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若吳三桂投了李自成會怎麼樣?

愛楊柳青青


這個假設非常的有意思,如果吳三桂投了李自成,那麼基本上吳三桂還是會鎮守遼東鎮守山海關,清兵入關的時間可能會推遲,可能李自成與後金加上南明可能會形成三足鼎立的狀態。

李自成其實本身大順政權入主北京之後就開始對明朝官員實行大力搶奪的狀態,對於大順政權而言其實明朝那群官員是打心眼裡看不上的只是拳頭沒他們大也只能任由他們折騰,而李自成自身的階級侷限性導致了他在北京進行大肆搶奪而非安撫人心進行政權穩固的打算,說白了李自成就是打算在北京搶一票然後會西安做自己的土皇帝,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而且李自成本身沒有受到官僚集團的支持,這也是他迅速失敗的主要原因。

如果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吳李聯軍就可以把滿清擋在山海關之外,多爾袞基本上就會選擇觀察時機在選擇是否進攻山海關,但是這邊有一個問題時,李自成對於吳三桂是否會像滿清一樣對待吳三桂,滿清前期對於吳三桂是給予重用的並且給予了高官厚祿,那麼李自成會怎麼對待吳三桂呢?這就是個大問題了,李自成會不會容忍吳三桂繼續帶兵鎮守山海關幫助他抵擋滿清呢,還是直接奪了他的兵權讓他不得不反叛呢?這就不得而知了,其實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對於南明而言是個巨大的利好作用,前面北方有李自成與吳三桂幫著抵擋滿清,自己就可以在富裕的江南得到極大的戰略修養的時間。可能這個中華大地會形成三足鼎立的狀態。


Sylar弈


【1】\t

清朝的入關,源自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

其實對於征服並滅亡明朝,皇太極確實想過,但也只是想想罷了,實際操作終究不現實。

甚至於皇太極時代,總的來說,清朝對明朝,也只是局部攻勢,而明朝一旦緩過神來,皇太極還要擔心明朝會反攻遼東。

所以說,對當時的清朝來說,入關最大的意義,就是搶點金銀財富罷了,說清朝能吞併明朝,簡直是痴人說夢。

因此皇太極心中雖然也想吞併明朝,但是他也知道不現實。

【2】

清朝入關那時候,皇太極已死,掌握清朝大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

對於入關以後該幹嘛,其實此時清朝高層也沒一致意見——有主張搶劫疑犯就走的,當然這是沒多大出息的。

而最有出息、有理想的多爾袞,也無非是主張:能佔多大地盤算多大地盤——這也說明,多爾袞也沒認為,清朝有實力吞了龐大的明朝。

【3】

但是,尷尬,或者說出人意料的是,南明的抵抗能力,幾乎超乎所有人想象。

要知道,龐大的蒙元吞併南宋,還花了四十年時間,而弱小的滿清吞併整個明朝,居然就花了二十年時間。

這說明,此時的南明,已經爛到家了。

即便是當時,關外的清朝採取中立,此時山海關內的局面,也是三分天下:

1、李自成的大順朝,佔領幾乎整個黃河流域;

2、張獻忠的大西朝,在四川開張;

3、南方,明朝殘餘勢力建立了南明。

本文剛才說過,南明腐朽到了極限,幾乎屬於一推就倒的狀態,而事實上,南明後期十多年的抗清戰爭,依靠的是李自成的忠貞營和張獻忠的大西朝餘部。

甚至大西朝餘部,才是南明抗清的主力,如果單靠南明自身的力量抗清,只怕弘光朝廷覆滅以後,南明基本上也就要終結了。

【4】

也就是說,南明是無力掃平大西朝和大順朝的。

而李自成的大順朝,和張獻忠的大西朝,本質上不具備建立一個可以長期運轉的政權的能力,也就是說,一旦不能繼續推進農民戰爭,很可能,這兩個政權就會陷入崩潰。

故而說,吳三桂即便是投降李自成,中原之後的歷史走向,也並不樂觀。


辰州觀海


先說滿清

滿洲人早有滅亡明朝、吞併中原的野心,一方面對明朝官僚盡力收買,另一方面經常派兵打進長城,在河北、山東等地燒殺搶掠,甚至三度包圍京師,先後擄走漢人97萬。多爾袞曾寫信給李自成,要與農民軍協謀同力,並取中原 ,但遭到李自成的拒絕。多爾袞靜觀中原變亂,等待時機。

當李自成攻佔京師,崇禎帝自縊而亡,張獻忠也率軍進入四川,滿洲貴族大為震動,便決定趁亂入關。

再說吳三桂

他依託山海關防禦體系,手握3萬關寧鐵騎,鎮守一方,而清軍整合了蒙古及其治下的漢人,士氣高漲,戰術成熟,不僅僅是騎兵了,也有紅衣大炮。如果吳三桂不降清,滿清暫時入不了關;吳三桂為了自保,最終會投降滿清。

再再說李自成

他坐上龍椅,就開始享樂、腐敗,乃至淫人妻女,前朝的舊臣遺老全遭到了搜捕,吳三桂家也在其中,美貌的陳圓圓被劉宗敏看中,奪為侍妾。李自成逼迫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寫信勸降兒子,拿他全家性命要挾。

在此情況下,吳三桂要麼投降李自成,要麼投降多爾袞,所以他的降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是僅僅“衝冠一怒為紅顏”。

由於清軍與吳三桂的兵馬並肩作戰,致使李自成大敗。李自成一怒之下殺了吳襄,回師京城後又殺了吳家老少38口。這殺父之仇,霸妾之恨,使心胸狹小的吳三桂怎能忍受得了。

李自成鼎盛時期號稱擁兵百萬,雖然是個虛數,但京城集結的三大營也達47萬,而滿清八旗兵不過20萬,在吳三桂所部和清軍的聯合夾擊下,李自成農民軍遭受重創,倉皇逃離北京。李自成十分輕狂,沒有完善的指揮系統,看不到農民軍內部組織鬆散,造成各部以搶劫為目的,是流寇。

最後說“如果”

吳、李兩人沒有走到一起,卻反目為仇,最後讓滿清坐收漁利。

如果吳三桂能拋開個人恩怨,不降清,不引狼入室,短時間內清軍進不了山海關;如果吳三桂投了李自成,憑藉遼東鐵騎的戰鬥力,加上李自成農民軍的輔助,山海關至遼東一帶仍然戰火連連,滿清與漢朝廷繼續對峙,也許能支撐個幾年或幾十年,但不會太久。不過,這種可能性極小。

李自成的失敗在於本身階級的侷限性,貪戀家鄉西安,根本不想在北京立足。此時,小南明仍有50萬軍隊,但他與張獻忠又合不來,各自只會率領部隊與小南明作戰,最後李自成、張獻忠、小南明,無論誰把誰滅了都是內鬥敗傷,最終滿清必然乘虛而入。

其實,吳三桂投靠誰都改變不了歷史格局,當時滿清有足夠的實力統一天下,就是沒有契機,而吳三桂降清卻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我們應該先看看李自成進北京後的拙劣表現,就能預知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後的下場了……

李自成進北京後,明朝的宗親和官吏都投降了,極少出現為國捐軀之人,李自成怎麼對他們的呢?“助餉”!就是交錢免災!勳貴和官員們肯定不會同意,就發生了強制措施,抄家,下獄,嚴刑逼供……總共抄出白銀7000多萬兩!李自成是吃飽了,但徹底的得罪了士大夫和地主階層,李自成不是他們的“明主”!這也為李自成日後的失敗埋下了積澱!

在看吳三桂,一開始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的,但留在京城的眼線告訴他李自成的所作所為後,他就對李自成徹底失去信心了,如果投降李自成,第一,他的吳家祖業就保不住。第二,李自成肯定會打他手底下關寧鐵騎的主意,會慢慢架空他,用親信來替代他。這是他萬萬不會同意的,亂世之中,軍隊是最重要的!第三,吳三桂就是板上肉,任人宰割了。可能不久就會扣上謀反的帽子被殺。第四,滿清暫時不會進關,僅僅是暫時,松錦之戰後,滿清戰力已經是不可逆的存在了,一個山海關擋不住滿清軍隊。如果李自成不重視滿清,他還是會失敗的。

總的來說就是連鎖反應,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憑李自成拙劣低下的政治智慧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一副好牌在李自成手裡也打不出好結果!最好的結果就是不會有滿清入關後的血雨腥風罷了,華夏也不會有三百年的沉淪了!





寅哥解惑


崇禎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准,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

吳三桂為中國明朝的武舉人,可見其有很高的武藝 ,在遼東與後金作戰也是驍勇異常。袁崇煥被殺後,吳三桂成了鎮守山海關的主將,他賴以依靠的就是手下三萬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是大明最有戰鬥力的軍隊,在對後金的戰役中基本沒有輸過。

吳三桂當初已經決定投降李自成大順政權,如果李自成有點政治頭腦,不相逼太甚,或許吳三桂和他手下的三萬關寧鐵騎就會聽他調度。

如果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則山海關絕不會丟失,後金最顧忌的還是吳三桂和關寧鐵騎的存在,在吳三桂投降後金之前,多次進攻山海關而不下。如果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在派精銳人馬協防,多爾袞的八旗子弟兵絕不會進入關內,鯨吞中原。

但是如果真的形成如果中的態勢,那我們現在中國的版圖將會發生改變。因為當時後金已經很強大,李自成的政權絕對不會吃掉後金,當然後金也不會吃掉大順。那麼中國的版圖上有可能會分裂成五個政權,那就是蒙古、後金、大順、南明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木頭視點


不請自答。

就算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就算滿清不入主中原,李自成能天下站穩嗎?

我來說李自成的三個危機:

1糧食危機。

很多人不懂李自成為什麼不佔領北京。李自成放棄的其實不僅有北京,還有襄陽,他當時叫做襄京。原因只有一個,沒糧食。當時中國北部沒糧食,小冰期是一個原因,此外連年征戰,北方河南陝西山東都沒有糧食,李自成原來的糧食來自山西,又因為李自成打北京之前打山西,山西也不賣李自成糧食。那麼多人口李自成拿什麼糧食來解救?注意,李自成打山西有詭計,山西的糧食不在農民手中,而在倉庫裡面。這些倉庫就是太原跟前的釀酒釀醋的工業糧食倉庫,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李自成手下沒人能懂,根本找不到。

2金錢危機。中國當時硬通貨是銀子,李自成打土豪分田地的主要目的就是搶銀子,可是銀子並不多,因為中國銀子大量在南方。佔領北京,有了吳三桂的李自成,怎麼解決這個金錢危機?

3邊境危機。當時中國邊境危機有:北方蒙古草原危機,西北吐蕃危機,南方沿海紅毛藩危機。此外,俄羅斯在北面還在攻擊中國,康熙雅克薩之戰就是打俄羅斯人,但是俄羅斯北方攻擊中國最早可追溯到皇太極時期,多爾袞就評定過俄羅斯人。此外,新疆那裡蒙古首領巴圖爾琿臺吉也抵抗過俄羅斯人。若是三家合流,共同攻擊李自成,怎麼辦?

我在問題的基礎上,還做了南明不反抗,張獻忠不反抗和滿清不入主中原三個假設,李自成都有這麼大危機,李自成怎麼解決?

說真的清朝統一中國可以是使用天下最取巧的方法。比如蒙古危機,清朝方法是滿蒙一家,尊崇黃教的方法。當時中國的蒙古有科爾沁蒙古,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大清和科爾沁蒙古結親,順治皇帝的媽大玉兒就是科爾沁蒙古。此外順治和厄魯特蒙古結親,所以大清和喀爾喀蒙古血戰,大同反正兩場大仗,厄魯特蒙古蒙古都沒有參與,因為巴圖爾琿臺吉想讓後代做大玉兒第二。若不是巴圖爾琿臺吉兒子噶爾丹勾結俄羅斯,其實蒙古當時已經和大清合心。喀爾喀蒙古原本是三蒙古勢力最大的,但是一是喀爾喀蒙古領袖林丹汗死於皇太極之手,二是喀爾喀蒙古十五萬大軍被多鐸兩萬大軍打敗,喀爾喀蒙古被迫轉型,於是來自吐蕃的、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兒子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來到草原,大清順治建立黃教國教制度,黃教活佛地位等同於皇后。這下子喀爾喀蒙古也歸心。因為國教,不但喀爾喀蒙古歸心,吐蕃也歸心。因為清朝尊重四大活佛,而且都是宗教領袖。試想四大活佛成為一個活佛,吐蕃會怎麼辦?四大活佛結果使不但吐蕃歸心,而且還幫著清朝打擊突厥獨立分子,就是今天東部的突厥恐怖組織的祖先。蒙古西藏聯手防禦西疆的政策是清朝很不錯的政策。

金錢危機是給予晉商外貿權力,換取南明銀票不能用,換取大清銀票。這個方法讓當時大同反正原本沒糧食的清軍有了草原的蒙古給的食物,也讓清軍圍困大同之戰能取勝的重要原因。

最偉大的是農業危機。順治皇帝讓耕明田,讓百姓們能種地養活自己。清軍吃鹽,全國普及鹽,鹽稅不高。更重要是滿漢全席,天下最高規格禮餐,自此奠定中國人世界上最會吃的民族。

當然因為沒抵抗住南方紅毛藩,直接導致二百年後鴉片戰爭。不過若是清朝全能做好,也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這就算是清朝政策的遺憾吧。


夢香寒冰



其實吳三桂如果投奔了李自成,那麼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山海關,肯定會把清軍擋在關外,因為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他的戰略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清軍也不會傻到拼命去強攻,原因很簡單,自從清軍征服了蒙古,山海關的戰略的重要性就減弱了,就可以繞過山海關,進攻中原。不是明末崇禎年間,當時的皇太極就帶領部隊繞過山海關直逼北京,將北京圍困,後來因為外地的部隊趕來勤王才解了圍嗎?因此聰明的吳三桂不會不知道這點,所以趕緊投奔皇太極,引清軍入關,還能成為清朝的開國功臣,畢竟從山海關進來要比去繞路近的多吧。



如果從多爾袞領兵攻打山海關,吳三桂據關死守。皇太極領兵繞過山海關,直逼北京。首先多爾袞一時半會兒也進不來。皇太極也面臨著一場惡戰。主要是李自成的軍隊經過十來年的征戰當時戰鬥力很強的,況且北京周邊一帶,像陝西河北都是李自城的勢力範圍,李自成攻佔北京時有二十萬隊伍。因此,清軍與李自成的隊伍實力相當。不過清軍因為長途跋涉,北京周邊地形不熟又不善於攻城作戰,因此,這仗要是一打起來,清軍肯定討不了好,退卻是必然的。



但話又要說回來,即便是清軍退卻,李自成在北京也是呆不了多久,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作為流寇李自成驍勇善戰,但是他卻沒有政治眼光,對於政治的把控能力也很弱。也就是說,他想做皇帝,但是卻沒有做皇帝的這個能力。在北京期間他和將領們貪圖享樂,得罪了當時的利益集團。從李自成被吳三桂和清軍夾擊後慘敗退回北京後,根本就沒有考慮死守北京,而是攜帶著大量掠奪來的財富,急匆匆的逃離了北京來看,李自成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反正自己做不了皇帝搶了就跑。



對於野心膨脹,有敏銳政治遠見的皇太極來說,短暫的失敗並不會打消他稱霸中原的野心。想當初他運用離間計使崇禎殺了袁崇煥。當年還親自率領一支騎兵突擊北京。對於佔領中原的渴望以及此時中原混亂的局勢,對皇太極他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機遇。因此他會時刻準備著,洞察北京的一舉一動,把握機會捲土重來。



綜上所述我認為清軍還是會南下攻佔北京。其實說實在的,當時的明軍和起義軍戰鬥力也並不弱,數量也不少。只不過都是一盤散沙而已。它們之間存在內部矛盾,互相爭權奪利。也就像現在所說的窩裡鬥,給清軍可乘之機。



樂樂愛收藏


如果大順政府搞好統戰工作,沒有將吳老太爺抓去拷打,陳圓圓也不被擄去,吳家上下都正常生活。那麼吳三桂率領關寧鐵騎會浩浩蕩蕩進入北京城,投入大順政權的懷抱,原本的歷史戛然而止而駛入另一條讓人揣測的軌道。

吳三桂這枚棋子擺上大順政權的棋盤能起到什麼作用,先得看看其它重量級棋子在幹啥。劉宗敏正追贓助餉忙得不亦樂乎,隨著追贓對象的擴大化,白花花的銀子滾滾而來,農民的義軍也沒見拿一分錢出來賑濟貧民。牛金星,宋獻策都陶醉在勝利的讚歌聲中,各自往來拜客,遍請同鄉招攬門生,忙著籌備登基大典,封官許諾擺足宰相和首輔派頭。李自成住進了武英殿過了把皇帝癮,對自己左膀右臂和隊伍的迅速墮落腐化也無可奈何,想著弟兄們多年以來過著刀口添血的日子,如今能享受一下也無可厚非。



這些頭頭腦腦當初起兵的時候只是想填飽肚皮,後來有了金子銀子就巴望著能過上帝王將相的日子。至於把皇帝拉下馬推翻一個王朝後,如何評估當前國內外局勢,特別是關外滿清勢力,如何建立和維護新政權,他們確實都沒有仔細想過,或者能力眼光所限而缺乏規劃。

不過也不是絕對沒有人想到過大順政權的願景目標,青年將領李巖就目前情況提出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停止過分的追贓行為,整頓大順官兵日益腐化的作風。但是在牛金星嫉賢妒能之下,誣陷李巖“造反”,慫恿李自成殺了對大順政權樹立有卓著之功的李巖。



這些棋子的“表演”,說明李自成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和知人之明,缺乏作為領軍人物在取得暫時勝利之後清醒的頭腦,缺乏政治統帥比常人更深層次的戰略佈局。

如果此時吳三桂突如其來的加入,那些重量級棋子會如何看待他呢,物質利益佔有慾已近癲狂的大順政權還能善待他麼,連一起出生入死的儒將李巖都容不下,他更會不自覺地被認為此時此刻加入陣營是來跟他們爭奪利益的,是來分一杯羹摘勝利果實的。狹隘的劉宗敏就會容不得吳三桂,從太原到宣府,從居庸至昌平,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官軍在劉宗敏眼裡早就視如無物,也包括吳三桂那幾千關寧鐵騎。

而吳三桂出身遼西望族,官宦人家子弟,二十歲中武舉隨父舅開始軍旅生涯,骨子裡流露的是世家子弟風範,行為觀念和大順暴富的土豪們有天壤之別,他和大順的領袖們肯定格格不入,在大順政權受到排擠。

如果讓吳三桂解除軍權,關寧鐵騎變成大順騎兵,對於吳三桂來說意味著他失去價值,亂世沒了軍隊就沒有本錢和立足之地,改編他的部隊吳三桂斷然拒絕,但吳三桂也意識到自己憑几千人想要取而代之也是不可能。

接下來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大順和吳三桂長期僵持,按李自成和劉宗敏入北京後的行事風格和肚量,很可能會以軍事手段解決吳三桂,不能完全被大順所用,當初只是權宜之計投靠大順的吳三桂,在義軍首腦們心目中是養虎為患。雙發最後發生火拼的可能極大,吳三桂敗亡退出北京另謀出路,而投靠滿清多爾袞是他唯一的選擇。

另外一個可能是多爾袞覬覦華北,窺視北京已久,大順政權以抗擊關外清軍為名,令吳三桂出兵山海關和多爾袞兩強相抗。吳三桂此役輸了回去軍法處置,贏了也是拼光本錢,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種借刀殺人的腹黑伎倆對於大順的謀士們不難想象。這樣吳三桂臨陣倒戈,棄大順而投滿清,是不是也順乎自然。並且如果讓吳三桂事先主動謀劃,他會選第二個方案,前者已經拼光了血本再去投靠多爾袞,自己就沒了份量。


對於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吳三桂來說,沒有稱雄一方的實力,而要想在明末清初之際立穩腳跟大展宏圖,必須趨附於其它政權,大順或大清,非此即彼,前者不留爺,後者能提供舞臺。

如果前期投靠大順,經過一番輪迴最終還會轉而投清,歷史的車輪拐了個彎兜個圈又回到原處,這是個貌似滑稽的答案,不過想想也順理成章。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吳三桂根本不可能投降李自成。這個結果不管你如何的穿越時空,都無法改變,除非你改變了歷史條件,否則就如同至尊寶用月光寶盒救白晶晶一樣,都是徒勞無功。

在吳梅村的詩詞裡,說吳三桂是因為陳圓圓而一怒衝冠,不過是一種自我臆想和以己度人的猜測。如果吳三桂真的是為了陳圓圓而投降滿清,就不會在自己兒子吳應熊被扣留做人質的情況下反清。自己的繼承人,比起一個妻妾更重要一千倍一萬倍。

事實上,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最大的原因是李自成對待明朝官員的政策:

1、對於明朝一般百姓,李自成是開倉放糧,不用納糧,極力收買人心;

2、對於投降的明朝官員,李自成是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交出財寶。

這就是黑白分明的官民二分政策。這個官民二分政策,以剝奪官員士紳的財產作為軍餉以換取俘虜一般民眾的支持。

李自成在攻佔關中時對待明朝官員雖然不算禮待,但也勉強過得去。但在攻打北京的路上,李自成就改變了態度:

繳文一:

“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甚至賄通官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紳,閭左之脂膏盡竭。”

繳文二:

“公侯皆食肉紈絝,而恃為腹心;宦官悉齕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思;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

君蔽、臣私、士大夫貪錢、民膏盡,這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對明朝各階層的態度和觀點。因此,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對民是“迎闖王,不納糧”,對於士大夫是“榜掠巨室助餉”。這個黑白分明的二分政策,使得明朝官吏更加厭惡李自成的大順,而普通百姓極力支持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在攻佔北京城後,李自成:

對待明朝大臣:“自成不出,群賊爭戲侮,為椎背、脫帽,或舉足加頸,相笑樂,百官懾伏不敢動”、“其餘勳戚、文武諸臣奎、純臣、演、藻德等共八百餘人,送宗敏等營中,拷掠責賕賂,至灼肉折脛,備諸慘毒”、“徵諸勳戚大臣金,金足輒殺之。”

如果你是吳三桂,你投降這個用嚴刑逼迫你交出財產的君王嗎?

這些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大臣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財產安全,完全沒有一點保障!你還會一門心思的投降他?


相反,滿清在入關前,多爾袞發佈命令:


“此行除暴救民,滅賊以安天下。勿殺無辜、掠財物、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
在這個盟誓下,山海關以西“百姓有逃竄山谷者,皆還鄉里,薙髮迎降”,“途中明將吏出降,命供職如故”。

在攻下北京城後,多爾袞的做法:


“明將吏軍民迎朝陽門外,設鹵簿,請乘輦,王曰:“予法周公輔衝主,不當乘。”眾以周公嘗負扆,固請,乃命以鹵簿列王儀仗前,奏樂,拜天,復拜闕,乘輦,升武英殿。明將吏入謁,呼萬歲。”

另外多爾袞還嚴禁八旗軍入北京城:

“下令將士皆乘城,毋入民舍,民安堵如故。”


針對明朝賦稅過重的局面,多爾袞大筆購銷,全免:

“養民之道,莫大於省刑罰,薄稅斂。自明季禍亂,刁風日競,設機構訟,敗俗傷財,心竊痛之!自今鹹與維新,凡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無大小,悉行宥免。違諭訐訟,以所告罪罪之。鬥毆,田、婚細故,就有司告理。重大者經撫按結案,非機密要情,毋許入京越訴。訟師誣陷良民,加等反坐。前朝弊政,莫如加派,遼餉之外,復有剿餉、練餉,數倍正供,遠者二十年,近者十餘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買、糧料諸名目,巧取殃民。今與民約,額賦外,一切加派,盡予刪除。官吏不從,察實治罪。”

對於八旗攻打李自成所佔領的地方,多爾袞宣佈:“凡加派遼餉、新餉、練餉、召買等項,俱行蠲免。大軍經過地方,仍免正糧一半,歸順州縣非經過者,免本年三分之一。”

現在大家來比較下李自成和多爾袞的政策。

李自成全力優惠一般百姓,將軍費軍餉等支出用沒收的明朝官吏財產來支付。百姓是支持了,可官紳利益嚴重受損,因此極力反對李自成。多爾袞採取的平衡政策,既保障明朝官吏原有的利益不變,又用免除附加稅收、減免正稅的措施來獲取民心,各個階層皆大歡喜。

因此當時的漢人只有兩個選擇:1、極度忠心明朝的跑去南明繼續效忠;2、一般人和對明朝沒有那麼忠心的人,就沒有必要拋棄自己的家業跑去南方,畢竟滿清來了,日子也是一樣的過。

對於一般百姓而言,李自成的免除賦稅固然是好,但滿清的減免賦稅也不算差,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滿清,都可以接受,都比明朝時日子過得好。只要不是明朝,管你李自成,還是滿清,肚子吃飽就是了。

因此,答案自然而言的出來了。吳三桂的選擇也並不艱難。吳三桂放棄山海關一路南奔南明,一來大部分士卒家庭都在北方,二來去到南明,是福是禍毫無定數,風險極大。李自成和多爾袞是吳三桂剩下的選擇。

一個是專看明朝官吏的主,一個是投降就封王的主,你是吳三桂你如何選擇?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吳三桂即使迫於形勢所逼,而不得不投靠李自成也不會善終:首先,吳一直在抗金(清),對李瞭解不一定多,也不一定透徹。待見到李在北京的所作所為後,必會反感、失落。認清李絕非明主!之後要麼反水,要麼被李猜忌、殺掉!

其次,吳是將門出身,與李階級不同。內心也不一定瞧得起李!更不會與李的手下將領一心。所以仍是難以自保!

退一萬步講,即使李吳暫時合作,要應對明亡之後的亂局,只怕也有心而無力!可能會暫時穩定一域,但面對各方勢力角逐,以李自成及其團隊的素質和修為來說,也不一定能擔當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