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祖母下葬?

吃貨小小站


因為是某些特殊事件的發生(先賣個關子),直到康熙去世,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以至於孝莊太后的靈柩在暫安奉殿停放了37年,而最終攻克這一難題的是繼位康熙的雍正,並且處理得非常符合中國人向來固有的處世風格。

首先地,還是來談下清王朝皇室陵寢的大致情況,這有助於對孝莊太后陵寢的最終安排會有著很好的理解。

清朝從清太宗皇太極建清開始,總計延續了二百七十五年,在這過程中,清廷建立過三處皇家陵園,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包含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園寢十座。

關外三陵是指葬有努爾哈赤祖輩的清永陵,安葬努爾哈赤的清福陵以及葬了皇太極的清昭陵,另外還有一座清東京陵,安葬的是努爾哈赤的胞弟及其他子孫,雖然不屬於關外三陵系列,但也是極其重要的。

清東陵在三大陵園中規模是最大的,建有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五座皇帝陵墓,清西陵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以及光緒帝的崇陵四座皇帝陵墓。從雍正帝開始,清朝各代皇帝間隔分葬在東、西兩大陵墓中。

介紹完了清朝陵墓,那就來看下孝莊太后去世前所下達的那道遺囑,即致使她的靈柩停放37年的那個源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因病去世,生前她曾特意囑咐過康熙帝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說,太宗皇帝皇太極的靈柩已經安葬很久了,我自覺得卑微不足以再次勞動他,所以並不合適一起合葬。如果在別的地方再次建立陵墓,就有點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了,也不是很合適,違背了合葬的意義。我還是較為眷戀你們父子(順治帝與康熙帝)的,也不想著遠葬,就在遵化清東陵這個地方,給我找個地方安葬了,我心裡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從孝莊太后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她是可以沒有什麼遺憾的,對於康熙帝來說,這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因為按照清朝早期的葬制,不管皇后死在皇帝前還是皇帝后,都是要跟皇帝合葬的,那麼孝莊太后應該是被安葬在葬有皇太極的清昭陵,然而如果按照孝莊太后的意思來,顯然就是要違背這個祖制的。

另外地,順治皇帝死在孝莊太后前,他的陵墓是當時清東陵的最高規制,如果真是將孝莊太后葬入,規格上並不好安排,太高了沒有先例,低了不合適,並且地,清王朝還沒有出現過為皇太后單獨建陵墓的例子。

康熙帝一向對孝莊太后很是孝順,之於孝莊太后的囑咐也是不敢輕易否決掉,之於祖宗法制也是不想輕易違背,最終只能是在東陵邊大紅門外東側修建了暫安奉殿。當時孝莊太后的靈柩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用土掩埋後封閉起了殿門。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太后的陵寢都沒有解決,一拖就是37年。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週年之際,雍正帝解決了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他的方法很簡單,就直接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將孝莊太后的靈柩葬入到地宮。

當時雍正帝給出的書面官方原因是,自從孝莊太后的靈柩安排在暫安奉殿後,給予清王朝帶來了國運,以致使清王朝從此蒸蒸日上,因而地,暫安奉殿對清王朝來說是一塊風水寶地,能夠帶來吉運,所以就直接建成為孝莊太后的陵寢。

這其實是一個十分討巧的做法,符合中國人慣有的“中庸”思維。

昭西陵位於遵化昌瑞山一帶,與清昭陵遙相呼應,取名為昭西陵,意為昭陵之西,更是有著納入清昭陵體系的覺悟,畢竟也是沒有葬在清東陵內,雖然算不上遵循祖制,與祖制有著不小的差距,但也不算是違背得很離譜。

從地域上來講,昭西陵還是屬於清東陵範圍之內的,那麼也就算是沒有違背孝莊太后的意願,把她葬在了兒子和孫子旁邊,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級別上來講,昭西陵是清王朝所有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皇后陵墓中也就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古建築中最尊貴、最高級的形式——廡殿頂的,昭西陵還是清代陵墓中唯一一座有內外兩道圍牆的陵寢

清代後世帝王每次謁陵,必然也是最先拜謁清東陵大東門外的昭西陵,這也突顯出了孝莊太后的輩分尊貴,既然是在清東陵之外,所謂的規制也就不用去苛求了,也不用在乎孝莊太后與順治皇帝陵寢規格的高低了。地理上來說,大紅門是清東陵的正門,昭西陵又在大紅門東側,對於謁陵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極大的便利。

看到了吧,中國人的學問就是用在這樣的“刀刃”上,“學以致用”的高境界發揮也就這樣。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說一部暴露年紀的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小時候看過這部電視劇,反正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這號人物,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昭聖(太)皇太后。潘迎紫細膩而又大膽的表演將這一位清初傳齊女性的善良、隱忍、識大體演繹的淋漓極致。既有兒女情長,又有家國天下。為了家族利益,為了孩子未來,她多次作出艱難的選擇,成就了順治、康熙兩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卻給自己的最愛的孫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個大難題。昭聖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據大清祖制,昭聖太皇太后逝世後,應該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極一同葬在瀋陽的清昭陵,但是她卻再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道遺旨: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一段簡單的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為我再去打擾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為我單獨修建皇陵,必定勞民傷財,更不合適。我很懷念你們父子二人(順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們父子的陵墓吧。

位於瀋陽的清昭陵

這一下把康熙難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聖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遺旨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遺旨,葬在清東陵,和父親順治皇帝葬在一起,那麼清東陵中順治皇帝的陵寢已經是最高的的規制了,作為順治的母親,陵寢規模比兒子差也說不過去,而且也沒有單獨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為難的康熙,只好在清東陵修建了一處臨時建築——暫安奉殿,用於安置昭聖太皇太后的靈柩,期待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是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還是安放在暫安奉殿內,這一難題也交給了隨後即位的雍正。

暫安奉殿

雍正即位後,不僅要為安排的父親康熙皇帝的後事,還要安排曾祖母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問題。此時,康熙已經選址景陵,如果曾祖母還沒下葬,就將父親康熙帝下葬,於情於理都說不錯過去。彼時,眾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難處,就上書雍正,建議將暫安奉殿建成陵寢,在清東陵大紅門之外,建造昭西陵。

這一建,首先符合了昭聖太皇太后的遺旨,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兒子孫子陵墓旁邊。其次昭西陵不在清東陵之內,自然在規制上就沒有那麼多限制了,不用考慮怎麼協調昭聖太皇太后和順治帝的陵寢規模的問題。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與盛京的昭陵遙相呼應。

建於清東陵大紅門之外的昭西陵,成了歷代祭祀清東陵帝王最先拜謁的地方,這一位置的安排,也無形中突出了昭聖太皇太后是清朝入關後,輩分最高的以為。

請大家關注愛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轉博物館,分享文博知識。


公子想


說起孝莊太后,大概無人不知。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她是公認的明清之際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也是古代皇族女性中極富人格魅力的一位傳奇女子。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結束了她輝煌而操勞的一生,駕鶴西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孝莊並沒有與他的丈夫皇太極合葬於關外昭陵,而是一直在宮中停放著靈柩,而且這一放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這一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曾一度引發了多方揣測,更被稱為“清初疑案”之一。


這背後究竟有些什麼隱情呢?且聽有書君細細道來:


一、難以割捨的祖孫情。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都會對康熙皇帝和他祖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很有印象。


康熙帝幼年即位,全憑老祖母為他殫精竭慮,籠絡朝臣,排除異己,一步一步,用心血將他培育成一個傑出的帝王,幫助他建立起清王朝第一個黃金時代。連康熙帝自己都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與孝莊太后的確是祖孫情深。有一年春天,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捎書信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裝封好,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


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莊太后病危,康熙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晚年的孝莊太后對這個孫兒不僅傾注了全部的慈愛,更為孫兒的皇朝政權嘔心瀝血,盡全力扶持。


因此,孝莊崩逝之後,康熙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據說康熙違反常規執意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後因朝臣反對,又改戴孝兩年。


康熙不願意將老祖母過早下葬,於是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其後,在他在位期間,康熙幾乎每年都去遵化祭拜祖母。因此清朝皇室對此事的解釋一直就是康熙與祖母感情太過篤深,不忍下葬。


但是,在中國的喪葬禮節中,“入土為安”是個特別被強調的重要環節。康熙三十多年不葬祖母,顯然僅憑感情篤深這一點是說不過去的。那麼純孝之外,康熙還有什麼迫不得已,無法示人的隱情呢?


二、老祖母的遺囑給康熙帝留下了難題。


史書記載,孝莊太后在臨終時,曾給康熙皇帝留下了遺囑:由於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著順治與康熙父子,所以應當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這個囑託成了康熙年間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因為她留下話了,不要將她跟皇太極合葬,只能將她葬在順治帝孝陵附近。孝順的康熙自然不願意忤逆祖母的遺願。



那麼問題來了,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陵寢,如果將孝莊太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因此在無陵可葬的情況下,康熙帝只好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用以暫時放置孝莊太后的靈柩,也算是權宜之計吧。


話說到這兒,想必很多人會疑惑,孝莊太后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遺囑,不願意跟丈夫皇太極合葬呢?


三、康熙太瞭解祖母心中的隱痛。


這第三個原因,關乎孝莊太后一生唯一的一個汙點。那就是史學界爭議很大的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傳言。


關於這段公案,民間一直多有流傳,雖然並沒有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證,但孝莊和多爾袞曾經相戀卻是事實。


孝莊太后生於萬曆41年,據說她最初入宮去投靠她姑姑——皇后哲哲時,還是個13歲的孩子。本沒有打算要成為太宗的妃子,只是想等到年齡合適時再擇偶婚配。


而多爾袞生於萬曆40年,當時由於政治利益鬥爭失去了母親,年幼的多爾袞和弟弟多鐸就由太宗撫養。



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且年歲相當,滋生情愫是極為正常的事。


然而帝王家的愛情之花,從來只盛開在清宮劇裡。孝莊太后最終還是遵從公主們和親的共同宿命,作為一顆政治聯姻的棋子嫁入了皇宮,跟她的姑姑哲哲,姐姐海蘭珠一起侍奉同一個丈夫皇太極。


孝莊先後為皇太極生下了三位公主一位皇子。皇太極駕崩時,孝莊皇后6歲的兒子福臨被擁立為新皇。此時,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勢力已是今非昔比,說他是皇權的實際操控者也不為過。


然而在眾多皇子中福臨中選,手握兵權,黨羽密佈的多爾袞竟欣然支持,這不能不讓人想到關於孝莊和多爾袞的民間傳言。不僅如此,在現存的清宮檔案裡,還出現了對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稱呼。什麼樣的關係,可以讓小皇帝福臨稱呼為“皇父”呢?


多爾袞從沒入關時就覬覦皇位,到此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孝莊。


孝莊太后為了保存兒子和皇位,這其間費了多少苦心,綢繆委屈,調護化解,箇中款曲也許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


根據這些細節判斷,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雖然無實據可考,但其為了保存兒子的皇位失身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孝莊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極大可能是認為自己白壁有玷之身無法與太宗同穴。

康熙皇帝完全瞭解祖母當年屈身以保全太宗一生奮鬥而來的天下這份苦心,所以孝養無微不至。


孝莊去世之時,尊重她個人意願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又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別葬他處,所以才會出現孝莊棺槨在宮中停37年無法下葬的局面。


綜上所述,孝莊太后去世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這件事雖然乍一聽有悖於常理,但細究其背景因素,卻讓我們剝洋蔥般看到了令人唏噓感嘆的歷史真相。


即使白壁有瑕,孝莊太后在歷史上堪稱後宮楷模的正面形象也絲毫不受影響。她在清朝剛入關內憂外患的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保護培養了歷史明君。她的賢德無私和高貴大氣,今天依然令後世人敬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孝莊太后死後之所以遲遲未能下葬,其實也怪不得康熙帝不願將他的皇祖母下葬,畢竟康熙帝對他的祖母的感情還是很好的,主要還是因為孝莊太后的臨終遺願著實是難倒了康熙,使得他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就此耽擱的下來,那麼究竟是什麼難題竟然把康熙大帝都給難倒了呢?

孝莊太后劇照

原來呀,孝莊太后臨終的時候對康熙說過,希望自己死後不要與皇太極合葬,因為皇太極下葬已經太久了,怕會打擾他的安寧,還是希望能與自己的兒孫們葬在一起,想葬在東陵順治帝的旁邊。就是這個遺願難倒了康熙,一來與祖制不符,畢竟按照清朝的祖制無論皇后死在皇帝之前還是之後都是要與皇帝合葬的。如果遵從孝莊的心願,那麼必然要違背這個祖制的。二來,東陵的順治帝的下葬規則已經是最高的了,而孝莊作為順治帝的母親,如果就此下葬規格上就說不過去了,沒辦法安排,而且清朝之前還沒有過為皇太后單獨建陵墓的前例。所以陷於對祖制的遵從和對祖母遺命的遵從,使得康熙帝一直以來也沒有想到什麼好的法子解決此事,所以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這事還是後來的雍正解決的,直接把停放孝莊的地方改建昭西陵,弄了個討巧的說法,一來沒有把孝莊直接葬入東陵,沒有違背祖制,二來地形上昭西陵還是屬於東陵的範圍之內,也算完成了孝莊的遺願。


歷史微探索


孝莊太后的去世,給她的愛孫留下了一個大難題:如何安葬自己的祖母?直到最後康熙帝去世,他也沒有給出答案,只好把這個難題留給了他的兒子---雍正。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公元1625年嫁給皇太極為側福晉,時年13歲。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公元1638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其子福臨即位。公元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拋開野史不談。

康熙帝生母佟佳氏名聲不顯,父親順治帝也獨寵董鄂妃,康熙帝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孩提時代完全是祖母在撫養和輔佐他。

等於是康熙童年時代家庭的關愛大部分來自於自己的祖母,所以對於祖母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康熙是孝莊皇太后輔佐的第二位皇帝,她一直以帝王的標準嚴格訓練康熙。

公元1688年,一直關愛、疼愛自己的祖母去世,時年34歲的康熙為如何處理祖母的安葬犯起了愁。

孝莊去世時,其丈夫皇太極已經去世45年,而且埋在了關外的瀋陽--後世稱之為清昭陵。

清朝的婚姻,說實話比較混亂,皇太極先後娶了孝莊太后的姑姑和姐姐:姑姑即孝端文皇后哲哲,姐姐是關雎宮宸妃海蘭珠,一家兩代三女同侍一夫,擱現代難以想象。而且皇太極生前比較寵幸海蘭珠。

(影視劇中皇太極和海蘭珠形象)

孝莊去世後,其本人留下遺囑: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按照清朝陵寢制度規定,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要等皇帝駕崩與之合葬,而死在皇帝之後,則要在皇帝陵帝旁另建皇后陵。

祖制難違,祖命難背。

康熙遵從疼愛自己的祖母遺囑,沒有將祖母葬在關外,而是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順治帝首先葬入)為祖母修建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但未建地宮。

終康熙一朝,都沒有徹底解決孝莊太后的安葬問題,所以孝莊的棺槨一直停在暫安奉殿的寶座。

其子雍正繼位後,公元1725年,雍正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棺槨停留地頗吉,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開始動工建陵,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終於將孝莊太后的棺槨入土為安。


古今眾談


孝莊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的母親。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75歲,死後獨自葬在一處,名為昭西陵,與他的丈夫皇太極的昭陵遙想對應。



康熙與祖母的關係非常好,每次出行,如果帶著孝莊,則必攙扶。如果不帶,則必每日書信報平安。等到孝莊快要死的時候,孝莊對孫子說:太宗文皇帝的梓宮安奉已經許久了,不適合再去打擾他了,我心中還掛念著你的父親和你,不想去太遠的地方,找個地方埋了就可以了,別勞民傷財。



由此康熙帝在祖母去世後,在東陵的邊上修建了一處奉安殿,讓祖母的棺槨就放在了奉安殿中。從二十七年到六十一年,康熙帝總共去了二十六次奉安殿,祭拜祖母。可謂孝子賢孫。然而直到康熙去世也沒有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一 不能違背孝莊的意願。 二 更不能破壞整個陵寢的風水。三 康熙捨不得祖母入葬。



直到雍正三年,皇太極與孝莊成婚100年,這個孝莊的陵寢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雍正帝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運昌盛,聖祖在位時間長為,子孫繁盛為由,認為這個暫安奉殿比較吉利。於是就將此處改為昭西陵,並於這一年的二月開始動工,修建陵寢。既滿足了孝莊的遺願,有沒有破壞風水。


別人叫的大師


孝莊太后在清朝也算是個傳奇女子,一生經歷三朝,輔佐了兩位君王,她的一生,有人罵她也有人誇她,經歷了輝煌,同時也是飽受爭議,孝莊太后是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她一開始嫁給皇太極說白了就是政治聯姻,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她活著的時候為了清朝付出了一切,甚至為了鞏固順治的帝位,下嫁多爾袞。

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歲的孝莊去世,在她去世之後給康熙留下了遺言,簡單的說這份遺言就是在表達自己不想和皇太極合葬,因為皇太極早就死了,如果這個時候要合葬,又要破壞皇太極的陵墓,假如說在皇太極旁邊重新修陵墓,那又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如將自己葬在河北遵化的皇陵就可以,那裡有她掛念的福臨。

這可就令康熙很頭疼,因為按照封建禮數來說這樣葬不妥當,可是將其葬入皇太極陵似乎也不大合適,因為就連孝莊自己都知道,自己無顏在葬入皇太極陵,所以遺言才會說不合葬並且不願意葬在皇太極旁邊。

中國歷史上,皇家還沒有說將母親和兒子葬在一起的,所以孝莊的這個遺言不能實現,從禮儀上來說這都是不行的,正常禮數都是夫妻合葬,但是單獨修一座陵墓規模便難以把握,建的太大了不合適,太小了更不合適,所以康熙就暫時將孝莊太后先暫時安置下來。哪知道這一安置就是整整三十七年,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康熙才不想讓其下葬。

康熙死了之後,這個問題又落到了雍正的頭上,按照禮數來說,必須先安葬孝莊才能讓康熙入土為安,所以雍正直接將孝莊停屍的暫安奉殿改造成了陵寢,名為昭西陵,這也是清朝皇后陵裡級別最高的陵寢,而且也在清東陵旁邊,等於是滿足了孝莊的遺願。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孝莊太后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時年75歲。孝莊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去世後本應該與皇太極合葬。


但是孝莊太后給皇孫康熙帝留下遺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就給孝順的康熙帝出了一個難題。要是按照祖制,將孝莊太后葬於盛京的昭陵,與其夫皇太極合葬,就違背了祖母孝莊的遺囑。要是遵照祖母的遺囑辦理,葬於河北遵化,又違背了祖制。康熙帝沒有想到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於是就在孝陵附近建造了一個暫安奉殿,將祖母的的梓宮暫時安奉在那裡。這個暫安奉殿是用孝莊生前喜愛的寢宮原樣拆遷到孝陵附近的,這也體現了康熙的一片孝心。然而這一“暫安”竟然一放就是37年,康熙帝在世期間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雍正帝登基後,認為孝莊去世後梓宮安放在暫安奉殿,國泰民安,說明暫安奉殿是一塊奉安靈柩的聖地,於是決定在此為孝莊太后建造陵墓,並命名為“昭西陵”,與皇太極的昭陵遙相呼應,圓滿地落實了孝莊的遺囑。

大家好,我是“攪史棍”,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茶後史話”,與您一起探索有趣的歷史細節。


茶後書話


清初三大疑案,每一個都是未解之謎。其中孝莊皇太后宮中停靈37年不下葬是迷中謎,到現在也無人能給一個合理的解釋。君箋雅當然也不能。但如果從人性的角度考慮一下康熙的難度,可以分析一二。

第一,孝莊皇太后有不能下葬的理由。

孝莊皇太后死前有旨不回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要永守皇子順治和皇孫康熙。對於老祖母的旨意,康熙不敢不從,卻又左右為難。

首先,孝莊皇太后奮鬥一生,經歷了波譎雲詭的清初五十年的艱難歲月。這個蒙古女人一肩挑起大清江山,是順治和康熙兩任皇帝心中的定海神針,孝莊在,則江山永固。這是父子兩代皇帝心中從小堅定的信念!所以孝莊臨死之前的旨意不可不聽。

但事實是順治的孝陵因為早已安置,也沒有孝莊皇太后的位置。這就給康熙皇帝出了一個難題。將老祖母葬在哪裡?他還春秋鼎盛,決定不下來後世,自然不能草率下葬祖母。


第二,太后下嫁迷中謎。

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的緋聞到現在也都津津樂道。就算孝莊活的時候依然很有市場,這讓孝莊皇太后無論如何都有汙點,這事本來死不承認也沒辦法。但康熙皇帝這一耽擱就讓原本撲朔迷離的事更迷霧重重。

從小一塊長大的孝莊和多爾袞到底有沒有情?順治繼位的時候孝莊有沒有口頭嫁給多爾袞?這事已經被歷史掩蓋,再也沒有答案。可是,如果這事是真的,康熙皇帝不下葬孝莊皇太后也就有了註解。康熙也為難到底葬在哪裡?無奈之下拆了太后寢宮在昌瑞山修了個暫安奉店停棺孝莊皇太后。


第三,康熙皇帝甩包袱。

康熙皇帝晚年是有問題的。他放任皇子們各種鬧騰,不確定皇位繼承人,就更沒意思決定老祖母的安葬難題了。直到康熙皇帝死,他也沒確定到底將祖母葬在哪裡。

被老爹和兄弟們折騰掉半條命的雍正上位了,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太祖母的安葬問題。這事不好解決卻必須解決。對於雍正皇帝來說,他是久經考驗的政治老手。對老爹來說是難題,因為既有當年錯綜複雜的形式,也有難以割捨的祖孫情,對於雍正卻不是問題。這重孫子大手一揮,國家從老太后停靈之後蒸蒸日上,先皇又選了自己這個明君,全賴老太后保佑,表明老太后停靈之地是寶地啊!就在這挖坑建陵吧!

為難了三十多年的康熙皇帝的心思雍正皇帝揣摩的透透的。老爹不好意思乾的事,兒子替你幹了。不過我相信雍正也會在心中嘟囔一句:你個老油條!

無論如何,孝莊皇太后終於下葬了。也算入土為安了。只留下這個謎一般的三十七年不下葬,留給我們這些後人瞎猜!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君箋雅侃紅樓


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孝莊走完了她這一生,享年75歲。


按照當時清朝早期喪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先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根據清史稿記載,孝莊在其生前囑咐康熙說:“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她的陵墓建在了東陵風水牆之外,緊挨在順治陵墓旁,未合葬於盛京太宗昭陵,而是在清東陵大紅門東側建暫安奉殿,靈柩在“暫安奉殿”停靈37年。

直到雍正繼位後,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皇考歷數綿長,子孫蕃衍,且海宇昇平,兆人康阜”,並說到《禮記》“古合葬之禮,原無定製,神靈所通,不間遠近。因時制宜,惟義所在”,徹底打消了合葬昭陵的念頭,既定將暫安奉殿建為陵寢,命名為昭西陵,正式將孝莊葬入地宮,以定萬年之兆。

後世關於她為何沒有葬入盛京昭陵,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當年“太后下嫁”多爾袞,愧對太宗,有的說是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

究竟事實的真相如何,都已隨著孝莊的離世,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有個詞叫“心口不一”雖然根據《清史稿》和一些正史記載,孝莊臨終前是說了太宗安奉久那樣一番話,所以囑咐不必再為其輕動,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孝莊在說這一番話的時候,她心裡究竟真實的想法如何,除了她自己,又有誰知道呢?

回望她這一生,那榮耀尊貴的身份與並存的責任,何嘗曾不是一種束縛與枷鎖,當生命走到盡頭,也不用再有重重的顧慮與掙扎。

女人一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中年喪夫,晚年喪子,孝莊無一倖免。

對於丈夫,我想她是無愧於心的了,當初皇太極一心想完成父輩進軍中原的遺願,在孝莊順利扶持兒子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44九月,清廷自盛京遷都北京,順治成為了清軍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完成了皇太極生前沒完成的事情。


兒子死後,又培養輔助了孫兒登基,在康熙在親理朝政剷除“鰲拜”、平定“三藩”,清除朝廷內部和地方的隱患期間,少不得孝莊的從中協助與指點。

她這一生對的起大清,對的起丈夫,唯一愧對的就是自己兒子吧!

順治一生的婚姻悲劇,孝莊算是有大部分的責任,身在皇家多得是身不由己的事情,在母親身份的面前,她首先是大清國母,首要考慮的是大清根基。在順治心裡,他對孝莊有愛更有怨,她強加的婚姻,和對自己愛情的干涉,存在母子倆之間矛盾與隔閡,也隨著順治的早逝,一生都未化解。

當初因為多爾袞的干涉,在順治年幼時,母子就:“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順治生前時,孝莊陪伴他的機會本就不多,所以就我個人一點自我觀點,我認為比起與皇太極合葬,她更傾向於葬於離兒子最近的地方。況且孝莊一生生活簡樸,不事奢華,如果千里迢迢抬回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耗費的人力和物力都難以計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