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樣是騎兵進攻,為什麼明朝抵擋得住蒙古,卻擋不住後金?

dt198125


首先一條直接原因,就是明末崛起的後金八旗,乃至後來的清軍八旗,其裝備與戰術水平,要遠遠強於先前明軍遇到的“韃靼”“瓦剌”等勢力的蒙古騎兵。


在努爾哈赤崛起以前,雖然韃靼等部落的蒙古騎兵,也曾給明朝邊塞造成不小麻煩。但這些部隊,基本都是傳統的遊牧騎兵模式,火器等先進裝備稀缺,更缺少攻堅能力。作戰時經常是精銳在前老弱在後,一旦遇到強力打擊,立刻就會主動潰散。所以明軍在升級火器裝備訓練後,從隆慶年間起,基本就能戰而勝之。但接下來的後金(清朝)八旗,卻完全不是這樣。

比起散兵遊勇的蒙古騎兵來,後金(清朝)八旗不但有嚴格的建制體系,更有先進的裝備戰術。以冷兵器裝備說,他們不但弓弩刀劍強勁,更把明朝的棉甲與戰車技術學到了家。精銳部隊的棉甲可以防護火銃彈丸,作戰時更是厚木板的松木戰車開路,掩護戰車後的弓箭手放箭,不但能扛住明軍平射火器的轟擊,更能第一時間給明軍打擊,接著弓箭手身後的重裝步騎猛衝,好多支明軍部隊就這麼崩潰了。

而更超乎很多後世歷史票友想象的是,後金(清朝)八旗並不止靠“弓馬騎射”起家。早在努爾哈赤時代,他們就對火器空前重視。扯旗造反之前,努爾哈赤就通過各種渠道走私火器裝備。《滿洲實錄》等資料裡,更有裝備鳥銃的八旗部隊以戰車為掩護衝鋒的畫面。遼陽戰役上,八旗軍的火器部隊還和出城反撲的明軍火器兵來了場對轟,殺得明軍只剩七人逃回。他們的火器裝備戰術,起家時就已非常強大!

所以說,對於打慣了韃靼騎兵的明朝邊軍來說,後金(清軍)八旗確實是一個顛覆以往作戰經驗的強悍對手。吃血虧自然也正常。但明軍吃虧吃到如此慘,致命毛病還要從自身找。

因為,饒是後金(清軍)八旗強大到這地步,擁有二百多年火器作戰經驗的明軍,也並非不能打。早在隆慶萬曆初年,在戚繼光等軍事家的大膽革新下,明朝精銳部隊也形成了成熟的梯次火力戰術。作戰時輕重火器火箭輪番轟擊,輔以步騎冷兵器部隊的夾擊血拼。理論上說,後金(清軍)八旗這一套戰術,也本該吃血虧。而在實際戰場上,正確打出這套戰術的川浙軍團等精銳,也曾給數倍於己的後金(清軍)沉重殺傷。

也就是說,以戰術層面說,後金(清軍)的裝備戰力,對於明朝來說很恐怖,卻並非無解難題。只要明朝能夠冷靜下來找病根,咬緊牙關整頓裝備戰術,勝利指日可待。可明軍的要命毛病正是這條——病態的明朝政治生態,讓明軍已經無所適從。

首先就以薩爾滸戰役等敗仗來說,明軍敗的如此慘,關鍵一條就是自己太廢:朝中各位大臣,多年拉幫結派黨爭,正常的軍隊訓練經費都給斷血。薩爾滸開打前,明軍昔日強大的戰車部隊,好些戰車連擋板都腐朽掉,火器戰術更是多少年來沒怎麼練過,九萬明朝大軍裡,還有五千多火器兵,之前連火器都沒摸過。這樣一支“精銳”,上去當然是送死!

而在薩爾滸慘敗後,明朝也一度做出正確決定,由熊廷弼經略遼東,在這位卓越軍事家的整合下,明軍戰鬥力直線上升,一度壓制住努爾哈赤。可熊廷弼摁得住努爾哈赤,卻奈何不了朝中黨爭。萬曆皇帝駕崩後,新得勢的東林黨,哪裡容得下遼東軍政歸別人?一頓誣陷謾罵後,功勳卓著的熊廷弼含恨去職。東林黨成員袁應泰接班,上來就弄丟了遼陽瀋陽。只好又請熊廷弼來救火,卻又被東林黨另一鐵桿王化貞瞎糟,緊接著弄丟了廣寧。後金,乃至後來取天下的本錢,就在東林黨的“幫助”下實現了。

如此鬧劇,與其苛責明朝軍隊爛,不如一聲嘆息,是明朝政治太爛。從此後直到明末,明朝的黨爭越演越烈,當權者眼裡只有私利毫無國家,最終各種瞎指揮,害得崇禎帝含恨而死。這樣逆淘汰後糟糕到極致的明朝政風,莫說晚明軍隊,就是把歷史上任何一支百戰虎師用時光機請來,依然還是救不了。


歷史風雲錄


這個問題很是無聊啊。

你說一個人20歲的時候可以打死一隻老虎,為什麼80歲的時候連一隻狗也打不過呢?用明朝的初期和明朝的末期相比,能打得過才是怪事。

明朝之所以能擋住蒙古而擋不住後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和明朝的戰爭主要集中於1571年“隆慶和議”之前,此時的明朝國力尚可,軍隊戰鬥力仍勉強在線。

所以,在長達200多年的明蒙戰爭中,明朝和蒙古時戰時和,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曾大規模深入漠北討伐蒙古,消滅北元。蒙古也曾南下爆發“土木之變”和“庚戍之變”等。

雖然明朝和蒙古戰爭常年累月,但是蒙古始終沒有越過長城佔領中原,實現其光復大元的夢想。

究其原因,靜夜史認為:在明朝走上下坡路的同時,蒙古也在不可避免地衰落。這其中有兩個主要因素:

1、明朝軍制的破敗

作為一名出色的軍事統帥,朱元璋對明朝的軍制進行了全新的改革,當然,內容不是新的,這就是“衛所制”。

衛所制類似於北周時期的府兵制,這一制度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並衰落,朱元璋重拾這一兵農合一的制度,意在減少財政壓力,實現對邊疆的鞏固。

在朱元璋的設計下,駐守衛所的軍戶平時種地,戰時自備武器打仗。即解決了邊疆鞏固問題,又通過自己自足的屯墾減少了中央的開支,可謂一舉兩得。朱元璋得意地說到:“朕不費一粒米,而養百萬兵”!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朱元璋死後,文官勢力崛起,重文輕武再次成為封建王朝的體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將的地位直線下滑,連帶著軍戶的地位也日漸卑微,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官勢力、太監以及均是地主紛紛拿軍戶的土地開刀,軍戶很快成為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但是該交的糧食一顆不能少啊,所以沒有地的軍戶為了活命,紛紛逃跑,這導致明朝邊防空虛。

到朱棣時期,明朝的衛所制度已經難以維持。明宣宗時期,明朝不得不撤銷長城以北的開平衛。這導致東部的大寧衛和西部的東勝衛等衛所無法構成一個完整體系,最終不得不全部放棄,明朝全線退守長城一線。

長城以北衛所的放棄對於明朝而言不僅僅是土地的損失,更意味著戰略縱深被壓縮,而蒙古則可以大舉南下,發生土木堡之變實在不是什麼意外。

明代宗期間,蒙古繼續向南侵佔河套平原,明朝更加被動。

不過,因為有完整的長城防禦體系,蒙古雖然不斷向南,但始終無法大舉突入長城以內!

所以,朱棣之後的明朝基本和蒙古在長城一線保持對峙!

2、蒙古內部的分裂

蒙古之所以在明朝退縮的情況下仍不能夠大舉南下,並在長城以內立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已經走上了不可避免的衰落之中,這個衰落,從1259年開始。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後,就不斷向周邊擴張,並建立起地跨亞歐大陸,面積達35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領土。

但是,隨著1259年蒙哥汗身死釣魚城,龐大的蒙古汗國至此走向分裂,四大汗國也和中央汗國分道揚鑣。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但是此時的元朝和四大汗國已經基本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1368年,朱元璋驅逐元朝之後,元順帝北逃,先在開平,後在應昌建立了“流亡政府”,這就是北元政權。

1388年,朱元璋派藍玉深入捕魚兒海,徹底消滅北元政權,至此蒙古統一政權不再。蒙古再次陷入分裂狀態。

此後,蒙古草原上韃靼和瓦剌先後崛起,作為正統的韃靼先被瓦剌壓制,瓦剌衰落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明朝末年,蒙古各部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是瓦剌後裔,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是韃靼分裂產生的。

因為不斷的分裂,加之分裂後無休止的內鬥,大大削弱了蒙古的整體實力。所以在明朝走向衰落時,蒙古仍舊無法實現進取中原的夢想。


但是,和明朝蒙古雙雙走向衰落不同,位於東北的女真實力卻一直在上升!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隨即開始了對明朝的大舉進攻。

針對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在遼西走廊修建了長達400裡的縱向防禦線,這就是關錦防線。應該說這條防線的作用是很大的,缺少攻堅能力的努爾哈赤對此毫無辦法。

不過,努爾哈赤很快就發現蒙古也在衰落,於是開始大舉進攻蒙古。此時的明朝和蒙古雖然實現了和平,但是明朝對蒙古始終不放心,對於努爾哈赤的進攻,明朝選擇了作壁上觀,想依靠後金削弱漠南蒙古,這讓漠南蒙古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終於漠南蒙古在1635年投降皇太極,從此後金和漠南蒙古結成牢固同盟!後金和漠南蒙古的結盟使得關錦防線變得異常尷尬,因為此時明朝面對的對手不僅僅是後金,而是後金+漠南蒙古!

在一對二的情況下,再加上明朝軍制的衰敗,明朝打不贏後金實在是意料之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外族入侵有一個規律:一定是現有內亂,然後才有外來入侵。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滅亡不是因為後金,而是因為內部東林黨治理下搞出來的農民起義。當年後金只有總共20萬人。怎麼可能打得過1億人口的明朝。導致明朝滅亡的是因為明朝東林黨文官幹掉了大部分的名將,加上東林黨文官徵收大量的稅賦導致的農民起義。老百姓的種子都被收走,別說吃飽飯了,不造反才怪。

算了不寫了,寫出來又想罵明末東林黨


嘟嘟讀讀


這個實際上是補一下你的,在和元朝和後來的蒙古或韃靼打仗,那是明朝整個朝廷運轉效率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還沒有行程什麼官僚階層,貴族階層也無非一兩代朱家的兒孫及其姻親,而皇帝們要麼是朱元璋自己創業起來的,要麼就是從小就在戰場上歷練的,軍隊更不用說,都是刀林火海里邊混出來的,即使不是他們的父親或者爺爺也是這樣,影響最深的肯定是這些親人,所以不管是從哪方面來看戰鬥力都沒的說。

而退卻到蒙古草原的元朝軍隊,首先就是幾乎無法適應自己曾經的故土,而且由於草原的承載能力有限,他們的所謂迴歸反而讓繼承了這篇草原的部落無法輕鬆,所以我們看到的歷史就是明朝的天子帥著軍隊持續對元朝殘餘的打擊,而且絕大多數取得了勝利,這顯然不算是蒙古軍隊曉勇善戰的原因,還有那些不願意元朝軍隊迴歸的蒙古草原上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到了明朝中期元朝軍隊已經沒有了,蒙古草原雖然還是蒙古草原但實際上已經換成了韃靼,再往後,雙方的戰爭就不再是一邊倒了,知道土木堡之變,此時明朝的的貴族群體已經幾何數的快速增長,官僚階層也已經盤根錯節,除了邊疆一直打仗的邊防軍隊,在內地的駐軍也因為長期不實戰而變得軍紀鬆散,戰鬥力底下,這個時候蒙古軍隊也好不到哪裡去,和明朝和解之後的互市解決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不需要在瞞著生你危險去搶掠別的國家,而當這兩個昔日的對手都陷入衰落的時候,後金也找到了崛起的機會,努爾哈赤將明軍折騰的夠嗆,而他的兒子皇太極則更有戰略眼光,迅速分裂蒙古並整個蒙古力量為自己所用,甚至連蒙古汗王的遺孀也收了好幾個充當自己的妃子。

明朝後期有那麼幾個後起的皇帝有那麼一點中興的感覺,然而任誰都不能撼動已經腐朽到跟上的大明帝國,不說花費國家財政巨大支出的朱家子孫,不說龐大而盤根錯節的官僚階層,單單是希望精簡機構攢點錢打仗也逼反了曾經的明朝公務員郵差李自成,這不是一個帝王有能力對抗的龐大勢力,所說這些龐大的軍隊戰鬥力不行,但加入李自成的軍隊裡邊戰鬥力也絲毫不差,投降清軍的也個個如狼似虎。

所以不用埋汰明朝的軍隊,也不要神話八旗軍的英勇,更不要迷戀成吉思汗的神一樣的傳說,但凡動亂和朝代更迭,都是人口迅速減少的直接推手,能在和平時期發現自己的問題提早解決,讓國家長治久安才是王道。


涇水書生


很多人認為明亡於農民起義軍,而不是亡於大清,大清只是撿了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便宜而已,如此可笑自欺欺人的說法不絕於耳,也符合明粉皇漢一貫的自大意淫。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會有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是由於關外連年失利,屢戰屢敗。明庭無奈只能更加變本加厲收刮民脂民膏,比如遼餉之類以維持對清防守戰爭。再加上本身明庭就吏治不清橫徵暴斂,貪汙腐敗巨甚,以至各地易子相食民不聊生,真正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而農民軍是怎麼做大的呢?可以說沒有大清絞肉機,明朝那些精銳打農民軍還是可以的,可是每當明朝要徹底消滅農民起義軍,邊關就告急,就不得不把這些僅有得精銳調去關外給八旗刷人頭,才一步一步縱容了起義軍做大。

明末何為大捷?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何曾敢與八旗野戰?根本就打不過。

明末無論是明軍還是起義軍往往伴隨著一聲韃子來了,無論將領士兵就立刻四散奔逃,鬥志全失。內心畏敵如虎焉能不敗?

所以歸根結底是大清拖死了明朝。造就了明朝的內憂外患,一步步蠶食吞併了明朝!

不是清朝打不下明朝舉國之力打造的最後一道防線,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而是清朝不願意那麼做,這就不得不說古往今來女真人的軟肋,人口基數太少,明末全族不過30多萬,真正的滿洲八旗一共才6萬多。而硬攻山海關這樣的天下第一關就必須不記傷亡拿人命去填,而這也是滿洲領導人不願意去做的。就算吳三桂不投降獻關,以明末的各種因素大清也肯定入關,時間問題而已。

歷史沒有一絲僥倖!大清入關,多爾袞集結全部滿蒙漢八旗才11萬多,真正的滿洲八旗才6萬左右。而明粉皇漢口中戰鬥力強大奪取大明江山的農民起義軍表現如何呢?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被三萬八旗追著打到死。張獻忠更是剛一露頭就被八旗士兵遠距離狙殺。真正的摧枯拉朽一般。這是以實力,絕對的武力造就的事實。沒有絕對的實力就算機會來了都抓不住,怎麼可能說誰撿了便宜就坐得了江山?可笑至極!


一壺濁酒半盞茶


這個完全是指揮上的問題!其實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就算是明朝初期,以步軍為主的明軍依然打不過以騎兵為主的元軍。差別只在於明朝初期有著名的戰略家,比如朱元璋、徐達、朱棣等人,而明末空有大將卻沒有戰略家,從皇帝到大臣全部是蠢驢。

在明朝初期,明軍是輸了戰鬥贏了戰爭;在明朝末期,明軍是輸了戰鬥輸了戰爭。

在明初,由徐達朱棣所統領的北伐軍採用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所到一處先築城,任憑蒙古軍怎麼叫陣都不搭理只跟他們拖,由於明朝國力強大,經得起持久戰。而相對而言,草原軍經不起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一旦不能速勝他們就只能撤退,否則牛羊就沒能看管了。

在明朝末期,從軍隊的戰鬥能力上來看並沒有比明初強多少,甚至弱於明初軍隊,卻急於求成,浪費掉農耕民族生產力發達的優勢,反而去跟草原騎兵打對攻,致使損兵折將,國力雪上加霜!否則以當時清軍攻不破山海關的,採用徐達的步步為營策略,同樣可以拖死清兵。


優己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明朝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而不是亡於清朝的騎兵,而我們有很多人卻誤以為明朝是亡於清朝。

就算是明朝滅亡以後,清朝也未能突破明朝在遼東地區的最後一道防線,而是被擋在了上海關外,若不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放清朝騎兵入關,也許清兵根本就無法打開山海關。

明朝不僅抵擋住了蒙古的騎兵,而且還抵擋住了後金(清)的騎兵,蒙古騎兵有兩次兵臨北京城下,一次是明英宗正統年間的土木堡之變,一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後金(清)騎兵有三次兵臨北京城下,其中最危險的一次是己巳之變。無論是蒙古騎兵,還是後金(清)騎兵,都未能攻入京師。

(己巳之變時的入塞行動是由皇太極親自率領的)

明清戰爭之際,明朝在遼東地區構建了穩固的關寧錦防線,清朝因未能打通這一防線,而轉道蒙古,經長城入關,清朝騎兵究竟有幾次通過這樣的方式入關,史學界有四次、五次、六次等不同的說法,這一系列的戰爭被稱為清兵入塞戰爭,清兵入塞,其中有三次兵臨北京城下,最遠的一次到達了山東濟南。

清兵以精銳之師越過長城,長驅直入,對華北地區進行劫掠,但並未有長期停留之意,主要是遠離後方基地,怕斷了後路,另外就算是攻下一座城池,也守不住。

但清兵入塞,卻給明朝的華北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也使得當時的農民起義軍有了喘息之機。清兵入塞,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但是明朝卻不是亡於清朝的騎兵,而是亡於農民起義軍,這一點我們要搞明白。

當然,崇禎年間,後金(清)的軍事實力確實強於土木堡之變、庚戌之變之時的蒙古,因為蒙古諸部在元朝以後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各部的勢力比較分散。


騰飛說史


我想問題確實問得有問題,蒙古騎兵在強盛的時候,是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狀態。明朝最強盛的時候,只有常遇春和徐達手下的騎兵可以和蒙古騎兵正面對抗。如此足見蒙古騎兵的強大。明朝對抗蒙古騎兵的經典戰略就是騎兵步兵火槍兵的戰術組合,又稱三大營。後來三大營在土木堡中覆滅,後面都沒再成功組建。對抗後金騎兵的時候,開始明朝只能依靠堅城利炮,但是關寧鐵騎組建之後,也曾經由袁崇煥、滿桂等帥軍在城外背城一戰,大獲全勝。

可見明朝不是打不過後金。只是明朝末期,內憂外患不斷侵擾,最終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導致關寧一線因為洪承疇的自大而失守。


阿慶還是阿慶


明朝初期是我漢族逆襲的唯一一個可以用騎兵完敗遊牧民族的時代,藍宇出兵對面十幾萬蒙古騎兵知道不敵居然直接投降,成吉思汗打金朝才用十萬就打進有百萬常備軍的金,面對明朝差不多的騎兵兵力,蒙古騎兵居然打的怕到投降,朱元璋有多厲害,他的兒子燕王朱棣更是親子領兵征討蒙古,理由居然是有可能要侵犯大明邊境,要打你還需要理由,就打你了,成吉思汗的孫子我叫他打的整天跑,在成吉思汗稱漢的地方逼得和蒙古最後一次對決,打的成吉思汗親孫子跑都差點沒跑了,後期重文輕武,我們熟知得戚繼光再給張居正上公文,裡面居然稱自己是張首輔的門下走狗,看見武將地位之低,後期造成大批武將投降後金也是活該,武將見了低自己級別四級的文官要下跪叩頭,可是東林黨人只會空談書本,欺負自己人專業,後金打來怕死的直接投降,真赴死的沒幾個。東林誤國,


客觀視野


這個問題牽涉的方方面面很多,在此我們挑幾個因素來說。

先說關於明朝到底是亡於誰這個問題,有些人,非要說什麼說明朝亡於李自成的人是皇漢,是自欺欺人,力圖證明明朝是亡於滿清,彷彿不是這樣就不能證明滿清的合法身份一樣,這些人慣用的手段就是,扣帽子鋪大旗鎮壓你,對此我們只有說呵呵了,包衣也好,蝗清也好,我們不屑於和它們理論。我們用一種中立,中肯的眼光,看歷史。

在歷史上,怎麼才算是一個國家的滅亡呢?統治機構被推翻。宗廟被摧毀,最高領導人死亡,國家沒有合法的繼承人,那麼這個國家自然是滅亡了。而明顯的是,無論後金的天命汗還是後來的滿清皇帝皇太極都沒有做到這些,他們能做的僅僅是入關,搶劫,入關,搶劫而已,他們可以成建制的殲滅明朝的軍隊。但始終都沒能進入中原這花花世界,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滿清才贏來了南下的機會,李自成破北京,毀掉明朝社稷宗廟,崇禎皇帝殉國而死,雖然南方明朝的統治還在,但帝國沒有了皇帝,沒有了繼承人,立刻就陷入了分崩離析和群雄並立的局面,再然後,大家都知道了,滿清以為明帝復仇為由入關,中間反了吳三桂,李自成大敗,這花花江山才落入滿清之手。至於南明,那是另一個說法,如今的歷史界,都不承認南明的身份,那也就忽略不逃說了罷。

那麼,這明朝亡於誰呢?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李自成攻破北京會怎樣呢?或許滿清會打進來,會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會自殺,這樣,明朝就亡於清了。或許,還有明朝沒有天災,沒有流寇,滿清造反最終被平定,這都有可能?但歷史不是假設的。滿清也不是靠滅亡明朝才能掙個合法身份的,相反,滿清打的旗號是為明帝復仇,有些人說明朝是滿清滅的,這不是自相矛盾?自己打臉麼?

其次,就來說明朝為什麼扛得住蒙古扛不過滿清的問題首先,當時的蒙古騎兵,早已經不是當年碾壓世界的蒙古輕騎了,明太祖驅逐蒙古,成祖征伐蒙古,都將當時所謂的天之驕子蒙古騎兵打的七零八落,甚至都再也沒有重新成為一個帝國的可能性,終明一朝,除了土木堡,蒙古最終也沒有掀起過可以影響明帝國的風浪,直到最終,淪為了滿清八旗的附庸。

而後來崛起的後金和蒙古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雖然大家都是靠搶大戶為生,但區別是後金是有理想的強盜,蒙古是沒理想的強盜罷了。而做為有理想的強盜,後金的統治者們做了很多的大事,譬如某專家說說的的十大功績天命汗,其中重要的是舉措就是把全東北的漢人都變成了奴隸,有了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旗這種軍事部落一樣的社會組織可以專心打仗。大家時不時的可以去明朝邊境搶一把,這也充分調動了軍事奴隸主們的積極性。而他的繼任者則網羅了眾多做生意的好漢,會造炮的好漢,戰敗逃避責任的將軍,不得志的落魄文人,也像模像樣的建立起滿清國,最終有能力嚮明朝挑戰了。

而這個時候明朝在做什麼呢?當時的明朝一方面面臨著天災人禍(小冰河時期,饑荒,土地兼併嚴重,饑民成為流寇),一方面被文官把持的朝廷在翻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相互傾軋,內鬥)兩者並存,把本來看似強大的大明朝折騰到千瘡百孔,搖搖欲墜,這是本質上的自我作死,所謂九邊強兵耗費著國家大部分的糧餉,而空虛的內部裡饑民成為流寇四處為患,典型的外憂內患天災人禍加上自己作死,都上了,這樣的大環境裡,明朝能撐的下去,才算是撞了大運了。

然而就是這種情況,有著“十大功績”的努爾哈赤和更英明的皇太極依然沒有能滅亡明朝,還是最後趁著李自成破北京的風,才能順利南下,藉著為明帝復仇的藉口最終建立了這個叫做大清的朝代。這就是大環境裡的,為什麼明朝不敵滿清。

簡要說到軍事方面,為什麼明朝打的過蒙古騎兵卻打不過後金八旗,其實還是像上邊說的,蒙古騎兵已經不是當年的蒙古騎兵了,而滿清的軍事部落制度保證了它的全民皆兵。而出征作戰可以搶劫戰利品和人口也讓它的八旗部落充滿對戰爭的渴望,努爾哈赤對東北漢人的屠殺和將其變為奴隸為八旗部落耕種提供了安全的和有供給的後方,而曾經要為大明徵伐倭寇的努爾哈赤以及多次吃過火器虧的滿清貴族們對火器的重視也是使八旗強大的重要因素。而明朝一方面重文輕武,有點不拿軍人當人的意思,一個巡撫可以隨意斬殺邊關有功的大將,軍隊和衛所制度的腐敗都讓明軍迅速的喪失了戰鬥力。更可笑的是,裝備著一點都不遜色西方火器的明軍也缺乏有效的戰術思想和素養,這都是讓明軍不敵滿清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