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散文|給自己 起名字

散文|給自己 起名字

□章竹林

自己給自己起名字,那是件蠻有意思的事。

每個人都有名字,有的人名字爸媽起的,有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起的,還有人是請村裡識文化的人或老師起的,現在,也有不少人讓起名館起名了,而我的名字是自己起的。

最早聽到叫我名字的是我的奶孃。那時,身體瘦弱的母親生下我後,缺少奶水,我則拼命咬,把母親奶頭咬爛了,她也因感染生病。奶奶抱著我在村裡東討一口西討一口,先後有6個母親省下給自己孩子吃的奶汁給我吃過。父親看我還是餓得皮包骨瘦,快不行了,最終把我抱到離家2.5公里的洋埠鎮下潘村,給我找了個奶孃潘冬香。我在她家3年,她給我起了個天下最賤的乳名,在我聽起來比心肝寶貝還親呢。3年後,我回到自己家,家裡人叫我“木頭”,這是湯溪話“馬兒頭”的變音,其意為“繼子”。

記得小時候,我家板壁上貼著一張紅紙,比小學生作業本稍窄,一次父親指著紅紙對我說,這上面是你的名字呢。直到讀小學,才慢慢看懂上面幾行字:章仁杰,字漢華,民國癸未年十月廿四日辰時生,行恭八。民國癸未年十月廿四日,就是1943年11月21日,而“行恭八”就是在我們上章村和下章村姓章的“恭”字輩分中,我是第8個出生的男孩子。

可憐的是,我這個名和字除了家裡板壁上貼過,村裡宗譜上印過,別的地方一次也沒用過。而我讀小學時用的名字章祝林,我至今還稀裡糊塗。卻不知道是誰給起的。

小學畢業後十四五歲,我就喜歡上寫作了,投稿就要寫上自己的大名呀,可是在投第一篇稿時,我不想寫“章祝林”這三個字了,因村西頭我的一個同年章祝良的弟弟和我重名,也叫章祝林,而且小不了幾歲,我就想另起一個名字,也就是換個和“祝”字同音的字,突然,我腦子裡出現小時長不高,堂叔讓我到他家園子竹林裡“認竹娘”的事:雙手抱住一株青竹,邊搖邊喊:“竹娘竹娘,今年你長,明年我長。”對,我們湯溪方言“竹”“祝”同音啊,於是在我第一次投稿時就用上“竹林”二字。老天照顧,不久,終於我的一篇用“章竹林”名字的稿子在當時的《金華縣報》上出現了。隨著我不斷地寫稿,我的這個名字也不斷地出現在報刊上,後來寫進了戶口本、身份證和其它證件,還出現在《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通訊》《中國文化報》《文藝報》和香港《文匯報》及不少外省市的報刊上。

很奇怪,因為喜歡上這個名字,我也對青青的竹林有了親親的特殊感情。參加工作後,每逢夏秋季節的休息日,我會乘公交車到白龍橋,一個人跑進村子附近小山上竹林裡,搬石為凳席石而坐,在這清涼、清新、清爽、清靜、清幽的清爽環境裡看書寫作,這裡成了我的“世外桃源”。我的一些作品就是與我相伴的那片竹林裡寫出來的呢。

雖然,名字只是人的一個符號,可人們都很看重和珍惜這個“符號”,不過像我這樣自己起一個名字,用起來且能用到身份證、戶口本上,那才應該更值得珍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