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純科學角度來講,深海中有可能存在超巨型生物嗎?

焦澤山


從純科學角度來講,深海中有可能存在超巨型生物嗎?

海洋佔優地球表面的70%,並且擁有世界上97%以上的水,這裡生活著300多億噸的生物,也不乏超級巨獸!

在淺海中,超巨型的生物主要是鯨類,最大的藍鯨能夠達到33米之長,將近200噸的重量。它們的食物非常充足,所以即便是作為溫血動物,新陳代謝比較頻繁,仍然能夠維持巨大的體型。當然鯨魚的進食壓力也非常大,以藍鯨為例,它們每天要吃掉一頭大象的重量才能將將吃飽。

(巨大的藍鯨,它們每天要吃掉3噸多食物,相當於一頭大象)

到了冬天,由於海洋變得貧瘠,藍鯨還經常捱餓,所幸體內的脂肪能夠幫助他們緩解,但是一個冬天下來,體重也會降不少。

在深海中,由於沒有陽光的照耀,這裡很難會有大群落的獵物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巨型的海洋生物就不可能是一種類似於藍鯨這樣的溫血動物,他們很可能是遠古時期所幸存下來的那些冷血動物。

因為冷血動物所需要的養分要遠遠少於這些溫血動物,所以即便是深海中的營養不夠充足,它們仍然能夠生存下來,而且能夠將多餘的養分積累下來,變成生長的必需能量。

在深海中現在已知最大的動物是大王酸漿魷,這是一種能長到0.75噸,體長超過14米的大傢伙。

(巨大的大王酸漿魷)

別看它們長得大,吃的卻不多。深海中溫度較低,它們的新陳代謝極慢,據說一隻0.5噸重的大王酸漿魷一年只需要吃7公斤肉就可以了。也就是 說像《加里比海盜》裡那種能破壞海船的巨大魷魚吃一個人最起碼能抗半年!

(即便這種巨大的魷魚,因為新陳代謝極慢,吃個人也能頂半年)

所以我認為深海中的超巨型動物必須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必須是新陳代謝極慢的冷血動物。

第二,在深海中,由於不能通過視覺來尋找獵物,它們的感覺系統應該是極強的,比如說,可能會具有相類似於海豚那樣的超聲波定位能力,或者是鯊魚那樣感應電場的能力。

第三,這樣的動物應該是好靜不好動,畢竟每一次無謂的行動都是對它們所攝取營養的極大浪費。只有這樣,深海中少量的食物才能夠維持它們的體型和生命。


動物百科知識


這是一個追捕的故事。追捕的對象是曾令古代水手心驚膽怕的海怪“克拉肯”,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為了看清它的真面目,50多位科學家歷經數次考察、數百小時的潛水作業,終於在900米深的海底捕捉到了它的身影。

之前還從未有人能在“克拉肯”藏身的深淵中找到它。

克拉肯藝術圖

不過2012年夏天的相遇終於填補了這一空白!幾百米深的水下,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動物學家窪寺恆己乘坐科考潛艇與“克拉肯”隔窗相對,突然間,深海巨獸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這一切都被攝影機記錄了下來,世人終於可以看到這個幾乎是地球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在自然條件下的樣子。從北歐神話中傾覆船隻的海怪,直到凡爾納《海底兩萬裡》以及電影《加勒比海盜》中更為恐怖的形象,“克拉肯”造就了眾多傳說。

不過,傳說歸傳說,科學家夢想的是揭曉這類被他們稱作巨烏賊(Architeuthis)的生物的真相。然而,他們越是尋找,“克拉肯”就越是蹤影難覓。事實上近些年,為了搜尋這些頭足類的大傢伙,不乏有著名動物學家參與的耗資巨大的考察,但結果不是徒勞也都近乎徒勞。

航向:北太平洋

19世紀末開始陸續有證據顯示“克拉肯”並不只是傳說,在這個世界上也許真的存在一種擁有非凡體長的烏賊。在沙灘上擱淺的腐爛屍體,漁網中散佈的受損殘肢,無不證明它的存在。再後來,人們還在其主要天敵抹香鯨的胃裡發現了它的碎片。

不過,活著的“克拉肯”誰也沒有見過..直至窪寺恆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把喜歡吃巨烏賊的抹香鯨當作嚮導。

作為大型齒鯨類動物, 抹香鯨的體長可達20米,每天能吞食好幾百只不同品種的烏賊。人們曾在新西蘭海岸擱淺的一條抹香鯨的胃裡,發現了16000個頭足類動物的顎片!因此,與其憑運氣去追尋“克拉肯”的蹤跡,還不如跟隨其捕食者順藤摸瓜..

2004年,窪寺恆己組織了一次考察,地點是日本小笠原群島外海的北太平洋,那裡是抹香鯨的主要覓食區。研究人員將一臺自動照相機送入900米下的深海。相機快門每30秒打開一次,記錄下海底世界隱秘的生命活動。終於,一組照片中出現了期待已久的景象:巨大的觸手出現在探照燈產生的光暈中。這是科學家首度直擊巨烏賊在海洋深處的活動。

這是一隻被相機下方几米處的誘餌吸引、中計上鉤的巨烏賊,它為掙脫釣鉤掙扎了近4個小時,最後留下一段5米長的觸手,逃離圈套。人們曾以為頭足類動物都柔弱得不堪一擊,而窪寺恆己觀察到的動物顯然更具攻擊性和抵抗力。

初戰告捷,於是窪寺恆己便時常重返這片給他帶來好運的海域。2006年,他又拍攝到一隻目測體長達3.5米、體重約有50千克的雌性巨烏賊 !但是,這幾分鐘視頻是從科考船上拍攝的,僅僅捕捉到了該個體在海面上的活動。

倘使窪寺恆己和他的團隊把這隻巨烏賊捕上船,它也無法存活下來。因為它的軀體一旦脫離正常的水壓,就無法保持原形從而不再有任何研究價值。這次短暫的邂逅沒能提供多少研究資料,研究人員再次失望而歸。

但是窪寺恆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又祭出大手筆。2012年夏天,小笠原群島外海迎來了窪寺恆己率領的由11國約50位科學工作者組成的龐大考察團隊,他們除擁有頂尖裝備外,還配備了兩艘潛水艇,以及一部由日本NHK電視臺和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專門設計的高清攝像機。

18分鐘的水中“芭蕾”

很快,他們收穫了第一批成果:一組關於“克拉肯”的黑白影像。不過在研究其視覺時,研究人員發現它那雙巨大的眼睛(眼球直徑達30釐米)長在頭頂上方。這就意味著它在捕獵時必定從下方接近獵物,而獵物必然在其上方。隨後近百次下潛、400小時的水下作業沒能有更多發現,於是窪寺恆己決定再做最後一次嘗試..高清攝像機居然就拍到了這次史無前例的“面對面”!

在水下630米處,遊動著一隻巨烏賊,其錐形的身體約有3米長。由於不明原因,這隻“克拉肯”的兩條觸腕已經不在了,只剩下八條腕。它揮舞著這八條胳膊,阻止自己向更深處下沉。原來它嘴裡銜著一隻很重的烏賊(科學家設置的誘餌),一時間無法維持平衡。依靠位於身體後端的兩片三角形的翅狀鰭,它正努力穩定自身。為了能夠大餐一頓,這個頭足類動物鼓起它的外套膜,向內部的鰓輸送水,同時通過腹部的漏斗將水排出,以達到前進的目的..但它還是在下沉。在大約900米深的地方,它放棄了獵物,在深海的黑暗中消失不見了。

這場前所未見的水中“芭蕾”總共持續了18分鐘,令窪寺恆己驚歎不已:“當時潛艇裡只有我和一名攝影師和一名潛艇駕駛員,黑暗籠罩著我們。艙外離潛艇5米的地方,一條腕開始攻擊我們的誘餌,可是我卻什麼也看不清!於是我們打開探照燈,巨烏賊就這樣華麗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實在是太驚人了!它真是又大又漂亮。”

儘管研究頭足類動物已有40年,窪寺恆己仍被深深震撼了。他注意到,在這隻海怪兩條殘缺不全的觸手上出現了一些本應生長在肢體末端的吸盤結構。由此可知,這兩條觸手正在再生!最重要的是,他觀察到了巨烏賊金色外套膜反射出的令人驚訝的金屬光澤,這令他全然始料未及。

謎團謎團依舊

暢遊在其熟悉的自然環境中,巨烏賊的真面目終於揭曉。這第三次相遇可以說是最美麗也是最激烈的一次,看到的巨烏賊有血有肉,實實在在。然而,無論窪寺恆己的發現多麼精彩,“克拉肯”依然籠罩在神秘的光環之中。

比如,到底存在一種還是多種巨烏賊?“實際種類數量仍屬未知。最常見的三種分別是大西洋大王烏賊(Ar-chiteuthis dux)、馬氏大王烏賊(Architeuthis martensi)和聖保羅大王烏賊(Architeuthis sanctipauli)。但問題是這一分類是以一些殘肢樣本為依據的。

”美國特拉華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伊麗莎白·謝邇(Eliza-beth Shea)解釋道,“最近對線粒體基因組的分析結果提示,目前蒐集到的所有巨烏賊的組織樣本都屬於同一個物種,但它的分佈卻是全球性的。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巨烏賊的形態變化真是相當之大!”

圍繞著它還有許多尚未獲得解答的問題:它的食物是什麼?它如何繁殖後代?它是獨居還是群居動物?它的體長能達到多少?它一般能活多久?這些問題都還沒有、或是幾乎沒有答案。而關於它們的種群數量問題,則是其中爭議最多的。

人們猜測“克拉肯”非常罕見,因為長久以來都沒有發現它的蹤跡。但也未必就是這樣。“不像其他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海豚和北太平洋巨型章魚,它們的數量已知並受到監控,但是巨烏賊的全球數量目前仍是未知數。”伊麗莎白·謝邇介紹說。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既無法清點“克拉肯”的數量也無法給它們裝上發信器,它們的身體過於柔軟。它們很容易受驚並逃跑,而鯨魚和章魚就相對沒那麼害羞。因此現在只能藉助抹香鯨胃裡發現的巨烏賊殘骸來推測其種群的數量。

克拉肯想象圖

1980年,研究鯨魚和頭足類動物的專家馬爾科姆·克拉克(Malcolm Clarke)暗示,雌性抹香鯨每天吞食700~800只烏賊,雄性則吞食300~400只,其中巨烏賊的數量可能佔到1%。以全世界已統計到的36萬頭抹香鯨計,我們可以粗略地計算出每天有超過360萬隻巨烏賊被吞食!以此推算,巨烏賊的數量將達數十億。這種估計方法可能不太牢靠,但如果它是正確的,那麼巨烏賊就算難以捕捉,也應該是很常見的了。

短短18分鐘的相會,讓我們對大海深處眾多居民的活動有了新的認識,這全拜神出鬼沒的“克拉肯”所賜。

神話可能已經是過去式,但是這神秘的生物,它還遠沒有完全揭開面紗!


段子搞笑精選


相比較而言,海里生活的動物更容易比陸地上生活的動物長得更大。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就是生活在海洋中,體長能夠超過30米,質量可以達到180噸。陸地上曾經生活的最大動物恐龍地震龍的質量也不過30餘噸而已。目前陸地上生活的最大動物是非洲象,體重最大的能達到10噸左右。

海洋中的動物能夠比陸地上的動物長得大,是因為陸地上的動物受到的重力作用限制了體型的增大,而海洋中可以有浮力抵消重力的影響。

如果經常看一些巨人症患者的照片即可發現,這些巨人症患者身材高大,卻並不是強壯,他們很多人往往需要藉助雙柺或輪椅才能行走。這就是由於重力限制了他們的行動。

骨骼能夠支撐的力量一般是與橫截面積的平方成正比,肌肉收縮的力量也是與橫截面積的平方成正比。骨骼、肌肉的橫截面積是與身長的平方成正比,而體重是與身長的立方成正比,這樣隨著生物體的個體的增大,肌肉力量、骨骼能夠支撐的重量、生物體的體重都在增大,但是增大最快的是按立方增長的體重。骨骼能夠支撐的重量跟不上體重增加的步伐,故體型巨大的動物在地面上會行動不便。這就是陸地上的動物不能長得很大的原因。


刁博


世界上很多關於巨型海怪的傳說,比如北歐神話之中150米長的巨型水妖。它們真的存在嗎?我先說答案:不可能!這答案夠直截了當了吧?別不服氣,我再重複三遍,以加強讀者們的印象:

深海不可能有巨型生物存在!

深海不可能有巨型生物存在!

深海不可能有巨型生物存在!

“組合拳”完畢!下面,說說科學上的解釋和判斷。

現在已經證明(無數的深海探測器),地球上的海洋,絕大多數的生命體和食物,都在不超過海平面以下200米的範疇以內。越往海底去,就越會發現生命的貧瘠。今天,我們看見鯨魚類這樣大的海洋生物,它們基本就在這個範圍以內生存,再往下,就不能生存下去了。鯨魚也好,其他魚類也好,都需要氧氣,而海洋之中的氧氣主要是地表的氧氣溶解到海里的,太深的海底,缺乏氧氣,只能生存一些很小的動物或者植物類。如果存在巨型海洋生物,它們同樣需要氧氣,浮到海面來,是一種必然。而且它們龐大的身軀需要巨量的食物才能補給能量的消耗,巨型海怪也必須到食物最豐富的200米範圍內捕食。但是,人類在海洋上生活了幾萬年,沒有發現這樣的巨怪。如果巨怪真的存在,早就被發現了。

可以判斷,沒有巨型海洋生物存在!



懷疑探索者


太深的海洋裡面,不可能存在巨大的生物,這是深海的特性決定的。



雖然超過1000米的海洋佔總海洋的80%,但是深海中的生物種類卻僅僅佔海洋生物的很小一部分。因為深海中不僅壓力巨大,而且光線微弱十分黑暗。舉個例子吧,在水深1000米的時候,壓力將達到1千萬帕斯卡,這意味著,一平方米將受到一千萬牛的力,即一平方米有一百萬公斤重的東西壓著(一百萬公斤=一千噸)。這麼大的壓力,很多生物跟本就無法生存。而深海暗無天日的環境,也使得這裡依靠光和作用生活的物種很少。魚類想要看清楚環境還得自己耗費能量發光,所以環境如此惡略的地方,食物以及物種種類是十分稀少的,跟本就無法供養那種體型巨大的物種。即便是有,也會被活活餓死。



所以,那些科幻小說中或者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深海巨怪,實現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這些體型巨大的物種,只會出現在資源豐富、食物較多的地方。而越是環境惡劣的地方,物種越是少,物種等級越是低,體系越是小。例如黃石公園裡面地熱噴泉,只允許細菌一樣的生物存活,根本無法支撐體型再稍微大點的物種生存。

所以,綜合起來就是深海世界的生物系統不允許巨型生物的出現。


科學探秘頻道


當然有,大自然的力量人類無法與之抗衡,大自然孕育出來的生命也是極具多樣化的。

從遠古時期的恐龍、猛獁象等大型巨獸,到現在為止,地球上仍然存在著巨型生物

藍鯨

藍鯨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如果人在站在它面前,會感覺這是一座山!


大王烏賊大王烏賊,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動物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王烏賊身長80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體重50噸,它們通常棲息在深不見底的深海,是深海中的霸主!


抹香鯨

成年抹香鯨體長可達18米,體重超過50噸,是體型最大的齒鯨,它們通常棲息在超過1000米的深海區域,最深可達2000多米,也是深海中的頂級掠食者之一。


地球上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目前還有很多我們人類未知的生物和海域,海底世界那麼大,而超巨型生物只能期待人類未來對於深海更多的探索和發現了。


目前地球上諸多生物都面臨著瀕危或滅絕的處境,保護海洋生物生態環境,從你我做起,轉發此文章,讓更多人瞭解,做出你的一份貢獻!


時代兵器


你好,我是上海喜柿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電商品牌:喜柿嚴採,直接在公眾號搜索:喜柿嚴採,註冊會員送紅包,購物享受批發價,全平臺包郵!

小電視翻了翻《山海經》,裡面有超多不可思議的生物,其實有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呢。

犭也狼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 名犭也狼,見則國內有兵。——《山海經·中山經》UP主:龍女之聲 av24190177

《山海經》上說,這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狐狸,卻長著白尾巴和長耳朵,名稱是犭也狼,在哪個國家出現哪個國家就會有戰爭。

光看對外形的描述,這種動物和耳廓狐極為相似。

耳廓狐有一對顯眼的大耳朵,皮毛一般呈現出奶油色或白色,如貓一般大小,只有一公斤左右。

▼在《獸娘動物園》裡,也能有耳廓狐的形象喔。

《獸娘動物園》 第11話

面對如此可愛的耳廓狐,小電視已經不淡定了。怪不得《山海經》說它出現在哪裡,哪裡就會有戰爭(大霧

UP主:柚子木字幕組 av18122187文鰩魚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長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山海經·西山經》

據《山海經》描述,文鰩魚形狀像鯉魚,長著魚的身體鳥的翅膀,渾身佈滿蒼色的花紋,頭是白色的,嘴是紅色的,長在西海行走,在東海遊動,夜晚飛行。

《山海經》中的文鰩魚,恰巧和飛魚很像。

UP主:阿巴瑟大師 av18024670

飛魚的胸鰭特別發達,很像鳥類的翅膀。

據說,飛魚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

UP主:ScottChow av26896982

飛魚經常成群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常常夜間飛行。

飛魚的這些特徵,都與《山海經》關於文鰩魚的描述十分貼切。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之一,福娃貝貝的原型就是文鰩魚呢。

軨軨(líng)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湣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軨,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山海經·東山經》

《山海經》上說,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牛卻有老虎一樣的斑紋,發出的聲音如同人在呻吟,名稱是軨軨,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一出現而天下就會發生水災。

現在看來,這種長著老虎一樣斑紋,又像牛的動物,簡直和林羚一模一樣。

UP主:龍女之聲 av20557740

有趣的是,軨軨的讀音和林羚也極為相似。

它的名字裡雖然有“羚”,但這種動物屬於牛亞科,擅長游泳靠吃水邊的植物為生,主要棲息在非洲中部沼澤地。

天狗陰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山海經·西山經》

據《山海經》描述,天狗形狀像野貓卻是白腦袋,它發出的叫聲與“榴榴”的讀音相似,人飼養它可以闢兇邪之氣。

《中國古代動物學史》認為,“天狗”是狗獾的亞種。

UP主:龍女之聲 av19755893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推理,這種動物,和魯迅《故鄉》裡寫閏土時所說的猹,也有一定相似性呢。

UP主:KBShinya av1806961腓腓(牛首山)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腓腓,養之可以已憂。——《山海經·卷五·中山經》

據《山海經》描述,腓腓形狀像狸,長著白尾巴,脖子上有鬃毛,飼養它就可以消除憂愁。

從外形上看,腓腓和白鼬極為相似。

白鼬身體細長,四肢短萌,毛色隨季節不同,在冬天的時候大部分體毛會變成雪白色,體型比貓還小不少。

小電視覺得白鼬和腓腓最為相似的一點,在於《山海經》關於腓腓所描述的最後一句話“養之可以已憂”。

這種萌值爆表的小動物,光看著就會讓人忘記憂愁和煩惱(ฅ´ω`ฅ)

UP主:Daniel_WD av10600254

中國財經八卦男


自古以來的傳說中,關於海怪的傳說一直沒有中斷過,人們一直猜測在深海中也許還存在著比鯨魚還要巨大的生物。2013年1月,日本NHK電視臺與美國科學探索頻道(Discovery)首次拍到了深海巨型生物——大王烏賊的視頻畫面,為古已有之的傳說帶來了現代的解釋。

大王烏賊

日本NHK電視臺和美國科學探索頻道以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水產學博士窪寺恆己為領隊,歷經1000次出航、400餘小時深水搜尋,終於在小笠原外海的630米深處,拍攝到了大王烏賊的影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40, "file_sign": "8f48e62a1cf9251a3c0bf1c0a6c5065b\

九度十二分


從科學的角度說,不是不可能,但是概率低到可以認為沒有。

最簡單的,從能量源頭上看,深海中不可能有超巨型生物。

一個生物想要長到很大,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充足的食物來源,但是深海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海洋中的生物鏈↑

深海中沒有陽光,沒有陽光的地方一般來說就沒有外來的能量來源、生態系統不會特別發達。只能夠依賴於從表層水面沉入到水底的能量為食。或者有少部分地方會有海底的高溫熱泉——也就是人們口中的“黑煙囪”來提供生物能量,但是這些能量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杯水車薪,實在不足以支撐起站在最頂端的巨型生物。

所以在深海中,現在發現的大多數是食腐類的生物,就算是這樣,這些生物也要有極強的忍耐飢餓的能力,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死去的生物墜入深海。而像鯨魚這樣的大型海洋生物一般都是在淺層的海洋活動、捕食,只是非常偶爾地潛入到比較深的海洋中,但是就算這樣,鯨魚的最大深潛能力也就是9000英尺,相比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深達36000英尺的深度,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就算深海中有什麼巨型生物,他們一定也會回到較淺的海洋中獲取食物的。


↑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

↑幾種常見的鯨魚的深潛能力↑

海洋中有一種非常有名的現象叫做“鯨落”,意思就是因為種種原因,巨型的鯨魚死亡而墜入海底,憑藉著這種現象,大量生活在深海中的食腐動物得以生存,所以指望這樣的營養環境中能夠誕生出什麼超巨型生物,是不現實的。

↑科學家觀察到的“鯨落”和藉以飽餐一頓的深海生物↑

所以深海中大部分是異常悽慘的填不飽肚子的生物,而這樣的生存環境是不會有什麼超巨型生物存在的。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海怪是從我們人類探索海域時最不願意發生的事,因為在深海里你看不到什麼,所以你會有一種“恐懼感”。在人類航海歷史中目睹過很多海怪,各種各樣,體型碩大,可以輕易掀起巨浪把船打翻,將船上的人或食物一併吃掉!

一項研究認為傳說中的巨型海怪是可能存在的它可能是一種身長可達20多米的巨型烏賊。長度也超過大型的船隻。根據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生物學家報導挪威海怪克拉肯的傳說應該是真的。海怪就有可能是巨型烏賊,巨型烏賊雖然是一種神秘的動物,但是它確實可以長得很大!傳說中的北海巨妖,應該就是巨型烏賊,當他浮上水面,水手會把它的身體當做一個小島,北海巨妖擁有巨大的觸角,出水面引起巨大浪花,從上述來看,符合巨型烏賊的描述,在其他一些傳說中也應該是有那些真實存在的巨型海洋生物,只不過被人故意刻畫的太誇張了!



世界各地也目擊過很多海怪的事件,55歲的瑪格麗特與丈夫在蘇格蘭沙灘散步,在海面發現了一個神秘生物:大約身長21米的神秘動物在海面上平樂而起,背上還有一個明顯的凸起物,沒有鱗片!


在世界各地都有這些事件,許多人們把它記錄下來,並且畫了畫像。有一些人認為海怪目擊事件中海怪很有可能是蛇頸龍,這是一種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長頸爬行動物,但是這種觀點應該不正確,因為在那個時候蛇頸龍已經全部滅絕。

在深海里確實存在過一些巨型動物,只不過未被我們發現,我們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僅僅是九牛一毛而已,誰也不知道深海之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海洋生物。按照科學的角度來講深海越往下壓力越大,那麼很少可能存在這種巨型生物,但也不是說不完全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