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資本幾多暗戰,華泰保險誰主沉浮?

2017年以來,華泰保險集團股權屢遭變賣,貌似都是一些小股東,但背後卻有著大名堂,股權分散的華泰保險集團正經受著新一輪的資本圍獵。據慧保天下所知,目前,至少已經有三股資本勢力對華泰保險集團展示出了濃厚的興趣。

三股資本勢力角力華泰控股權

最明顯的是華泰保險集團目前的第一大股東安達保險集團,近期,其旗下公司已經兩度出手,斥資20多億元從中小股東手中收購股權,控股華泰保險集團意圖不言自明。

2018年6月底,深圳市億鑫投資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華泰保險集團19842.6034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4.9339%)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該標的對應評估值為人民幣115783.33萬元,掛牌價格為人民幣177591.30043萬元,並最終以此價格成交。此次交易的接盤方,據慧保天下了解,正是安達保險集團。

8月,安達保險集團再度出手。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擬將持有的華泰保險集團500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1.2433%)轉讓給安達保險集團全資子公司安達百慕大保險公司,轉讓價格為4.475億元。

安達保險集團早已經是華泰保險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20%,上述兩項交易如果最終均獲得監管批准,則意味著安達保險集團在華泰保險集團的持股比例將提高至26.17%,進一步鞏固第一大股東之位的同時,華泰保險集團還將因此變身國內首家合資保險集團。

公司性質一旦發生改變,對於華泰保險集團而言,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包括未來機構的批設,某些業務的經辦等都勢必受到影響。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安達保險集團最終控股華泰保險集團,其將間接控股華泰財險,而其在國內已經控股一家外資財險公司,安達保險——原丘博保險,2015年,安達保險集團併購丘博保險集團之後,後者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丘博保險直接更名為安達保險——這或許將違背監管有關“同一股東不得同時控制兩家業務範圍相同的保險公司”的規定。

第二股勢力來自房地產企業陽光城,近年來,房地產企業對於保險公司牌照趨之若鶩,陽光城顯然也不甘落後。

2018年6月15日,華泰保險發佈股權變更公告:武漢當代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擬將其持有的華泰保險1.97億股(佔總股本比例4.9043%)轉讓給北京朗淨天環境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在轉讓完成後,當代金控持股將降至1980萬股(佔總股本比例0.4923%)。北京朗淨天環境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龍淨環保的控股子公司,而龍淨環保的實際控制人正是陽光城董事局主席林騰蛟。

這兩股資本勢力已經浮出水面,目前正圍繞華泰保險集團股權展開激勵角逐,而第三股勢力尚未見諸報端,據慧保天下了解,第三股勢力出自某大型國有企業,對於華泰保險集團控股權也志在必得,目前已經完成盡職調查。

三股資本勢力圍獵之下,華泰保險集團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也因此水漲船高,2017年6月,上海某基金合夥企業曾擬出售華泰保險集團350萬股股權(佔總股本0.087%),標價2100萬元,據此估算華泰保險集團估值在240億元左右,而根據2018年的最新報價,其估值已經超過360億元。

成立20多年屢遭資本圍獵

其實不只2018年,事實上,華泰保險獨特的公司治理結構,令其一直是資本圍獵的重點,幾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競購者。

上文提及的安達保險集團對華泰保險集團控股權始終覬覦。2001年,當華泰保險集團還只是一家財險公司的時候,安達保險集團就謀求入股,並於2002年成功受讓22.13%股權,成為華泰財險第一大股東。

其後,華泰財險集團化步伐加速,2005年,華泰人壽、華泰資管均獲批成立,華泰財險的投資價值進一步提升。到2009年,安達保險集團瞄準已經基本完成全國機構鋪設的華泰人壽,通過增資獲得其24.2165%的股權。由於彼時其還持有華泰財險21.33%股份,而增資後華泰財險持有華泰人壽73.8425%的股權,所以實際上,安達保險集團合計持有華泰人壽的股權比例達到了約40%,一舉成為華泰人壽第一大股東,華泰人壽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家由中資變身為合資的保險公司。

2011年7月,華泰保險控股公司獲批成立,並於當年9月正式更名“華泰保險集團”,與此同時,另單獨設立子公司華泰財險,將旗下財險業務全部注入,國內又一家保險集團公司就此誕生。其後,隨著保險牌照在資本市場受到熱捧,華泰保險集團再度成為諸多資本勢力爭奪的對象,據媒體當時的報道,MT系、國美集團、內蒙古君正系都是潛在競購者。

2014年,華泰保險集團原有的六大國有股東華潤股份、華潤集團、寶鋼集團、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寶鋼集團上海五鋼和中海石油投資控股,先後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其持有的,合計佔比15.3%的華泰保險集團股權,總掛牌價高達25.08億元。

最終,在經歷了數百次的報價後,內蒙君正及全資子公司成功擊退MT系以及國美集團,在激烈的股權爭奪戰中脫穎而出,以近一倍的溢價、總計45億元的代價,將15.3%華泰保險集團股權收入囊中,一舉成為僅次於安達保險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但君正系顯然並不滿足於“第二大股東”這一身份。2015年底,中石化集團及旗下中國石化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公開掛牌轉讓分別持有的華泰保險股份合計持股比例13.94%,君正系再度出手。當時,君正集團、君正化工擬聯合當代系人福醫藥、天風天睿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受讓上述股權,不過此次合作並未成功。

2016年11月,君正系再度聯手當代系,君正集團、君正化工、當代集團、當代金控、人福醫藥、當代集團控股子公司重慶當代礫石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6家企業簽訂了一致行動協議。收購完成後,君正系公司將持有華泰保險22.27%股份;當代系公司將持有華泰保險14.11%股份,雙方合計持股比例將達到36.38%。

但這一次聯手同樣無疾而終。2016年底,保監會發布第一版《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公司總股本的1/3,6家公司成為一致行動人完成收購後,顯然已經超過這一比例。後來,6家公司解除一致行動協議。

一直到2018年上半年,由於某種原因,君正系才徹底放棄了對於華泰保險集團的增持圖謀。當代系也沒有死心,2017年,其在3個月內兩度試圖增持華泰保險集團。2017年9月,當代金控從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受讓其所持有的全部華泰保險集團1980萬股,交易完成後,其持股比例將達到5.3966%;2017年11月,當代金控又擬從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手中受讓2.74%的華泰保險集團股權,擬將持股比例將進一步提升至8.13%。

不過,就在第一筆交易已經獲得監管部門批准,第二筆交易尚在等待監管批准之時,當代系態度卻發生180度的大轉彎。2018年6月,華泰保險集團發佈公告稱,當代金控擬將佔總股本4.9043%的股權轉讓給北京朗淨天環境工程諮詢有限公司。

當代系大撤退,福建陽光集團浮出水面,再加上安達保險集團的大舉增持,另一國企資本加入戰局,資本圍獵之下,華泰保險集團未來走向成迷。

為什麼是華泰保險集團?

華泰保險集團為何屢屢遭遇資本圍獵?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歷經20多年發展,前後多次的資本圍獵、股權變動,一貫秉持“股權分散”原則的華泰保險集團股權也不再像最初那樣分散,出現了相對的集中,不過相對於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其依然是國內股權最分散的保險公司之一。

更致命的是,據瞭解,根據華泰保險集團的公司章程,只要買賣雙方達成協議,監管部門批准,華泰保險集團董事會實際上並不能阻止股權交易的發生

,這一“BUG”的存在,也正是眾多資本青睞華泰保險集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就華泰保險集團本身也是相當優質的投資標的。

牌照齊全:華泰保險集團作為國內目前僅有的12家保險集團之一,已經集齊各類保險牌照,除華泰財險、華泰人壽、華泰資管之外,還擁有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華泰保興,兩家保險中介公司——華泰保險銷售以及華泰偉業上海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這意味著,只要能控股華泰保險集團就等於控制了多張保險牌照。

資本幾多暗戰,華泰保險誰主沉浮?

分支機構眾多: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保險企業之一,華泰保險集團旗下無論是財險公司,還是壽險公司,基本都已經完成了在全國的機構佈局,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可免除投資人後續諸多麻煩。

體量適中:相對於其餘多家體量龐大的保險集團公司而言,華泰保險集團體量相對較小,即便按照最新、最高的估值而言,也不過360億元,對於一些實力雄厚的資本勢力而言,控股,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沒有歷史包袱:華泰保險集團在管理層的帶領下長期奉行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穩健經營,無論是財險公司還是壽險公司均已持續多年盈利,沒有歷史包袱,這顯然也是一大優勢。

誰主沉浮?

回溯華泰保險集團發展史,其之所以發展成今天的樣子,與其創始人團隊顯然密不可分。

1994年,時任國家經貿委綜合司副司長的王梓木辭職下海,開始著手籌備華泰財險,其在國家經貿委工作期間,其曾長期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研究股份制企業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關係,而發起設立華泰財險正是其將理論轉為實踐的一次重要嘗試。

1996年,華泰財險正式開業,這是國內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財產保險公司,按照創始人王梓木的規劃,其完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真正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開業之時,股東數量就達到了63家之多,“股權分散”成為其公司治理最鮮明的特點。

在公司治理上不走尋常路的華泰保險集團,在經營上,始終由管理層發揮決定性作用,成為中國保險市場當中的一股“清流”。尤其是近些年來,當諸多資本勢力湧入保險業,控股保險公司,在負債端大肆發售中短存續期理財型保險產品,資產端又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時,華泰保險集團卻一如既往,踐行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力促公司穩健發展。

當“公司治理出問題”被視為保險行業亂象之源,華泰保險集團儼然成為了保險業公司治理的一個典範。2018年4月,銀保監會成立後召開的首箇中小銀行及保險公司公司治理培訓座談會上,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王梓木即作為保險公司唯一代表,以《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公司健康發展的生命線》為題,在會上作專題報告,指出“混合所有制和股權相對分散,要求管理者對全體股東負責,而不是對其中的單一股東負責,更適合公司的法人治理髮揮作用,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和生命”。

不過,對於華泰保險集團的評價,行業內始終存在不同見解。在否定的一方中,比較典型的觀點是,華泰保險集團經營理念過於超前,穩健的經營雖然令公司長期盈利,但卻錯失規模壯大良機,而規模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如下圖所示,無論是華泰財險,還是華泰人壽,其保費增速,在過去的數年中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業轉向的2017年,其優勢開始凸顯,保費增速超越行業平均水平。

此番,再度遭遇多方資本圍獵,華泰保險集團誰主沉浮?還能保持原來的樣子嗎?

資本幾多暗戰,華泰保險誰主沉浮?

資本幾多暗戰,華泰保險誰主沉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