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武漢光谷 三次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table> 武漢光谷 三次精準“出牌” 破題“互聯網+”

位於光谷的武漢未來科技城。武漢東湖高新區供圖

/<table>

每個清晨,從武漢全市各地趕來的計算機工程師、互聯網運營人員、客服人員等如潮水一般湧向光谷關山大道,使得光谷軟件園等區域成為整個武漢上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光谷”,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別名。這是一個光電子產業稱雄全國的科技園區,三、四年前還不以互聯網產業聞名。但如今,光谷已成為小米、奇虎360、摩拜單車等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的落子之地,由此助力武漢衝擊全國互聯網“第四極”,並推動互聯網產業反哺製造業。

背靠製造業的一流科技園區,應如何打造一流的服務業?一流的服務業,又能為製造業乃至整個城市發展帶來什麼?這是珠三角不少城市都在探究的命題。南方日報“十城演義”調研組發現,光谷互聯網產業的興起,正是解答上述命題的典型樣本。

在光谷互聯網產業成績背後,政府部門多次找準方向,三次精準“出牌”,推動“互聯網+”產業發展,其經驗對包括佛山等正在發力“互聯網+”的城市,有著強烈的參考價值。

統籌:鄭佳欣 趙越 袁紀琦

策劃:何又華 林煥輝

第一次“出牌”

從金融後臺到互聯網後臺

“小米在光谷拍地了。”在“十城演義”調研組抵達武漢前不久,小米集團在光谷核心地塊拍下土地,將用於建設武漢總部,消息在當地引發關注。今年7月,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還曾走進光谷,拜訪東湖高新區管委會。

製造業是光谷的立身之本。激光和光電產業、存儲芯片、顯示面板、生物技術……至2018年初,光谷高新技術企業達1851家,僅次於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高新區,居全國高新區第4位。

同時,如今的光谷還有另一令人矚目的趨勢:光谷正頻繁地出現在IT領域的新聞中。近兩年來,至少有50家互聯網企業選擇在光谷建設全國第二總部。

“客似雲來”的景象幾乎讓人忘記,從前,落戶在光谷的全國知名互聯網企業並不多,本土互聯網創業也很少誕生明星企業。

改變發生在3年前。2015年,受到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的觸動,在認識到自身短板和潛力後,光谷決定在這一產業發力。高新區管委會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互聯網+辦公室,設在高新區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局下,專門發展互聯網以及有關產業。

“當時很多人認為,光谷優勢在於製造業,製造業招商經驗很成熟,但要吸引一線城市的互聯網大企業非常困難。”曾參與光谷互聯網+辦公室成立過程的工作人員嘉輝說。但整個光谷對互聯網經濟的重視,迫使著人們不斷想辦法、找渠道。很快,光谷互聯網+辦公室發現了新的產業路徑:吸引互聯網企業的第二總部。

這是一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路徑。此前,由於地理、政策的優勢,光谷大力發展金融後臺產業。在光谷互聯網+辦公室成立時,武漢已成為全國金融後臺服務中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2015年,我們爭取讓優步到光谷落戶,對方提出想考察本地後臺型總部、服務中心類的機構,我們就介紹了一家金融後臺。這啟發我們,互聯網企業發展到今天,不僅要有研發中心、市場中心、決策中心,同時也需要大量後臺部門、服務部門對業務進行支撐。”嘉輝回憶。

這是一個重要發現。互聯網企業的後臺部門,與金融後臺產業存在很多相通之處。隨著企業做大,這類部門的地位越發重要,同時規模也越來越大,員工數量動輒達到數千人。由於一線城市運營成本高,後臺部門獨立分割運營的需求巨大。

金融後臺產業在光谷的成功發展,帶給互聯網企業強烈的信心。光谷更實際的優勢還在於,多年來金融後臺機構培育了大量懂數據、懂運營、熟悉客服體系的中高級管理者,以及總量更大的一線工作人員。這類人才在金融業後臺的服務類崗位經驗,可以快速複製到互聯網後臺部門。在此後光谷的實踐中,這兩個行業不乏人才流動互通。

由此,光谷在其互聯網產業崛起的第一個階段,打出了務實而有效的一張牌:不與一線城市正面爭奪知名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技術部門;而是依託自身在成本、人才、區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吸引以運營中心、客服中心為主要內容的全國第二總部、區域性總部。

光谷互聯網+辦公室內部對這種模式有一種比喻:不是“摘果子”,也不是直接“搬大樹”,而是通過“種蘋果苗”的方式培育產業。

第二次“出牌”

從主攻“第二總部”到加碼創新創業

在選定吸引互聯網第二總部作為主攻方向後,光谷互聯網+辦公室並非沒有壓力,這一策略最初難免遭遇質疑。

首先,光谷到底能吸引多少第二總部?其次,很多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側重服務功能,而不是決策部門、核心技術部門,利稅率不及第一總部,它們對於光谷互聯網產業發展能帶來多大推動?

答案在實踐中迅速清晰。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7年,就有小米、奇虎360、去哪兒、OFO小黃車、摩拜單車、科大訊飛、小紅書、曠視科技、尚德機構、猿輔導等24家互聯網企業相繼宣佈將在光谷設立第二總部。

這個數字,完美回答了“光谷能吸引多少第二總部”的疑問。短短兩三年間,光谷作為互聯網第二總部集聚區的區域品牌在全國“爆紅”。特別是從2017年底以來,不少媒體認為,武漢將衝擊全國互聯網“第四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建設的第二總部,不僅有運營中心、客服中心、數據中心,部分企業將研發中心也順勢落在光谷。

以往,光谷互聯網大企業偏少,武漢高校大批計算機人才外流。而在新一輪發展中,更多畢業生選擇留在光谷。很多企業也注意到人才流向的變化,順勢在光谷組建研發部門。這也是光谷第二總部模式與其他城市的明顯區別。一系列第二總部的落地、行業規模的擴容,雖然沒有直接帶來鉅額的稅收,但創業者、就業者、投資機構的聚集,卻為光谷的互聯網產業開啟了良性循環。

這一背景下,光谷在支持第二總部的同時,也加大力度鼓勵互聯網+各領域的創新創業。換句話說,光谷不僅要搬來更多以第二總部為主的“樹苗”,也希望趁此機會在本地灑下一批“種子”,借勢打造紮根本土的有生力量。這是光谷又一次重要的“出牌”。

在東湖高新區管委會2016年印發的《關於促進“互聯網+”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中,光谷的態度表露無遺。這一政策把扶持範圍擴大至大數據、雲計算、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交通物流等有潛力與互聯網發生融合、激發創新創業的領域,並設立了創業投資基金,以及首期2億元的互聯網+發展專項基金。

降低創新創業成本,是光谷此後一系列政策的鮮明導向。以2017年光谷面向企業接受申報的互聯網+產業專項資金為例,可對符合規定的企業按實際投入給予年寬帶資費30%補貼,每家企業年補貼金額最高可達100萬元。

2018年6月,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公佈的《光谷互聯網+2017生態發展報告》認為,光谷創新業態不斷迸發,集聚了一批技術與模式創新並舉的“新物種”“新業態”。這些“新物種”“新業態”主要分佈在泛娛樂、交通出行、互聯網+教育、新零售、網絡安全等十大領域。在此背景下,2017年共有200餘家投資機構投資光谷互聯網+領域企業,光谷互聯網+領域企業融資總額達72億元,同比增長超157%,融資過億元的企業達30家。

7月,東湖高新區公佈第一批上市“金種子”企業名單,包括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地理信息、互聯網+等領域的28家企業入選,其中不少企業都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緊密相關。

第三次“出牌”

從消費互聯網到工業互聯網

今年9月中旬,國家工信部對“2018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進行了認定。武漢光庭科技的“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控制單元”,以及武漢南華工業的“大型水面無人船智能控制系統研發”躋身其中。

這兩家代表著產業發展趨勢的企業均來自光谷。光谷從一開始就對“互聯網+機械裝備”“互聯網+智能硬件”等領域保持了高度熱情。特別是在智能製造浪潮席捲全國的今天,光谷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的需求更為迫切。

向智能化乃至人工智能發展,是光谷面向未來的有力“出牌”。2017年9月,光谷宣佈,將實施智能製造示範工程鼓勵推進企業信息化發展,對工業企業信息化升級項目,對信息化軟件及配套信息採集硬件系統予以補貼,單個企業每年補貼總額可達500萬元。2017年底,光谷出臺《關於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每年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集聚高端人才、領軍企業引進和培育等工作。

“光谷將充分發揮‘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勢基礎,從‘互聯網+’走向‘數據+’‘智能+’,實現‘互聯網+’發展的全面升級。”眺望未來,《光谷互聯網+2017生態發展報告》對此做出了預言。

今年5月,武漢東湖高新區智能製造服務產業聯盟在光谷成立。該聯盟整合了光谷在智能製造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產品服務等領域的優勢資源,是一個提供智能製造全方位服務的專業化組織。

“軟件定義工業,工業軟件是智能製造的大腦,而物聯網是神經網絡。隨著互聯網、物聯網高速發展,光谷發展智能製造服務業的條件空前成熟,這方面的人才、崗位都在保持增長。”東湖高新區智能製造服務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劉朱鋒說。

“軟件和互聯網知識更新快,熱點頻發,競爭激烈,人才高速流動。如果一座城市只有幾家軟件企業,且領域比較單一,就很難實現融合創新,更難形成生態。而現在的產業,包括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AI、智能製造,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融合創新越來越多。”在劉朱鋒看來,一個地區比較理想的發展邏輯,首先是擴展相對大的產業領域,形成較大的互聯網產業規模,快速發展周邊生態,形成人才蓄水池;由此才能更好為智能製造、工業軟件等細分領域提供人才,並形成聚集,再通過融合創新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形成集群式發展。而武漢光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聚焦

光谷成立全國首個智能製造服務產業聯盟

牽頭者為何是

軟件企業?

位於光谷軟件園的武漢佰思傑科技有限公司內,計算機工程師們在屏幕前輕輕敲下鍵盤,他們的每個創新成果,都有可能為工業園的生產線帶來改變。

“我們沒有車間,但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製造業,是千百個車間。”佰思傑CEO劉朱鋒說。劉朱鋒的另一個身份,是武漢東湖高新區智能製造服務產業聯盟的副理事長。

5月底,在東湖高新區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局、企業服務局支持下,該聯盟正式成立,尚屬全國首個。聯盟內既有管理諮詢、技術服務、工業軟件、智能硬件,也有數據挖掘、虛擬現實等領域的領軍企業,基本涵蓋了智能製造服務關鍵技術的各個環節,打造了完整的生態體系。

而參與牽頭成立該聯盟的佰思傑原本是一家標準的軟件企業,但通過自身能力的建設,通過聯盟生態的打造,已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製造整體方案集成服務商。佰思傑的核心產品是一款名為“Nebula(星雲)”的工業平臺系統,由該企業自主研發。

“打個比喻,工業終端軟件類似於個人電腦裡的Windows系統,而工業系統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類似於雲操作系統,可按照每個企業的需要,個性化配置業務功能。”劉朱鋒說,由於有了“星雲”,由佰思傑建設的智能化工廠可以做到打開任何一臺終端,在得到平臺授權的體系下,操作者能“瀏覽”整個工廠所有工序的運行情況,最終實現遠程操作控制物聯網聯接的任何一個工廠、任何一臺設備。

當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產能飛速提升。但業內公認,在這背後,工業軟件特別是工業操作系統是非常關鍵的技術領域。“我們用了近5年時間,組織200多人的團隊進行平臺層的研發。面對任何企業的具體業務,我們只需要根據工業企業具體需求,模塊化選配搭建,快速個性化定製平臺應用層,為最終用戶形成良好的業務支撐。”劉朱鋒說。

從整個智能工廠系統的建設邏輯來看,掌握工業操作系統和IoT平臺的企業,也就掌握了整個工廠的大腦和神經,能順理成章地成為最合適的資源整合者,這也是佰思傑成為智能製造服務產業聯盟牽頭單位的重要原因。

對於經常承擔智能工廠總承包商角色的佰思傑來說,智能製造涉及各種複雜的環節,同時又常面臨個性化要求,協調難度大。因此成立一個緊密的聯盟,各環節企業攜手打造一體化解決方案,統一接口規範,將形成更強的競爭力,無論對佰思傑還是成員企業都是好事。

目前,該聯盟內部的合作涉及共同研發、發佈聯盟標準以及商機共享、打造集體品牌等。佰思傑計劃依託聯盟,快速形成完整的智能製造產業鏈集成解決方案,支撐中國製造500強和廣大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向智能製造邁進。

■記者手記

“互聯網+”三年,夢想如何照進現實

2015年被稱為“互聯網+”元年。這一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包括佛山在內的一批城市站在了“互聯網+”的起跑線上,在這批城市中,武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城市。

一個在製造業領域已打出全國品牌、同時發展速度飛快的科技產業園區,是否仍然應該花大力氣發展現代服務業?從武漢光谷破題“互聯網+”的經驗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無需贅述。

對於其他城市來說,光谷互聯網+產業更現實的啟示在於,如何在相對固化的行業格局中另闢蹊徑、迅速找到自身的優勢,較快實現一個新產業的集聚、崛起。

在過去三、四年時間內,通過吸引全國互聯網名企第二總部落戶、打造本土互聯網+產業生態圈,併力推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光谷已打造出擁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時間回到2015年,再有想象力的人也很難預料到,光谷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就悄然改變了中國互聯網的產業版圖。

光谷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首先就是有直面迎戰“不可能”的信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互聯網產業已形成強烈優勢,集聚了大量企業、人才、投資的情況下,光谷對互聯網產業的態度仍堅定不移。這是產業迅速崛起的第一前提。

如何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通過積極實踐,光谷摸索出了吸引第二總部這條路徑,並以此明確了與其他城市錯位發展的路徑。光谷不是憑空設想了這樣一個新路徑、再誤打誤撞成功;而是在與企業的充分交流中,以及對金融後臺產業、人才供應充足等資源的充分調動下,一邊摸索、一邊前進,才走到今天。

政策環境是國內各個創新集聚區、高新區發展新產業的競爭點。相比其他地區,光谷互聯網政策的特點就是細緻入微、企業獲得感強。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光谷能對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企業的辦公室租金給予補貼,甚至連企業通勤車租賃、員工宿舍乃至實習生都有補貼。這種捨得投入、善於投入、不亂投入的格局和智慧,對於吸引新產業資源必不可少。

面對激烈城市競爭的勇氣和決心、成熟而細膩的產業發展智慧,是光谷在互聯網等產業發展中獲得成功的真正決勝點。而這些“後天”條件,正是光谷發展互聯網產業為其他城市帶來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