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宋太祖聰明一世卻唯獨沒防範到自己的弟弟,導致兒子後來被逼自殺

趙匡胤跟趙光義之間是否真的存在金匱之盟這樣的契約呢?理論上講存在這張紙就應該有人見過,但是誰也沒有見過。那麼今天我們就有理由來懷疑這個金匱之盟到底存在嗎?還是說太宗趙光義為了告訴世人自己得到這個皇位的正統性而編造的謊言呢?太祖皇帝到底有沒有傳位給趙光義的意思呢?按照《宋史》的記載是有的,趙光義比趙匡胤小十二歲,趙匡胤陳橋兵變登基稱帝,趙光義因為擁立有功封晉王和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就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但是這個並不能夠滿足滿腹權力慾的趙光義,所以晉王在做開封府尹的時候就大力結交朝臣,籠絡眾卿,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所以晉王的勢力在開封盤根錯節,以致於太祖皇帝都覺察出來了,感覺不能由著他這麼來,怎麼辦呢?就是要告誡打擊他一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開封。中國曆代古都都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前有河流,後有山川,都是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這樣的地形易守難攻,適宜定都,而開封府地處平原有水無山,顯然不具備定都的特點。太祖皇帝在巡行洛陽的時候就有意把都城遷到洛陽,以往每次太祖皇帝出京巡幸的時候都是讓晉王趙光義留守京城,這一次他特意帶上趙光義,到了洛陽之後宋太祖就講了有意把京城遷到這來,洛陽自古帝王都,又有山河之險大家以為如何?

宋太祖聰明一世卻唯獨沒防範到自己的弟弟,導致兒子後來被逼自殺

大家還沒說話呢,晉王說了一句,立都在德不在險,如果祖宗有德,你的江山千秋萬代都能夠保持長久,如果祖宗無德,後世子孫造孽,你就是有山河之險也不能穩固。他這麼義正言辭的一說,趙匡胤也就不好說什麼了,等於遷都這個事就作罷了。後來北宋這一百多年都城一直都在開封,屢屢受到北方民族騎兵的威脅。趙光義為何極力反對遷都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都城若被遷走了,他的勢力主要在開封。如果遷到洛陽去,那麼他就沒有自己的班底了,所以他堅決反對都城遷走。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來,哥倆是有矛盾的,後世的史家記載太宗皇帝即位是跟太祖皇帝有金匱之盟,當然這金匱之盟到現在為止盟約原文誰也沒見過,史籍上也沒有記載,只能我們去想象,基本上可以斷定趙光義是矯昭登基的。沒有確鑿證據的金匱之盟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那麼作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新皇帝趙光義接下來會採取怎樣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皇權呢?

宋太祖聰明一世卻唯獨沒防範到自己的弟弟,導致兒子後來被逼自殺

​太祖皇帝趙匡胤歸天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一個二十六歲,一個十八歲都已經成年了,趙光義篡位之後他也知道自己的帝位來路不正,所以急於向天下表明自己是正統的,怎麼表明呢?首先急忙就改元了,宋太祖駕崩是開寶九年的十月,這一年還剩三個月,一般新皇帝登基為了表示對先皇的尊重也沒有當年改元的,結果趙光義在當年的十二月就迫不及待的改元了,改元叫太平興國。太宗趙光義下令他自己的孩子跟太祖的孩子還有秦王趙廷美的孩子都稱皇子皇女,封趙廷美為王加侍中,這種官銜就相當於宰相。然後封太祖的長子德昭為武功郡王也位在宰相。可是好景不長,三年之後宋朝第一次北伐進攻遼國,結果打敗了,打敗後亂軍之中連趙光義都不知道衝到哪去了,後來大家就開始著急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啊,皇上沒了怎麼辦呢?有的大臣就出主意不如立武功郡王為帝,他留守京師沒去打仗,他本來就是太祖皇帝長子,天理人情國法都該這個武功郡王即位。

宋太祖聰明一世卻唯獨沒防範到自己的弟弟,導致兒子後來被逼自殺

結果擁立還沒搞起來太宗皇帝就回來了,那自然這次擁立就作罷了。但這個事就傳到了太宗皇帝的耳朵裡,趙光義打了敗仗回來心情很鬱悶,結果趙德昭來見太宗皇帝,他說打完仗了,將士們有犧牲需要撫卹。他其實是一番好意,自己身為宰職大臣,別人不敢講的話我來講,按說是很正常的。沒想到正撞槍口上,太宗皇帝一看到趙德昭就生氣,所以一拍桌子說這事不是你該管的,等你做了皇帝的時候再說吧。趙德昭一聽這話就明白叔叔恨上自己了,那自己就沒有好果子吃了。塌天大禍莫過於開罪與君,伴君如伴虎啊。小夥越想越害怕回屋自殺了。對趙光義最大威脅的人死了,他心裡特別高興,但是表面上得做出一副沉痛的樣子,一聽說自己的侄子自殺了,趕緊飛奔到武功郡王的府邸去探望,抱著侄子的屍體嚎啕痛哭。幾年以後太祖皇帝的另一個兒子德芳也莫名其妙得病死了,享年只有二十三歲。所以這樣一來太祖一系基本上就絕嗣了,沒有人再能夠對太宗的皇位構成威脅。此時趙光義在消除了最大的隱患後還有什麼需要做的呢?請關注歷史文化大中原,我們下期再見!

宋太祖聰明一世卻唯獨沒防範到自己的弟弟,導致兒子後來被逼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