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豆雨初晴浣溽埃,報涼梧葉墮階苔。

一聲新雁南樓外,早送西風信息來。

今日21時31分,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暑去涼來,標誌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知道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是一年之中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雖說日期上是這麼算的,但在氣象學上,人們將連續5天日均氣溫在22攝氏度以下作為秋天開始的標誌。以這樣的標準來看,中國其實很少有地區能在立秋這天真正進入秋季。像是江淮一帶,可能要等到9月才行。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過後,夏天的燥熱會慢慢褪去,晝夜溫差逐步加大,涼風也吹了起來,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秋天正式到來。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那般盛氣逼人,熱氣蟄伏,涼意日增。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二候白露降:由於午熱夜涼,形成了一定的晝夜溫差,清晨的大地和植物上,常常會有晶瑩的露珠產生。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三候寒蟬鳴:隨著天氣進一步轉涼,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彷彿在傳達著夏天即將過去的消息。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習俗

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但“貼秋膘”要適度。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慾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因此有了“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醒,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啃秋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流行於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區。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前去賞秋拍攝。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詩詞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

捲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夕有懷夢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

是夕涼飈起,閒境入幽情。

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所思渺千里,雲外長洲城。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新秋

【唐】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雲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裡,安仁謾起悲。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