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紅學家回憶第一次讀《紅樓夢》

紅學家回憶第一次讀《紅樓夢》

紅學家回憶第一次讀《紅樓夢》

李希凡(1927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第一次讀是15歲。當時在我家裡是禁書,我在廁所裡找到了一本姐姐偷藏的,就拿回房間,偷偷趴在床上看。那時候對《紅樓夢》毫無感受,看了沒多久就被收走了。再次讀是在大學,覺得真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傑作,所以會不滿意舊有的解釋,考慮自己寫文章。如果讓我推薦的話,就是人民文學1982年版。

張慶善(1952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紅樓夢學刊》社長、主編,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讀《紅樓夢》是隨著你人生閱歷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你經歷、認識的豐富,對書的描寫內容以及其包含的文化意蘊會有更深入的感受。現在讀《紅樓夢》變成一種習慣。以前都是從頭讀起,現在是我來這裡開會,床頭也會放一本,隨便翻到哪頁就可以開始讀。另外一種讀法,就是做研究寫文章的時候需要用到,就會翻出來再細看。當時我們還是喜歡讀雜書的,讀不進去是因為小說的氣質、內容跟我那時的閱讀習慣不大一樣,我喜歡看故事情節曲折的書,我還記得我看《基度山恩仇記》時的入迷情景,連讀了兩天兩夜。《紅樓夢》就沒有那麼一口氣讀下來的衝動。但時代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現在的年輕人不僅不讀《紅樓夢》,也不讀《基度山恩仇記》,再好看的小說也不讀了,這是和時代變化、生活方式改變、生活壓力及社會氛圍的變化有關係的。我在地鐵上公交上看到的年輕人沒有讀書的,在這樣一個快節奏、高壓力、站著都能睡著的時代裡,並不是教你一個閱讀方法就愛讀《紅樓夢》了。需要做一些通俗易懂的闡釋、普及型的工作,讓人容易理解,引導他們走進《紅樓夢》的世界。但更重要的還是營造讀書的社會氛圍,提高全社會的人文素養,讓大家把讀書看做輕鬆愉快、提高修養的事情。

胡文彬(193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我是農民的孩子,11歲才上小學,看了一些書,但主要都是三俠五義之類的公案小說,或者薛仁貴徵東之類的故事。中學也沒特別多的讀書機會,到了大學就有圖書館了,那時候喜歡讀《三國》、《水滸》,連《西遊記》都不怎麼讀,《紅樓夢》就更排不上位置了。讀是讀過,但連一半都沒讀完,因為我是一個農民子弟,裡面展示的貴族家庭的生活方式,那種花花草草、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內容,對我這種出身的人來說格格不入。所以讀不下去。

真正讀《紅樓夢》,應該是1968年以後畢業到北京。“文化大革命”把很多書都作為封資修封起來了,除了毛主席語錄和魯迅,還有一個例外,就是《紅樓夢》。因為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而且獨身,每天在宿舍的時間很多,那個時候才開始讀《紅樓夢》。

蔡義江(1934年,原民革中央宣傳部長、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我是1954年1月份大學畢業,大學時代把古典文學沒有讀過的書基本都讀了。對《紅樓夢》,當時也沒什麼很深的理解,感覺一般。現在很少從頭翻到底,都是需要的時候翻。前面80回看得比較多,反反覆覆。我建議就把它當一部小說來讀。如果按照劉心武的講法,那《紅樓夢》就是宮廷鬥爭;按照霍國玲的講法,那就是說曹雪芹是一個兇手。要把這些都拋開,就當你是一個小學生,偶然找到一本書,那樣去讀。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