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太多的不該


老王換個角度答吧,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已經敗亡,日本法西斯苦苦支撐著命中註定的敗局。然而苦心經營了近1個世紀才得到的大國夢怎肯如此碎掉。他們一面在太平洋上節節抵抗美軍,一面與蘇聯保持著斡旋,寄希望於通過拖延時間,造成戰爭的變數,讓日本脫離戰敗的命運。最起碼也要維持一部分有條件的“終戰”,保留他們繼續作為一個“列強”對外侵略的能力。

日本政府常年對人民採取的是一種“刺激、煽動”加民族情緒的宣傳措施,並通過教育,將軍事化訓練和軍國主義洗腦貫徹到絕大部分國民身上。“一億人玉碎”的口號實質是軍國主義政府的另一場煽動行為,要求日本的國民成為死不甘心的軍政府談判桌上的籌碼,利用人民無畏的犧牲來爭取時間,死扛到底。

當年日本的想法有其道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源豐富的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出現了勢力真空,這些區域起先屬於英、荷、法等國,日本人趕走了殖民者,成了新的主子,然後又被帶著艦隊的美國人趕走。美國人控制了這些區域,卻不可避免的讓那些“前主子”們眼紅心煩。這點可以從越南戰爭前後的法美交鋒看出來,盟軍們在戰爭末期已經是急於瓜分戰爭果實,並不再是鐵板一塊。在這種背景下,讓美國在勝利的前夕再付出預計百萬人的傷亡,美國人真要掂量一下。

但顯然隨著歐戰的結束,蘇聯馬上開始磨刀霍霍準備衝向東邊,倒不是他們對日本有什麼企圖,實際上蘇聯二戰最大的合作者之一就是日本,庫頁島的北樺太合作油田有一半的所出是交給日本的,日本的石油工人在其中出力甚多,而實際的日本背景就是日本海軍部。蘇聯並非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而是希望全力對付西邊,畢竟日本人幫著挖的石油也是坦克和戰機的燃料,何必撕破臉。

戰爭末期,蘇聯的對日作戰表面是盟軍會議的交換結果,但誰說不是對1941年《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的出賣?只不過當年賣了中國一次,這次輪到痛打落水狗,賣日本了。同時,他們考慮的還有東邊的政治格局,最起碼的底線是它們不會落到從太平洋過來的美國人手裡,那樣蘇聯戰後的政治格局將會非常被動。這種“擴圈”思維是戰爭末期美蘇雙方的暗地戰略,西邊一直壓到柏林牆,東邊終止於1950年的那場戰爭。

還記得日本製造的世界最大潛艇“伊400”嗎?這艘潛艇向美軍投降,聞到腥臊的蘇軍馬上跑來要分一杯羹,美軍為了不讓蘇軍得到秘密,乾脆把潛艇給沉了。

實際情況是,美國越衝的快,蠢蠢欲動的蘇聯便越接近出兵的臨界點,這點美國知道、蘇聯明白,日本人也清楚,他們甚至做出寄希望於蘇聯的“斡旋”而停止戰爭的想法。然而當時美國已經偷偷的試爆了原子彈,對外聲稱是彈藥庫事故,杜魯門為此連國際大會都拖延了幾周,這個秘密被硬是一拖再拖的捱到了最後,給全世界的嘴巴塞了個大鴨蛋,也打消了日本不切實際的夢想。當然,蘇聯也反正是把日本給賣了。

迅速向美國投降的日本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國家不像德國那樣被分而治之,而且保留了大量的城市、工業、人員不被戰火打成稀巴爛。繼而再抱著美國大腿躲了幾十年的和平穩定,這才是日本戰後崛起的秘密。

可想而知,當時如果沒有核彈的話,美國的出兵可能不會有歷史中表現的那麼有條不紊,他們會作出付出更大代價的準備,以搶在蘇聯出兵前儘可能的佔領更多的土地。這種基於戰略的軍事分配對遠東的影響將非常巨大,美軍在華兵力也將增加到巨大的數字;而那些經過國外訓練和武裝的中國遠征軍,也會被更早的推往更北方的戰場。

因為中南半島區域推進的緩慢,美軍很有可能採取他們最屢試不爽的“大登陸戰”,讓歐戰空出手的空降兵和龐大的航母艦隊,再加上太平洋上跳島磨礪出的陸戰隊一起強攻某個沿海重要城市,開闢核心戰場,就如D-DAY那樣,而且這比D-DAY簡單的多。

“峨眉山上摘桃子”的某嶽武穆,在這種壓力和美國更直接的支持下,很可能打破此前出工不出力、“等勝利”的心態,以相對積極的態度協同美軍北上對抗日本並阻擋蘇軍。如果他們速度夠快,攻勢順利,中國戰區將出現從東部沿海推向東北和中南的兩條新戰線,那將是中國範圍內日軍最恐怖的毀滅之日。

在這些國際大勢的變化前,日本國內所謂的“一億人玉碎”真的沒那麼重要,大家的目光已經落在了戰爭以後發生的事情甚至是新的戰爭衝突上,哪有功夫陪日本人玩什麼人道主義?中國國內半壁江山還蹲著成堆的日本軍隊呢,日本人要是不識相,換個比原子彈不差多少的東西也行,比如燃燒彈。

“李梅火攻”的時候燃燒彈就已經在日本本土展現了威力,在戰術規劃中,李梅專門設計了對人員稠密區進行攻擊的方案,目的就是殺傷日本有生力量,減少其戰爭能力。這比歐洲英德雙方進行的“無限制轟炸”還要殘酷,畢竟後者只是有啥炸啥,美國人是專門盯著平民百姓去的。在人死完和跪下之間,日本政府總得趕快選擇一個。

幾次火攻,東京基本被燒完了,名古屋等地也幾乎被燒成白地,這種燃燒彈攻擊成片成片的毀滅著日本的城市,將日本人成千上萬的燒成扭曲在地上的焦炭。燒死了幾十萬人,傷數百萬,大部分暴露的工、農、商業甚至住宅都毀於一旦,以至於有人說其實是李梅把日本人給燒廢了。後來的原子彈選擇了廣島、長崎,很大原因上是因為這兩座城市比較完好,值得一炸罷了。

但沒有原子彈那種定鼎一般的絕望爆炸,日本上層在戰爭末期仍然得不到“終戰”的決心或藉口。日本國民的戰鬥慾望是很強的,雖然資源已經耗盡,海外的軍隊也無法收回來,但並不妨礙他們找死和拉人墊背。

所謂的原子彈威懾更多的是對日本上層的恐嚇,下層民眾當時根本就不知道究竟發生什麼情況,二戰那種瘋狂的狂轟濫炸早已讓人麻木,何況信息還被日本官方封鎖,民眾知道最多的信息也就是“超級爆彈”之類。許多人腦海裡最恐怖的其實仍然是燃燒彈攻擊和地毯轟炸,什麼超級爆彈要爆就讓它爆好了。

後世的資料表明,日本人不光重新組織了各種武備,還演習了各種對抗盟軍的土方法。例如往水源裡投毒、機關陷阱、土造炸彈、陶罐或石頭的炸彈地雷、配合長槍大刀的“捲簾殺”、地道戰等等,幾乎就是把他們在八路軍身上挨的血宰重新複習了一遍。這種打法不一定能對美軍造成極大傷亡,卻能讓一切登陸部隊陷入到焦灼的巷戰和游擊戰中,這是後者不願意看到的,他們得和蘇聯搶時間。

如此,美軍只有加大轟炸和推平力度,盡力減少日本的動員能力,同時儘可能的減少己方傷亡,加快攻擊進度。在日本上層徹底絕望前,慘烈的屠殺和城市的燒夷將持續下去,並上升到超過“李梅火攻”的程度。如果日本上層不罷手,那麼燒回石器時代吧。

蘇聯的出兵當然也不會因為歷史上美國同一天搶丟的原子彈而棋差一招。蘇聯人的時間節點算的相當狡猾,只是沒算到杜魯門藏了顆足夠猛的秘密武器罷了。既然與原本的歷史不同,蘇聯人當然得懟上整個半島,甚至因為美軍緩慢的推進速度,一躍爬上北海道。在美軍原本明面的規劃佔領上,那就是蘇聯負責的部分。但前提是美軍不會如上面說的那樣發動大陸攻勢北上,否則蘇聯人很可能趕不及。


原子彈實際是救了日本,並告訴日本“美國已經沒有耐心了”,所謂“玉碎”什麼的也就是個二戰末期日本對外政治的搭頭。苟且偷生的天皇一聽到盟軍暫時給他維持“國體”,立馬就“終戰詔書”了,還告訴將軍們:“你們就老老實實當戰犯忍一忍吧。”氣得長沙會戰那位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自殺,連介錯都不要,想必是這會兒才察覺天皇這麼能賣,痛得狠了。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在這裡也只不過是推測和主觀臆斷罷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原子彈,僅靠日本人那點破玩意兒的“一億人玉碎”,恐怕二戰末期的這場戰火會添上更濃厚血腥的一筆,但歸根結底,它也只不過是日本上層拿人民做的血肉交易。


王司徒軍武百科


如果美國沒有造出原子彈,日本“一億玉碎”的結果還是失敗,而且是更大的慘敗,對美國來說則是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而已。美國不是承受不了人員傷亡,二戰打到那個時候,美軍在歐、亞、非三個戰場的死亡總數也就40萬,其中作戰死亡29.1萬,是各主要參戰國家中最少的,而美軍在1945年的總兵力高達1000萬。只是在對日作戰勝利已經板上釘釘的情況下,美國不願意再付出更大的人員傷亡。如同德國行將失敗之時,美國也就不發狠非要去搶在蘇軍前面進攻柏林了。

在海外航運已被完全切斷的情況下,日本已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除了困獸猶鬥已經一籌莫展。“一億玉碎”,只是日本軍部的瘋狂之語,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陪葬,包括天皇裕仁恐怕都不願意去死。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對登陸日本的美軍傷亡預測,是料敵從寬,實際上戰後的一些資料顯示美軍如果真的在日本本土進行登陸作戰,不會有史汀生預測的那麼大的傷亡。

美軍的常規轟炸所收到的效果並不亞於原子彈,美軍陸航、海航飛機在日本上空已經如入無人之境,想怎麼炸就怎麼炸;B-29戰略轟炸機和潛艇的佈雷行動,已經將日本主要航道和港口變成了死亡航道和死港。日本在之前的海空大戰中,已經將飛機和飛行員消耗殆盡,想發動“神風”攻擊也已經千難萬難;“迴天”自殺艇要想在美軍嚴密的海空控制之下進行自殺攻擊,只會給美軍刷戰績,所起作用不大。

在1945年夏,遠東也不只是美軍,英軍為首的英聯邦軍隊也在參與對日作戰,蘇軍也在遠東部署了百萬以上兵力。可以說,這個時候,全世界都可以騰出手來群毆日本。如果只是為最終戰勝日本,美軍的確不用付出太大代價就可以辦到。但美國不想其他國家插手,而是想獨佔日本,所以才會出現糾結。(S)


聯合防務


那麼日本就會被餓死或者人吃人。當時麥克阿瑟實際上是反對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的。作為跟日本瘋子打了四年仗的他認為用這種東西是無法讓日本屈服的,日本人是真心不怕死的。所以麥克阿瑟想到了另外一招更毒的方法,那就是利用日本國土小,缺資源缺糧食,餓死日本人。

麥克阿瑟的計劃是對日本實施焦土策略,燒掉日本所有的農作物與食物,然後餓死狗孃養的,這樣就可以不用死傷一名美國士兵就可以拿下日本。為了達到餓死日本人的目的,麥克阿瑟讓美國海軍把日本給團團圍住,切斷往來日本本土的船隻,這是為了斷絕他們從外獲得糧食的通道;除此之外,麥克阿瑟還下令出動所有美軍戰機對日本進行轟炸,但是轟炸的目的卻不是城市而是鄉村,投擲的也不是炸彈而是燃燒彈,為的就是燒掉他們生產的糧食。只要把糧草燒光了,那麼整個日本國要麼人吃人,要麼就都餓死。

不過呢,美國白宮拒絕了麥克阿瑟的作戰提案,由於蘇聯已經出兵中國東北,很可能會搶佔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這對美國不利。所以美國選擇有條件接受日軍投降,比如對日本天皇特赦,既往不咎。


優己


二戰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說過,如果美軍要想攻克九州南部,隨後佔領東京附近地區,會傷亡150-400萬美軍。

為此,即便進行登陸戰,也必須在1946年以後。先對日本進行大規模水雷封鎖戰,同時美軍轟炸機開始使用燃燒彈攻擊日本的農田,也就是飢餓戰術。通過大幅度降低日本的糧食供應,來大幅度降低日軍的抵抗能力。從而減少美軍的戰場傷亡。

將日本變成一座全面癱瘓的死島,到1946年年底,日本將至少餓死700萬人。從而,日本的軍工業和軍事力量,都將遭到重創。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繼續頑抗,美軍才會開始奧林匹亞行動,在九州島南部登陸,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基地,隨後依託這裡,進攻東京附近地區,開始皇冠行動。

在1945年7月,美國就宣佈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已經結束,時刻準備以轟炸機群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第一個目標就是九州島,駐守在這裡的日軍屬於第16方面軍,擁有14個師團,1個高射炮師團,8個旅團和3個戰車旅團。

而美軍的第2個目標,東京地區,則屬於日軍第1總軍駐地,擁有31個步兵師團,2個戰車師團,2個高射炮師團,15個步兵旅團和4個戰車旅團。

為此,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認為,要想完成任務,美軍將會傷亡150萬人以上。但是,日本軍民也會死亡超過2000萬人。


深度軍事


古語兩句可以概括。

第一句:過街老鼠,人人喊大;

第二句:牆倒眾人推。

歐戰是沒有用原子彈便結束的,可見盟軍的傳統軍事實力是碾壓軸心國。

工業化極高的德國都被粉碎,打得舉白旗投降,比其還低的日本可想而知,彙集歐戰後的盟軍力量一塊絞殺日本結果會如何?

首先在侵略我國的幾百萬日本鬼子註定是回不去了,要麼投降,要麼就地消滅;

其次被分割包圍孤立在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和太平洋孤島的那些日軍也沒有生機,本土叫美國用蛙跳隔絕,斷了後勤,特別是武器供應,再打下去,不僅是糧絕,而且是彈盡,接戰不會再是戰爭,而是屠戮;

最後,日本的本土,航空彈、燃燒彈,美國在沒有原子彈的情況也不可能會以攻佔琉球(沖繩)、硫磺島那樣死鬥,因為這兩地是日本的門戶,佔據了門戶就可以用來作為飛機場,不斷地以空襲削弱日本戰爭潛力。

海外的孤軍很快就會在斷了補給失去戰鬥力,直至被消滅,本土屢遭轟炸,不但來自美方,蘇軍也在推進,北海道會很快失守,蘇聯的炮火也是很強大的,德國都經不住,日本也應如此,鋪天蓋地的炸。

所以說,原子彈加速結束戰爭是不爭事實,但最重要的是拯救了日本,否則繼續打下去,恐怕島上的人要從世界各地進行大移民咯,因為原住民都死絕了。


鴻哥iouyh福小鋪


這是二戰中最大的一個遺憾了,那就是沒有看到日本徹徹底底的被武力征服。

當時日本的情況是絕對國防圈被日軍突破,美國佔領了當時的沖繩,切斷了日本本土同外界的聯繫。

美國強大的海空力量,每天每夜都在不間斷的轟炸日本主要城市,按照當時的想法,美國打算先轟炸日本半年左右。

假如沒有原子彈的話,這項計劃將被完美的實行,屆時日本的主要城市、中小城市,都將遭到美國的轟炸。

想想李梅將軍在東京上空燒起的那一把火就可以預料,日本本土將成為廢墟。

而且美國的封鎖之下,日本資源匱乏,糧食短缺將很快出現,由於無法從東北和臺灣獲得糧食補給,屆時的日本將面臨饑荒。

饑荒之下,連玉碎的力氣都沒有。此時的日本國民一定會後悔這個玉碎的決定,因為每天的飢餓都將煎熬著他們。

而且最不可忽略的就是北海道進攻的蘇軍,那可是蘇德戰爭中血與火磨練出來的軍隊,一旦他們登陸,日本北海道毫無抵抗之力。

畢竟蘇軍可從不畏懼任何“肉彈衝鋒”,就拿蘇軍進攻關東軍做對比,就能明白在絕對火力之下,一切自殺式進攻都是白費。

收拾完東北的蘇軍註定是會拿下朝鮮,然後徹底構成對日本的夾擊之勢,美國這時會在日本南部登陸,甚至美軍會直接選擇在東京灣登陸。

不過最令人期待的還是中國戰場,侵華日軍失去後方補給之後,打一槍就少一顆子彈。

而此時中國軍民又已經全部團結在一起,這樣的情況之下,中國註定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收回失地。

自己收拾失地,其意義遠比日軍投降來的要大,其更像是東亞秩序重新劃分一般。

只是二戰末期由於美蘇之間已經存在的競爭和利益衝突,使得美國不得不力求快速佔領日本。

因為一旦蘇聯進入朝鮮和北海道,將極大影響未來的東亞局勢,美國不願意看到蘇聯的觸角過度伸到遠東。

所以美國當時才會迫不及待的使用原子彈,以求可以逼迫日本早日投降。

其實使用原子彈,間接的幫了日本一把,當時日本不結束戰爭的話,只能迎來更慘烈的毀滅!


小司馬遷論史


一億玉碎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的威力。


至於對於一億玉碎感覺十分厲害的那些人,可能更多的是震撼,震撼的是一億這個數量,還有就是玉碎的那種決心,於是在內心深處反而起到了一種莫名的作用,反而覺得一億玉碎是很厲害的。

但實際上,一億玉碎對於美國來說究竟有多大的威懾力。更何況後面還有一個蘇聯。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和日本的較量早就已經接近尾聲了,就算日本再怎麼努力,也沒有太多的效果了。


當時日本方面的一億玉碎是什麼意思,就是一旦美國實行登陸作戰,那麼日本方面就殺死了全部的十四歲以下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戰鬥力,而且還空耗糧食。這樣就有了一些戰力去反抗來自美國的壓力了。可見這一計劃的殘忍。


雖然這樣,但是實際上對比來說日軍的戰勝可能性依然極小,他們缺衣少糧,幾乎每天都有著成千上萬的人被餓死。在美國的轟炸下,他們的工業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再繼續打下去,日本應該除了一些極少數的人可以逃脫身天,可以說會被滅族了吧。

至於一億玉碎,那更是滅族的行為。相對於這一無腦的行為,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可謂是拯救了日本這個民族,雖然廣島和長崎兩個地方寸草不留,但是終究還是留下來日本這個民族,如果真的一億玉碎,那麼今天絕對是沒有日本這個國家了。



對於日本這個一億玉碎的計劃著實是有些震撼,所謂的捨身取義,九死一生的計劃,實際上還是九死無生的。


一寸三分


那麼首先我們看看,美國與蘇聯的第二項計劃。

這裡是李曉偉為你解析,當年的美國,已經做好了,原子彈轟炸之後,日本不投降的準備,那麼我們來看看美國之後的計劃。

凝固汽油彈,美國之後準備大規模,使用這項武器,主要是對日本的農作物、木質建築實施毀滅性攻擊,美國的意圖就是破壞日本的根本,日本海上運輸已經被切斷,如果破壞掉日本的農作物,那麼日本就會陷入人吃人的境地。

毒氣彈,美國已經做好準備使用毒氣彈,美國準備,大規模投下毒氣彈。美國的意圖是摧毀人的意志,造成更多的日本人死亡,以避免美軍登陸有重大損失。

其實當年,美國已經預計到了,日本不會投降,也已經做好了,日本不投降的準備,沒想到美國還是高估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美軍打算燒燬日本的糧食 建築,粉碎日本人的精神,之後在進行登陸。(這裡是部分計劃,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蘇聯方面最著名的計劃,那就是準備轟炸富士山山口,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蘇聯意圖用大量炸藥引爆富士山噴發。

所以日本如果執行一億玉碎,那麼現在還有沒有日本人都很難說。


李曉偉


如果當時沒有原子彈,日本執行1億玉碎計劃,後果將會如何?

如果當時沒有原子彈,我認為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日本被盟軍困死。

在美國投下原子彈之前,日本已經動員了2300萬老百姓拿起武器準備和盟軍血戰,加上正規軍,當時日本列島有武裝人員2500多萬!所以,美國軍方對登陸日本一直是比較謹慎的。

麥克阿瑟認為登上日本後的4個月內可能會有至少十幾萬人陣亡。要是征服整個日本將會付出幾百萬人傷亡的代價。

一方面是美軍不願意與日本人打地面戰,另一方面是日本人打算犧牲整個民族跟美軍拼命。

在這種狀態下,美軍更願意選擇以戰略轟炸的方式摧毀日本城市和戰爭能力,在整個轟炸期間,有67個城市遭到轟炸,數十萬人喪生。

我想,假如沒有原子彈,美國人是不願意犧牲幾百萬人和日本人拼命的。到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圍困的方式,再配合轟炸來削弱日本人的抵抗力量。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只要被切斷海外聯繫,將會很快退回到一戰水平。而日本社會的民生將會退回到原始社會時期,以日本列島的資源,是難以承載7000萬人口的!

其實,在二戰末期,日本社會已經面臨崩潰了。

舉個例子:1945年11月18日,《朝日新聞》在副刊上報道說,“死亡的威脅正在籠罩著日本全國,餓死街頭者遍及全國各街道。”

所以,假如盟軍繼續對日本進行封鎖和轟炸,那麼整個日本將會被困死!


遊者走天下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理查德.法蘭克寫過專門的論文探討這個問題,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曾說,投擲兩個原子彈是結束這場戰爭“最不令人嫌惡的選擇”。根據日本戰後對戰犯的系統審理,直到1945年8月9日,日本戰時內閣中最有權力的6個成員,首相鈴木貫太郎,外務大臣東鄉昴德,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海軍大臣米內光正,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和海軍參謀長豐田副武的立場依舊強硬,拒絕美國提出的無條件投降方案,至少是有條件投降:包括盟軍不能佔領日本,日本自行審判戰犯,日本自行遣散海陸軍。在1945年的頭三個月,日本戰時內閣還制定了本土決戰的所謂“訣號作戰計劃”,在本土,日本動員了60個師和34個旅,共計290萬人,還突擊製造了上千架自殺飛機,準備部署在美軍可能登錄的九州與四國。

美國方面,以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以及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為首,也在同時制定和推敲日本本土登錄作戰計劃,這一作戰計劃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代號“奧林匹克”,美國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將在龐大空軍的掩護下在九州,鹿兒島登錄,佔領九州三分之一的土地,作為進一步作戰的空軍與海軍後勤基地,以及陸軍重兵集結地,實施時間為1945年11月1日,第二階段代號“王冠”,計劃於1946年3月1日開始,在日本首都東京附近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直取日本帝國的心臟。根據計劃,奧林匹克作戰計劃動用的美軍地面部隊大約14個師,20萬人,然而後續破譯的情報表示,九州地區美軍預定登陸地區附近已經集結了超過60萬日本陸軍,雖然大多數為素質不高的預備役部隊,裝備也很差,但九州地區的地理環境可能部分抵消美軍的機械化裝備優勢,並且日軍在本土的抵抗烈度也會史無前例地強。這一點已經在硫磺島與沖繩島得到了證明。

根據五角大樓的計算,如果日本保持沖繩島和硫磺島的抵抗烈度,那麼為期90天的奧林匹亞作戰中,美軍陣亡與失蹤人數可能達到史無前例的13萬,同時也將給日本軍民帶來超過68萬人的傷亡數字,馬歇爾曾詢問預定指揮此次登陸作戰的太平洋地區地面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以及海軍上將金,“奧林匹亞”計劃是否可行,兩者皆表示對此持有保留意見。

同樣,如果登陸作戰部實施,外交媾和也無法進行,取消登陸作戰則意味著日本有了一個苟延殘喘的絕好機會,那麼它肯定會開出一系列對自己有利的媾和條件,導致日本投入二戰的軍部勢力,財閥工業體系都有機會保留下來。接下來的一個策略則是,採用李梅將軍的主張,繼續保持大規模的空襲,徹底破壞日本所有賴以維持其國民生活與經濟運轉的一切,然而這個策略的問題在於,將導致日本國內徹底陷入社會動盪,一切社會秩序都將蕩然無存,美國將無法找到任何可以合作的力量來重建社會秩序。更糟糕的是,只保持空襲而遲遲不進行登陸作戰,反而會讓蘇聯趁虛而入,斯大林已經表示了濃厚的派遣遠征軍佔據日本國土的興趣。

在戰後鈴木貫太郎的供詞中,首相本人也提到了原子彈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面,這種超級武器使得所有日本陸海軍將領和人民相信,美國並不需要進攻日本本土,僅靠這種從天而降的超級武器就能徹底毀滅日本。第二,正因為日本本土不需受到直接軍事進攻,所以陸海軍中死硬派關於本土決戰和“玉碎”的宣傳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這樣,他們就有了順理成章地接受天皇關於“終戰”的命令,放下武器,這是一條不失體面的最後解決方案。

反過來推演,如果沒有兩顆原子彈,美軍強行執行“奧林匹亞”與“王冠作戰”,那麼痛苦的二次大戰還要在日本本土延長兩年到五年,至少會有超過五百萬日本軍人和平民在本土決戰中喪生,美軍傷亡數字也將突破五十萬人,由此帶來的破壞,將使日本至少在饑荒和貧困中度過20年,由此看來,投擲原子彈實在是“最不令人嫌惡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