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拔刀齋6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慈禧太后是一個貪權戀位的人嗎?歷史事實似乎都在證明這慈禧太后的貪權戀位,似乎滿清的滅亡更大的原因在於慈禧太后的貪權戀位。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慈禧太后是否是一個貪權戀位的人。我們就從辛酉政變、同治帝親政、光緒帝親政這三件事情來說。

慈禧太后為什麼要發動辛酉政變 殺顧命八大臣

看資料都說辛酉政變發生的原因是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不和,到底因為什麼不和,還沒有人說清楚。現在來分析下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不和的原因。

先看顧命八大臣的背景和簡介

1、載桓: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就是因為載桓因為談判破裂而刑殺巴夏禮等20多個談判人員而引起的,可以說當時負責談和的載桓是罪魁禍首;不懂外交、強硬的守舊派是其特點。

2、端華:沒有什麼事蹟,只知道按輩分,他是東太后慈安太后的姑丈;

3、肅順:肅順是端華的庶出弟弟,傳聞其母是回人;肅順是著名的主站派人物,也是引發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責任人物;

4、景壽:沒有什麼事蹟,在辛酉政變之後只是被奪職,沒有被處死,依然保留公爵和額駙的品級;

5、穆蔭:也是扣留談判人員巴夏禮等20多人的主要責任人員,辛酉政變之後被撤職流放,同治3年死在家裡;

6、匡源:沒有什麼事蹟,辛酉政變之後被罷官;

7、杜翰:杜翰唯一的罪狀就是——反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最積極的人,都是儒家文化惹的禍,辛酉政變之後,杜翰因為父親杜受田緣故被免死罷官,流放,被赦免後,閉門不出,在同治5年去世;

8、焦祐瀛:一個聽命於肅順的人,辛酉政變後被撤職。

現在總結來看咸豐帝的顧命八人組成分:

強硬守舊派3人:載桓、肅順、穆蔭;隨大流派5人:端華、景壽、匡源、焦祐瀛、杜翰。

也就是說,這個顧命八人組,都是強硬守舊派。他們是反對和英法談和,主張繼續和英法繼續開戰的。如果同治帝是由他們輔佐,大清和英法必定繼續作戰。

至於和英法繼續作戰是否明智,這裡不做討論。


對比了咸豐顧命八人組,慈禧太后的主要支持人物分析:

1、奕訢:外號“鬼子六”已經說明了以前,他就是主張談和和開放的;

2、奕譞:沒什麼特別,不過他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自然和慈禧太后是利益共同體;

3、桂良:簽署《天津條約》的他自然是主張談和和開放的;

4、賈楨:事蹟不詳,不過能夠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而咸豐撤走後,敢於單獨堅守天安門的人,也是相當的勇敢;

5、周祖培:沒有什麼特別,看不出其價值觀;

6、沈兆霖:沒有什麼特別,看不出其價值觀;

7、勝保和僧林格沁都是軍權人物,也無法看出其價值觀。


總結:咸豐顧命八人組,其實就是強硬守舊派;而慈禧太后等的辛酉政變人物以談和開放派為主。因此,辛酉政變的本質就是大清是戰是和的國策問題。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的不和,主要是政見不合。

肅順的主戰,奕訢的主和,在當時,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很難說得清楚。但有一個事實必須清楚:由於中國和英法兩國距離過遠,即便英法佔據,也無法和本國形成有效的互動。同時不能排除中國在和英法的戰爭中學習和引入槍炮科技。

也就是說,無論是主戰,還是主和,大清必然引入西方的科技技術。但如果經過長期的戰爭洗禮,就能更快速的學習和讓國人醒悟。

戰未必錯,和未必對!


同治帝親政

1873年1月,年滿18歲的同治帝親政。

1874年10月,同治帝生病;

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

同治帝執政時間雖然只有差不多2年的時間,但從同治帝辦理臺灣牡丹社事件的手法來看,同治帝還是很有治理能力的。

同治帝用人比較開放,在辦理臺灣牡丹社事件時,就大膽使用不是自己親信的沈葆楨、李鴻章等人去辦理。這和光緒帝只信任自己人的風格大為不同。

楊乃武和小白菜之案的辦理,也是發生在同治帝親政時期。

總的來說,同治帝和兩宮太后的關係比較融洽,在重大事情上,還是經常和兩宮太后溝通。

兩宮太后並沒有過多幹預同治帝的治理,唯一一次干預是同治帝想要修頤和園給兩宮太后休養但被滿城大臣以費用過高為由反對,在雙方僵持時,慈禧太后出面叫停了。

同治帝的死因,有兩種說法:官方說法是死於天花;野史說法是死於花柳病。但不同如何,相對光緒執政,同治帝和兩宮太后的關係融洽多了。

同治帝的早死,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不能穩定其政策,二沒有留下可即位的子嗣。


光緒帝親政

相比同治帝親政時期,光緒帝親政時期可以說是一事無成,反而招致了國家利益大損失。

1889年1月,光緒帝親政。但和同治帝親政不同,在眾多大臣的要求下,慈禧同意繼續訓政;而光緒帝也組成自己的親信勢力:翁同龢、汪鳴鑾、孫家鼐、文廷式、志銳。。

戊戌變法,雖然是光緒帝進行的,但作為訓政者的慈禧太后如果不默認同意,光緒帝也無法展開。

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因素有很多:

1、康梁黨認為是他們圍攻頤和園計劃被袁世凱告發所導致的;

2、變法派提出聘用伊藤博文為變法顧問、中美英日合邦方案,這是變法觸碰慈禧底線的事件,而光緒帝對此默許,也不和慈禧商量。

從光緒帝採信翁同龢之言發動甲午戰爭,重大政事不和訓政的慈禧太后商議來看,光緒帝的治理能力太差,基本就是一個毛頭小子的所為。


綜述,關於慈禧太后:辛酉變法是關於戰、和的國家策略;
同治帝親政時關係融洽;
光緒帝只信任親信,用人偏聽偏信,急躁冒進。

如果慈禧真的把實權給光緒帝,以光緒帝在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中的作為,大清只會早些進入內鬥模式。


歷史哨聲


那大清怕是要滅亡的更早了。

其實在1887年的時候,光緒皇帝便已經親政了,而且慈禧太后也開始慢慢的把權力放給光緒帝,自己則是修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

在光緒皇帝親政後,發生了兩件大事,而下決策的人,事實上都是光緒皇帝。

一個是甲午戰爭,一個是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爆發前,光緒皇帝不顧國情,帶著一股少年氣,說大就打。結果日本兵陳山海關了,直接秒慫,催著李鴻章趕緊把求和的馬關條約簽了(李鴻章一直拖著,試圖進一步縮小損失,這在當時也是可行的,因為日本雖然打到了山海關,但是軍事經費不足,國家窮的一批,實在是打不下去了,這也是為什麼李鴻章簽完條約的那一刻,伊藤博文會長舒一口氣)。



戊戌變法,光緒皇帝也只是聽著康有為一頓皮毛忽悠就覺得可行,全然沒有意識到變法的阻力。比如廢除科舉,那天下的士人如何安頓。自己羽翼未滿,又怎麼撼動得了手握重權的舊貴族。所以這一次,慈禧也是惱了,不但不退休重新上位,還軟禁了不靠譜的光緒。


不得不承認,光緒皇帝有理想有抱負,日夜希望大清能夠自立自強。但是他從來沒有實際的考慮過問題,一直都是意氣用事,和同時期的明治天皇比,真心差遠了,所以也就是個憂國憂民的空想家罷了。要是他一直握著大權,怕是大清活不到20世紀了。


火器工坊


如果慈溪太后把權力還給光緒皇帝,讓光緒皇帝一個人掌握決定國家事務的大權,光緒皇帝不是一個傀儡皇帝,維新變法也不會成功。在光緒帝的實權統治下,晚清滅亡速度可能會更加快。這一切都來源於光緒帝的能力不足和氣魄不夠,以及晚清欲搖的政治格局。


一 光緒帝的能力不足

光緒帝性格比較軟弱,缺乏祖先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聰明才智。光緒帝如果有能力與魄力,就會拉攏一些支持他統治的大臣,有著一批心腹,團結一些擁護他的軍隊,早就奪權了,不會甘心只當一個傀儡。他連袁世凱都駕馭不了,而且這個比較信任有著軍隊實權的袁世凱最終也背叛了他。所以,光緒帝在朝廷中都是一個孤家寡人,大臣軍隊都站在慈禧一邊,他的皇位是形同虛設。

可以總結,光緒帝只是一個老好人,一個對晚清國家格局與自己地位不滿的憤青,沒有改革的能力,缺乏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魄力和野心,是不適合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駕馭晚清整個國家前進。

二 支持光緒帝都是沒有實幹能力的書生

即使慈禧太后給予光緒帝實權,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的政治理想也很難實現。在維新變法中,光緒帝如果掌握實權,就會全部任用康梁派的維新人士,把朝廷的守舊大臣耽擱在一邊,必然會引起守舊派的不滿,必然會阻礙維新變法的實現。

在軍權方面分析,掌握軍權的袁世凱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不會這麼任人擺佈。當光緒帝掌握權力之後,可能很難駕馭袁世凱一類有權力的大臣。畢竟,光緒帝不會帶兵打仗,康有為梁啟超也只是一個書呆子,不懂軍事打仗,在經濟建設方面也只知皮毛,很難擔任治理國家的大任。以光緒帝的才華聚集都是一些空談誤國的書生,治國眼光短淺,必然會導致治國理想難以實現。

在光緒帝支持的維新變法內容上來看,很多也只是一種理想,很難實現。維新派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比較激進,也必然遭到守舊派的反對,實施起來阻力很大。在維新變法中一些設制度局、開國會等,必然會剝奪老臣的權力,又沒有一套安撫措施,必然遭到強大勢力的反對。如精簡機構撤銷六部,也是操之太急。為了讓改革順利進行,光緒帝還提出讓日本人來主導。這對於一心致力於領土擴張的日本來說,簡直是把國土拱手相讓。

因此,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光緒帝的治國理想只是一種空談,很難實現。

三 清朝滅亡,歷史的必然

晚清時候,國內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國外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割地賣國求榮。各種社會弊端已經病入膏肓,如同患絕症一樣,積重難返,難以治療。即使是康熙再世,也很難挽救。如果光緒有了這個魄力,他也如明末的崇禎皇帝,有能力有膽量有決心卻沒辦法治理好國家,根本不可能使晚清強大起來。滅亡,才是晚清的唯一出路

實際上,能推動晚清政治改革進行的統治者,都還是掌握實權的慈溪太后。慈溪太后作為一位從宮廷鬥爭中長大的最高統治者,有著驚人的政治才能與高超的政治管理手段。在鎮壓戊戌變法之後,慈溪太后為了挽救晚清格局,實行了“晚清新政”,很多改革方案都得到了實現,走得比戊戌變法還要遠,但最終還是令清朝滅亡。

可以看到,無論是清朝統治者支持者的洋務運動或者是清末新政,還是戊戌變法,都證明了很難改變清政府衰退的現實。光緒帝如果能掌握實權能夠振興晚清,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一定不能。

根據這些總結來看,如果清朝慈禧太后讓光緒帝掌握實權,光緒帝也很難實現中興,大清的滅亡可能還會提前。


七彩飛揚


康有為主張通過孔子和儒學來支持光緒皇帝的全面改革。

政治方面:修改法律,明確官員的管理。

在經濟上:提倡工業、大修鐵路,並改革金融。

軍事:訓練新軍,學習外國操練。

文化方面:廢除八股文,興辦學校,培育留學生。
(光緒皇帝)


從目前的既定歷史來看,中國政治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不能跳出傳統的束縛。(新文化運動始於1915年)

需要明確的是,即使光緒擁有實權,當時中國的繁榮進程仍然有四個障礙:

1、光緒皇帝本身的階級侷限性

光緒是贊成全面改革以鞏固清朝統治的封建地主階級,還是代表新興的中國資產階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問題。因此,即使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如果光緒的基本立場傾向於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而不順應歷史發展,那麼一切都是錯誤的。


2、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官僚階級:

當時,包括李鴻章在內的中央和地方官員代表著地主階級的利益。如果光緒全面推行政治改革,可能會發生動亂。所以,如果要改革,就需要光緒皇帝的強硬態度和措施,就一定要拿出當年的雍正帝改革新政的魄力!

3、封建思想的阻礙:

孟德斯鳩曾經評論說,中國“不確定是否有一個適合民主政治的環境”。中國的封建思想是王權所賦予的大一統的思想,因此皇帝集權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要想實現民主,過程很難。
(明治維新)


4、外國勢力的干涉:

我國作為西方列強在東亞最大的商品傾銷和資本出口市場,外國西方力量自然不會輕易讓中國自己崛起。就好比最近美國市場排擠中國華為是一樣的道理。(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時列強還沒有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日本的價值遠不及中國)。

但是,如果光緒皇帝克服了所有這些障礙,中國將改變新條約,並逐步打破不平等條約的枷鎖。

以當時世界上第一個英國政權為例,清末新政的步伐很可能會提前,比如頒佈《欽定憲法綱要》。然後,收復每一個港口的租界,收復失去的領土(包括外興安嶺和其他地方),並在《馬關條約》中收復對朝鮮失去的控制。


5、可能侵略其他國家

最後,不清楚中國是否會反過來殖民和擴張其他地區。畢竟,到這個時候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中國將會因為實力的崛起而要求更多的殖民地,這很可能成為世界大戰的起源。

以上是光緒皇帝掌握實權時的最佳解決方案,如果當時光緒皇帝改革成功,至少要等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改革才會有很大成效。


搞史人


慈禧死後把權力交給光緒是最佳選擇。因為此時光緒三十八歲了,已經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了。另外光緒一直主張君主立憲,並且是真立憲而不是假立憲。光緒被毒死,娃娃溥儀繼任皇帝,把握不了大局,結果手下王公大臣搞皇族內閣假立憲,激起民憤,辛亥革命,導致大清王朝頃刻傾覆。假如光緒活著在位,如果君主立憲成功,大清不倒,就不會有蒙古王公回蒙古自立皇帝的事情發生。也就不會出現蒙古小朝廷獨自與蘇俄周旋最後被蘇聯吃掉的歷史悲劇。因為滿蒙一家,如果大清不倒,即使蘇俄覬覦蒙古,也要直接與大清周旋。大清可以整合全國力量與之抗衡。蘇俄的野心就不容易得逞。事實上到大清滅亡最後一刻,還在與沙俄交涉唐努烏梁海的問題。

大清如果君主立憲成功,就不會有後來的軍閥混戰和日本大規模入侵。袁世凱為什麼稱帝?原因就在於沒有了君主,所有人都失去了效忠對象,整個社會失去了權威和秩序,誰都不服誰。連袁世凱手下的將領對袁世凱都是持愛聽不聽愛理不理的態度。當然了此時時過境遷,誰再稱帝就會成過街老鼠了。當時日本看到中國軍閥混戰群龍無首的狀況,才對中國實行全面侵略。特別是北伐進展順利,更加讓日本迫不及待。日本也認識到,一旦中國統一了,就很難再戰勝了,至少難度大大增加。

實行君主立憲,對於維護各民族團結意義重大。各民族有個共主,會增加各民族維護團結統一的自覺性。尤其是有個少數民族的君主更讓各個少數民族有一種心裡優越感。這對遏制分裂勢力維護統一極其有利。而沒有這個共主,讓有神論者崇尚無神論者實在有點不倫不類,還有一種以大壓小的感覺。這樣會造成心裡逆反。最後沒有辦法只能靠強力來維護。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繼續向前。如今解決各民族團結統一問題應該向美國學習,統一語言,統一文化。美國的民族種類更多,在家裡你說什麼話寫什麼字信什麼教沒人管,但在社會上你必須說英語認同大家公認的文化。中國也應該這樣做,不管你是什麼民族只要是中國人都應該會普通話認同中國文化。


無藏南即951W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慈禧和光緒帝可是死對頭,明裡暗裡可是做了很多反對對方的事情,但是手裡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哪裡是慈禧的對手。自己的愛妃被慈禧給害死,就連自己也被慈禧給毒死,可以說是真的憋屈,可是慈禧如果真的把權力給光緒帝,一定能夠改變清朝嗎?

其實不然,光緒帝就算是掌握實權也是救不起將要滅亡的大清朝,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

光緒帝可是一直想著擁有權力,而對於慈禧可是特別的痛恨。他拿到權力的那一刻,肯定會慢慢地對慈禧採取一定的措施,甚至開始約束慈禧,從她手裡把權力全部給奪回來。然後就是他為了權力更是會打壓貴族們,這和當朝的貴族們的利益可是起了很大的衝突。如果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大,那麼光緒帝真的連皇帝都不好當了,更別提改變大清朝的命運了。

其二

光緒帝為了能夠挽留此時的清朝,肯定會實行變法,戊戌變法只是其一,但是這樣完全不行。先不說慈禧肯定會反對,甚至會阻止他。而其他的一些王公貴族也會堅決反對,畢竟在這麼封建的社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王公大臣是絕對不允許他胡來的。他的敵人不僅僅是外敵,更有內患。

其三

當時的大清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因為順應不了時代,已經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了。受到資本主義的衝擊,封建社會的築牆已經在慢慢地土崩瓦解,大清朝的制度已經是過去式了,新的制度必將會取代。再加上當時的天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王公大臣貪汙腐朽,清朝搖搖欲墜,已經堅持不了了多久了。

所以綜上所述,就算是光緒帝再努力,頂多是讓清朝再苟延殘喘幾年,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我是小洲,以上觀點都是個人的猜測,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歡迎指正,一定悉心接受,不過不喜勿噴。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你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謝謝!


歷史清單


開門見山的說,不會怎麼樣!更不可能趕上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清朝慈禧並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那樣一直竊據政權,我可以先給大家捋一捋。

慈禧登上政治舞臺是在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末期。此時的咸豐帝東躲西藏,最後一命嗚呼,傳位給了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為聖母皇太后。因為慈禧並不是咸豐的皇后,所以孝貞皇后被尊稱為母后皇太后,實行“二宮垂簾”加“顧命八大臣”共同執政的政治局面。

這種“二宮垂簾”的政治體制是清朝的一種特色。清王朝一共出現過兩次“二宮垂簾”。一次是福臨即位之後,生母孝莊為聖母皇太后,皇太后哲哲為母后皇太后,與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第二次便是同治皇帝時期的這次。兩次“二宮垂簾”都締造了一位強大的政治手腕,一個是孝莊、一個是慈禧。

相對於慈禧,慈安太后顯得更加寬和,並不像慈禧那樣強勢(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兩宮皇太后》這部老片子,慈禧與慈安刻畫得非常到位)。慈禧便越發咄咄逼人,在政治上步步緊逼,這個時候,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結束了“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留下來的輔政大臣)的政治生涯。所以在1861年政變成功之後,政治格局就轉變為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局面。

不得不說,慈禧不僅僅心狠手辣,而且政治手腕很強,很具有統治力。雖然慈安與恭親王形成慈禧權力江河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慈禧仍舊是實際掌權者。1875年,不務正業的同治皇帝駕崩,慈禧擁立自己親妹妹婉貞與醇親王之子載湉為帝,也就是光緒皇帝,慈禧繼續主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一說是被慈禧害死),慈禧一宮垂簾。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將恭親王罷免,從這時起,慈禧的權力在也不受任何制約,至高無上。

在“甲申易樞”中,慈禧與醇親王,也就是光緒的生父合作的很愉快,共同扳倒了恭親王。此時的慈禧羽翼豐滿,根本沒有任何內在力量可以扳倒她。經過幾十年的折騰,自己也感到累了,所以在1889年就開始放權給光緒,自己退居頤和園。

也就是說,慈禧雖然是實際最高掌權者,但是從1889年開始,光緒也獲得了實權,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架空。

慈禧放權給光緒之後,光緒來不及高興,因為這時候的中國已經千瘡百孔,急切需要制度革新,光緒皇帝也是抱著一腔熱血,投入到了維新變法之中。在變法前期,慈禧其實是支持的。但是維新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守舊派的頂頭上司又是慈禧,所以在變法過程之中,慈禧也並沒有少干預。

真正讓慈禧發動政變的誘因是維新派的政變決定。在一百多天的政治革新當中,維新派越發感覺到頤和園的那位慈禧皇太后才是阻撓新政的罪魁禍首。所以他們攛掇皇上發動政變,除掉慈禧,這樣才能完成變法。光緒只是有這份心,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對“親爸爸”下手,在維新派的百般勸說之下,光緒皇帝決定政變。

只可惜,初生牛犢的維新派低估了守舊派的勢力,也低估的慈禧的政治手段。政變當天袁世凱

臨陣倒戈,維新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瀛臺。慈禧重新掌權,這次政變也就是“戊戌政變”,從此以後,慈禧獨掌朝政,直到去世。

為什麼說光緒掌權也不會趕超資本主義國家呢?

我有這麼確定的答案,並不是憑藉經驗或者是隨便臆想。真實的歷史也的確是這樣發展的,慈禧的確做到了放權,1889年到1898年這九年的時間內,光緒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專的。但是對於晚清政府來講:富強之路在於變革,變革之重在於守舊派,而守舊派之根本為慈禧皇太后。也就是說,任憑光緒如何變革,終究會發生慈禧篡權的事實,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退一萬步來講,我們假設這個極具權力慾望的慈禧正兒八經的放權,也自願的支持所有變法事宜。清王朝也不可能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直接現實例子拿出來,現如今中國用最先進的階級完善最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保障最先進的生產力,發展了三十年仍舊是發展中國家。成績是有的,但差距就能視而不見嗎?如今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民智未開妄圖實行君主立憲晚清知府了!







楚南青史君


其實,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慈禧太后曾把實權交還給過光緒皇帝。慈禧從1875年開始垂簾聽政,掌握朝中大權,到1889年,光緒帝18歲的時候,慈禧雖然還想大權獨攬,但在支持皇帝親政的呼聲中,慈禧太后也只有被迫到頤和園去養老。

到此為止,慈禧太后的權力已走向下坡路,光緒皇帝也已開始掌握實權。因為,一邊是風燭殘年的太后,一邊是年富力強、開始親政的皇帝,人們自然會紛紛選擇站在皇帝這邊。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慈禧太后就要從此退出政治舞臺。

但是很不幸,光緒親政後,卻是一門心思的擴張皇權。簡單點說,只要光緒皇帝喜歡,無論他是什麼背景資歷,都可以堂而皇之進入帝國最上層;再換而言之,什麼軍政大佬、貴族代表,只要敢拒絕光緒皇帝的旨意,光緒皇帝就會想把他們清出上層社會。



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光緒皇帝的這種做法,自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勇於革新舊制度的表現,但是,這對於當時處於帝國上層社會的人來說,比如朝廷中的王公大臣、地方軍政大佬、滿清貴族、八旗子弟、皇室宗親等,在他們眼中光緒這種行為,明顯就是要打擊他們權力和利益。

既然如此,整個上層社會階層自然都轉而支持慈禧太后。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都自發跑到頤和園要求慈禧太后重新出來主持大局,於是光緒皇帝轉眼就成了光桿司令。當時,整個上層社會(包括中央、地方),真心支持光緒皇帝的人,恐怕扳著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而當時的處於下層社會的人,又明顯缺乏制約上層社會的力量。

更關鍵是,光緒皇帝的親政和變法,也沒有給處於下層社會的人帶來過大的好處,相反,因此受害的人卻很多,比如因為科舉制的廢除,導致那些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讀書人一下子失去了希望,相當於把天下大部分士子都給得罪;還比如他強制性把將城鄉許多祠堂改為學堂,這讓很多宗族都極為不滿;至於他所謂的精減機構,更是讓基層官員都因此而下崗失業。



在這種背景下,光緒皇帝相當於把自己置於絕大部分人的對立面,支持他的人,只要那麼寥寥幾個人;反對他的力量,那是風起雲湧,這種情況下,憑袁世凱那點實力,怎麼可能敢站在光緒皇帝一邊呢?就算袁世凱敢答應,他手下的將領又有誰敢跟著他幹這種事呢?如果他一意孤行,最後的下場就是被他的手下給告密。

很多人總認為,光緒皇帝如果能夠掌握實權,中國歷史就可以改寫。甚至而言,假如袁世凱當時肯支持光緒皇帝,中國的歷史就可以改寫。但問題是,一個坐在最上層的政治人物,想侵犯整個上層社會的利益,以至真正支持他的上層社會成員,扳著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這個人就算有所謂的實權,又能怎樣呢?最後就算沒有慈禧,大家也會推舉出新的人出來,來代表上層社會的利益。

後來的慈禧太后能夠大權在握,就是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始終能夠代表上層社會的利益。事實上,慈禧太后執政期間,也是滿清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勢力擴張的過程。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慈禧可以一直獲得上層社會的支持,使她與皇帝爭權時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當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慈禧才會成為最腐朽的利益集團代表人物。


我是趙帥鍋


如果慈禧太后把實權交給光緒帝,清朝很有可能會提前滅亡。光緒皇帝在1887年正月開始親政,1889年正月慈禧太后宣佈“歸政”皇帝,逐漸的淡出清朝的政壇。從慈禧太后“退休”,一直到光緒皇帝被囚禁,期間經過了十年的時間。

在這十年的時間裡面,清朝國力停滯不前,地方實權派大臣各懷鬼胎。維新變法後期,朝廷大臣紛紛找慈禧告狀,清朝出現了嚴重的統治危機。為了延續清朝的統治,慈禧太后再次出山,囚禁了不靠譜的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在位前期,左宗棠收復了新疆,清朝建立了強大的北洋水師。然而這些功勞和光緒皇帝都沒有太大關係,左宗棠收復新疆是在1875年,當時的光緒皇帝還是一個小孩。中法戰爭和北洋水師的建立,都是在光緒皇帝親政之前。

光緒皇帝真正掌權,大約是在1889年前後。從1889年到1894年,北洋艦隊沒有添置一船一炮,清朝的陸軍和海軍近代化改革都停滯不前。雖然光緒皇帝是一個“勇敢”的皇帝,但是光緒皇帝只是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富國強兵的辦法。

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李鴻章發現日本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於是給朝廷上書,要求擴充海軍的實力。然而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和李鴻章不和,不肯給李鴻章批款,光緒皇帝也比較的自信,認為日本是一個小國,沒有支持李鴻章購買新式戰艦的主張。

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前,李鴻章一直不願開戰,在激進派的鼓勵下,光緒皇帝多次批評李鴻章怯戰,並且數次責罰戰敗的丁汝昌。在丁汝昌殉國後,光緒帝不允許丁汝昌下葬,一直到了清朝滅亡,丁汝昌才入土為安。光緒皇帝這些不成熟的行為,讓大臣們都很討厭他,清朝的實權派大臣,沒有人一個是光緒帝的心腹。

甲午戰爭結束後,光緒帝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在光緒帝變法的時候,清朝大部分大臣都反對光緒帝,一些大臣跪在慈禧太后的寢宮前一天一夜,最後慈禧太后才答應出面。假如慈禧太后在當時已經去世,這些大臣恐怕就要造反了。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時候,光緒皇帝沒有一兵一卒可以調動。在光緒皇帝被囚禁後,清朝並沒有任何一個實權派大臣解救光緒帝。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於光緒皇帝不被大臣支持,另一方面是因為光緒皇帝用了一幫酒囊飯袋。

光緒皇帝只有一腔熱血,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同老謀深算的慈禧太后相比,光緒帝的缺點非常多,如果把慈禧換成光緒帝,清朝滅亡的會更早,甚至有可能會分裂。


史海泛舟擺渡人


有些人可能提出,如果清末光緒可以掌權,慈禧可以放權,大清王朝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他會積極改革,可能大清王朝會迎來一次中興,雖然大清王朝不一定會成為一個強國,但是,至少在甲午戰爭期間不會輸得那樣慘,因為,光緒確實是一個想改變大清王朝現狀的皇帝,無奈在他手上沒有權利。

其實,在光緒大婚後,慈禧應該是有動了把權利交給光緒的想法,但是,無奈光緒的政治水平要慈禧無法安穩交出權利,我們說說光緒親政後的幾件大事情吧,也可以看出為何慈禧未交出權利的一個原因。

甲午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那個時候慈禧光緒意見一致:主戰,那個時候他們認為經過十數年的努力大清的水師應該是可以打贏日本的,但是實際上那個時候北洋水師雖然建立了,實際上不僅包括北洋水師大清整體軍制混亂,雖然,李鴻章積極調度奈何武器、官員各位各的導致了清軍的慘敗,帝王不知軍,瞎指揮,註定了甲午戰爭的失敗。

戊戌變法

那個時候光緒經過甲午戰爭的失敗,他確實想強國,主張變法學習西方,廣開言路等,可以說是個明君的風範,開始,慈禧還是支持他的,但是,那個時候他做法影響了很多守舊派的利益,因此,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結束了戊戌變法,有人提出,慈禧不插手光緒肯定有作為,實際上戊戌變化華而不實,不符合大清王朝現有國情。

還有就是康有為提出賣國土籌集變法經費,這個事情也獲得了光緒的認可,因為,那個時候新疆,西藏等地區大部分地廣人稀,因此,他們認為賣出這部分國土是可以的,而慈禧深知其害,如果一旦給其出售對中國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她不能沒有任何動作了,立馬發動了政變,廢變法,囚禁光緒,以及後來差點廢了光緒,都可以看出她對光緒的失望。

聘請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這個人是日本明治維新的主持人,而他又發動甲午戰爭從而要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光緒動了要聘請他為變法顧問想法,但是,伊藤博文是何許人他既可以把日本富強,一旦成為大清變法顧問大清很多事情就沒辦法掌握,尤其傷害到守舊勢力,可以說如果不是慈禧發動政變,要不局勢到後面很難掌控,只能說光緒雖然是個政治智慧的皇帝,但是,他從小在深宮中,很多東西他並沒有接觸,只能說註定大清必滅亡。

庚子國變

那個時候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嚇得慈禧太后和光緒跑出了北京到西安,最早時候其實光緒不想走,還很高興,因為他認為君主立憲是最好的道路,巴不得這些列強來就自己,因為,他給給慈禧關了太久了,如果不是慈禧 最後命令太監架著光緒跑,可能,簽訂辛丑條約的就是光緒了。

其實我們分析光緒和清政府,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李鴻章、曾國藩等大臣為了維持清政府統治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但是光緒只能說他是個激進主戰派,僅靠滿腔熱血,無腦,希望寄予列強手上,只能說如無慈禧掌權,中華可能會面對亡國,可能有更多地方會丟失,因為,那個時候光緒掌權不符合國情。

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評價,如果覺得還可以關注一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