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奇觀-芒康鹽井

芒康鹽井古鹽田已有1300年曆史,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瀾滄江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奇觀-芒康鹽井

鹽井古鹽田位於芒康縣納西民族鄉,距縣城 107 公里 , 214 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 海拔2300 米 左右 。 “鹽井”是由於產鹽而得名,鹽井藏名為“擦卡洛”,“擦”即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

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奇觀-芒康鹽井

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鹽井就有曬鹽的歷史 ,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曆史。這裡有純樸的民俗,當您看到房內的鐘乳晶鹽,一定會把 您 引入水晶宮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麗的大奇觀。

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奇觀-芒康鹽井

鹽田都是居民們自己搭建的,這個傳承了千年的古老工藝至今仍在使用。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後在上面橫鋪一層結實的木板,最後再鋪上一層細細的沙土。這樣滷水向上可以蒸發,向下可以滲透,簡單卻非常實用。每天早晨女人們揹著桶、挑著擔子下到江邊的滷水井取出滷水,再挑上半山腰倒在鹽田裡。一般先倒自家鹽池裡沉澱雜質,然後再放進鹽田裡開始曬鹽,直至曬乾成鹽粒。鹽井古鎮古老製鹽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芒康鹽井古鹽田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奇觀-芒康鹽井

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鹽井也是一個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天主教給這個村莊帶來許多異國風俗,同時,和藏文化的長久融合又呈現出別樣的意趣。鹽井當地有種叫做“加加面”的麵食。意思是一次加一點一次加一點,吃一碗麵要分幾次加入。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又稱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

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奇觀-芒康鹽井

目前,由於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現在的年輕人不想從事這古老的製鹽業,而想出去做生意或其它更掙錢的事情,製鹽技術目前只有部分家庭在從事,做鹽業的越來越少,有面臨失傳的危機。鹽井古鹽田現仍是當地群眾從事副業生產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由於江水浸泡、風吹日曬等外力作用鹽井古鹽田的木質支柱受到損壞,每年瀾滄江漲水時,受到江水沖毀的可能性極大。另外由於鹽井古鹽田處在陡坡下,存在有泥石流將之沖毀的可能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