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鵝的生活習性及育肥方法

鵝的生活習性及育肥方法

1 鵝的生活習性

喜水性。鵝作為水禽,天性喜水,每天有1/3的時間是在水中,習慣了在水中嬉戲、覓食和求偶交配,因此鵝場應建立在有良好水源、寬闊水域的環境下,尤其以溝、湖、河等流動水域最好。

合群性。鵝具有很強的合群性,行走時排列整齊,覓食時也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擴散,當離群獨處會發出高聲嗚叫,以求同伴回應後尋聲歸群,這種合群性有利於鵝群的管理。

草食性。鵝是草食性家禽,飼料主要以植物性飼料為主,覓食活動強,可以大量的覓食天然的植物性飼料,每天可消耗約2kg的青草。雛鵝在1日齡起就可食用青草,如果條件允許應儘量放牧,舍內圈養要以優質的牧草進行飼餵,可用精料與草料相結合的方式飼餵,但也要適當放牧,這樣不但可以降低成本,最主要的是可以促進鵝的生長髮育及育肥。

耐寒性。成年鵝的耐寒性能很強,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下水游泳,還可露天過夜。這與鵝的羽絨厚密服帖,具有很好的隔熱保溫功能有關,鵝喙梳理羽毛時會壓迫尾脂腺,擠出的分泌物塗在羽毛表面,可使羽毛具有防水禦寒的特性,並且鵝的皮下脂肪較厚,使鵝的耐寒性增強。

警覺性。鵝具有敏銳的聽覺,警覺性很強,反應迅速,叫聲響亮,當鵝遇到陌生人或其他動物時會高聲嗚叫警告,有的鵝攻擊性強,會用喙擊,用翅撲擊。因此,育雛舍常用公鵝做為警戒,以防其他動物,如老鼠、貓等進入舍內。但是,在鵝的飼養過程中要避免鵝群受到驚嚇,以免產生應激,影響鵝的生長髮育及育肥效果。

夜間產蛋性。母鵝習慣在夜間產蛋,通常母鵝在將要產蛋前的半個小時進入產蛋窩產蛋,產蛋完畢後休息片刻即離開,不會在產蛋窩長時間休息。一般母鵝有一定的戀蛋性,產蛋窩被佔用時,部分母鵝的產蛋時間會推遲,這影響了母鵝正常產蛋,因此鵝舍內的產蛋窩要充足,要勤換墊草。

生活規律性。鵝具有很好的生活規律,條件反射能力強,每日的活動有極強的規律性。在放牧、交配、採食、洗羽、休息和產蛋方面都有固定的時間,而且鵝群在放牧時的出牧、游水、交配、採食、休息、收牧等活動都在放牧時相對穩定的循環出現,並且這種生活規律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如當母鵝原來的產蛋窩被移動後,母鵝通常會出現不產蛋或隨地產蛋的現象,因此在進行飼養時,要遵循飼養管理程序,不可輕易改變。

2. 鵝的育肥方法

放牧育肥,適用於小規模鵝的飼養,一般選在農時進行,在稻、麥收割前的2個月左右飼養雛鵝,當雛鵝達到50~60日齡時,恰好是稻、麥收割的時候,收割後的空地也適宜放牧,因為可以充分利用收割糧食遺留的穀粒、麥粒和草籽來給鵝育肥,這種方法最經濟實惠。在牧鵝時,儘量減少鵝的活動強度,以避免能量的消耗,這時可搭建臨時的鵝棚,以便隨時留宿,節約了時間,增加了覓食的時間,減少了能量的消耗,促進育肥,應注意,放牧的地點應有水質清潔的水域。經放牧10~20d後就可育肥出欄。

圈養育肥,適用於大型肉鵝養殖場的淘汰種鵝、蛋鵝及肉鵝中後期的飼養。由於鵝具有攻擊性,會高聲嗚叫,追趕啄人,鵝如果經常嗚叫不利於育肥,因此育肥時選擇圈養的方法可限制其自由,減少嗚叫。欄的大小以不超過鵝的2倍為最佳,欄高不低於60cm,使鵝可以站立但不能昂頭嗚叫,以每平方米養4只鵝為標準。料槽和水槽放在圍欄的側面,鵝可以伸出頭來進行採食和飲水。圈養要求鵝舍內的環境安靜,飼料要做到多樣化,育肥期以稻穀、玉米、碎米等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類飼料為主,可適當的添加青綠飼料,促進消化,加快長膘。每日飼餵3~4次,吃飽為止,晚上10時再加喂1次。

大棚網架育肥,用竹竿或木料搭建一個離地面60~70cm的網架,以方便清糞和通風。棚架上用竹條分成若干小欄,可限制鵝的活動,每欄飼養6~10只鵝。料槽和水槽掛在欄外,鵝可以在兩個竹條之間伸頭採食及飲水,每天飼餵3~4次,晚上9時加喂1次。為了限制鵝的活動,棚頂和四周可以加上黑色塑料膜遮陽。飼料以顆粒料為主,育肥料的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可以選擇玉米、稻穀、碎米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飼餵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喂一些青綠飼料,可以促進腸道微生物的增值,使鵝肝臟的轉氮機能加快,以達到使鵝體脂增多、胸肌豐滿、肉質鮮嫩的目的。

強制育肥,是將顆粒料條強制的塞進鵝的口腔及食道內,使飼料快速消化,此法又為“填鵝法”。所用飼料常為養殖場自己配製,在用此法時,要限制鵝的活動,因為安靜黑暗的環境下鵝的育肥速度快,胸肌豐滿,肉質鮮嫩。飼料多以豆餅、玉米、米糠及易消化的飼料混合粉碎後製成條狀。當鵝進入育肥期時即可使用此法,每日3次,每次3~4條,約150g的混合飼料,1周後每日5~6次,每次5條,約250g混合飼料,經過3周可達到育肥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