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道路垃圾用“克”算 百姓實事用心辦

<table> 道路垃圾用“克”算 百姓實事用心辦

中衛市實施“以克論淨”城市保潔模式,清潔員呂玉花正在對路面清潔程度進行檢測。

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攝

/<table>

帶上一架天平,一把刷子,一塊秒錶,一個小簸箕,寧夏中衛市清潔員呂玉花一天的工作開始了——保證“道路浮塵每平方米不超過5克,地面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5分鐘”。

對於地處騰格裡沙漠南緣的中衛來說,這彷彿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要樹立城市品牌形象,必須要將城市打掃乾淨。‘以克論淨’體現了我們精心精細管理城市的理念。”中衛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監督局局長趙吉文說。

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在城鄉環境治理中幾近嚴苛的態度,是對群眾美好生活嚮往的最好回應。

●南方日報記者 陳芳庭 發自寧夏

“以克論淨”▶▷沙漠邊陲實現深度清潔

四根一米長的木條圍出方形區域,用一把刷子把垃圾、沙粒和灰塵掃入小簸萁內,再小心翼翼地放到天平上。“2.1克。”呂玉花一邊在口中默唸,一邊把檢測結果記錄在應用軟件上,一次檢測就完成了。

“以克論淨”的目標剛剛提出時,受到了不少質疑。中衛靠近沙漠,市區距離騰格裡沙漠不到十公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乾旱少雨、風大沙多,要實現“道路浮塵每平方米不超過5克”這一目標,絕非易事。

“‘以克論淨’模式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的標準是‘25克,15分鐘’,後來逐步提高到‘兩個15’‘兩個10’,最後才實現‘兩個5’。”趙吉文說,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發現“兩個5”目標能夠通過努力實現,同時路面也達到了非常乾淨的程度。

目標提出後,城市路面清潔交給了各種型號的機械清掃車,每臺車劃定了相應的清掃區域,並配有GPS定位監控。清掃車每天作業8小時,清掃面積為24萬至32萬平方米,相當於22個環衛工人的工作量。

如此一來,環衛工人不需要再拿著掃帚來回走動,而是充當起“檢測員”的角色。呂玉花和同事們從繁重的清掃工作中解脫了出來,工資也由原來的1200元/月增加至3000元/月,環衛工人還被列入“感動中衛人物”等評優評先範圍。

按照“沙漠水城”“休閒中衛”等城市定位,中衛依山傍水規劃建設城市,精心精細管理城市,完成了從沙漠邊陲小鎮到生態宜居城市的完美轉身。

古縣新顏▶▷從生態廊道到經濟廊道

一塊木質牌匾,上刻“我在老巷子等你”,不少遊人在此駐足合影,並相約下次再來。

這裡是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紅崖民俗文化村,當地人更愛叫它“老巷子”。數百年前修築的石板路、拴馬樁,數十年前留下的“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標語,都是歷史留下的生動記號。保留古村落原始特徵,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如今的“老巷子”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景區。

“小時候有很多鳥、很多魚,後來因為環境汙染就少了,這幾年它們又回來了。”44歲的“大叔”楊國權是土生土長的隆德縣人,“老巷子”的變化,他最有發言權。

走出“老巷子”沒多遠,就可以看到清流河環城景觀水系及帶狀公園。曾經這是一條垃圾河、臭水河、爛泥河。2016年,隆德縣以攔洪調蓄和生態景觀建設為重點,對清流河實施綜合整治。如今的渝河生機盎然,河內清流潺潺,兩岸綠意蔥蘢,成為了一條生態廊道、溼地廊道、景觀廊道,甚至經濟廊道。

生活好了,環境美了,遊人多了,是楊國權和許多隆德人的直觀感受。到2017年底,全縣文化旅遊類企業達320家,開業運營生態餐廳6家、農家樂74家,全縣共接待遊客108.43萬人次,直接營業性收入2045.73萬元,旅遊社會總收入4.34億元。

如今,楊國權和老伴兒在“老巷子”裡經營起一家農家樂和一間剪紙作坊,從人物到花草,一幅幅剪紙作品在楊國權的剪刀下栩栩如生。除了剪紙,“老巷子”裡還有繪畫、泥塑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項目。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目錄的100多個項目中,涉及到隆德的達50多個,列入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15項。

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全域旅遊,是寧夏城鄉治理的又一條路子。寧夏實施全域旅遊發展三年行動以來,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發展勢頭強勁,旅遊市場秩序正面評價排名全國第一。2017年,全區旅遊總收入達到278億元,旅遊總收入佔全區GDP超過8%,寧夏被列為全國第二個全域旅遊示範省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