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二戰中備受推崇的“戰略轟炸”真的值得嗎?

現在大家對於二戰的戰略轟炸推崇至極,但是這種戰術真的如大家所說的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戰略轟炸背後的真實數據,並以此來剖析它的功過是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空軍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進行了為期五年的戰略轟炸。這是軍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空中進攻。英國在德國佔領波蘭之後首先開始對德試探性轟炸,但規模很小。1940年5月15日英機99架對萊茵河以東進行轟炸,這天被史學界稱為對德轟炸的開始日。1942年8月美國第8航空隊進駐英國後,開始了英美聯合轟炸。英美對德戰略轟炸可分成四個階段。

二戰中備受推崇的“戰略轟炸”真的值得嗎?

遭受地面火力抗擊的轟炸機集群

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從1940年5月到1942年底止,歷時2年7個月。大部分是英國單獨實施轟炸的。當時英國轟炸的德國主要目標是石油和航空工業,當時是想以戰略轟炸來消滅德國空軍的潛力,以配合不列顛防空戰役。實際上英國空軍的轟炸機數量很少,航程也不夠,選中的10個飛機制造廠,只能到達3個;想在6個月內使德軍失去50萬噸石油的生產能力,也遠未做到。1942年3月至6月英國曾對德國魯爾區的幾個城市埃森、科隆、杜伊斯堡、杜塞爾多夫等進行夜間照明轟炸,並組織了3次“千機轟炸”,轟炸科隆、不萊梅和埃森。在千機轟炸之前英國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空中進攻,在這幾次轟炸後才迫使德國把支援地面部隊的飛機改做防空。緩解了蘇德戰場上的蘇軍壓力。在第一階段,轟炸的規模和強度都不夠大,所以戰果不明顯,對德國工業和人們心理影響較小。但是隨著轟炸技術和導航技術的進步,戰術上的改進,逐步減少了戰損率,為爾後的戰略轟炸奠定了基礎。

二戰中備受推崇的“戰略轟炸”真的值得嗎?

二戰德國地面防空部隊

第二階段

1943年1月至1944年1月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英美有了統一的作戰目標,逐步加強了對德的戰略轟炸。但是英美對於如何執行這一決定,卻存在很大分歧。英國人主張夜間面積轟炸,這是因為晝間轟炸易遭到德國空中力量和地面火力的抗擊,戰損率很大;而夜間轟炸又難以做到精確轟炸,因而只能對城市實施面積轟炸。美國人則認為選擇為數不多的重要工業目標。加以徹底摧毀,這要比對許多工業目標給予低強度的破壞要好得多。多以英國空軍首先對比斯開灣沿岸的潛艇基地發動一次空中戰役,隨後又進行了三次摧毀城市戰役;分別為魯爾戰役、漢堡戰役、柏林戰役。其中魯爾戰役使用了新式轟炸導航裝置,並使用8000磅的炸彈。在漢堡戰役首先使用了敷金屬條幹擾地面雷達,是現代電子戰的開端。而柏林戰役英軍損失慘重,被擊落1047架,擊傷1682架,戰損率高達5.2%。在此期間美軍第8航空隊也對德國的航空工業、滾珠軸承工廠進行轟炸。1943年10月14日德國最大的軸承工廠施魏因福特被炸燬,但後又恢復,對德國軸承生產並不大,而美軍損失慘重291架B-17被擊落60架。但隨著P-51遠程殲擊機的投入作戰後轟炸機戰損率減少。1943年英美在空戰中擊落、擊傷德機10661架,飛行員的損失對於德國空軍來說很難彌補。

二戰中備受推崇的“戰略轟炸”真的值得嗎?

在空中被擊中的轟炸機

第三階段

1944年2月至6月,這階段,英美為了配合諾曼底登陸轟炸了德國的航空工業和運輸系統,奪取了戰役和戰略制空權。本階段英美大力轟炸德國北部的鐵路樞紐,對諾曼底行動有重大意義,但對於德國經濟並沒有直接影響,因而不屬於戰略轟炸。

二戰中備受推崇的“戰略轟炸”真的值得嗎?

德國柏林動物園防空塔

第四階段

1944年7月至翌年4月16日為戰略轟炸的最後階段。在此期間,集中轟炸了德國的石油工業,交通運輸系統和兵工廠。同時也對大城市進行猛烈轟炸。這個階段雖然只有9個半月,投彈量卻是前幾年的總和,由於轟炸規模大,再加上地面軍隊在東西兩線均取得重大勝利,故轟炸效果很明顯。

二戰中備受推崇的“戰略轟炸”真的值得嗎?

戰略轟炸後的地面效果

在歷時5年的戰略轟炸中,英美共聯合轟炸44.4萬次,出動轟炸機144萬餘架次,殲擊機286萬架次,投彈270萬噸。美軍損失飛機1.8萬架,英國損失2.2萬架,死亡人數英美各7.9萬人。德國損失飛機57385架。按照德國空軍部的記錄,德國人民死於轟炸逾25萬人,重傷30.5萬人,但西德統計局1956年發表的數字為平民57萬人,傷88.5萬人,還不包括警察、民防人員、外籍工人及戰俘在內。德國投降後,英美分別組織調查團到德國調查,以評定戰略轟炸效果。調查表明,戰略轟炸儘管對消滅敵人戰爭潛力有巨大作用,但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因而關於戰略轟炸是否值得,以平民對象的摧毀城市的戰略是否明智等等,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

通過以上數據和調查團的結論,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導航和瞄準技術下很難進行精準轟炸,因而需要大量兵力,但戰略轟炸畢竟不是佔領,轟炸後對方是有能力進行恢復的(雖然轟炸持續不斷,但直到1944年,德國飛機產量仍不斷上升。1943年為34807架而1944年達40593架),因此要摧毀一個大國的經濟,單憑戰略轟炸很難做到。所以當時的戰略轟炸必須以巨大規模對某一個特定系統,連續進行很長時間才能奏效。實際上真正起作用的也僅僅是最後一年的轟炸。另外製空權能否順利取得對於戰略轟炸至關重要。英美在前期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戰損率高達5%-10%,如此高的戰損率任何部隊都難以承受,只有在1944年4月奪取制空權後,開始的連續的大規模轟炸才有效果。最後戰略轟炸只有在地面部隊的緊密配合下才能起到巨大作用,英美最後一年的對德轟炸,如果沒有蘇軍東線的大捷和西歐的諾曼底登陸,戰略轟炸也不可能取得這麼巨大的成就。所以戰略轟炸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麼簡單容易,這背後的代價是巨大的。大國間的過招真心是招招致命,步步驚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