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安徽特色:無為板鴨

無為板鴨也稱為無為燻鴨,是安徽省無為縣傳統特色名食,始創於清朝年間。以巢湖麻鴨為原料,配以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約30種中藥和調料,先燻後滷,製作而成。

清朝時期,當地群眾在吸收眾多菜系的做法上,改良而成,以鼓樓口林鴻興經營的板鴨最有名。當時的做法是:選用2公斤上下的麻鴨,宰殺洗淨後,翅下開口去內臟灌水洗淨後,放入食鹽,灌進硝水晃動,再入缸醃製,先醃鴨身,兩小時後將鴨頭朝下,再醃兩小時,掛在風口晾乾水分。接著用細鐵棍作架,將鴨置上,下以木屑緩慢燃燒燻烤,每隔五分鐘翻燻一次,待到鴨坯色澤金黃聞到香味,加八角等香料入布袋並扎口,放進注水鍋內,再加香菇等輔料,燒開後,放入燻烤過的鴨坯,用小火約燉十分鐘,再用柴灰壓火燜三十分鐘即可。

安徽特色:無為板鴨

製作方法:

1.鴨子治淨,用鹽擦透鴨身,放缸中醃4小時,中間須翻動一次。

2.將鴨在開水中燙至皮縮緊,掛在風口處,擦去皮衣。

3.燻鍋中架放4根細鐵棍,把鴨背朝下放上,燻5分鐘後翻身再燻5分鐘。

4.大鍋內放入、香料、醬油、蔥、姜塊,燒開後放入鴨子燜煮45分鐘撈出,將鴨剁成塊裝盤即成。

安徽特色:無為板鴨

搭配禁忌:

1.鱉肉為鱉科動物甲魚的肉,具有滋陰涼血之功效。鴨肉屬寒性,而鱉也屬寒性,所以不宜配食。久食令人陽虛,水腫腹瀉。

2.與黑木耳同食,會引起身體不適。

3.與栗子同食,容易引起中毒。

4.與兔肉同食,容易引起腹瀉。

5.鴨肉忌與雞蛋同食,否則會大傷人體中的元氣。

安徽特色:無為板鴨

傳說典故:

相傳,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他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的時候,便捉起野鴨子了。他們不敢帶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來燻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裡,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

另一種傳說是:很久以前,無為鼓樓附近,有一個名叫張忍的孤兒,有一手做板鴨的手藝。他與鄰居家閨女何泉青梅竹馬,只是無錢送上聘禮求婚。這年又臨中秋節,張忍鼓起勇氣,手提一隻自己精心製作的板鴨,來到何家求婚。何泉的母親素聞張忍聰明勤奮,對這門親事倒也不反對,但看到張忍帶來的所謂聘禮,僅是一隻板鴨,唯恐世人譏笑,便暗示何泉,好言相慰,將張忍連同帶來的板鴨送出家門。張忍回到家中,燜灶已將粥燉好,但他悶悶不樂,無心去吃,順手將板鴨掛在燜灶上面的鐵鉤上,又往尚有餘火的燜灶膛裡添了幾把木屑,便和衣在床上睡去了。木屑緩慢地半燃半滅地燎著,冒著一股細煙,嫋嫋升起,直燻板鴨。莫約過了三四刻鐘光景,一隻光潔的板鴨,竟然變得色澤金黃,泛出芳香野味。撲鼻的香味燻醒了張忍。他見此板鴨,驚喜交加,便將板鴨又作一次短暫滷燜,頓時板鴨更顯得肉嫩色美。當張忍將這隻板鴨再次送到何家時,全家為之喜不自禁。何母鄭重地說:"張忍,這特殊的板鴨就是你的特殊聘禮,你和阿泉不日便可完婚!"張忍和何泉結婚後,悉心研製和經銷板鴨,獲得人們讚譽,並將板鴨改稱燻鴨,還作為定情信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