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陝西面食博大精深,如同陝西人的性格,可以像褲帶面一樣氣壯如山,也可以像臊子面一樣柔情似水,不長期生活在陝西的人是永遠無法理解的。僅僅是麵條,陝西人可變出許多的花樣來。西安箸頭面、岐山臊子面、乾縣雞面、楊凌蘸水面、武功誕水面、大荔爐齒面、永壽禮面、合陽頁面、三原疙瘩面、麟遊血條面、戶縣擺湯麵,還有猴頭面、漿水面、biangbiang面、翡翠面、滷麵、燴麵、削麵、米兒面、涼麵、扯麵、犁面、龍鬚麵、棍棍面、角角面、棋花面等等,不一而足。

提起陝西的面,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粗瓷大碗裡,寬寬的麵條上鋪滿了熱菜籽油潑過的紅辣椒麵,挑起一根就是可以舉過頭頂,辣香四溢。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這老陝生活最真實的寫照。電視劇白鹿原中,多次出現吃油潑面的場景。一碗碗油潑面‘刺啦’ 一聲,滿足了所有人從視覺、聽覺、味覺的所有慾望。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1、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滾沸的油鍋裡舀出幾乎一勺菜籽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麵及麵條上。麵條經油潑燙,表皮焦黃,食時焦辣香脆柔韌兼而有之。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2、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是陝西最具有代表性的臊子面。產於西府岐山,是陝西面食一絕。正宗的岐山面,講究起來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麵條的質地,酸辣汪是指臊子的味道,煎稀香是指湯水的品質。面裡的醋香與做好之後再加醋的味道大不相同,這裡面可有竅門。臊子講究將帶皮五花肉切成丁,在熱油中加辣椒、薑末、調料等煸炒,收幹水分後,把大量柿子醋順著鍋邊倒下去,熱鍋上頓時騰起一陣白煙。醋也就在這時熗熟了,沒有了生醋的澀味而使口感變得更柔和,醋香與肉香也融合的更加完美。加水稍煮一會,改用文火煮至肉爛,即可加入其他配料如胡蘿蔔丁、土豆丁、木耳絲、切成菱形塊的雞蛋皮等,一大鍋酸辣惹味的臊子就做好了。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3、楊凌蘸水面

楊凌蘸水面特點是麵條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麵分盆裝、越嚼口越香。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拉到碗裡的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楊凌蘸水面 講究個一青二白,青則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總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搖的青綠於水,面是拉出來的,寬3-5釐米,長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盤繞於青綠之中。麵條端上來,熱汽騰騰,菜青面白,又波清霧白,各人面前就上了一隻大碗,碗中就有湯,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玉蘭片、海參、乾貝等,微酸,略辣,就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泡在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吃。面是強筋面,咬在口裡,滑潤,富彈性,是有張力的一種,像咬著三秦大地的月光。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麵湯裡青菜,這樣就又清爽上陣了。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4、戶縣擺湯麵

戶縣擺湯麵,因為食用時在桌子上分別放一碗溫湯細麵條,一碗臊子湯,人們挑一筷頭面條放入臊子湯中,擺涮一口吃一口,邊擺涮邊吃而得名。戶縣擺湯麵製作工藝相當講究,麵糰要揉光、餳到,擀製出的麵條才能有很好的筋力和韌性。用手工擀制的麵條是“薄如銅錢,寬似韭葉”,既要薄又要有嚼頭。同樣的,制調味湯時,要經過煸炒將肉中的油份炒出,炒至酥爛便於入味。各種配料、調料用量要準確。湯要鹹淡適中,下湯一“擺”就得入味,這樣吃起來才有味道。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5、合陽踅面

踅面是陝西省合陽縣及渭南地區獨有的,為當地人極為偏愛的風味小吃。踅面歷史悠久,相傳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 10 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面,踅面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麵”。踅面的特點:一是勁道。厚且筋大,吃在嘴裡耐嚼,咽在肚裡耐飢。二是味醇。吃踅面時除了鹽、味精等其它常用調料外,要拌以大油和辣子,所以吃起來油香濃郁,辣味悠長,兩者都能增進食慾。三是方便,能保質三、五天,吃時只需在開水鍋裡滾一下即可。相對於其他飯食,踅面的三個特點都更有利於行軍打仗,漢高祖能穩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勞。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6、藍田餄餎面

藍田苦蕎麥餄餎條細,色澤黃亮,棉軟筋韌,清香利口。因糖分含量少,粗纖維多,利於消化,對糖尿病有明顯的療效,此品為陝西著名小吃。製作蕎麵餄餎,須選用新鮮的蕎麥麵並且講究現磨現做,共分為和麵、煮條、拌油三個主要程序。由於蕎麵黏性差,用常規制作麵條的方法很難成型。所以,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發明了專用工具“餄餎床”。“餄餎床”為木製,是把一塊窄而長的厚木板,中間掏一個圓洞,洞底裝一片多孔的鐵片。在木板的下面裝有木腿,便於支在鍋上。厚木板的頂端連著一根長木棍,上面裝著一根直徑略比圓洞小一點點的園木樁。製作餄餎時,把和好的蕎麵團搓成園條放入園洞內,按動木棍用圓木樁擠壓,面從鐵片的小孔中被擠出,直接落入滾水鍋內。煮熟後,就成了細長光滑的餄餎。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7、大荔爐齒面

齒面因其形似爐齒而得名,原料有面粉、豬五花肉、筍瓜、油炸豆腐等21種,經和麵、制爐齒面、制滷、煮熟調味等工序,可謂選料嚴格,配料多樣、工藝精細、麵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誘人食慾。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8、旗花面

說起武功的旗花面,還有一段美妙的歷史故事:相傳明孝宗正宮娘娘得了一場怪病是茶飯不思,眾太醫束手無策。恰巧宮中有位廚師,農家出身,知曉娘娘是多食山珍海味,肉食過剩所致,於是便在清涼的雞蛋湯內下了幾根手工麵條,伴有臊子、蔥花、薑絲、雞蛋餅等,調味以陳年老醋出頭,正宮娘娘連吃幾碗,皇帝聽聞大喜,親口品嚐,邊吃邊贊。在吃的時候,皇帝看到碗內臊子菜和菜油黃白綠,色彩分明,挑起麵條形如小旗,放進碗內狀似花朵,明孝宗遂起名旗花面,列為宮廷御飯。“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的。因面上五顏六色似花非花,故曰“奇花面”;也有叫“七花面”的,因它所用的雞蛋花、蔥花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故得名“旗花面”。 旗花面的製作特點突出,它以雞湯味鮮、臊菜色豔、醋味噴香提神,黃色菜油浮湯一層,麵條薄、光、筋,薄如紙,光而柔韌。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講究七個字,即:“汪、煎、清、稀、細、軟、工”。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面是陝西最普通、最便捷的一道美食,深受陝西各民族男女老少的喜愛的最愛。一碗油潑面最能體現老陝們寬厚、粗獷、豪爽、耿直、火熱的性格老陝不會甜言蜜語也不會花架子一如油潑面一樣實實在在。"生、蹭、冷、倔”是陝西人的形。外地人聽“秦腔”感覺好像在狂吼,但陝西人就愛的是那個“味”。“直爽、豪放”是陝西人的志。陝西人傳統觀念較強,心底善良。“路見不平撥刀相助”“不平則嗚”稍有不平則“火冒三丈”是陝西人的性格特點。陝西人耿直有餘,曲折不足;憨厚有餘、婉轉不足。

從白鹿原中的油潑面看陝西面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