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我也在這直接孤獨地前行

原文@千心 載於中讀App

為什麼想談談“孤獨”這個詞兒,主要是受到近期的幾個事件觸發。

一個是前段時間遭受的一些情感打擊,傷心難過之後,突然多出了許多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在誰也不惦記的日子裡,下班回到住處,離睡覺還有一段空擋。在這幾個小時裡,我看了之前沒讀完的幾本書,再趁著夏日的晚風去跑步,做完這些事情以後再回來洗澡睡覺,也不過十一點。一個夜晚顯得很長。我開始發現,幾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已經很久沒有真正體會過孤獨的感受。不論是情感上的患得患失,還是自己精彩但忙碌的業餘生活,都偷去了我的孤獨感。

你/我也在這直接孤獨地前行

另一個觸發是參加了一個心理學活動,是通過投射測驗來解讀一些內心情感與感受的諮詢方法,通過很多不同的繪畫卡片來實現。我在某個環節中抽到了一張圖,拿起來第一眼看到卡片面。心理咯噔一下。圖畫上是一個小人,靠在一個牆角,頭埋在腿裡的姿勢,看不到臉。隨後我們要求跟自己小組內的同伴解讀自己對自己抽到的卡片的理解。我說這是我的孤獨的一面。但同桌的一個女生說你看起來這麼外向,跟我們這麼大方地分享你自己的故事,不覺得你封閉自己啊。我說對,我沒有封閉自己,但我的確本質上認為自己是孤獨的。這位女生還是說不要啦,你就大方承認自己需要他人的鼓勵和安慰吧,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我很感謝她的好意,但我認為我講得沒錯。

這兩件事情後,我讀了兩本書,蔣勳的《孤獨六講》和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孤獨六講》中,蔣勳發問到,我們可以有一點自己跟自己獨處的時間嗎?他把東西方的社會拿來比較後得出”沒有任何一種社會是完美的,在西方現代都市,享受孤獨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涼。在人際關係緊密的華人社會,有人情味,我們卻又渴望逃離,保有多一點的自我”的感想。於是蔣勳做了孤獨的維度上的劃分: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並用文學和美學的語言六講孤獨。

而賈平凹《自在獨行》並沒有系統地像蔣勳這樣談論孤獨,散文集中卻已用若干個文章來講一些故事,也可以從這些故事中窺出他對孤獨的一種積極態度。比如一篇《孤獨地走向未來》中,他寫到“每個行當裡都有著孤獨人,在文學界我遇到了一位……但我知道他是孤獨的。‘先生’,我有一天走進了他,說”你想想,當一碗肉大家都在眼睛盯著並努力去要吃到,你卻首先將肉端跑了,能避免不被群起而攻之嗎?‘他聽了我的話,沒有說是或者說不是,也沒有停下來握一下我的手,突然間淚流滿臉。” 這個故事非常觸動我,原來作家的情感居然這般敏感,一句話即可被別人窺見其孤獨。再比如《敲門》這篇文章裡,賈平凹寫到自己非常怕別人來敲門,別人敲門的時候他十分慌張,總是躲起來假裝不在,怕打擾和別人’偷時間‘,他知道自己不能留戀熱鬧,“可我熱鬧了能寫出什麼文章?”尤其也可見,他深知自己只有在孤獨的情況下,才可精心寫文章。還有其他文章都非常平和質樸,讀來十分舒服。

看了這兩本書,我大概對孤獨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也在想,是否自己也有一套”孤獨觀“可以拿來定義一下。

首先保持孤獨,或者達到孤獨是有形式的,比如物理空間的孤獨,是隔離,是英文裡的Lonely和alone的區別。最簡單易懂的是一個人獨居,他只要進了家門,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做家務沒人幫忙搭把手,掛窗簾沒人遞鉤子,修燈泡一個人不敢站凳子怕摔著。但也有好處,他想聽音樂聽音樂,想看電視看電視,不必有人搶掉他喜歡的體育臺,這種孤獨是要一個人呆在一個空間裡就可以擁有。

也有聽覺上的孤獨。現在很多人喜歡在地鐵裡插耳機聽音樂,這樣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聽覺世界裡,不用理會周邊人的各種聲音,也有了片刻的孤獨。三是情感上的孤獨,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很歡樂的家庭聚會中,周圍都洋溢著開心的情緒,突然傳來一個讓自己悲傷的消息,一瞬間就會覺得自己的情感和周圍格格不入,縱然人在歡樂中,心裡卻流下淚來。

四是思維上的孤獨。天才數學家或者物理學家總是留下一些世紀難題,後人即使演算出一黑板的過程,也總是解不出。這些孤獨往往與智力、心智有關,因卓爾超群而不被理解。

孤獨大部分是主動尋求的。郁達夫居上海的時候,心情總是很是煩悶,春夏之交要發神經衰弱的重症。”等馬路上人靜之後,也常常想出門散步去。一個人在馬路上從狹隘的深藍天空裡看著群星,慢慢的向前行走,一邊做些漫無涯涘的空想,導師與我的身體很有利益。當這樣的無可奈何,春風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處亂走,走到天講明的時候才回家裡。”這就是主動找尋的孤獨。

但也有一些是被動的孤獨,這時候往往就成了寂寞。“曲高和寡”就是描述這種情況,一個在某方面極有造詣的鋼琴家,編寫的曲子未必人人都能聽懂;有地位的君王、領袖、精英,未必都能找得到和自己層次相近的人來匹敵,就會覺得寂寞。

看過網上的一篇文章,徵集“一個人的時刻”。很多已婚男性讀者都非常贊同一個孤獨的時刻,就是“下班以後開車回家,到家樓下時總要在車裡待一會兒“的時間,他們覺得這個時候,自己不用是好員工,好爸爸,好丈夫,只靜靜在車裡待一會兒,就是自己的時間。現代人的孤獨情緒可見其蔓延濃烈。

於是我又思考了幾個孤獨相關的問題,自問自答一番。

1.孤獨的我們,還需不需要親密關係?

當然是需要。社會屬性是人的基本屬性,不獨活。但就像那個車裡的已婚男性一樣,出了車,回到家裡,他又是家庭的成員,享受家庭陪伴的時光,這才是生活的常態。

孤獨是不是自我封閉?

我認為不是的。因為孤獨往往是自己主動的、自發的、有意識的孤獨,更多是和心境有關。賈平凹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裡,但他並不自我封閉,他寫的文章都是在把自己的思想與讀者交流,非但不是自我封閉,反而是一種更加破開胸膛給人看的暴露行為。孤僻的畫家們、音樂家們,都可以證明此觀點。

那孤獨是不是和自戀息息相關?

我猜想有一定的關係,但又有程度上的區別。主動尋求孤獨的人首先一定是自愛的,愛自己,讓自己的想法不被滾滾紅塵湮沒,在嘈雜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一絲堅持,哪怕孤獨,也是不在乎的。這樣的人也通常會有一點自戀,但如書越讀越多,看到自己的文采在浩瀚文海中也不過如此,就會生出許多自卑與謙恭來,不至於自戀。

兩個主動孤獨的男女,有可能發生愛情嗎?會不會意味著失去自我?

這最後一題,我沒有想好答案。問題提在這裡,只是因為雨夜特別適合情感的流露與宣洩。但愛情這種東西,妙在玄乎,美在為止,能使最理智的人瘋狂,最斯文的人粗魯,最自信的人自卑,最美麗的人自慚形穢。這樣濃烈的情感下,一個人還要不要保持自己的主動孤獨,愛能不能化解心中的孤獨感,或者不愛了以後是不是倍加孤獨,一切都要看愛情當時的樣子。到底是”愛情讓人完整“,還是”愛讓人備加孤獨”,都是隻有經歷其中的人才能感受的情感。

所以在雨夜,最後一個謎題,就留給這個——當愛遇上孤獨。慢慢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