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豬的價格這麼低,是大豬場先頂不住還是小散戶先頂不住?

河北興利農牧科技


現在豬價這麼低,我覺得兩個都會頂不住,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大豬場雖然成本高,但是也有控制成本比較好的豬場,小散戶同樣也有不好豬,成本高的,這個沒有誰會堅持到最後的問題,歸根到底是誰的技術好誰就能存活下去,前提是您的豬場要符合國家的各項規定,不然不用頂不住就先被國家取締了。

現在豬價這麼低,平均出欄一頭生豬大概虧損150元左右,雖然大豬場的成本開支大,但是大豬場有大豬場的優勢,也有一定的資金能力;小散戶雖然沒有資金支持,但是勝在成本低,我覺得這兩種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豬價低時,大豬場和小散戶都會受到影響,如果非得說誰先撐不住的話,我覺得最有可能受不住的應該是成本高又無資金優勢的大豬場吧,這樣的豬場養殖技術水平不高,飼養成本大,再加上人工和管理成本,沒有6.5元/斤是下不來的,以現在的豬價5.1元/斤計算,大概虧損近300元/頭,這樣的豬場不被淘汰才怪呢?

誰究竟能存活下去的根本在於誰的飼養成本低,誰的成本控制得當,如果這些都控制不好,不管是大豬場還是小散戶,都會被淘汰。我個人感覺未來的養豬業是規模化豬場和家庭農場的天下,因為這兩種豬場都有效的解決了畜禽糞便的汙染問題,傳統的散養戶正在慢慢的退出養豬業,這也是一種趨勢所在,規模化豬場不可能將所有的散養戶排擠出去,就算是散養戶短時間內退出,但在豬價變好時,他們又會捲土重來,規模化豬場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養豬模式,他不僅有效的解決了居民的豬肉供應問題,還會降低環境汙染,易於控制,何樂而不為呢?

那關於究竟是大豬場還是小散戶誰先頂不住,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裡討論。


微養殖


綠農認為,最近豬價一路走低,只是春節後市場供需關係造成的臨時性下滑。

春節前

以本人自己來說。春節前需要儲備年貨,而各種肉類也是重中之重。(沒辦法,北方人,過年過節的就是喜歡吃肉。哈哈)而隨著人們的需求增加,市場價格走高,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查了下數據,發現今年節前全國平均豬價最高時達到了15.41元/公斤,而去年(17年春節前)最高時達到了18.26元/公斤。差了近三塊。

春節後

春節期間,家庭聚會、人情往來,菜做的是一家比一家豐富。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兩三天之後,再讓你大魚大肉,你能吃得下去?再加上聚會過後免不了要剩下很多。直接扔掉?浪費!留著自己吃?吃不下!每天一到吃飯就愁眉苦臉,這麼多剩菜,啥時候吃的完。如此一來,沒了需求,市場上的價格自然就有所下滑。截止3月18號,全國平均價格落到了10.78元/公斤。而去年則是15.71元/公斤差了5塊左右。

結合兩年的情況來看,今年節前價格15.41元,節後價格10.78元。下降了近5元左右。17年春節前18.26元,節後15.71元。下降了近3元左右。每年春節前價格上升,春節後價格下降,這都是正常情況。

至於題主問是大型養豬場先堅持不住還是小散戶先堅持不住?綠農無法給出準確回答,因為這是要看具體情況的。第一,資金、 雖說養豬場資金多,但是他豬也多啊。

散戶資金少,但是豬也少啊。(這是句廢話)所以,不能看資金的多寡,而要看你的資金能否讓你撐過這個價格低迷期。 第二,渠道、銷售渠道也很重要。銷售給市場上的肉販子和銷售給大型冷鮮肉企業價格能一樣麼?


個人觀點,如有錯誤,請指正。

喜歡本回答請點贊、加關注 \\(^o^)/


綠農


豬的價格這麼低,是大豬場先頂不住,還是小散戶先頂不住?

題主的問題,其實是大豬場和小散戶誰的抗壓能力更強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大豬廠場和小散戶的特點。


大豬場,規模大,資金雄厚, 融資容易,技術能力強,養殖方式先進,這是他們的優點;缺點是,養殖成本高,精細化管理有漏洞,應對市場靈活性不足。

小散戶的特點是,規模小,融資困難,技術能力參差不齊,養殖方式粗放,養殖成本低,管理精細化程度高,應對市場靈活性高。

但是,在豬市上,不論規模豬場還是小散戶,他們同樣面對著生豬價格高低的問題,生豬價格高峰時,他們同樣賺的盆滿缽滿,生豬價格低谷時,同樣折的,痛徹心扉。


如果單從盈利水平上講,大豬場,絕對沒有小豬場的盈利水平高。

題主問總價低靡時,大豬場和小散戶,誰先扛不住?這裡面涉及的問題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豬價低靡時,無論大豬場還是小散戶,其實都是一個燒錢的過程,一旦資金鍊斷裂,一個豬場就會消失。

大豬場雖然燒錢更厲害,但他 資金雄厚,融資容易,且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養殖補貼資金,而小散戶,雖然養殖方式靈活, 一心撲在養殖上,但,資金薄弱且融資困難,一旦資金鍊斷裂,就很難迴天。

從這個角度上講,大豬場的抗壓能力比小豬廠要強大的多。


可是,在養豬行業,不論大型豬場和小散戶,組成成分都是相同的,一種是把養豬當做一份事業,盡心盡力去把豬養好,這部分人很少;絕大部分養豬人,是投機者,他們看到養豬這塊蛋糕很大,硬擠進來想分得一杯羹,可稱之為偽養豬人。

從這個角度來討論大型豬場和小散戶誰先扛不住的問題,就沒有任何意義:市場無情,真養豬人和偽養豬人同樣需要面對市場的洗禮。但從現實中可以發現,被市場淘汰掉的,絕大多數是偽養豬人。


所以,不論規模豬場還是小散戶,真正想養豬,不應該把規模豬場和小散戶對立起來,而是要努力把豬養好,讓養豬行業健康發展。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我把全國養豬的分成了三種類型:散養戶(100頭以下母豬)、規模化豬場(200-10000頭母豬)和集團化豬場(溫氏、正大、牧原、正邦等),要是現在的行情持續一年的時間,最先頂不住的就是規模化豬場。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挨個分析下:

一、散養戶

散養戶豬場基本都是家庭豬場,給自己打工,各項工作從餵豬、出糞到疫苗免疫、藥物保健、閹豬全是自己完成。投資不大,幾十萬就可以週轉開來。這些散養戶雖然養殖水平整體不高,但貴在養殖用心最後的生產成績也還理想,而且散養戶成本較低,沒有人工費用。

現在的行情虧理論上還虧不到本錢虧的就是人工錢,這種豬場只要老闆是堅持養豬不是投機的,在這種行情下是容易堅持下來的。



二、規模化豬場

為什麼說規模化豬場最難?因為規模化豬場投資大,大部分都是靠銀行貸款做週轉。一旦行情下滑,銀行貸款必將收緊,現在還記得2014年的時候,湖北一個地方几家豬場都是因為資金問題,老闆跑路,豬直接被飼料廠拉走的。

規模化豬場的成本還比較高,人工費,飼料、藥品和疫苗雖然採購價格比散養戶會低一些,但是還是需要從各公司採購,價格比集團化豬場要高。在這種行情下虧是能虧到本錢的,前幾天在一不到2000頭母豬場那瞭解到,今年已經虧了100多萬了。所以說規模化豬場成本高、資金緊張是最容易倒下的。



三、集團化豬場

集團化豬場有自己的飼料廠、有的還有自己的疫苗公司和獸藥公司,公司內部採購價格相比外部採購肯定便宜。而且集團化豬場擁有最強的養豬技術團隊,最先接觸先進的養豬技術和設備,生產成績應是最高的。

集團化豬場的資金都比較充裕,有的甚至是上市公司,整體資金比較充裕一般不會出現資金鍊斷裂問題。集團化豬場成本低、養殖水平高、資金充裕,再加上資本運作等等方式應該是這些豬場中最能堅持下來的。



豬週期就提醒廣大養殖朋友,不能趕上一年好行情賺了點錢就盲目擴大規模,超出了自己資金能承受的範圍,養豬絕不是那種能拿100塊辦200塊事的那種,需要的還是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得走下去。




果然悠


豬的價格這麼低,是大豬場先頂不住還是小散戶一波頂不住?

小胳膊小腿的怎麼能跟抱大腿比較呢?這話說的恰當不恰當呢?

判斷誰先頂不住的問題?先考慮行情低谷,看誰的養殖成本更低。根據上半年生豬價格低迷的狀態,虧損的多是普通小散養殖戶。因為他們的養殖能力屬於小本經營,抗波動能力弱小,更受不起價格的持續下跌。



看看編者從如下幾個方面分析原因,你們覺得合理不合理?

其一,養殖成本的比較,往往大型的養殖企業或者養殖大戶發展全面的養豬產業鏈,有母豬、育肥豬、豬崽子、公豬等不同時期的豬,因為大型的養殖戶根據自己的養殖規模合理入欄母豬、豬崽子的數量,自己供給豬崽子和母豬,能降低從市場上購買的金額。

其二,普通農戶對豬價的把握能力減弱,對各類農產品等飼料掌控能力差。能預示玉米及豆粕的漲價,紛紛提前採購儲備一定數量的玉米和豆粕,這樣避免了因玉米和豆粕漲價帶來的養殖成本提高。



其三,養一頭豬與養10頭豬的功夫差不多,根據規模計算約養殖規模加大成本越低。大型的養殖戶及養殖企業比普通農戶更能做到專業化、大型化、科學化養殖。

所以說,論養殖能力,還是大型養殖場更能抵抗住價格的低谷。上述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小希時間


在經過兩年多的高盈利之後,2018年豬價下行可以說在大部分人士的預期之內,很多養豬人也對豬價下跌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但誰也沒有意料到的是,生豬市場會以這樣暴跌的態勢從盈利快速進入虧損期,今年年初,豬價還曾突破7.5元/斤,轉眼就跌破了5.5元/斤,一頭豬少賣400-500元,是從賺300-400元到虧100-200元的距離。

很多人之前都在談假如豬價跌破6元會怎樣,而現在豬價不僅跌破了6元,很多地方甚至已經跌破了5元,那麼,在這樣的行情之下,大豬場、小豬場,誰會先倒下?

個人以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大豬場、小豬場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短處,大豬場之間、小豬場之間差異也很大。目前的行情,無論是對大豬場還是小豬場都是極大的考驗。

規模養殖場的優勢,資金雄厚,技術有優勢,但不同的規模企業差異也很大,據公開的一些數據顯示,牧原的生豬出欄成本是11.5元/公斤,溫氏是12元/公斤,新希望的成本也在12元/公斤左右,這些企業都是規模企業中的龍頭,標杆,但估計很多規模養殖場的成本都要高於6元/斤,相反,可能不少散戶的成本會低於6元/斤。

而且,散戶的優勢在於船小可掉頭,豬價下跌,可以縮減養殖規模來應對。而對於大豬場,尤其是近幾年大幅度擴張的企業來說,資金壓力不可估量,一方面前期新建產能達產,出欄規模大幅度增長,但豬價跌破成本線,養的越多意味著虧得越多,另一方面,大量在建項目還需要資金去推動,融資成本很高的。

因此,豬價大跌,如果這樣低迷的行情持續,一定會加劇市場的洗牌,在其中倒下的,一定是既有小散戶也會有大豬場,只有最優秀的,才能挺到最後。

您要是覺得答主說的有道理,不要忘記點贊和關注哦


畜牧大集網


如果生豬價格一路低迷下去,到底是養豬大戶頂不住,還是養殖散養戶倒下呢?我可以肯定的回答,在掙不到錢的情況之下,全國所有的養殖戶們都會倒下去的!


那麼,在豬價低迷時期,為什麼養殖戶們都會倒下去呢?

1.養豬大戶

養豬大戶的規模較大,養殖技術水平較高,但是,並不代表著養豬大戶的抗風險能力很強!因為規模大意味著高成本的投入,養殖技術水平高說明員工們的學歷或技術很高,當然,在人工方面的支付費用也就比較多了!

雖然養豬大戶們有生豬補貼,但是大多數生產運作資金都是銀行融資的。因此,只要豬價行情低迷,養豬大戶們的資金週轉不靈活,肯定也是會倒下去的啊!


2.養豬散戶

養豬散養戶規模較少,養殖水平較低,市場的抗風險能力較弱。雖然養豬散養戶靈活多變,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資源,能夠有效的降低養殖成本,而且沒有人工方面的費用支出。但是,多養豬一天,疫病的風險也是遞增的,況且養豬散養戶們的資金較少,根本承受不了多久的!另外,在市場價格低迷時期,豬販子或屠企們的壓價會更加厲害啊!
總而言之,在豬價的低迷時期,全國的養殖戶們都是不好受的!因此,只能希望生豬價格快點上漲起來!


豬農巴巴


豬價這麼低,大豬場先頂不住還是小散先扛不住?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大豬場可能會先頂不住,然後才是小散扛不住,最終的結果是兩者都會受市場的影響,會有人退出養豬的舞臺。

大豬場,先不說每年出欄多少豬,賣多少錢,就單單的國家養殖補貼一項,就有不少了,以1000頭母豬的豬場為例,年生產2萬頭生豬,按照國家補貼政策來算,可以拿到80萬補貼!再加上國家的擴建、改建項目單位補助資金的80~100萬不等,那麼一個1000頭母豬的豬場每年可以得到大約100萬的補貼,這是個什麼概念?你一個小散,養一頭豬按1600一頭算,這得是多少豬。且不論這個錢到底誰會拿,怎麼拿,單純補貼方面來說,大豬場是比小散有很大優勢的!

再說小散戶

說實話,我是打心底裡覺得小散戶可憐。因為大場拿的是補貼,小散拿的是老本。有的人甚至是借錢辦得養豬場,最後賠的一塌糊塗,褲衩子都賠完了。在現階段豬價如此之低的情況下,小散需要做的是發揮自己小的優勢,“船小好調頭”,如果還有沒出欄的,就養到出欄,該賣就賣;如果沒養,那麼就可以先放放,出去打個工啥的,掙點錢補貼家用;如果到了出欄了,可以賣,可以適當的壓一壓,前幾天不是國家收儲了嗎?而且這幾天的豬價也逐漸趨於平穩了,還是有機會少賠一點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豬場有補貼的優勢,但是由於成本的存在,以及員工開支,廠房租金等等,壓力不比小散小,小散由於夫妻作業,再加上餵豬成本低等,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優勢的,所以我認為 在現階段低價的情況下,大豬場可能會先扛不住,關閉一部分豬場,然後才是小散戶停業,等豬價快要回暖的時候,重新開張。

以上就是先鋒的見解,希望對您有幫助。


豬價先鋒


首先大型養豬場在技術上佔優,而小散戶基本上都是農民自家養殖的。誰都有可能先一步敗下陣來,但最有可能的就是大家都保持目前的狀態。雖然豬價目前是瘋狂的下降,但這只是市場的一個調控手段,只要挺過“豬週期”大家都會平安無事。


1.豬價狂降的原因

首先豬價的漲幅和市場息息相關,不管是上漲還是下降都和市場的自然調控有關。畢竟豬的價格有一個“豬週期”,一段時間以來豬價會持續上漲,但過後便是持續下跌的過程。而這次豬價的下跌無外乎一個原因,全國的環保風暴和環保稅的徵收,讓這個行業出現了紊亂狀態。

2.大型養豬場

大型養豬場的優勢就是現代化的自動化技術,各個環節都是一體化的機器操作,在人工的成本上自然會節約不少。而這類養殖場應對環保風暴的衝擊也小一些。而大型養殖場在政策上的優惠也是散戶所不能比的,不管是在國家的各種補貼上還是政策的支持上都是一流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豬價狂跌養殖場也能保證不會虧本。

3.小散戶

農村養豬基本上已經形成一種風氣,家家戶戶都有養豬的習慣。而這些小散戶都是農村的婦女和老人。養豬對她們來說就是一種兼職,而市場上豬價的漲跌或許會讓一時的利益受損,但散戶並不是只有這個來賺錢,只要能有利可圖那就有養殖的必要。

相信豬價的降低對她們來說影響也不會太大。 一旦環保稅的正式實施,豬價的降低狀態一定會逆轉。因為養豬的成本增加了,而這個消息對散戶來說十分有利,畢竟環保稅對他們並不起作用。因此如果真要頂不住,那也是大型養豬場的事。


惠農圈


在豬價如此低迷的市場環境下,養豬業的同仁們肯定倍感壓力,但是無論什麼行業,只有扛過嚴冬才會有陽春三月。至於同一行業因各式差異導致的參差不齊,一方面在於不同的經營模式。如果單一的從商品豬的角度來說,大豬場有健全的產業鏈條,完善的管理體系,先進的技術經驗,這些都能有效的為之降低生產成本,有一部分大的養殖企業甚至擁有響亮的知名品牌及遍地的銷售終端,這樣一來在生產端得以降本,在消費端得以增收,讓企業利潤空間發揮到最大,如此肯定在抗風險能力方面勝過同模式的小微豬場。單也有一部分小豬場走的是特色模式,追求高品質原生態的綠色食品,這樣一來雖然養殖成本有所提高,單銷售單價倍增,利潤空間也很可觀,真正做到小而美、小而優的獨特不敗之地,這樣的小豬場也會因培養出了固定的消費群體在市場低迷的時候也能保證充足的利潤空間,從而鶴立雞群。僅個人觀點,不足誠望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