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廣崬寶寳



這是個非常複雜切龐大的問題,要說清楚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儘量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明。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從小受的是唯物主義教育,唯心主義一直是處在被批判的階段,但後來慢慢發現所謂唯心主義絕對沒有那麼簡單,那些相信唯心主義的人,也絕不是像唯物主義者說的那麼愚蠢。

學問本就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哲學更是人類愛智求真發展到極致的產物,所以從根本上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人類思想的產物,這一點絕不是廢話,對於理解二者的區別很關鍵。

先說一段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佛經裡的故事,風吹幡動兩個和尚在那裡辯論,是風動還是帆動,後來一個高僧說,是心動。這就是最典型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看待世界的方式。

唯物主義者看到了外部世界,認為外部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跟人一樣存在於這個世界。唯心主義者認為,我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不是他原來的樣子,是因為人有思考有觀察,總之外在世界的樣子是“人”看到的樣子,本質上還是取決於人如何觀察如何思考,世界本來就是人觀察和思考的集合。

哲學本身是有點燒腦的,可能是唯物主義比較符合人的觀察,所以接受起來容易一些。不過目前的趨勢是,現在的哲學都在試圖用一種理論來解釋世界,基本上不會只盯著唯物還是唯心不放。

隨著時代的變化,哲學思維也在進步,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完善更偉大的理論來統一或者替換這兩種對立的思想。


昭烈名臣


在對“唯心/唯物”標籤的使用上,我們至少可以區分出三個全然不同的哲學維度。首先,本體論維度上的“唯物論/物質主義(materialism)”認為,世界在根本上是由物質對象構成的,所有看似非物質的屬性都依存於物質屬性。在當代哲學中,這個意義上的“唯物論/物質主義”標籤有時會被“物理主義(physicalism)”取代,因為“物質”一詞在物理學中的含義比較狹隘(比如不包括“能量”等其它物理對象),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混淆(但同樣也有一些哲學家不喜歡“物理主義”一詞而偏愛使用“唯物論/物質主義”)。

什麼叫世界在根本上由物質對象(或物理對象)構成?舉個例子,在本體論的唯物論者(或者說物理主義者)看來,人類的“心智”和“意識”歸根到底是由人體(尤其是大腦)在微觀層面的分子運動和生化反應等等“物質事件”構成的;如果我們能夠造出兩個克隆人,二者的身體(包括其大腦)在微觀構成與微觀活動上完全一模一樣,那麼這兩個克隆人在心智與意識層面的表現也會是一模一樣的;如果兩人表現出的“心智”或者“意識”有區別,那就意味著其身體(尤其是大腦)在微觀層面一定有哪裡不同。

與此相反,有些人則認為,就算兩個克隆人體的微觀構成及活動完全一模一樣,二者表現出的心智意識也仍然會大相徑庭。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至少存在某些獨立於物質屬性(或物理屬性)的意識屬性。持這種觀點的人又可以分為兩類:本體論上的“二元論者(dualists)”認為物質屬性與意識屬性相互獨立而存在;本體論上的“唯心論者/觀念論者(idealists)”則認為,世界在根本上是由意識(或者說觀念)構成的,物質屬性依存於意識屬性。這個意義上的“唯心論/觀念論”往往需要以一定的神學預設為基礎(比如上帝是以非實體形態存在的至高意識,世間所有物質均存在於上帝的意念之中),在當代哲學中早已式微,如今“(本體論)唯物論/物質主義”的主要對手是“二元論”。

但這裡需要區分本體論維度上的“唯心論/觀念論”與認識論維度上的“唯心論/觀念論”。比如不少哲學史家將康德的“先驗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理解為一種認識論理論而非本體論理論:由於人類對對象的認知活動總是要通過人類認知官能的中介而進行,因此人類所認知的永遠只能是對象在與人類認知官能的關係之中呈現出來的“表象”,而不是“對象本身”(亦即所謂“物自體”);對於“對象本身”,人類可以有純形式的概念把握,卻無法跳出自身認知官能的侷限,為這些概念添加實質的認知內容。

這類認識論意義上的“唯心論/觀念論”,有時也被稱為“呈現論(representationalism)”,即認為我們通過認知官能感受到的,僅僅是外在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呈現”出來的知覺副本,而不是外在世界本身;與其對立的則是認識論層面的“實在論(realism)”,認為我們感受到的就是外在世界本身。這裡值得注意兩點:一,在認識論層面並沒有對應的“唯物論/物質主義”說法。二,“(認識論上的)唯心論/觀念論”(或“呈現論”),與“(本體論上的)唯物論/物質主義”(或“物理主義”),是完全兼容的:比如一個人完全可以認為,我們只能感受到外在世界在意識中的“呈現”,並且這種“呈現”來自於我們大腦內部的神經生理過程,因此仍然依存於(或者可以化約為)物質屬性。

同樣地,我們還需要把社會動力學維度上的“唯心/唯物”之爭,與本體論及認識論兩個維度上的議題和立場區分開來。常見的“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便屬於社會動力學維度上的“唯物論”。由於其對“物質”的定義(“生產力”、“經濟基礎”等等)遠比本體論維度的“唯物論/物質主義”來得狹隘,因此我們無法從“(本體論)唯物論/物質主義”中推導出“歷史唯物主義”;類似地,社會動力學意義上的“唯心論”,也與本體論層面上的“唯心論”互不相干。


林三土


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和歷史》中提出了“缸中之腦”的假想: 一個人(假設就是讀者你)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切下來,放進盛有可維持腦存活的營養液的缸中,腦神經末梢連在計算機上,計算機按程序向腦傳遞信息,使他保持正常的幻覺。對他來說,似乎人、物體、空間、時間都還存在,一切感覺和記憶都可以由計算機輸入,並傳達給這顆腦子,計算機程序為這顆腦子製造了一個“人造真實”。因此,當你以為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時,如何擔保你自己不會只是一顆腦子?

人怎樣認識世界?通過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官產生的感覺材料拼湊成了我們世界的表象。人無法直接認知物質世界,必須通過感覺。或者說,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永遠只是“感覺世界”,用叔本華的話說,是“世界的表象”。

那麼,回到題目上來,什麼是唯心論?什麼是唯物論?

1.我們無法直接認識物質世界(或“真實世界”),甚至無法證明這物質世界是否存在。我們至多隻能確認“感覺”存在而已。因此,有的人乾脆不承認物質世界,解釋說,一切都只是感覺和意識,不存在物質(即使物質存在,也與我們無關),“心外無物”。這就是唯心論。

2.我們雖只能確認“感覺”的存在,但這感覺一定是有來源的。許多感覺,如關於“太陽”的視覺和觸覺,這份耀眼與溫暖,其來源不可能是“自我意識”,因為它們有明顯的“客體性”,即不以自我意志為轉移。無論我如何希望它暗一點、冷一點,它都按其自身屬性存在著。那麼,既然它不是來自於內在的自我意識,便一定來自外部世界。因此,有的人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甚至人的感覺和意識,也是物質複雜的作用導致的。物質作用於五官,五官通過複雜的生物化學過程產生神經刺激,這刺激生成信號,傳給大腦,然後才有了感覺。例如,太陽發光,作用於視覺器官,使細胞受刺激,其信息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後傳遞給大腦皮層,產生視覺;甚至人類的心理、思維等也是經過類似的程序產生的。人類精神獨立於物質世界,不過是種錯覺。這就是“唯物論”了。

兩種理論都無法破解“缸中之腦”悖論。所以近代以來大多數哲學家都採取折衷方案,以現象學取代唯心唯物之爭:感覺現象的存在總是可確定的吧?

不同世界觀深刻影響著人們對世界對人生的態度和改造世界與人生的方法論。例如,許多采取唯物論觀點的人擁抱理性,認為一切都是有客觀規律的;許多唯心論者強調內心的自我調節,而不太重視通過政治經濟手段改革社會。

人類只是生活在“感覺世界”的生物,這“感覺世界”是物質與精神、現實與虛構、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我們經驗到“客觀事物”,如太陽、星辰、花鳥魚蟲、山川河流等,又虛構出另一些事物,如“正義”、“真理”、“民族”或者“神”等,用它們來填補“客觀事物”之間的空白,從而形成一個腦中完整的“感覺世界”。

因此,片面強調“唯物”或“唯心”,可能都是不完整的。


斯拉法葉


柏拉圖的唯心論:他認為,靈魂是不滅的,靈魂宿住在軀體裡之前,就是存在的,因為靈魂不是物質,所以他能夠探索理性的世界,但是他一旦進入了軀體,就會忘了所有完美的理性。然後開始在漫長的學習中回憶。比如說你一聽到"馬"腦子裡會出現一個完美的馬的圖像,然而世界上不會有一匹馬會和它一模一樣。

然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是怎麼看待馬的呢?恰恰相反,他認為萬物生長都是遵循著一種形式,比如一匹馬,他吃的也是草,為什麼不會變成一隻羊,因為他的形式就是馬,就是那些草和馬身上的肉都是質料,質料如果被別的形式佔有,他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形式,比如我們吃了馬肉,它就變成了我們的肉。他是唯物論。

那麼誰對誰錯呢?我認為哲學沒有深淺,也沒有絕對的對錯,它的意義就是發現和提問。它的精神就像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老師的老師說的那樣: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

那你說我們比說這個話的人還懂哲學?還是他比我們更懂哲學呢?


li194773012


唯心論與唯物論其實沒有區別。哲學是人類所有知識的總概括。哲學的意思是愛智慧,希望通過對各門學科的總結分析歸納,找到各門學科的共性,成為指導性理論,然後能給各學科提出宏觀性方向性的指導。就像成功學,研究一些成功人士的共性,也研究失敗者的共性。成為指導人成功的學問。哲學就是分科學問的成功學。所以說哲學是科學的科學。

哲學不同於分科學,分科學其實是經驗之學,通過實踐獲得經驗,用經驗再回去指導實踐,反覆若干次,不斷修正經驗,不斷改進實踐。當經驗與實踐吻合的時,總結經驗升級成理論。哲學沒有實踐,除非把分科學都做一遍。最初的哲學家就是這樣誕生的。孔子就是這樣,孔子做過很多事,到三十歲開始講學。孔子沒有研究哲學也沒有哲學這個概念,但是孔子的話充滿哲理。古希臘有很多哲學家是分科學出身的,很多數學家成為哲學家。當哲學單獨成為智慧之學,哲學家就沒有了實踐。成為純形而上的學問。唯心論唯物論正是這些沒有實踐的哲學家提出來的。其實都是他們心裡想出來的,都是先驗論。

所謂世界觀,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對世界的觀察分析,然後得出哪個是第一性的結論。但是哲學家很明顯犯了錯誤。因為他們無法觀察分析。世界是由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構成。哲學家怎麼去觀察呢?並不存在一個非物質非精神的第三世界供哲學家立足。所以哲學家只能是在精神世界裡觀察物質世界。觀察世界者誰?是我,我是什麼?我是精神。完蛋!轉軲轆圈起來。哲學家觀察過精神嗎,沒有。觀察精神只能自己觀察自己,因為精神世界只有一個,就是自己的這個“我”。在哲學上講,不存在他人的精神世界和我的精神世界兩個東西。沒有對自己本身有充分的比較深入的瞭解,怎麼談得上對精神世界的觀察,所以也不會有比較。所以都是唯心論。

用中國的陰陽哲學,就能看出哲學家的荒唐。陰陽從哪裡來的,從虛無中來,虛無是一無所有,所以陰陽性質相反,相互排斥,一旦相遇,灰飛煙滅。回覆成虛無。由此可知,陰陽是同時誕生的,沒有第一性的問題。

唯心論唯物論都是錯誤的,但是唯心論稍勝半子。物質不能離開意識談存在,沒有意識感知,存在無從談起。意識離開物質能不能存在,確實有一些疑似的證據。為什麼會這樣?大概因為精神是“虛無”的,宇宙誕生之前也只存在“虛無”。


用戶4699809132


唯物論和唯心論是我們國家哲學系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所使用的術語,其流行於上個世紀,濫觴於前蘇聯哲學史家日丹諾夫。進入本世紀後,由於外國哲學和中國哲學等專業不斷髮展,學界整體面臨的學術問題日趨複雜,故唯心論和唯物論這種來自於日丹諾夫的簡單對立逐漸被拋棄。

我們現在所說的唯物論(政治教材)主要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和“庸俗唯物主義”以及“機械唯物主義”不同。

馬克思的辯證法來自於黑格爾,只不過黑格爾可以看作“辯證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在馬克思之前曾經佔據了廣大的陣地,尤其是社會歷史領域,唯物主義陣營基本上對此無解,即使有一些理論,也禁不住“唯心主義”陣營的攻擊。對此,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發揮了不小作用。

就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而言,主要體現於:

1,物質和精神誰為第一性。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精神為屬性;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本體,物質是屬性。

2,存在和意識。唯物主義認為存在在先,意識為派生的;唯心主義認為意識在先,物質是派生的。

3,形而上學與辯證法。最先批判形而上學比較徹底的是溫和懷疑主義者休謨,其次是康德徹底砍掉了形而上學和神學的腦袋,緊接著是黑格爾重新拾起形而上學,卻用辯證法指出形而上學是幼稚的。到了我們,形而上學特指孤立、靜止等,所以片面;辯證法特指區別與聯繫、運動與靜止等,故被認為全面。


肥嘟嘟的小不理


對哲學而言,知與行是一直在爭論不休的情勢之中。所謂的“知”與“行”,就是西方哲學一再解釋的“意識”與“物質”之說。這是辯證思維的“一體兩面”,及當代常說的“矛盾”。

長期以來,凡是人們感悟到的東西如“道”等,都被打入“唯心”之說,而人們看到的東西則稱之為“唯物”之論。因此,唯心者就是人們依據其感悟或心裡想象出來意念或東西;唯物者就是一句客觀世界中能夠被看到或找到而產生的意念或東西。由於是意識決定人的行動還是物質決定人們的行動這一長時間的辯論,引出了近代西方的這一學科“哲學”。從當代西方國家的一系列行為可知,西方哲學其實是偏重於物質決定意識的,即唯物論至上;而中華民族遠古思維則是意識決定物質的即意識論至上的。現在看來,中華民族的遠古哲人的思維,比起西方後來的思維更具有哲理性,也更富有辯證思維的。雖然《道德經》與巜易經》等典籍沒有形成系統等哲學科知識是我們民族後來者的遺憾,但也不能說明中華民族沒有哲學的辯證思維。

所以唯心與唯物最大不同就是意念決定物質(哲學書上所說“存在”),還是物質(存在)決定意念。但真正的唯心是那種空幻的想象,毫無存在物的感覺。中華民族等古文化的唯心是一種對存在物的感悟,其實也是一種唯物。只是這種存在物並非唯物主義者所常說:可見的、可觸摸、可聽到的。


上坪農夫


我們過去學的哲學常識是這樣的,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區別在於對物質與意識關係的不同認識,唯物論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唯心論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當時對兩者的印象是,唯物論是正確的,值得宣揚、提倡,而唯心論則是錯誤的,甚至是迷信,應該批判,生怕自己被貼上唯心的標籤。

隨著年齡的增大,閱歷的增加,漸漸發現唯心不違物,唯物不違心。

對於物質的認識,人們是一致的,沒有分歧;那麼,意識是物質派生出來的,還是意識本身就是物質。讀到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道德經》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分有兩種形態就是:有和無。有,就是指有形;無,指無形。如果把“有”理解為存在,“無”理解為不存在,顯然是說不通的。有形的存在的實體,怎麼會從憑空產生?

精神、情感、信息、語言都屬於意識的範疇,是無形物質的一種。中醫說,怒則氣上,喜則氣患,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人的情志對氣有如此大的影響。情志屬於意識,根據物理學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情志對氣有影響,那麼,情志也是一種氣,從“有”與“無”兩方面看,情志屬於無,是無形,而不是不存在。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不可能對一個存在的東西產生影響。

意識從道家角度,稱為“無”,從儒家和中醫角度,稱為 “氣”。進一步分析,佛家怎樣認識意識呢?《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知道,心指的是空,而法指的是色。法泛指整個物質世界,物質是不滅的,所以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與“無”對應,色與 “有”對應,那麼,意識在佛家看來屬於“空”。又由於意識的主體是心,把一切“空”、“無”、“氣”都稱作“心”,在修辭學上,這種方法稱為借代,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如李白《望天門山》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所以,佛家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家唯心但不違物。

簡而言之,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從儒家看是物與氣的關係,從道家看是有與無的關係,從佛家看是色與空,或則法與心的關係。

在回頭分析老子的這句話: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生於有形的物質,而有形的物質生於無形的物質,主要是說明了物質的生髮過程,一個從無到有的順序。唯物與唯心的區別正在於探索世界本原的出發點不同。唯物論重在於有,而唯心論重在於無,它們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如果硬要說明它們的區別:唯心論探索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唯物論探索從有道無的過程。

從某種程度上講,唯心論涉及的範圍更廣,難度更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探索精神世界、內心世界的難度可想而知。佛教是代表唯心論發展的頂峰,所以愛因斯坦高度地評價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唯物與唯心是一塊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互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究竟地認識世界,符合“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中道思想。


康文草堂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古今中外哲學史上的兩大學派

所謂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應。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這就是唯物主義的本質。所以,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就是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即物質決定精神;

所謂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即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所以,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就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物質第二即精神決定物質。

而唯心主義又分為兩種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絕對精神、超自然神靈等),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都是由它產生而來的。例如,宗教文化裡超自然神靈就是一種客觀精神。這種客觀精神,不僅創造物質世界,而且創造人類本身。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主觀精神(思想意識、意志觀念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只存在於主觀精神之中,是主觀精神的產物。

綜上所述,

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物的世界本原是物質的。這是完全正確的哲學觀點;

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物的世界本原是精神的。這是完全錯誤的哲學觀點;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世界二元論的觀點,所謂二元論,就是主張世界有兩套不分先後,彼此獨立,平行存在和發展的本原(即物質本原和精神本原)的哲學學說。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這是徒勞無益的!

要弄明白世界的本原, 必須首先弄明白什麼是世界?

所謂世界,就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客觀世界按存在方式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型:

1、物的世界

所謂物的世界,就是指不需要人類參與的一元物質世界。

物的世界本原是物質獨一無二的一元物質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既不是某個人的精神創造,也不是某個神靈創造。

按照物的世界大小不同可以把物的世界劃分為三種存在形態:

一是其大無外的宏觀世界,這是浩瀚的宇宙,這是天文學研究的對象,因此,浩瀚的宇宙沒有內外之分,只有人類觀測宇宙時有遠近之別。

二是其小無內的微觀世界,這是微小的宇宙,這是量子力學研究的對象。

三是不大不小的直觀世界,這是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世界,是人類從事經濟、文化、政治活動的大舞臺,因此,這是大部分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

無論是宏觀世界、微觀世界,還是直觀世界都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世界。

物質世界不僅是物質的,而且物質還是運動的;

物質世界不僅是運動的,而且運動還是有規律的;

物質世界不僅是運動有規律的,而且這個運動規律還是可以認識的。這就是自然科學日新月異發展、爆炸式發展、無止境發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觀察物的世界必須堅持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這也是唯物主義無神論的理論依據。

面對物的世界本原問題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哲學觀點:

一種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認為:物的世界是由全能、全善、全美、全知的超自然的神靈創造的。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世界是神創造的,沒有神,當然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看,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物的世界根本沒有超自然神靈存在,物的世界是既沒有開始也沒有邊界的能量轉化、能量守恆的浩瀚宇宙,神能創造什麼?

一種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認為:物的世界是由我個人的思維、意識、精神、意志創造的。事實證明,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你沒有出生時物的世界就恆古存在,你死以後地球照常自轉、公轉,既不可能停下來,也不可能毀滅。一個有限的生命想創造無限的宇宙太自大、太狂妄、太無知!

2、人的世界

所謂人的世界,就是指人類參與的二元客觀世界。也就是說,人既是須臾離不開自然的自然之子,也是相對獨立於自然的社會之子。由此可見, 人是物質與精神二元有機統一的生命體。

人的世界構成有肉身(物質),也有意識(精神),去掉肉身或意識都不叫人,去掉肉身的意識叫鬼魂,去掉意識的肉身叫殭屍。所以,物質與精神是人這個生命體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

按照人的世界性質不同可以把人的世界劃分為兩種存在狀態:

A、完全依賴自然的肉體不可能脫離自然自由翱翔。

人是來源於自然、生長於自然、迴歸於自然的自然之子,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兩萬多次,吸入空氣15一20立方米,消耗氧氣約0.75公斤,呼出二氧化碳900克。人類既是物的世界最年輕的生命體,人類與猿分離僅僅只有五百萬年,人類又是物的世界最渺小的生命體,人類僅僅是自然界自生自滅的一粒塵埃。就從這一點來看,人的世界與物的世界本原是相同的。例如,甲、乙兩個人不僅都是物的世界一分子,而且甲、乙兩個人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相互對望的物的世界。氣功大師王林曾經揚言要用意念千里之外戳死司馬南,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天大笑話!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B、相對獨立自然的人類精神完全可以超越自然自由翱翔。

人是有思維、有意識、有道德、有信仰、有一定社會關係的社會之子,既不是形單影隻追逐單一物質享受的畜生,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追求單一精神快樂的神仙。人的世界是精神的,是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主觀世界、精神世界、溫暖世界。就從這一點來看,人的世界與物的世界根本不同:人的世界是溫暖的生命體,是物質與精神二元渾然一體的精神世界,而物的世界是冰涼的物質實物,是單一的、一元的物質世界。

由此可見,

物的世界本原是一元的,是單一的冰涼的物質世界;

人的世界本原是二元的,是物質與精神渾然一體的溫暖的精神世界:

人的世界不僅是物質的,而且還是精神的;

人的世界不僅是精神的,而且精神還是多元化的;

人的精神世界不僅是多元化的,而且還有地域、民族、階級、國界差別的;

人的精神世界不僅有地域、民族、階級、國界差別,而且正因為這個差別,要麼產生思想對立、要麼產生政治鬥爭、要麼產生軍事對抗。這就是人文科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根本原因。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是人的世界區別於物的世界唯一特徵:

人類能教化的是人心,

人類能改造的是人心,

人類能覺悟的是人心。

這就是人類比動物可愛的地方,人有一顆仁愛的心,德行天下,而動物沒有!

人類最可怕的是人心變惡,

人類最無恥的是人心墮落,

人類最恐怖的是人心變壞。

這就是人類比動物可怕的地方,人有一顆仇恨的心,惡貫滿盈,而動物沒有!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在最完美的時候,是動物中的佼佼者。但是當他與法律、正義和道德隔絕以後,他便是動物中最壞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養育、家庭哺育、老師培養、朋友關愛、祖國護佑、自己奮鬥的地球精靈,所以,人的精神世界不是冷酷無情的主觀世界,而是溫情脈脈的精神世界。人這短短的一生,精神意識是伴隨人一生的道德靈魂、政治靈魂,靈魂是人一生須臾不可離開的精神寄託;知識技能是人成年後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國家法律是人一生必須時時刻刻佩戴的雙刃寶劍:你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法律就是你的護身寶劍;你蔑視法律、踐踏法律、違反法律,法律就是你的傷身利器。

所以,觀察人的世界必須堅持二元的哲學觀點:

A、在人的自然屬性方面堅持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哲學觀點,有健康的體魄,才有完美的精神。所以,沒有健康的身體,要麼早早夭折、要麼身體殘疾一輩子痛苦,要麼身體有病一輩子熬煎。

B、在人的社會屬性方面堅持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唯心主義一元論哲學觀點,有完美的精神,才有精彩的人生。所以,沒有完美的精神,人就是沒有道德靈魂和政治靈魂的行屍走肉!

綜上所述:

物的世界本原就是一元的物質,再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就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觀點; 在物的世界,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是正確的,堅持唯心主義一元論是錯誤的,堅持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二元論也是錯誤的;

人的世界本原是二元的物質與精神有機統一的生命體。這就是做人奉行唯心主義思想方法,做事堅持唯物主義思想方法的理論根據。 在人的世界,堅持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二元論是正確的,無論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還是堅持唯心主義一元論都是片面的!

由此可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僅僅在如何看待物的世界本原問題上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除此而外,唯物主義並不是一貫正確,唯心主義並不是一直錯誤,用對地方,二者都是正確的,用錯地方,二者都是錯誤的。

二、哲學的核心問題是改變世界

一般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存在與思維,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問題,是圍繞物的世界本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爭爭吵吵幾千年,至今爭論不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問題是改變世界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是圍繞改變物的世界、人的世界而展開的社會實踐。所以,馬克思說:“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古今中外的哲學派別,不管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是解釋世界的思辨哲學。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解釋世界的思辨哲學,而且還是改造世界的實踐哲學。因此,在如何解釋物的世界、人的世界、人類社會方面,無論用唯物主義思想方法,還是用唯心主義思想方法都是可以的。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爭奇鬥豔。但是在如何改變物的世界、改變人的世界方面、改造人類社會方面,只有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方法,才是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真可謂:一枝獨秀、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一般哲學的根本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具體指導革命實踐、建設實踐、改革實踐的治國平天下的國家指導思想,其他一般哲學僅僅是引導人們如何解釋世界的不同思想方法而已。

三、唯心主義是做人應該堅持的心靈脩煉方法

唯心主義思想方法是從“修身齊家”個人層面闡述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所謂精神第一、物質第二,就是說在修身齊家心靈脩煉方面要堅持一切從精神出發,注重精神修身,關注道德齊家:

堅持精神第一、物質第二;

堅持道德第一、利益第二;

堅持親情第一、金錢第二!

所以,在個人修身齊家方面,儒家講:“富潤屋、德潤身”,就是指用身外的物質材料裝飾華麗的良舍美屋,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用身內的精神材料塑造不朽的道德靈魂,這是唯心主義的心靈脩煉方法。佛家講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的唯心主義心靈脩煉方法也是完全正確的!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全民信奉天地君親師道德信仰的國家,在信奉天地君親師道德信仰的前提下,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中的先進分子可以同時信奉共產主義政治信仰,但不能信奉宗教信仰,因為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少數超凡脫俗的中國人信奉宗教信仰也是完全可以的。因為不管是宗教信仰,還是道德信仰、政治信仰都屬於精神範疇,都是塑造人們道德靈魂、政治靈魂的精神食糧。

四、唯物主義是做事應該堅持的思想工作方法

唯物主義思想工作方法是從“治國平天下”國家層面闡述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所謂物質笫一、精神第二,就是說在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工作方法,要根據具體的國情、社情、民意制定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基本政策,腳踏實地幹,擼起袖子幹,但不能脫離客觀實際盲目幹,更不能脫離一定物質條件野蠻幹!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所以,在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方面,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是唯一正確的思想工作方法。

由此可見

唯物主義用在做事上,用在“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方面是完全正確的,但用在做人上,用在修身齊家心靈脩煉方面就容易異化為追求物質享受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已主義:

面對親人不講親情、只要利益;

面對父母不講孝道、只索金錢;

面對朋友不講誠信、只談酒肉;

唯心主義用在做人上,用在修身齊家的心靈脩煉方面是完全正確的,但用在做事上,用在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方面就容易異化為追求空對空的形式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

例如,當下社會開展的脫貧工作,黨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工作方法;但在具體工作中有些地方把精準扶貧蛻變成精準填表:

這完全是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紙上扶貧;

這完全是脫離客觀的主觀主義數字遊戲;

這完全是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政治作秀!

綜上所述,

用唯心主義能改造主觀世界——塑造人的道德靈魂,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用唯物主義能改造客觀世界——發展社會經濟,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

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能改造人類世界,既能改造主觀世界,也能改造客觀世界!

人以外的客觀世界是物質的,是物質決定精神——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就決定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就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例如,遊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精神意識和農耕民族的意識形態、風土人情、精神面貌大相徑庭。遊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輕文尚武,驍勇善戰;農耕民族抑武崇文,渴望和平。

人自身的主觀世界是精神的,是精神決定物質——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這裡的“想”,就是精神,“吃”、“睡”、“玩”,就是物質!

所以, 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這兩個不同的思想方法完全可以統一於我們人類自身的主觀世界,就看我們自己如何去把握了,這正是我們人類面臨的心靈煩惱、思想困惑、精神優勢。動物是沒有這個心靈煩惱、思想困惑、精神優勢的本能唯物主義者,為了爭搶食物相鬥相爭,相互殘殺,根本沒有一星點唯心主義思想。自然界那些身軀龐大的恐龍、動作敏捷的動物之王之所以逐漸走向滅絕,就是因為它們僅僅能適應自然,而不能改變自然。人類作為地球上最年輕的生命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輝煌成為地球之王,就是因為我們人類不僅有唯物主義思想能夠適應自然、改善自然,而且還有唯心主義思想不斷修煉自己、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更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改造社會、改變世界!

動物是本能的唯物主義者,因為動物是不懂思想文化的!

神靈是天生的唯心主義者,因為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人類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因為人類一方面是腳踏實地享受物質生活的唯物主義者,另一方面是仰望星空享受精神生活的唯心主義者!

美國曆屆總統都是基督徒,都是把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完美結合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做人用唯心主義思想,信奉基督教崇拜超自然神靈,休息日去教堂禱告全知萬能上帝;

做事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軍事工業崇尚武力威脅,工作日去工廠視察先進殺人武器!

沒有一個總統在治國安邦過程中指望不花一分錢讓全知萬能的上帝來保佑美利堅合眾國,而是用佔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軍費開支64%的真金白銀來保衛佔世界人口4%的美國人民。


董海發


在哲學中,人們往往喜歡把簡單的問題放大化,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而對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更是如此。人對唯物論和唯心論,便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的表述。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複雜。我以為,凡是以利益、慾望、攫取、盜竊等不正伎倆獲取知識或物質利益的,就是唯物論;凡是以虔敬之心,注重自我本體、尊重生命存在的,就是唯心論。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看對待利益的態度是基於怎樣的心態。

因之,縱觀世界哲學潮流,你會發現,在所有的哲學家中,只有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並以“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簡單的闡釋了人與自然的生命觀念及演化過程。而後來程頤“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到朱熹的“有是理,後生是氣”、“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等,都是自以為是的對道學的再闡釋,是把問題複雜化的表現。老子以客觀的心態,解釋了人與自然互相依存、互相諧和的生命態度,是把人放在天地自然的本體之中,以從屬於天地的生命理念,在闡釋生命與自然。他是尊重生命的,尊重自然的存在法則,並在尊重生命的條件下,去接受自己所應有的物質份額,而不是強行佔有自己的物質份額。

而後來的孟子以“萬物皆備於我”,莊子“萬物與我為一”,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直至王陽明的“萬物皆在吾心中”“心包萬物,心包萬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更是把儒釋道的哲學理念複雜化,他們認為“世界來自於內心、來自於精神,世界是由主觀創造的。

固然世界是由主觀創造的,但是有了人的個體,如果沒有客觀的物質體的存在,那人何以依附,何以生存。所以,老子的最樸素的生命觀,實際上道出了人與自然的生存關係,也因人的心識的存在,而讓自然豐富多彩、人文文化多元多姿起來。

而後來的馬哲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他們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強分階級與等級觀念,使民主與革命對立,罔顧天賦人權根本,從而導致了社會的倒退。

還有很多例子可說,只是太羅嗦了人看的累,我就先說這些吧!請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