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大樹底下(一)

大樹底下(一)

說起建國以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化,我們脫口而出的是電影《劉三姐》。電影裡,歌仙劉三姐用民歌做武器,反對壓迫,表達愛情,嘲笑愚蠢。從196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歌劇片《劉三姐》到1961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彩色故事片《劉三姐》,劉三姐從此成為人民的偶像。導演蘇里、主演黃婉秋和其他人員功不可沒。

電影《劉三姐》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一棵參天大樹!那麼,這樣的參天大樹又是怎樣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一個人的構架到集體改編,從多劇種到融為一體,從地方到全國,從戲劇到電影呢?

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在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湖南、香港、臺灣等地流傳,以廣西、廣東兩地最多。歌仙的名稱,不一致,有劉三姐、劉三妹、劉三姑、劉三娘、劉三姑太等。各地流傳的民歌內容也多種多樣,應該說有的就好比美酒,有的未必不是毒藥。如此豐富多彩的素材,1200多年的歷史,從清朝到1948年,作為彩調劇的《劉三姐》,劇本和演出還沒有引起重視、萌芽、提高、普及、推廣。

一、前人栽樹

1、鄧昌伶,廣西羅城人,1911年生,1937年上海復旦大學正風文學院畢業,1947年在廣西宜山創辦克強私立中學,任校長兼國文教員。1948年到1953年12月,鄧昌伶根據宜山當地民間傳說,精選出“傳歌”、“對歌”、“搶親”、“除惡”、“成仙”幾個典型故事情節,進行整理、加工和提煉,經其構造和佈局,把它們安排成按照一定時空順序發展的,具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戲劇作品。鄧昌伶的彩調劇本《劉三姐》塑造了壯族姑娘劉三姐美麗善良、熱愛生活、不畏權勢的人物形象,劇中莫財主、莫管家、劉二、漁翁、對歌秀才、侍女等形象基本形成,人物性格已勾勒出雛形。

1957年8月20日,鄧昌伶把自己創作的戲劇劇本《劉三姐》送給廣西省文化局。

廣西省文化局把這一劇本轉給主管戲劇創作的省戲改會。

廣西省戲改會於1957年9月13日這一劇本推薦給柳州和平彩調團。

2、柳州和平彩調團將接到的戲劇劇本《劉三姐》抄錄留團,並且呈送柳州市文化局。

3、經審閱後認為劇本適合演出,1957年10月16日柳州和平彩調團去信給鄧昌伶,要求提供原創資料參考,並組織當地文化幹部及文藝工作者共同研究修改。彩調團原信部分:“該劇內容很好,比喻方言豐富,頗有地方色彩,經我團藝委會研究認為,適合我團演出,因此未徵得你的同意前將這個劇本抄錄下了。現我團初步計劃邀請當地文化幹部及新文藝工作者共同研究將這個劇本適當修改補充一下,是否允許尚須徵得您的同意後方可進行。”

鄧昌伶同意修改,並將原創資料寄給彩調團指定人員。

4、1958年10月31日,柳州和平彩調團致函告知鄧昌伶,劇本改編工作沒有如期進行,劇本原本找到後郵回給鄧昌伶。

5、1958年底,柳州和平彩調團接到柳州市委宣傳部、柳州市文化局確定其(應該是柳州市彩調團)創作“劉三姐”題材劇目向國慶十週年獻禮。曾昭文接受彩調團的邀請和柳州市文化局的指派,協助柳州和平彩調團編寫彩調劇《劉三姐》劇本。

6、1959年1月,彩調劇《劉三姐》第一方案完成,署名《劉三姐》創作組集體創作。1959年4月,彩調劇《劉三姐》第一方案的署名改為曾昭文。

遺憾的是,鄧昌伶作為彩調劇《劉三姐》著作者的署名沒有出現在柳州市彩調團編寫的彩調劇《劉三姐》中!

一棵未來參天大樹、當時幼芽彩調劇《劉三姐》由業餘作者鄧昌伶傾心栽種、柳州和平彩調團精心撫育的參天大樹彩調劇《劉三姐》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7、200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法院判決,彩調劇《劉三姐》第三、五、八、九方案系鄧昌伶戲劇作品《劉三姐》的改編作品。

至此,新中國成立後,有關《劉三姐》劇本創作的第一人,當屬宜山的鄧昌伶。

二、枝繁葉茂

1959年是彩調劇《劉三姐》走向輝煌的一年,可謂捷報頻傳。

1、1959年3月,柳州地區、市文化局聯合舉辦文藝匯演,柳州和平彩調團的彩調劇《劉三姐》參加演出。何佩雲飾演劉三姐。

第一個將彩調劇《劉三姐》搬上舞臺的是柳州和平彩調團。在彩調劇團第一個扮演劉三姐的是何佩雲。

1959年4月20日,柳州和平彩調團改為柳州市彩調團。

2、1959年4月,柳州市彩調團的彩調劇《劉三姐》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慶節目彙報演出。

3、1959年5月15日,柳州市《劉三姐》創作組成立。這個創作組,深入採風,收集有關民歌20000多首(一說25萬字),民間傳說100多個等。

4、1959年7月,柳州市彩調團的彩調劇《劉三姐》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禮堂為蒙古人民共和國主席澤登巴爾作招待演出。

5、1959年7月下旬,彩調劇《劉三姐》劇本第三方案完成。

《劇本》月刊發表彩調劇《劉三姐》重頭戲“對歌”一場戲。這,標誌著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的成功。

6、1959年8月14日,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在柳州演出,深受歡迎。

7、1959年9月,柳州市彩調團的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演出,很受歡迎,轟動一時。

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的署名為:曾昭文、龔邦榕、鄧凡平、牛秀 黃勇剎。

8、1959年8月29日到9月14日,《廣西日報》、《柳州日報》先後全文連載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

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一月三次印刷,發行27萬多冊。

9、1959年10月,柳州市彩調團的彩調劇《劉三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做彙報演出。

10、1959年12月,柳江縣舉辦《劉三姐》文藝匯演。

三、區動國聞

柳州市彩調團編寫的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得到歡迎,形成“劉三姐”演出熱,多劇種、多劇團、多形式、多劇本湧現。1960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發出舉行“劉三姐”專題文藝匯演的通知。

1、1960年1月,柳州地、市文化局聯合舉辦《劉三姐》匯演大會。有柳州市彩調團、柳城、柳江等縣(市)的14個文藝代表隊參加演出。

2、1960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發出通知:決定於4月舉行廣西壯族自治區《劉三姐》文藝匯演大會。

3、1960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行各種劇種《劉三姐》專題匯演。有11個劇種、上百個“劉三姐”參加。匯演後,以彩調團編寫的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本為基礎,同時參考吸收其他劇團的參演本,將《劉三姐》改編為八場歌舞劇,1960年6月劇本問世,創編:柳州市《劉三姐》劇本創作組 改編:廣西壯族自治區1960年《劉三姐》匯演大會。200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版權局確認歌舞劇《劉三姐》劇本改編執筆人署名為:鄭天健、卞璟、江波、宋德祥、田明、古笛共6人。

3、《劇本》月刊、廣西人民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先後印行歌舞劇《劉三姐》劇本。

4、1960年10月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歌舞劇《劉三姐》,給予高度評價。

5、之後,歌舞劇《劉三姐》在全國24個城市巡演近一年,眾口傳唱,譽滿全國。

6、1960年2月,柳州市彩調團編寫的彩調劇《劉三姐》第五方案定稿,創作組成員增加包玉堂。

7、1960年3月,著名詞作家、編劇喬羽編劇的電影文學劇本《劉三姐》脫稿,括號註明:根據柳州市《劉三姐》創作組同名彩調劇改編,發表在《電影文學》月刊1960年第9期。

四、影紅全國

1959年9月,柳州市文化局專門派人到北京,請求協助,幫助修改提高《劉三姐》,力圖把歌舞劇《劉三姐》推向全國。當時,文化部藝術局局長田漢責成中央歌劇院派人前往,並建議把這個題材寫出歌劇。

中央歌劇院指派編劇喬羽、作曲舒鐵民、導演周星華前往廣西,1959年9月到1960年4月22日,此三位果然不負眾望。

1960年2月,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到廣西。1960年6月,長春電影製片廠開始攝製電影故事片《劉三姐》。

1960年6月,廣西歌舞劇《劉三姐》赴京,前後演出3個月,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此時,劉三姐的扮演者有兩個:傅錦華和雄秀芬。

第三次中國文代會在北京開幕。在柳州市彩調團演出《劉三姐》中扮演劉三姐的第一代演員何佩雲出席大會,並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

196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歌劇片《劉三姐》上映。

1961年春節,廣西歌舞團在深圳演出《劉三姐》。

1961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故事片《劉三姐》在全國上映。從此,電影《劉三姐》歌遍全國,享譽海外。

1963年,第二屆“百花獎”揭曉。電影《劉三姐》同時榮獲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美工獎等四個獎項。

長春電影製片廠蘇里、喬羽、黃婉秋、張桂蘭、傅錦華等相關內容在全國大受歡迎。

從此,一棵燦爛輝煌的大樹《劉三姐》永駐華夏,不斷流傳,不斷演繹。(未完待續)(根據有關資料整理)

大樹底下(一)

作者簡介:任滿超,1984年洛寧一高中畢業。1994年開始,在《洛寧教育》發表散文《芳草情》,在《新洛寧》發表圖片《劫後餘生》,在《洛陽日報》發表《電線不要纏在樹上》,在《洛寧之窗》發表散文《拍照的滋味》、《書城》發表散文《心中的神靈寨》,《故道》發表散文《你好,老師!》。2016年,《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號採用精選留言670條,其中2次獲《河南日報農村版》“神評”;《閃小說作家論壇》《陀螺文化網》發帖5次;《中國安全生產網》發表文章10篇,其中《八大特種作業三句半,經典!!!》和《原來危化品離我們這麼近!》入選該網“大咖駕到”專欄,後一篇被搜狐、新浪博客、重慶、河南、陝西等地12家媒體轉發。2016年,是作者豐收的一年。2017年在《中工網》論壇有4篇文章入選“兩會建言”,一篇文章被《中國安全生產網》作為“35號E案”選用。先後在《洛寧城事》網站和《入圍洛寧網》發佈文章數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