我們以前常說的莫斯科級直升機航空母艦,起設計初衷是以搭載反潛直升機搜索和打擊美國潛艇為目標,在艦載直升機外還配備了反潛導彈、防空導彈和艦炮等武備。1123型反潛巡洋艦建造2艘,分別為“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號。標準排水量1490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設計航速29節,續航力6000海里/18節,可以搭載14架卡-25直升機,裝備1座SUW-N-1反潛導彈,2座SA-N-3艦空導彈,2座雙聯裝57毫米艦炮,2座RBU-6000反潛火箭和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編制人員850人。2艘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在服役後均配置在黑海艦隊,一直服役到蘇聯解體,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解體。

“列寧格勒”號直升機母艦。


在1123型載機巡洋艦之後,戈爾什科夫利用赫魯曉夫下臺,國防部長易人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能夠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的航空母艦的設計。新上臺的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曾在二戰時期與戈爾什科夫共事,私交不錯,對於航母建造也較為支持。但是,當時擔任國防工業負責人的烏斯季諾夫元帥對新航母的設計施加了很大的影響,其理念是“美國航空母艦僅僅是艦載機的運載平臺,而蘇聯航母應該擁有導彈核武器,是現代化的攻擊兼運輸平臺”,正是基於這一思想,新的1143型重型載機巡洋艦,即我們常說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被設計成一個擁有斜角直通飛行甲板、右舷艦島和強力導彈武備的混合體。

“巴庫”號航母的前甲板特寫,密佈了各種導彈和火炮武器。


基輔級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30500噸,滿載排水量41300噸,航速30.7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可以搭載22架艦載機,包括20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和2架卡-25直升機,極限條件可以搭載30架艦載機。為了能夠對美國航母艦隊實施導彈突擊,基輔級在前甲板佈置了4座雙聯裝SS-N-12“玄武岩”遠程反艦導彈,射程可達550公里,防空武器包括2座SA-N-3和2座SA-N-4防空導彈,反潛武器為1座SUW-N-1反潛導彈,艦炮武器為2座雙聯裝76毫米艦炮和8座AK-630型30毫米近防炮,此外還有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編制人員1200~1600人。同級艦在武備上略有差異。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攝於1983年。


基輔級共建造4艘,分別命名為“基輔”、“明斯克”、“新羅西斯克”和“巴庫”號。“基輔”號服役於北方艦隊,“明斯克”號和“新羅西斯克”號服役於太平洋艦隊,上述三艦均在20世紀70年代建成服役。四號艦“巴庫”號遲至1987年才服役,編入北方艦隊,後於1990年更名為“戈爾什科夫”號。蘇聯解體後,4艘基輔級陸續從俄羅斯海軍中退役,其中2艘“基輔”和“明斯克”號被中國購入,改建為海上主題公園,“新羅西斯克”號於1997年被拆毀,“戈爾什科夫”號因事故於1996年退役,後來“贈送”給印度,並由印度出資將其改裝為一艘具有滑躍式飛行甲板,能夠起降米格-29K艦載機的標準航母,於2013年交付印度海軍,命名為“維克拉馬迪亞”號。

今日在印度海軍服役的“維克拉馬迪亞”號航母,已經改造為一艘標準航母。


崎峻戰史


二戰後蘇聯認識到航母在現代海戰中的巨大作用,開始研製航母。但由於在領導人對這一武器認知使得蘇聯航母在作戰使命與作戰方式上與美帝超級航母有著巨大差異。

自二戰後到蘇聯解體蘇聯由淺入深一共發展過四級航母。

第一代:1123型莫斯科級載機巡洋艦,是個四不像的級別,任務要求是對付美帝的北極星彈道導彈核潛艇,在設計上偏重於大洋反潛,艦形設計個人覺得蠻有特色,兼顧對海和反潛,全級共兩艘分別為莫斯科號和列寧格勒號,均已退出現役。

第二代:1143型基輔級重型載機巡洋艦,有了現代航母的基本特徵。因為裝備垂直起降戰鬥機,使得編隊有了初步制空能力,當然,反潛、反艦、放空能力依舊強大出色,這一級三艘原型艦一艘改進型分別為:基輔號、明斯克號和新羅西斯克號,此後,又於1978年開始建造1艘改進型,原稱巴庫號,後改名為戈爾什科夫號。

第三代:1143.5型第比利斯級航母。第一艘艦名幾經周折最終確定庫茲涅佐夫號。1143.5是真正意思上的蘇式航母,搭載蘇33戰機完全滿足大洋作戰需求。二號艦瓦良格號遠嫁中國,經改進成為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

第四代:第四代1143.7型烏里楊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蘇聯解體前最強作品,核動力,蒸汽彈射,可惜各種原因未能馳騁大洋,這一級兩艘艦如能服役,那將是藍星能和尼米茲級叫板的航母。


利刃號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是蘇聯第一級真正意義上的航母,也是蘇聯的第三代航母。在庫茲涅佐夫級之前蘇聯還有兩代航母,即基輔級航母和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當然這兩級航母在蘇聯海軍的裝備序列中被稱作載機巡洋艦。
莫斯科(1123型)級直升機巡洋艦
(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
1959年,美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華盛頓”級服役。這種核潛艇裝備有射程高達1900公里的“北極星”彈道導彈,使得美國海軍只要在公海就可以對蘇聯心臟地帶進行戰略核打擊。而要消滅這些遊弋在公海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蘇聯海軍就必須要前出到公海進行“攻勢反潛作戰”。可以攜帶聲吶浮標和反潛魚雷的直升機是一中靈活而又高效的反潛作戰利器。但直升機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續航時間有限,要實現有效的反潛搜索和攻擊,就必須要確保有2架直升機處於升空狀態。為此,蘇聯海軍針對這一作戰需要,提出了直升機反潛巡洋艦的研製計劃,這一計劃的結果便是莫科斯級直升機巡洋艦(航母)。
莫斯科級直升機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459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全長189米。其設計充滿了蘇聯式的暴力美學風格,整艘艦分為兩部分,前面部分設計類似於一艘巡洋艦,擁有高大的上層建築以及火炮、防空導彈、魚雷等眾多的武器。後半部分是平直的直升機甲板,能夠搭載共14架卡-25系列直升機。
莫斯科級一共建有2艘,首艦莫斯科號於1967年服役,二號艦列寧格勒號於兩年後服役。莫斯科級是蘇聯海軍史上第一型航母,在設計和使用上自然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但還是大體實現了其設計的目標。在1973年的美蘇地中海海上危機事件中,莫斯科級作為蘇聯方面的主力水面艦艇與美國的大型航母相互對峙。1991年蘇聯解體之際,莫斯科級的二號艦列寧格勒號因為主機故障而退役,之後艦體被出售給印度解體。而莫斯科號作為黑海艦隊的期間一直服役到1995年,到了1997年後和她的姊妹艦一樣,艦體被出售給印度解體。
基輔(1143型)級載機巡洋艦(航母)
(基輔號航母)
隨著蘇聯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大量服役,蘇聯海軍需要一種大型水面艦艇掩護核潛艇前出到公海。考慮到北約對蘇聯的海上封鎖線上還有大批的P-3反潛機,因此這型水面艦艇還必須要搭載有雅克-38戰鬥機用於驅逐這些北約的固定翼反潛機。1968年,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根據蘇聯海軍的要求,批准了1143型載機巡洋艦的計劃。首艦基輔號於1975年服役。
基輔(1143型)級載機巡洋艦相對於前任莫斯科級而言,排水量由17500噸猛增到了42000噸。其設計仍然充滿著蘇聯式的暴力美學,狹窄的前甲板硬是裝上了三種導彈,12門火炮,2座反潛火箭發射機以及2座魚雷發射管。到了4號艦巴庫號,其武備相對於前3艘艦有所提升,裝備了數量更多的反艦導彈,原有的防空導彈改為更先進的垂直髮射的模式,火炮也有所升級,還在艦艇的上層建築上配備了相控陣雷達。
(基輔級4號艦巴庫號)
基輔級裝備有斜角飛行甲板,因此相對於莫斯科級最大的升級在於其更接近真正意義的航母。基輔級上搭載的飛機除了直升機,還可以搭載蘇聯雅克列夫設計局研製的雅克-38型垂直起降戰鬥機。基輔級一共建有4艘,分別是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以及巴庫號(後改名為戈爾什科夫號)。蘇聯解體後,這4艘艦全部劃歸俄羅斯海軍,但無奈俄羅斯經濟在休克療法之後瀕臨崩潰,4艘基輔級在90年代全部退役。其中的基輔號和明斯克號最終落戶中國,成為了中國的航母主題公園,3號艦新羅西斯科號在韓國被拆毀,4號艦戈爾什科夫號經過改造後被賣給印度,改名為“超日王”號。
(印度海軍超日王號航母)
參考文獻:
閻京生、劉怡:《戰爭史研究.戰後世界航空母艦》
朱少黨、流水:《蘇俄航母秘史》

歷史研習社


既然問的是用過哪些,那麼那些還沒完工的、還沒下水的我們就不計算在內了。這樣的包括“瓦良格”號和“烏里揚諾夫斯克”號。

蘇聯時期的航母發展走了一條特別曲折坎坷的路線。其實,早在蘇聯成立之初,紅海軍的發展規劃裡就有航空母艦的一席之地。但當時紅海軍一樣受到“大艦巨炮主義”的影響,航空母艦僅僅被用作防空艦,只攜帶戰鬥機,用來奪取制空權,而且建造順序也排在其他各主力艦之後。

二戰之後,由於幾代領導人的錯誤認識,航母先是被當作“資本主義侵略政策的標誌”(斯大林),後來又被認為是“火箭核時代的海上活棺材”(赫魯曉夫)。一直到蘇聯領導人意識到艦載機在反潛方面的巨大優勢時,才有了蘇聯的第一艘航母——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但悲劇的是,莫斯科級兩艘艦剛服役就落後了。這種直升機母艦建造的時候是為了用來驅趕美國裝備“北極星”彈道導彈的潛艇的,剛服役的“北極星”導彈射程不過2200公里,要打擊蘇聯的重要目標就必須靠近蘇聯海岸,而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攜帶的直升機就足以發現並消滅這些美國潛艇。然而,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的首艦剛下水,新服役的“北極星”A3導彈的射程就已經提升到了4600公里,足以在遠離蘇聯海岸的地方發射導彈了,而莫斯科級如果遠離本方岸基航空兵的掩護去追擊無異於自殺。儘管如此,作為蘇聯海軍第一種大型載機平臺,莫斯科級兩艦仍然承擔了諸多任務,包括巡邏、訓練、測試以及戰備值班。

意識到只靠直升機不夠用之後,蘇聯海軍又盯上了固定翼飛機。蘇聯人對新的載機平臺的任務有兩個:一是驅趕北約的反潛機,保護本方的潛艇部隊——尤其是戰略核潛艇部隊進入攻擊陣位;二是掩護本方的對海突擊編隊在合適的距離上展開,對敵人水面艦艇發起突擊。

完成這些任務的首選無疑是常規起降飛機和航母,但當時蘇聯在彈射器、阻攔索等關鍵技術方面還有不少缺口。同時,蘇聯領導人認為建造和西方一樣的航母凸顯不出自己的特點和優越性,正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取得了一些突破,以烏斯季諾夫為代表的蘇聯領導人決定把這種新裝備用上去。此外,為了顯示蘇聯裝備不同於西方裝備的地方,也為了便於通過土耳其海峽,蘇聯新的載機平臺被定名為“載機巡洋艦”,這就是承前啟後的基輔級(1143型)航空母艦。

其實,說起來基輔級一共四艘航母,但每一艘都有不同,到了最後一艘“戈爾什科夫”號(原名“巴庫”號)更是跟首艦大相徑庭。每艘艦的改進其實都吸取了前面各艦在建造和使用中的經驗教訓,有針對性地進行的。不過,正如現在大家所知道的,基輔級航母雖然很活躍,但先天設計上的缺陷就註定了該級艦在戰鬥力上的缺陷。由於搭載了太多巡洋艦級別的導彈,基輔級留給艦載機的空間太少,僅有的一條跑道使得飛機無法同時進行起降運作。加上跑道長度不足,既沒有彈射器也沒有滑躍甲板,造成搭載的雅克-38只能以垂直方式起飛,航程、載彈量都大受影響,戰鬥力也大打折扣。從實際操作來看,雅克-38驅趕一下北約的反潛機可能還能勝任,但如果真的遇見對方的戰鬥機,恐怕就只有等死一條路了

再然後?再然後就是“庫茲涅佐夫”號了……


聯合防務


在1918年8月17日。蘇聯的索爾莫沃造船廠完成了“公社”號水上飛機母艦的建造工作。排水量為3100噸,長140米,寬13.2米,吃水深度1.1米。搭載的鍋爐能夠輸出1200匹馬力的功率,最大航速到10節,有2門37毫米高炮。能搭載9架飛機,這一能力對它的這個噸位而言,已經相當可觀。

但是,“公社”號並沒有設計機庫,也沒有飛行甲板。所有的9架水上飛機都繫留在甲板上,然後通過吊放設備將其吊於水面上完成起降。所以,“公社”的使用非常受限,惡劣天氣和惡劣海況都會導致其無法發揮戰鬥力。

就是這樣一艘非常原始和簡陋的“航空母艦”,卻在伏爾加河-裡海艦隊航空兵師裡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是紅軍首次擁有了可以在水面上機動使用空中力量,在該艦建成當月就投入了對白軍的戰鬥中。1918年8月底,剛剛服役不久的“公社”號上的M9水上飛機就對白軍的防禦陣地進行了空中偵察拍照。甚至一天可以派出4、5個架次去轟炸沿岸白軍的行軍隊伍和防禦陣地。炸彈不夠用的話,艦載機就低空掠過,直接甩手榴彈下去。後來,白軍加強了對己方陣地的空中防禦,引進了戰鬥機和高射炮來保護這些陣地。紅軍也創新了攻擊方式,開始實施較大強度的夜間空襲,他們以地面上的村莊火光為指引,尋找白軍的陣地。

在“公社”號取得成功之後,紅軍伏爾加河艦隊又改裝了三艘飛機駁船——“自由”號、“海神”號和“死亡”號。其中最為特別的是“死亡”號,長153.7米、寬20.5米,能夠搭載10架水上飛機。“死亡”號還設有兩個木製機庫,能容納全部飛機,航空操作形式更加接近了航母。


兵器


蘇聯的航母發展之路可謂是頗多坎坷。領導們不喜歡,軍事委員會不看好,只有部分蘇聯海軍高層對航母發展報以積極態度。所以蘇聯海軍的航母為了生存,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就是以一種大型載機巡洋艦的姿態進行研究。這種載機巡洋艦以自身強大的反艦、防空、反潛武裝與短垂起降戰機和直升機的艦載機搭配,使得其獲得了很多航母所沒有的能力。

初步的探索-1123型直升機巡洋艦

在60年代初,蘇聯海軍發展受到兩件大事的巨大影響。其一是古巴導彈危機,蘇聯面對龐大的美國艦隊毫無辦法,派遣的幾艘常規動力潛艇絲毫沒影響到美軍部署。這使得蘇聯高層認識到一個強國一定要擁有一支遠洋海軍。

其二是美國在60年代前五年服役了31艘拉法耶特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裝載的北極星-1型彈道導彈能直接威脅到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蘇聯重要城市。使得蘇聯的水面艦艇設計開始以反潛為主要任務,反艦任務則交給了潛艇部隊。

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第一代紅色航空母艦,是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直升機航母。蘇聯對於常見的艦隊型航母完全沒設計經驗,相關設備無研究。選擇了以卡-25直升機為艦載機以反潛作戰為主要任務同時能夠具備一定的區域防空作戰能力的1123型方案。

1123型直升機航母共建造了2艘主要武裝包括裝備1套Shtorm型(北約代號SA-N-3)雙臂防空導彈發射架,能攔截大約35公里內的飛機與反艦導彈;14架卡-25系列直升機,一般為12架反潛型和2架目標指引型;1套RPK-1型反潛導彈發射架,發射核裝藥的反潛導彈,可攻擊20公里外潛艇。其餘還包括魚雷發射管與火箭深彈發射器,全艦以反潛為核心功能,兼具中近程防空能力,可以說是十分適合蘇聯當年海軍發展的思路。

摸著石頭過河-1143型載機巡洋艦

時間到了70年代,隨著蘇聯攻擊型核潛艇的長足發展,美國的航空母艦與巡洋艦、驅逐艦部隊再次成為了蘇聯水面艦艇打擊的主要目標。

為了滿足飽和打擊戰術,保護己方彈道導彈核潛艇安全進入發射陣位不受敵方反潛機干擾,而且伴隨著第一代短垂起降的固定翼戰機的研製成功,綜合遠程反艦攻擊、反潛攻擊、區域防空任務為一體的新一代1143型載機巡洋艦應運而生。

1143型載機巡洋艦一般是指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這四艘。安裝4~6部雙聯裝P-500遠程反艦導彈發射架,備彈16~24枚。2部Shtorm-M型(北約代號SA-N-3B)雙臂防空導彈發射架,增強了對掠海目標攔截能力,射程能達到40公里級別;2部Osa-2M型(北約代號SA-N-4)短程防空導彈彌補了近防火力不足的缺憾;AK-630作為最後一道防空手段在當年也是不錯的。

艦載機方面,第一代雅克-38/38M型戰鬥機性能比較慘,航程過短是致命問題,而且故障、事故率居高不下,蘇聯也只能安排其進行驅趕反潛機任務。

1143型艦載機一般是12架雅克38/38M型戰鬥機,19架卡-27型反潛直升機,2架卡-25B型目標指引直升機。航空兵作戰能力比起其他國家航母來講還是薄弱的,不過全艦綜合的防空、反潛、反艦能力十分突出。

真正意義上的航母-1143.5型重型載機巡洋艦

目前俄羅斯唯一服役的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就是1143.5型。以1143型為基礎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幾乎可以算作全新型的戰艦。

加裝了滑躍起飛的傾斜甲板,搭配蘇-33型艦載戰鬥機使得該型航母具備了強力的對空作戰能力。換裝了Kinzhal型(北約代號SA-N-9)垂直髮射近程防空導彈,雖然射程縮短到12公里,不過射速與多目標接戰能力極大提升。P-700型遠程反艦導彈也替換了P-500型反艦導彈,使得反艦火力更強,在蘇軍中只比1144型基洛夫級差一些。

可以說該型航母是蘇聯海軍戰術環境下最強的航母設計。


列昂尼德圖波列夫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舷號063,是蘇聯建造的常規動力滑躍式航空母艦,是蘇聯海軍第三代航母1143.5型航空母艦的首艦(姊妹艦是瓦良格號),是蘇聯和俄羅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時擁有斜直兩段式飛行甲板和滑躍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也是俄羅斯海軍最新的唯一一艘在役的航空母艦,是俄羅斯海軍主力艦艇。


在庫滋涅佐夫號服役之前,蘇聯已經服役了兩級6艘航母,(莫斯科級2艘,基輔級4艘)。


“莫斯科”級(Moskva)航空母艦是前蘇聯的第一代載機母艦,主要用來對付美國出現的北極星彈道導彈核潛艇。採用法國和意大利首先開創的混合式艦型,艦前半部為典型的巡洋艦佈置,艦後半部則為寬敞的直升機飛行甲板,前蘇聯自稱為反潛巡洋艦。首艦1962年開工,1964年下水,1967年服役,1995年退役。該級艦共建有兩艘,首艦“莫斯科”號和二號艦“列寧格勒”號(Leningrad),於1991年退役,其後被解體。

主尺寸:艦長189米(全長)、182米(水線)、艦寬34.1米、吃水7.6米,行甲板長:81米飛行甲板寬:34米,排水量:14600噸(標準)19200噸(滿載),動力:2臺蒸汽輪機2軸9000~100000馬力,航速:29~31節,續航力:6000海里/18節,艦員:850,武器裝備:14架Ka-25反潛直升機,2座雙臂SA-N-3防空導彈發射裝置1座雙聯SUM-N-1反潛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AK-25757毫米炮,2座12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5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基輔級航空母艦(英文:Kiev Class,蘇聯代號:Кречет“海東青”),蘇聯自稱其為Авианесущи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3(1143“重型載機巡洋艦”或“重型反潛巡洋艦”),是蘇聯70年代建造的一級航空母艦,是蘇聯發展的第二代航空母艦、第一級搭載固定翼艦載機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級)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航空母艦。基輔級體現了蘇聯航空母艦的獨特風格。除搭載有艦載機外,艦載武器裝備具備反艦、防空、反潛全方位、強大火力打擊能力,單艦戰鬥力強大,對護航艦艇的依賴性較小,它的主要使命是執行編隊反潛和制空、防空任務,擔任編隊指揮艦,實施空中偵察和警戒,攻擊敵航母編隊和水面艦艇,併為其它水面艦艇和潛艇提供反艦導彈超視攻擊中繼制導或目標指示,支援兩棲作戰,實施垂直登陸等。基輔級共建成3艘,分別為“基輔”號、“明斯克”號和“新羅西斯克”號,於1975-1982年間服役。此後,又於1978年開始建造1艘改進型,原稱“巴庫”號,後改名為“戈爾什科夫”號,


尺寸:全長273米,水線長249.5米,寬47.2米,水線寬32.7米,吃水10米;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6000噸,滿載排水量43500噸,(“巴庫”號分別為38000噸和45500噸);主尺度:總長274米,水線長249.5米;艦寬51米,水線寬32.7米;吃水10米(包括螺旋槳) 航速:32節;飛行甲板:長195米,寬20.7米;動力:8臺鍋爐,4臺蒸汽輪機,200000馬力,4軸,雙舵;續航力:19600海里/14節,4500海里/31節;艦員:1200(未搭載航空人員)——1700。

與美國及西方的航空母艦“拼命騰出空間停飛機”的設計理念不同,基輔級的甲板面積中僅60%作飛機起飛停放之用。飛行甲板長195米,寬20.7米。為對應垂直起降艦載機的起飛要求(引擎噴氣口需要垂直向下,噴氣高溫氣體以提供起飛動力),飛機起飛點(即甲板上的圓圈處)均使用了航空工業部全蘇航空材料研究所研製的АК-9Ф甲板熱防護層。建造“巴庫”號時,為了提高飛機起降的安全性,決定縮短甲板以上建築的長度並改變其形狀。為此,科羅廖夫中央科學研究所對甲板上空氣環流條件進行了專門的模型式試驗,最終推出了可減少渦流形成的飛行甲板邊緣結構形式。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決定把“戈爾什科夫”號(即“巴庫”號)贈予印度(後達成23億美元的出售及改裝協議),又進行了一次大改裝。飛行甲板方面全面擴容,拆除前甲板的武裝並改為上翹14.3度的滑跳甲板。升降機一部位於艦橋左側,一部則位於艦橋後方。

艦體編制:尺寸:全長273米,水線長249.5米,寬47.2米,水線寬32.7米,吃水10米;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6000噸,滿載排水量43500噸,(“巴庫”號分別為38000噸和45500噸);主尺度:總長274米,水線長249.5米;艦寬51米,水線寬32.7米;吃水10米(包括螺旋槳) 航速:32節。飛行甲板:長195米,寬20.7米。動力:8臺鍋爐,4臺蒸汽輪機,200000馬力,4軸,雙舵。續航力:19600海里/14節,4500海里/31節。艦員:1200(未搭載航空人員)——1700


飛行甲板:與美國及西方的航空母艦“拼命騰出空間停飛機”的設計理念不同,基輔級的甲板面積中僅60%作飛機起飛停放之用。飛行甲板長195米,寬20.7米。為對應垂直起降艦載機的起飛要求(引擎噴氣口需要垂直向下,噴氣高溫氣體以提供起飛動力),飛機起飛點(即甲板上的圓圈處)均使用了航空工業部全蘇航空材料研究所研製的АК-9Ф甲板熱防護層。建造“巴庫”號時,為了提高飛機起降的安全性,決定縮短甲板以上建築的長度並改變其形狀。為此,科羅廖夫中央科學研究所對甲板上空氣環流條件進行了專門的模型式試驗,最終推出了可減少渦流形成的飛行甲板邊緣結構形式。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決定把“戈爾什科夫”號(即“巴庫”號)贈予印度(後達成23億美元的出售及改裝協議),又進行了一次大改裝。飛行甲板方面全面擴容,拆除前甲板的武裝並改為上翹14.3度的滑跳甲板。升降機一部位於艦橋左側,一部則位於艦橋後方。

武器裝備:與美國乃至西方其它國家航空母艦最大區別是“基輔”級上裝載有大量武器裝備,本身就是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裝備有標準的巡洋艦武裝,對艦載機依賴性較小。具備對艦、對潛、對空的全方位打擊火力。

基輔號和明斯克號——

反艦:SS-N-1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4(8枚)

防空:雙聯SA-N-3防空導彈發射裝置*2(96枚)

雙聯SA-N-4導彈發射器*2(40枚)

火炮:AK-726雙聯76.2毫米火炮*2

AK-630 30毫米近防火炮*8

反潛:五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10枚)

12聯裝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2

SUW-N-1 反潛導彈雙臂發射器*1(SS-N-14反潛導彈,16枚)

新羅西斯克號——

反艦:SS-N-1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4(8枚)

SS-N-12“玄武岩”反艦導彈


防空:SA-N-9導彈垂直髮射裝置(計劃裝備,但由於研製進度滯後,導致最終未能換裝)

雙聯SA-N-3導彈發射器*2(96枚)

火炮: AK-726雙聯76.2毫米火炮*2

AK-630 30毫米近防火炮*8

反潛:12聯裝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2

SUW-N-1 反潛導彈雙臂發射器*1(SS-N-14反潛導彈,16枚)

巴庫號——作為1143工程中建造時間最晚的04號艦,在前三艘的基礎上對該艦艦載武備和電子系統進行大幅度改進,通常也被稱為“基輔”改進型(1143.3型):反艦導彈的數量增加,換裝了更加先進的防空導彈和反魚雷武器,裝配了一系列新式抗干擾性強的裝置、艦載航空兵器新型指揮綜合系統、新型無線電通信和電子戰系統,其作戰能力為四艘中最為強大。

AK-100與SS-N-12

反艦:SS-N-1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6(12枚)

防空:六聯裝SA-N-9導彈垂直髮射裝置*4(192枚)

火炮:AK-100 100毫米火炮*2

AK-630 30毫米近防火炮*8

反潛:10聯裝RBU-12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2

艦載機

“基輔”級載機共33架:

12架雅克-38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

雅克-38戰鬥機

19架卡-25A或卡-27反潛直升機

2架卡-25B直升機(超視距引導)

雅克-141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計劃“巴庫”號列裝,實際由於雅克-141的開發終止未列裝)

卡-31預警直升機(計劃“巴庫”號列裝,但實際未列裝)

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僅裝備改裝後“巴庫”號,即印度海軍“維克拉姆帝亞”號航空母艦)


1991年蘇聯解體後,“基輔”級四艘航空母艦均由俄羅斯接收。但是由於社會局勢動盪、經濟狀況惡化,俄羅斯海軍缺乏軍費,無力承擔運行、維護費用。同時,由於建造4艘“基輔”級航空母艦的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具有航空母艦建造能力的造船廠)位於已經獨立的烏克蘭境內,俄羅斯沒有能夠對“基輔”級進行維護的基地。因此,1993年俄羅斯政府決定將01-03號“基輔”級——“基輔”號、“明斯克”號與“新羅西斯克”號提前退役而僅保留最新的04號艦“戈爾什科夫”號(1990年改名)。但是,1994年2月7日,“戈爾什科夫元帥”號新鍋爐在進行試驗時,汽管發生斷裂,造成7名俄羅斯水兵喪生,艦艇也喪失航行能力,隨後被拖回北方艦隊造船廠進行維修。原定於1995年維修完成後恢復服役,但該計劃隨即又被取消,1996年,俄羅斯決定將“戈爾什科夫”號出售,1993年6月30日退役,1997年9月俄羅斯公開拍賣“基輔”號由一家美國公司中標。但是由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美國公司未付款購買。1999年1月18日,中國天津天馬拆船工程公司代表團今與俄羅斯國防部中央物資與對外關係聯絡局多次協商,於3月14日正式簽署購買合同。出售前,俄軍方已將基輔艦上的動力、通信、武器裝備及生活設施系統全部拆除。2000年5月20日,上海救撈局“德意”號拖輪拖帶“基輔”號駛離摩爾曼斯克港,於2000年8月29日順利抵達天津南疆碼頭,歷時102天,航程16850海里。


2003年9月“基輔”號被改造成了主題娛樂公園,2011年5月起改建為航母酒店。

明斯克號1993年1月退役。1995年底,與“新羅西斯克”號以1300萬美元的價格被韓國大宇集團以廢鐵名義所買下,大宇集團購入的前提是必須把它們拆解成2平方米左右的鋼板並且不能用於軍事目的。達到韓國後,韓國國防部門以及美國情報官員上艦後對艦體和內部結構進行了詳細分析。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大宇集團以530萬美元的低價將“明斯克”號轉賣給中國德隆公司。

1999年8月拖至廣州文衝船廠,進行封閉式大規模修整與改造。2000年改建成軍事主題公園(即深圳明斯克航母世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由四萬噸級航母改造而成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


新羅西斯克號,1995年8月1日宣佈拋售,1996年1月18日被韓國大宇集團當廢鐵所買下,按當時合約已拆解。







戈爾什科夫號,1996年,俄羅斯決定將“戈爾什科夫”號出售。1998年,俄羅斯政府表示可以將“戈爾什科夫”號的艦體無償贈送印度,但是印度需要負擔重新整修、改裝以及艦上裝備、機隊組建的費用。2000年10月5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出訪印度,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簽署對於“戈爾什科夫”號的改造備忘錄。2003年11月,印度總理辛格訪問莫斯科。俄印雙方就購買“戈爾什科夫”號所需的一切文件完成磋商。2004年1月20日,俄羅斯與印度兩國國防部長在新德里簽署包涵20個子合同,價值15億美元的“戈爾什科夫”號相關軍事訂貨,合同工期為52個月,將根據印度的需要由俄羅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對“戈爾什科夫”號進行現代化改造,交易完成期限為2008年底之前。2004年底,“戈爾什科夫”號改裝工程正式啟動。2008年,俄羅斯表示原定2008年的交付日期因為工程量大、改造工程難度高而需要延遲並且要求印度方面向俄羅斯方面額外支付數十億美元。雙方為此進行長時間的協商。[8],2009年12月17日,據報道,印度與俄國以23億美元達成協議,並簽署補充協議。按計劃,“戈爾什科夫”號艦上的武器全部拆去,包括位於船頭至艦橋之前的前甲板上武器系統,裝設了滑跳式甲板、飛行甲板面積增大、改裝為“短程起飛-攔阻索回收”(STOBAR)的配置,原本已損壞的煱爐全部予以更換,改裝新的柴油發電機,艦橋上雷達等電子設備大多被拆除予以更新。印度海軍將改造後的航空母艦命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2012年6月8日,“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駛往白海和巴倫支海進行交付前的測試,9月17日“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進行全速試驗時,艦上的動力裝置失靈,事故中8座鍋爐中7座無法繼續運轉,航空母艦交付日期被延期。2013年7月維克拉瑪蒂亞號再度出海測試。2013年11月16日,俄羅斯在在北德文斯克向印度交付“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


HMSVICTORY


前蘇聯作為一個超級軍事大國是一個發展航母比英國,日本,美國都晚的國家。60年代冷戰時期就決定建造航母,由於沒有造航母的經驗,技術和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的努力到了67年才服役第一艘航母,72年下水,75年才正式服役編入北方艦隊,自此蘇聯才擁有第一艘航母,蘇聯先後共建9艘航空母艦,其中2艘未完成。

下面小編就列表一下蘇聯時期的航母及其最後的命運。


莫斯科號直升機航母 67年服役96年退役 賣給印度拆毀

列寧格勒號直升機航母 69服役91年退役,95年賣給希臘拆毀

基輔級航空母艦 基輔號 蘇聯第一艘真正意義的航母,75年服役93年退役,退役後7000萬元人民幣賣給中國,在天津改建為航母酒店。

明斯克號航母 78年服役93年退役,退役後賣給中國,現江蘇南通明斯克航母軍事主題公園。

新羅西斯克號航母 82年服役由於財政緊張93年提前退役,1300萬美元賣給韓國強制拆解成鋼板。

戈爾什科夫號航母 87年服役2004年免費送給印度,而印度為此為俄羅斯支付了29億美元,坑慘了,真是人傻錢多。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 蘇聯唯一一艘大型核動力航母,88年開工建造,由於蘇聯解體由烏克蘭繼承,後因資金不足91年停建以廢鐵出售。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91年服役,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繼承,是目前俄羅斯唯一一艘現役航母,由於在前往敘利亞助戰時煙囪冒著巨大的黑煙,回國後就返廠進行翻新改造,俄羅斯現在是無航母狀態。

瓦良格號航母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姊妹艦,80年代中後期由烏克蘭建造,突遇蘇聯解體資金短缺完成近70%建造中斷,99年賣給中國,幾經輾轉於2002年抵達中國.大連,改造成為今天的遼寧號航空母艦,也成為了中國的第一艘服役航母。

縱觀前蘇聯的航空母艦真是命運多舛,今夕俄羅斯幾大艦隊處在無航母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