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為什麼印度大米煮熟後是散狀的,而我國的大米是膠團狀的?

現如今,隨著世界貿易化的日漸成熟,我國市場上也出現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大米,比如印度、美國、日本等國家,人們的可選擇也隨之增多,其中,不少吃過印度大米的小夥伴都會發現,印度的大米在煮熟後是呈散狀的,這與我們本國大米在煮熟後是團狀的完全不同,這就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印度大米煮熟後是散狀的,而我國的大米是膠團狀的?


首先,由於大米品種的不同,印度種植出的大米主要是秈米,而中國主要是粳米,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由於我國的大米澱粉含量大,隨著高溫的加熱會使得粘性充分發揮出來,不易成型,所以在煮熟後會全面黏在一起,呈現膠團狀,而印度所產的大米,由於當地屬於熱帶地區,水稻一般是一年2-3熟,週期短,澱粉含量少,自然在煮熟的狀態上與我國的大米不同。


為什麼印度大米煮熟後是散狀的,而我國的大米是膠團狀的?


另外,由於氣候方面的影響,印度的溫度較高,大米煮熟後會很快變涼,再加上印度人習慣用手直接抓飯吃,因此,印度的大米大多呈現散狀,除此之外,印度的米飯在製作上與我國也大不相同,印度人在煮飯時會長時間煮米飯,最終導致大米呈顆粒狀。


為什麼印度大米煮熟後是散狀的,而我國的大米是膠團狀的?


當然,不同國家在烹調上都帶有當地的特色,雖然不一定符合我們的胃口,但是我們也應該尊重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不應該隨便的評判其中的好壞,對此,小夥伴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