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成都冷知識」不是天府廣場也不是鹽市口,老成都市中心究竟在哪兒?

老成都的市中心位置,既不在天府廣場,也不在鹽市口或騾馬市,而在鼓樓一帶。以此為中心,成都從前的大小街道,沿著北偏東約30度的斜角,朝東南西北方向各自延伸,形成了中國眾多古老城市中,唯一一座以“斜型”街道佈局的城市。

「成都冷知識」不是天府廣場也不是鹽市口,老成都市中心究竟在哪兒?

老成都中心位置:鼓樓

說起今兒成都的中心位置,肯定脫口而出是天府廣場,而老成都的中心點在哪兒呢?袁庭棟說,是鼓樓一帶。“因為今天的春熙路是1924年才建成的,原來沒有。在清代至民國時期,成都最熱鬧的地方是鼓樓街。”

「成都冷知識」不是天府廣場也不是鹽市口,老成都市中心究竟在哪兒?

「成都冷知識」不是天府廣場也不是鹽市口,老成都市中心究竟在哪兒?

今天的鼓樓街、鼓樓南街、鼓樓北街,最早叫鼓樓洞街。鼓樓建於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有鼓有鍾,清代重建,名為韻遠樓。樓為兩層,下層一端懸鐘,一端架鼓。因樓下的磚砌的拱門有如城門的門洞,老百姓稱之為鼓樓洞,由此這條街就叫作鼓樓洞街。

《竹枝詞》所寫:“鼓樓西望滿城寬,鼓樓南望王城蟠。鼓樓東望人煙密,鼓樓北望號營盤。”從前,鼓樓在城市中發揮著兩大作用。

「成都冷知識」不是天府廣場也不是鹽市口,老成都市中心究竟在哪兒?

作用一:報時 晨鐘暮鼓

古代,家家都沒有鐘錶,官方採取的行動就是修建鐘鼓樓,幾乎每座大城市都曾建過。鐘鼓樓上有鐘有鼓,早晨敲鐘,傍晚敲鼓。

作用二:報警 防火救災

沒有戰事和匪情的時候,鼓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報火警,是全城消防救火的中心。清人《竹枝詞》所寫:“鼓樓兩爆火聲傳,夜望紅光晝望煙。此地從來防備水,麻鉤林立萬家連。”

老成都街道佈局:斜型

人民北路和人民南路相連,正北和正南方向,蜀都大道也基本呈筆直線條,貫穿東西方向,而這些都是新中國成立後修的大道。

而老成都的大道,北大街進城是斜的,南大街出城是斜的,東大街從鹽市口到東門是斜的,西大街從青龍街到西門也是斜的。

“老成都所有的街道都非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的’,城中街道中軸線是北偏東30度左右、東偏南30度左右,這在全國古老的城市中,只有成都一個。”袁庭棟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原因一:古蜀人敬祖 祭拜岷山

成都人的祖先是蜀國人,生活在岷山上,而古代人注重敬祖,因此要超向西北-東南走向的岷山山脈。佐證證據是,無論三星堆的土堆、兩個祭祀坑,還是金沙遺址的墓葬,以及十二橋商代建築都有45度的偏角,這說明,古蜀人在重要建築中,有意地安排了這種斜向的佈局。

原因二:地處北溫帶 天人合一

從氣象學上的“風向玫瑰圖”來看,成都全年的風向多從東北方向吹來,因此古人順應自然,符合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是早期環境科學的最佳體現與生存實踐。

(綜合 新城快報、書香成都悅行地鐵;圖據《成都街巷志》[全新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