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英國為何緊盯德國放任美國崛起

每一次世界霸權輪替都以戰爭收場,如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三次英荷戰爭確立了英國的海上的霸權,英國霸權的衰落也與兩次世界大戰分不開,但美國霸權的確立並未導致與英國的直接戰爭。

英國為何緊盯德國放任美國崛起

在很多人看來,似乎英國是放任美國發展,將霸權拱手想讓,與此同時卻對可能的挑戰者德國、法國、俄羅斯大施“歐洲均衡”的外交手段,尤其是對德國的崛起緊盯不放,兩次世界大戰因而發生,最終導致英國乃至整個西歐的衰落,成為國際關係的配角。那麼,為何英國放任美國卻緊盯德國,對於中國今天的崛起又能給予怎樣啟示呢?

有觀點認為,英國與美國同是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人,語言文化相同,因而英美兩國更加認同對方,容易避免戰略誤判,從而使英國長期放任美國發展。誠然,語言文化的相同,可能在其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完全解釋這一問題。畢竟,英美為爭奪加拿大還曾爆發1812年戰爭,美國稱之為“第二次獨立戰爭”。

要解釋英國為何放任美國卻緊盯德國,首先要從英國的霸權談起。英國能夠取得霸權的根源,在於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但英國本身的體量決定了,對於海權與陸權,英國只能選擇其一。為彌補本身體量的不足,英國構建了龐大的海外殖民體系,而要維護這個這個殖民體系,英國就必須放棄陸權選擇海權。

事實也證明英國的選擇是明智的,通過以海制陸,英國成為現代世界第一個取得全球霸權的國家,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以海權壓倒陸權取得霸權的國家。然而,也正是這樣的選擇以及背後英國體量的不足,成為英國霸權的致命缺陷。

在這一缺陷下,英國儘管擁有全球霸權,能夠以海權壓制陸權強國,卻很難單獨戰勝歐洲大陸的陸權強國。因而在外交上,英國推行所謂的光榮孤立政策,實質上是以孤立之名行歐洲大陸均衡政策之實。英國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通過挑動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矛盾,維持均勢,維護霸權。法國強大時,英國策劃了多次反法聯盟,覆滅了拿破崙帝國,又扶持德國統一制衡法國。拿破崙覆沒,俄羅斯成為歐洲憲兵時,又聯合法國遏制俄國,克里米亞戰爭就是一例。

19世紀末期,當德國、法國、美國等國相繼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並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失去了先發優勢後,其體量不足的弱點暴露無遺,經濟上首先失去了優勢地位,被美德超過。經濟上的不足傳導到軍事、外交上,再次迫使英國做出選擇,哪一個戰略方向作為優先選擇。英國仍然選擇的是歐洲,德國首當其衝,客觀上放任了美國。

同時,英國實力的衰弱也迫使英國放棄了光榮孤立,走向了結盟,歐洲的英法聯盟遏制德國,東亞的英日聯盟遏制俄國。這種國家之間的分化與聯盟,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又加速了英國的衰落,力量分散更是大忌,在歐洲英國的海權加法國的陸權共同維護歐洲秩序,成為英國的不二選擇。最終,世界大戰再次爆發,將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霸權時代埋葬。

英國國家體量上的不足,從本質上就決定了英國的霸權是瘸腿的。當近在咫尺的陸權強國德國,憑藉超越英國的工業實力,在已經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基礎上,大力推行“公海艦隊”建設,試圖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挑戰英國海權時,英國必將其視為生死大敵。山高皇帝遠的美國與日本,只能放任了。

從美國霸權的歷程來看,19世紀後半期美國與德國先後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第二大工業國,但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在軍事實力完全是“弱雞”,根本不值得英國關注。直到1897年,在時任海軍部副部長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大力推動下,美國海軍才開始有了大的發展。1907年,在已經擔任總統的羅斯福的推動下,美國海軍“大白艦隊”進行了環球航行,此時美國才第一次以海軍強國的身份登上國際舞臺。而此時,美國的陸軍仍處於“弱雞”狀態,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一戰後,美國海軍已經強大時,英國已經無力像一戰前一樣進行海軍軍備競賽,不得不以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形勢限制對手。其結果除了限制了各國海軍軍備,歐洲各國財政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更使美國海軍獲得了與英國海軍平起平坐的地位。到二戰後,美國實力全面壓倒歐洲。

可以說,美國霸權的崛起對於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世界權力格局重組。其孤立於美洲的地位也與英國孤立於歐洲大陸有異曲同工之妙,長期置身於歐洲的紛爭之外,摘取了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