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前些天,何潔帶兒子上《不可思議的媽媽》,在測試孩子安全意識的環節中,七寶將媽媽的叮囑拋在腦後,給陌生人開門讓其進屋。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之後何潔問七寶,“是不是讓陌生人進來啦?”可七寶卻哭著搖頭說:“沒有”。

就是這麼一個小細節,被網友逮到,給七寶貼上了“習慣性撒謊”的標籤。

事後,何潔在微博發文怒懟輿論。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我其實是先看到何潔的微博,然後去找來視頻看的。看完那一期綜藝,著實替何潔叫怨,一個三歲孩子,也許因為害怕被責備,否認自己做過的事情,再正常不過了,不應被扣上“習慣性撒謊”的帽子。

網友說,孩子最是天真無邪,這麼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以後那還了得?這還真是對孩子的一種誤解。其實,孩子是天生的“撒謊精”。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撒謊”,和成人世界的謊言不太一樣,並不帶有道德色彩。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之前曾看過一個TED視頻“你真的可以識破孩子的謊言麼?”視頻中,2014年果殼網的"菠蘿科學獎"心理學獎項得主——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的Kang Lee指出了人們對於孩子撒謊的三個誤區:

·孩子通常在上小學後才開始撒謊;

·孩子不會撒謊,成人可以簡單的識破他們

·如果孩子很早就開始撒謊,那麼他們一定有一些人格缺陷,並且一生都是病態的撒謊者。

Kang lee用一個測驗擊碎了以上三個誤區。

在猜詞遊戲中,孩子們獨自在房間,被要求不許偷看卡片背面的文字。當然90%的孩子都偷看了,但當他們被問到是否偷看時,數據統計的結果非常有趣:30%的2歲孩子撒謊了;50%的3歲孩子撒謊了;80%的4歲孩子撒謊了;四歲以上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撒謊了。

由此可見,撒謊是孩子成長典型的一部分。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但為什麼只有30%的2歲孩子撒謊了呢?因為,會撒謊也是要講條件的。一個條件是,只有當孩子擁有“讀心”的能力,可以區分“我知道什麼”和“你知道什麼”,他才可以撒謊。

因為謊言從本質上講,其實就是

我知道“你不知道,而我知道”。

另一個條件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只有當孩子可以控制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才會令謊言容易被信服。

Kang Lee指出,研究發現在那些小小娃中,那些讀心力和控制力越強的孩子,會越早開始說謊。而這兩項能力,對孩子未來社會能力的發展尤為重要。

看完這個視頻後我想,是不是如果我家娃兩歲就會撒謊了,比起驚慌失措,我更應該為孩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而額手相慶?

因著這個疑惑,我又翻閱了一些國外的育兒資料,裡面其實不少都提到了關於7歲以下孩子撒謊的問題。

而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從出生到3歲期間,孩子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混亂的世界裡,他們依靠成年人來生存。而3歲到7歲的孩子們仍在研究幻想和現實之間的區別,他們依靠遊戲創造想象的世界。

所以,通常那些看起來像“謊言”的東西,其實並不帶有成人的“惡”。因為孩子們的道德觀、是非觀,都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他們撒謊,要麼是為了保護自己,要麼是為了安撫成年人。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孩子們到底為什麼會撒謊?

1.撒謊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

當看到何潔的兒子七寶,撒謊說自己沒有讓陌生人進屋時,透過他嗚咽的哭聲,我們都能窺見這個三歲孩子內心的恐懼。

因為何潔走之前反覆叮囑七寶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七寶的哭聲好似在發出求救信號:“媽媽,不要因為我不聽話而不愛我。”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三歲孩子的世界承擔不了“習慣性撒謊”如此沉重的帽子。何潔之後在節目裡做出的解釋,其實也不是為了袒護兒子,而是因為她深深地理解了七寶的恐懼。

2歲到6歲的孩子,他們還沒有比較客觀的是非觀,他們全部的內心感受都來自於父母對他們的認可。當他們否認自己做過的事情時,他們只是想避免懲罰,獲得父母的愛。

或許成年人會認識到,雖然說真話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它有建立信任和加強關係的作用。可孩子們卻不會想那麼複雜,他們只是覺得撒謊不會讓他們惹上麻煩。

2.撒謊是他們現階段所能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看著何潔微博下,網友們那些苛刻的評論,我發現成人與孩子最大的隔閡便在於,成人總是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

成人習慣以成人的世界去臆測孩子的心思,帶著成人的優越感,試圖“闖入”孩子的世界。

記得《魔法歲月》中曾寫,

6歲以前的孩子都是魔法師。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魔法的世界,相信自己的行動和想法能導致事情的發生。

在潼潼兩三歲時,她也曾因小事而“撒謊”過。因為我們約定了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一次可能當時劇情特別緊湊,她特別想接著看下一集,就怯怯地說今天她還沒有看過動畫片,想重新獲得看動畫的機會。

當時的她並非僅僅希望事情不曾發生,她可能還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她說“我沒有那麼做”,這件事就可以變成真的。

3.孩子們還分不清真實與虛構

又有一次,潼潼不小心把自己的胳膊磕了,在我問她的時候,她笑著說這是小兔子咬的!

其實,她口中的“小兔子”是個玩偶,那段時間,小兔子是她的假想朋友,她不論吃飯、洗澡、睡覺,都會帶上她的“假想朋友”,假裝幫它餵飯,哄它睡覺。

沒想到,“背鍋”這事兒,她也沒拉下小兔子。

就像《魔法歲月》的作者說過的,這其實也是孩子邁出開始自我批評的一步,他們用替罪羊將那些不可接受的行為、衝動從自己這裡“驅逐出去”,這是他們努力嘗試的一次對抗。

4.撒謊是他們試探這個世界的方法之一

從嬰兒期到學步期,再到幼兒期,孩子們一直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測試、試探這個世界。他們不斷地試探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撒謊也是其中一種方法。他們好奇當自己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時,會發生什麼呢?雖然這聽上去,挺讓咱們沮喪的,但這其實可以幫助他們瞭解世界和自己,發展重要的社會技能。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面對孩子撒謊,我們能做些什麼?

好吧,既然所有的兒童心理學知識、育兒理論都在試圖為小娃撒謊找個合理的“理由”,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任由這些謊言從孩子嘴裡進進出出了嗎?

不不不!不論是理智還是情感,都在告訴我們不!可!以!

實際上,你和這個世界如何回應孩子們的“謊言”,關係到他們如何學習做一個誠實的人。有一些小方法,或許可以在碰到孩子撒謊的時候試一試。

·保持冷靜

其實,之所以寫了那麼多孩子撒謊的原因,並不是在為孩子開脫,而僅僅是不希望孩子的謊言,成為點燃父母的那枚“炸藥桶”。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也許能承受孩子的錯誤,卻無法原諒他們撒謊。

那句“小小年紀竟然撒謊”之後,往往都是父母雙手下意識的打到孩子身上,邊打邊罵“讓你撒謊!讓你撒謊!”

我們經常說,氣得我腦中一片空白。被憤怒攻佔的大腦,早已淪陷成不再思考的器官,想再去探一探孩子說謊的原因根本就不可能。

·別給謊言挖坑,改變你的問話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的問話就是一個陷阱,逼著孩子撒謊。“是你打碎了杯子嗎?”這樣的問句,關乎情緒,隱藏著憤怒和殺氣,孩子聽了自然會說“不是”。

我們可以試試用“看,杯子打碎了”這樣的陳述句,指向行為,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道德審判上。

記得有一期的《媽媽是超人》,賈靜雯的大女兒咘咘因為發脾氣,將妹妹波妞推倒在地。當咘咘被媽媽問到“為什麼要推妹妹”時,咘咘不敢直視媽媽,心虛的說“我只是想抱抱她”。

賈靜雯接下來的反應真要大大點贊,她沒有糾結於去戳穿咘咘的小謊言,而是抱起咘咘為她示範了什麼是真正的抱抱,之後再讓咘咘重新去抱波妞,然後母女三人再一起抱成團。

暴力也許可以擊碎謊言的外殼,卻無法治癒謊言背後對愛的渴望。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找出他們在逃避什麼

只有嚴厲的懲罰,而不去弄明白孩子撒謊的原因,並不能真正糾正他們的行為。

記得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討論“孩子偷錢並撒謊該如何處理”。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評論裡,網友@甜閣下認為:“孩子媽媽用這種不夠磊落的方式並不能教育出磊落的孩子。跟蹤、尾隨、步步逼問,只為了讓孩子說實話,但家庭教育並不是刑偵破案,更不是引敵入甕、審訊逼供。比起這些,更應該看清偷錢背後的原因。與其急著進行道德審判,不如先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讓他們可以在家裡自然而然的談錢,談慾望,讓他們明白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個人努力和代價。”

而這個答案,的確可以作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參考。

·獎勵誠實的行為

有研究表明,給孩子講述《狼來了》、《匹諾曹》的故事,並不能減少他們說謊的幾率。培養誠實行為的關鍵在於傳遞積極的信息——強調誠實的好處,而不是欺騙的缺點。

承認錯誤是需要勇氣的,所以當孩子將你的口紅塗在牆上並承認的時候;當孩子偷偷多看了一集動畫片並承認的時候;當孩子偷偷吃了你並不允許吃的糖果並承認的時候,不要覺得這樣的坦白是理所當然的,不要讓這些坦白為你的“暴風驟雨”式批評拉開序幕。

請一定要先肯定他們的勇氣,對他們說一句:“我很高興你能和我講實話。”

·讓孩子看到你的誠實

似乎所有育兒的問題,最終都會回到這一點上。永遠記得,孩子是我們的歷史,我們是孩子的未來。

當我們為了逃票而教孩子站得矮一點時;當我們明明錯怪了孩子卻因為面子死扛著不承認時;當我們只是睡過頭卻在電話裡向上司解釋自己拉肚子時……我們其實是在一邊在撒謊,一邊告訴著孩子不要撒謊。

如果我們這麼做了,那當我們發現孩子在撒謊這件事上無師自通時,又怎會覺得訝異?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有時候,撒謊更像是一劑甜美的煙霧彈,將殘酷的真相包裹其中。

當坦白成為一種傷害,孩子便會選擇謊言。而當謊言也變成傷害,孩子便會選擇沉默。

所以,不要讓我們的“以暴制謊”,成為孩子心中那堵牆。

-END-

給三歲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標籤的人,你們到底懂不懂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