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7月曆史上的三峽工程

7月曆史上的三峽工程

7月历史上的三峡工程

1931年

7月

長江流域發生大洪水。長江中下游連續降雨,雨量超過常年同期雨量兩倍以上。7月下旬,雨區轉向長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發生大水,以岷江洪水最大。川水東下與長江中下游洪水相遇,造成荊江大堤下段漫潰,沿江兩岸一片汪洋,54個縣市受災,受淹農田5090萬畝,受災人口2855萬人,損毀房屋180萬間,因災死亡14.52萬人,災情慘重。武漢三鎮,平地水深丈餘,陸地行舟,受淹時間長達133天。武漢關水位20.2米,是1865年建站以來的最高水位。

1935年

7月3日-7日

長江流域中下游發生特大洪水。三峽區間南部以五峰為中心、北部以興山為中心,發生緊相銜接的兩次特大暴雨。由於暴雨急驟,致使三峽地區、清江、澧水、漢江洪水陡漲,來勢兇猛,荊江大堤沙市上下相繼潰口,荊州、沙市、監利、沔陽、枝江、松滋、石首均成澤國。江漢平原53個縣市受災,受淹農田2264萬畝,受災人口1003萬人,因災死亡14.2萬人,損毀房屋40.6萬間。

1945年

7月

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下稱水電總處)在四川省長壽縣正式成立。水電總處下面先後成立兩個工程處,四個勘測處,五個勘測隊。

1946年

7月

水電總處與美國洛杉磯費其艾航測公司簽約。該航測公司於10~12月派員來華,在三峽壩區進行了航空攝影。秋季,水電總處又與國防部測量局簽約,委託該局航測三峽庫區地形及淹沒城鎮攝像片鑲嵌圖。

1956年

7月5日

國務院決定,為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工作的需要,在長江流域規劃委員會未成立前,同意水利部將長江水利委員會改建為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下稱長辦)。長辦負責承擔流域規劃工作,燃料工業部水電建設總局、交通部、地質部、水產部、中科院經濟所等部門派員參加流域規劃工作。地質部三峽隊地質人員和鑽機陸續進入三峽工地。

7月

蘇聯航測隊長江流域航空攝像工作啟動,歷時一年。成果經國家測繪總局驗收合格。

1963年

7月

研究三峽石牌壩址。初步比較了幾個較窄河谷壩段的條件後,確定以太平溪壩址作為研究重點。

1975年

7月7日-19日

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七次會議。其中討論了三峽工程問題,認為儘快選定壩址和搞清淹沒是當前的主要問題,決定給國務院寫報告。

1976年

7月21日~9月9日

長辦組織首次考察長江江源。考察後證實沱沱河為長江正源。經重新量算,由國家測繪局公佈,長江長度由5800公里更正為6300餘公里,成為世界第三大河。

1980年

7月12日

鄧小平視察三峽工程。鄧小平認為:建設三峽效益很大,尤其是防洪,建議國務院召開研究三峽工程建設問題的會議。

1981年

7月

長江上游發生特大暴雨洪水。16日,重慶寸灘站最高水位191.41米、洪峰流量85700立方米每秒,僅次於1870年的調查洪水。這次大水被稱為長江上游“81.7”洪水,於19日洪峰到達葛洲壩,流量72000立方米每秒。葛洲壩工程大江圍堰、主體建築物經受了嚴峻考驗。

1984年

7月

為了開展三峽工程重大裝備的有關設計、科研、試製、技術引進、技術諮詢等的調研、規劃、協調與組織工作,水利電力部決定成立三峽工程重大裝備領導小組。

7月31日

中共中央書記處第147次會議決定:為加快三峽工程建設,妥善解決三峽庫區移民問題,決定成立三峽特區,特區政府直屬國務院領導。川鄂兩省凡有移民的地區,均劃歸三峽特區政府管轄。

1985年

7月18日

美國內政部部長助理富爾曼、墾務局副局長威柏爾、巴克特爾土木礦業分公司副總裁鮑爾一行三人,專程前往上海向錢正英部長提交了美方《關於三峽工程合作的建議書》。27日,美方還將同一《建議書》送給正在美國訪問的李鵬副總理。

1989年

7月21日-24日

江澤民視察三峽工程壩址。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視察長江荊江大堤、荊江分洪工程、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壩址後,又視察了武漢市防洪大堤、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三峽工程模型試驗廳。

1990年

7月6日-14日

國務院召開三峽工程論證彙報會。出席會議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顧問委員會、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務院各部委、各民主黨派等有關方面負責人,共175人。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見了出席會議的全體同志。會議聽取了潘家錚代表論證領導小組所作的《關於三峽工程論證情況的彙報》。76位專家、教授、學者和各方面人士在大會上發言或書面發言。會議充分肯定三峽工程論證成果,並聽取了不同意見。決定重新編制的《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提請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審查。

7月12日

李鵬主持召開第110次總理辦公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及各專家組的工作,並對三峽工程下階段工作做了部署。

7月18日

全國水資源與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召開。經審議,一致同意將修改後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1990年修訂)》上報國務院審批。

1991年

7月9日-12日

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二次會議。會議審議了《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聽取長江委主任魏廷琤關於《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彙報和10個預審專題主持人關於預審情況的彙報。會議通過充分討論,初步形成審查委員會的審查意見。

1993年

7月14日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三峽建委顧問錢正英視察三峽工程前期施工準備工作,並聽取了中國三峽總公司的彙報。

7月26日

受李鵬總理委託,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主持召開國務院三峽建委第二次全體會議,審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部分)》。會議同意“明渠通航、三期導流”方案;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調整為70萬千瓦,裝機26臺,裝機總規模調整為1820萬千瓦;施工準備和一期工程5年,二期和三期工程各6年,總工期17年,第11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樞紐工程概算控制在500.9億元以內;三峽總公司對8個單項工程技術設計負責組織審查;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國際合作與國內製造。還議定了資金籌措、召開移民工作會議、壩區徵地移民問題、繼續做好三峽工程宣傳工作、整個工程建設一定要落實責任制。

7月29日

國務院批覆《關於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有關事項的批覆》。進一步明確三峽總公司是三峽工程項目的業主,需要向國務院請示、報告的事項由國務院主管三峽工程的領導負責審定。公司正副總經理,按幹部管理權限任免。公司實行計劃單列,具體由國家計委落實。

7月31日

國務院三峽建委印發《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關於批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的通知》。

1994年

7月1日

三峽工程右岸一期工程混凝土縱向圍堰基坑開挖在中堡島開始。

7月4日

李鵬在訪問德國期間,向科爾總理及德國高級官員介紹三峽工程,並說: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將在全世界招標,歡迎德國積極參與。

7月13日-17日

三峽樞紐工程左岸的宜昌縣太平溪鎮的許家衝、蘇家坳、覃家沱、劉家河等5個村236戶、580名移民,全部搬遷。至此,壩區移民全部搬遷完畢。

7月

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發出通知,《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規劃大綱》正式實施。

1995年

7月24日

三峽工程輸變電系統設計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直流電壓等級、換流站站址選擇、出線迴路數、輸電系統建設和工程總量等事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會議紀要。

1996年

7月18日

鄒家華主持會議,研究三峽二期工程施工方案及設備國際招標有關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會議紀要。

1997年

7月3日

李鵬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會議,研究三峽工程左岸電站水輪發電機組招標評標有關問題。

1998年

7月17日

三峽工程遭遇577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洪水考驗。此次洪峰是三峽工程進入汛期以來的第二次,也是1989年以來的最大一次洪峰。

7月-9月2日

三峽壩區連續出現8次流量大於5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8月16日出現1998年汛期最大洪峰63300立方米每秒。

2001年

7月16日-18日

國務院三峽工程移民暨對口支援工作會議在三峽壩區召開。朱鎔基總理發表重要講話。會議決定繼續貫徹三峽庫區移民政策“兩個調整”和“兩個防治”。

(兩個防治: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地區水汙染防治。)

2002年

7月13日

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參觀三峽工程。

7月31日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印發《關於三峽工程蓄水斷航期貨物分流運輸方案的審查意見》。審查意見認為:三峽貨物分流方案思路清晰,論證充分,結論正確,可操作性強,可以作為斷航期貨物分流運輸的依據和基礎。

2003年

7月12日

三峽~常州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通過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輸變電工程驗收組的最終驗收。

7月17日

雲陽張桓侯廟(也稱張飛廟)搬遷保護工程通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驗收。

7月18日

左岸電站2號和5號兩臺機組併網發電,投入商業運行。

7月19日

新張桓侯廟在重慶市雲陽縣盤石鎮龍安村開館迎賓。

7月29日-30日

三峽工程樞紐工程混凝土質量研討會召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三峽建委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潘家錚院士出席會議並發表意見。

2004年

7月1日

曾培炎主持召開研究地質災害防治問題會議。曾培炎強調,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竣,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對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要求。

7月8日

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船閘通航驗收委員會宣佈:三峽雙線五級船閘(135米~139米水位)通航正式通過驗收,由試通航轉為正式通航。

7月14日

緬甸總理欽紐參觀三峽工程。

2005年

7月12日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張榕明視察三峽工程。

7月20日

三峽三期工程重要施工通道,高程120米棧橋全線通車。

2006年

7月14日

三峽工程重慶庫區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通過國務院三峽三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終驗。

2007年

7月11日

《三峽升船機總體設計報告》在北京通過審查,三峽升船機即將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垂直升船機由鋼絲繩提升改為齒輪齒條爬升。

7月

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建成。該項目由中國三峽總公司投資2千多萬元,佔地11萬平方米,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研究與保護工作。

2008年

7月17日

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三峽建委主任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三峽建委第十六次全體會議。會議研究和部署當前三峽工程建設及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審議了2008年汛後175米試驗性蓄水,三峽水庫優化調度,三峽工程正常運行管理,三峽工程建設的宣傳,三峽工程正常運行後的後續工作及資金來源,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需追加投資和繼續保留國務院三峽建委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等七個方面的重大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會議紀要。

7月24日-8月4日

國務院三峽移民工程驗收專家組對重慶三峽庫區移民工程開展現場驗收,驗收結果合格。

7月

國務院三峽建委印發《關於做好三峽試驗性蓄水等有關工作的通知》。

2009年

7月9日

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三峽建委主任李克強在三峽壩區主持召開三峽工程座談會,並考察樞紐工程和三峽庫區。

7月10日

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陳宗興率領農工黨中央常委視察三峽工程。

7月14日

李克強主持召開會議,聽取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論證及可行性研究結論的階段性評估報告》的彙報。

2010年

7月20日

三峽水庫入庫洪峰流量達7萬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滯蓄洪水3萬立方米每秒,下洩4萬立方米每秒。汛期,三峽水庫共7次“削峰滯蓄”,保障了下游防洪安全。三峽工程初步發揮了防洪效益。

7月24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湖北視察防汛抗洪工作,充分肯定三峽工程對長江防汛抗洪的重要作用。

2011年

7月1日

《李鵬論三峽工程》由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三峽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

7月27日

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通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綜合驗收。

2012年

7月4日

三峽地下電站最後一臺機組27號機組正式投入運行,至此,三峽地下電站全面建成,6臺機組全部投入商業運行。27號機組是三峽地下電站最後一臺建成投產的機組,由我國自主設計製造,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2013年

7月12日

《長江三峽工程史料選編》編委會第一次會議在湖北宜昌召開。標誌著這部系統記錄三峽工程歷史的鴻篇鉅製正式啟動。

2014年

7月23日

三峽工程發電效益深度採訪活動在三峽工地正式拉開帷幕。該活動由三峽辦組織,中央媒體聚焦三峽工程發電效益。

7月30日

國務院印發《關於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合作規劃(2014~2020)的批覆》。規劃提出:創新對口支援機制,讓三峽庫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7月31日

三峽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研究部署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三峽後續工作和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等有關工作。

2015年

7月1日

三峽電站送往華東、廣東的5條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該日凌晨首次達到滿負荷。以滿足千里之外的華東、廣東地區盛夏第一波用電高峰的需求。

7月15日

國務院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委員會輸變電工程驗收組通過《長江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輸變電工程驗收報告》。

7月历史上的三峡工程7月历史上的三峡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