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6個月流利掌握一門零基礎外語?

芝士就是力量


其他答主提供了一些6個月快速掌握外語的技巧。我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補充說明:成年人應該如何科學地學習第二語言。


在學習語言這件事上,許多人都抱有某種偏見,那就是“成年人已經錯過了學語言的黃金時期了”。這種偏見常常成為我們學習前,或遇到挫折時用來寬慰或是打擊自己的話。


誠然,一些學者認為,童年中有一段“關鍵時期”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長大後我們就很難把外語說得像當地人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最近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學習能力只是稍有下降,而非直線下降——這中間的差距被誇大了。如果我們覺得學生時代學習效率更高,那可能是因為成年後承擔了其他工作或生活壓力,需要分心的事物太多,不能專注於學語言。


但我們要有信心,因為成年人本質上是有能力掌握好外語的。


下面我們具體給一些小建議:


1. 給自己強烈的學習動機

一個強烈的學習動機有助於我們學習語言。比如,對於環球旅行的“多語言者” 來說,學習外語對他們來說關乎生存,因為這決定了他們能否在一個地方順利旅行。而另一些人學習語言,是看中了多語言帶來的直接回報——交更多朋友,取得更多聯繫,甚至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障礙。


所以說,題主可以給自己一個緊急的、現實層面的學習動機。比如想象兩週後要用外語做提案了,或者想象在陌生國家與人溝通不順暢的窘境;題主也可以想象學語言所帶來的豐厚回報,比如可以交更多朋友(認識更多異性),瞭解更多的文化等等。這些具體的情形通常比“過兩天要考試了”或“為了以後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更能夠激發動力。


2. 增強對“不確定”的承受能力:用口語對話

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經常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面對不認識的詞句,含糊不清的語義,我們很有可能產生挫敗和牴觸的情緒。我們可能因為一個單詞不認識,就不願意往下理解整句話的意思。


但實際上,單個模糊的意思對於整個語言的學習和理解中,並沒有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克服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我們就更有可能在語言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克服這種恐懼的一個有效方法是:進行外語對話。在和他人對話時,即使我們不理解對方說的每一個單詞,我們都必須繼續對話。我們不可能半途讓對方停下,要求查字典;你只能忽略那些詞,盡力根據上下文來猜測。而奇怪的是,當你不再極力搞清楚每個詞的意思時,你就能學到更多。


“不確定性”是學習語言中普遍會碰到的問題。只有不斷地經歷這種情境,讓自己習慣了面對不確定性,才能提高我們的語言能力。


3. 學好外語也需要“演技”

模仿母語者說話,是幫助我們學習新語言的好方法。其中一種有效方式是演戲式模仿。 作為一名資深演員,哈里斯證明了這個方法切實有效,他認為“學語言和演戲一樣,最開始演的時候誇張一點,得到導演的認可,然後就可以平實一點。”他在說外語時連單詞拼寫也不考慮,只聽和複述,同時觀察面部表情——因為它們對發音起著關鍵的作用。比如,想要讓聲音更有法國情調,說話時可以微微撅起嘴唇。


相比於覺得“我是一個外國人,不可能和母語者說的一樣好”,你假裝自己就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可能會讓你外語說得更好。所以通過模仿,改變自己的神態、肢體語言、甚至人格特質(例如說法語時顯得更加浪漫,說意大利語顯得更加熱情),我們更有可能掌握一門外語。


4. 重複:放著外語背景音

最後還有一個小建議。因為學語言和運動很類似,都需要不斷的重複加強記憶,所以多語言工作者建議,“即使很忙很累,不能認真學習,僅僅練習一段對話或者聽一首外文歌也會有所幫助。”


此外,不斷的背景重複會營造一個語言環境,這也有助於增強我們模仿的能力。儘管不用過度苛求自己,學外語還是需要經常性、短時間地練習——也許就15分鐘一次,一天四次。


希望這些建議能能給你的外語學習對你提供一點幫助,以上。


如果你也有外語學習的好方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分享!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知我心理學》的關注,我們將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知識大禮包『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關注並私信我們領取。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作為一個在英語培訓行業已有兩年工作經驗的內行人,說句這樣的話,希望不要招惹閒話才好:凡人還是放棄這個念頭吧。

速成是不可能的,但是快速入門可以。

至少可以做到能聽懂無字幕的一些英文視頻, 能用簡單的句型句式來表達自己, 能看懂一些初級到中級的英文材料。

六個月流利掌握一門零基礎外語,這口號是喊的很響亮,可是,真正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要有多強大的教育做背景,才能做到呢?

就一般人來說,學英語畢竟不是飯碗,拿不出啥也不幹光學英語的這半年時間,也沒有語言學專家、教授來指點迷津。

所以,思考這個問題根本不現實 。

應該怎麼去著手呢?據我個人自學經驗以及結合英語學習的幾個經典理論來講,要注意以下幾點:

001 拿出長期、持續、高頻作戰的準備

都說了這條路沒有捷徑。

唯有持續努力,就算是六個月的突擊學習讓你的英語看起來人模人樣,你要是驟然停止,企圖利用這幾個月的努力,來吃一輩子的老本,那是不現實的。

還不如提前做好長期仗的準備,細水長流的學

002 不注重大量i+1聽力輸入,那一切學英語都是耍流氓

一般來說我判斷一個人英語好不好,或者有沒有潛力去學好,我首先去看的就是他對聽力練習的態度以及行動力。

我認識的所有英語牛逼的人,沒有一個不堅持平日裡練聽力的。

個個都告訴我,每天會抽出時間來聽自己稍微有些聽不懂的外語節目。

特別推薦:可可英語APP(切勿貪多)選擇1-2個自己喜歡且能聽懂一半兒以上的頻道,堅持三個月以上

003 口語練習,不開口是練不了的

大部分人在學校期間都沒有學過系統的音標

導致在說英語的時候,總是會卡殼。

而學音標,本身又不需要多久,只要短短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就能搞定 。

把基礎打好,英語說起來才好流利自然。

推薦:賴世雄美語音標第一冊

學完以後,把網易公開課下載到手機上,每天跟讀1-2個視頻,直到讀熟為止。

再利用英語角,或一對一的外教課來活學活用

六個月也能有不菲的成績單啦!

希望可以幫到更多的人哦!

如果你還有什麼其他問題,歡迎留言討論,我是Mindy, 每天分享英語學習資訊,更多精彩,等你來發現吶!


Mindy與橋上彩虹


首先顧哥要問:何謂“流利掌握”?定義說不清楚,扯多少教學理論、學習經驗都是白搭!

姑且不論這個說法存在的語病,如果按照個人的經驗和對漢語詞語概念的理解,“流利掌握”該是指使用某種外語說話流暢自然,表達準確。擁有相當詞彙量,可以自如地閱讀和書寫。顧哥算是學過英文並使用英文有三十年之久,一個從來沒接觸英語的人要在六個月內“流利掌握”(指達到前面所述的標準)英語,以為是不可能的,除非此人天賦異稟,有過目不忘之能等。

作為從沒有學過某門外語的人,先不說什麼天天浸泡、狂記詞彙之類的技巧,字母表該怎麼念並背下來是不是要學一陣?如果不學字母,就一個一個硬記單詞發音和詞義,那麼每天能背多少?詞組、語法、句型……呢?語言的學習不是隻有單詞。不張嘴、不用耳朵,光閱讀,6個月認識、看懂一大堆詞彙不是問題,但這不屬於掌握一門外語。

若把某人扔到英國或者美國,和老外們混6個月後,只要他肯用心並花時間和精力,那麼就日常生活內容熟練溝通肯定沒問題,要是能發展一個當地外國男朋友或女朋友,聽說的水平還可以更高,但熟練溝通不等於“流利掌握”,寫和讀就未必了,很多沒有受過一定教育的母語使用者都達不到“流利掌握”的標準呢!

看到有人舉某外國專家說法,說6個月掌握一門零基礎外語沒問題。以顧哥和幾大洲友人打交道的經驗,若母語與所學外語同屬一個語系,比如意大利人學西班牙語,那肯定沒問題。若是分屬不同語系,比如讓那位專家來學中文,他若敢說6個月可以流利掌握,相信絕大多數國人都會認為他在吹牛或者胡扯!


顧哥玩武俠


很多人可能認為很難,可是我有一位同學智商平平,她做到了六個月掌握一門零基礎外語,現在想想,她無非是做到了以下幾點(我會在文中分享同學教給我的記單詞又快又牢的方法):


一、認真

我讀書時的專業是國際貿易,在大二的時候,我們會開二外,法語,因為只開一學期,也就剛好六個月,所以很多同學和我一樣沒有把學這門外語當回事,但我這位同學非常認真的跟著老師的節奏學,還在校外報了輔導班。


每天她都在自言自語的聽說寫法語,而我們沒有把這二外放在心上的人壓根都聽不懂她說的是啥,現在想起來的唯一一句是早上好(發音:甭如何)。

二、有目標

光認真還不行,因為很多人都是階段性放棄,我這同學不一樣,她在大二的時候就已經想好要去非洲工作了,也是從她那裡我知道原來很多非洲人講法語。

她去非洲工作的理由很奇葩,她喜歡動物,非洲動物多,邏輯上講應該是她喜歡動物—去非洲—學法語。為了這個目標,她克服了最困難的階段。

三、有計劃

學習能力除了認真還需要計劃性,她每天都要求自己讀多少單詞,聽幾盤磁帶,達到哪種效果。


她還分享了一種背單詞的好方法,晚上睡前背,早起再背一次,據說記憶最多最快。

總之,想好學習一定要有個明確的目標,然後認真的做學習計劃,執行學習計劃,我這位同學真的是智商平平,她都能做到,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不會做計劃可以關注我,我曾給400多人做過學習計劃,有疑問請留言。


秘語相傳


TEDx演講中,確實有個人提到過6個月掌握一門外語,而且標題就是這個《如何6個月流利掌握一門零基礎外語》。

演講者叫Chris Lonsdale(中文名字“龍飛虎”),他在1981年來到中國,那個年代,全世界普遍認為漢語是最難學的,沒個10年學不會。而“龍飛虎”就是用了6個月學會了漢語。

這得益於他從小就醉心於研究怎麼“提高學習效率”,希望自己能學的更快,總是覺得學校的進度耽誤了自己。哈哈,好吧,估計很多小時候聰明的朋友們都是這樣想的吧。

後來“龍飛虎”對“心理學”產生了極大興趣,這一研究就是數十年。

而且把心理學研究很好的應用在了外語學習上,當代享譽世界的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博士」曾說:“Chris的研究非常有價值,為學習第二外語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也十分敬佩龍飛虎先生的貢獻,心理學絕對是學習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語言學專家提出了很多學習外語的完美方法,但「完美」恰恰成了這些方法的致命傷!

他們經常忽視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比如推薦一個高中生聽《萬物簡史》《Gone with the wind》這種頂級名著,並要求學生聽不懂時別浮躁認真聽。這種做法確實有科學依據,而且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外語水平提高的速度絕對是光速級。

但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本來中國人接受了10幾年傳統英語教育,已經形成了外語很難學的定式思維。你上來就給他們整這麼高難度的,基本等於讓學生“從入門到放棄”。

我自己就是這樣,看了語言學家們前沿的理論,熱血澎湃+急功近利,拿著《萬物簡史》開始聽。第一次沒到20天就放棄去聽簡單的,後來又撿起來,有放棄去聽哈利波特。再後來又撿起來又放棄,然後決定再也不這麼折磨自己了。

外語學習是個長期過程(但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長哦,2-3年就差不多了),堅持有時候比方法更重要,如何讓自己高興快樂的堅持,起碼不厭煩的堅持,是極其重要的問題。

而“龍飛虎”先生巧妙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我把他的完整版視頻鏈接放在文章最後,而本文只挑演講中一些重點內容「結合我自身經歷」簡單說說。

演講分成三部分:外語學習的誤區、5個學習原則、7個行動指南。


外語學習的最大誤區

1.認為語言天賦非常重要

語言天賦重要嗎?這要看你想達到什麼水平。

就我們目前想達到的外語水平,還遠遠用不上語言天賦

這就和高考似的,標準化考試還輪不到拼天賦的地步,拼的都是正確的方法、情商。

語言學習更是如此,見過很多正常人不聰明、記性不好,但很少見哪個正常人不會說話吧?

真正拼語言天賦的領域和普通人都沒啥關係,比如文學、說唱hiphop。

“龍飛虎”舉了“佐伊”的例子,這個人學第一門外語時到處被人嘲笑並說她毫無天賦,而她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後,學會了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等各種語言,每種都是6個月。

2.認為只有去國外才能學好外語

不知道你聽沒聽過這個段子:“去美國三年,回國的時候,英語沒學會,倒是學了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因為天天去唐人街。”

百度“出國才知道的十大秘密”,你會驚奇的發現下面這個:

哈哈,我第一次看這個笑死了。那時候才明白,為啥留學回來的同學,你讓他說兩句外語,他經常各種理由推脫。

其實到不怪這些留學生,“龍飛虎”在演講中也提到,好多在國外待了幾十年的中國人壓根就不講英語的。

當然,國外環境對學英語肯定有幫助,不過遠遠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大。

而且也不是非要去國外才能學好外語,我見過一些人就是在國內靠自創英語環境學的賊6。

互聯網這麼發達,網上的材料不計其數,隨隨便便就能創造一個國外環境。

【*注】還有很多其他誤區,篇幅有限,我在另外一篇答案怎樣從一個英語渣變成英語控的最後詳細提到了這些誤區,詳情請見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93079315452133639/


基本原則

1.可理解性輸入i+1

當你理解一種語言的一些信息後,你就會不知不覺學會它。

“可理解性輸入i+1”(你的水平是i,比這高一點就是+1)早就被大量案例證實過,「語言學家」「克拉申博士」是這個領域的先驅。

他通過大量實驗證明通過“可理解性輸入”的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的成績遠遠高於“語法翻譯法”的學生。

「篇幅有限,我在另外一篇答案怎樣從一個英語渣變成英語控裡詳細提到如何應用這個原則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93079315452133639/」

2.學習語言不是學知識,而是生理訓練

確實,你需要的不是英語老師,而是英語教練。

他們應該像訓練運動員一樣去訓練你的英語能力。

學英語就像學游泳,你不可能靠一堆學習一堆理論,然後不下水遊就能學好。

而你卻可以一點理論都不懂,但按教練說的做,遊著遊著就會了。

語言不是數理化,它更多的是一種條件反射,而非邏輯分析。

3.興趣和心態至關重要

語言學著名的「情感過濾」假設就是這個意思,你需要在放鬆、開心的環境下自然而然的學會一門語言。語言不是科學,是藝術。

你學數理化可能沒法自然而然的學會,但語言絕不是這樣。

人與生俱來就有強大的語言天賦,可以靠「潛意識」自動學會,前提是你要在放鬆、愉快的條件下進行。

想想嬰兒學語言,他們並沒有煩躁的情緒,聽不懂就聽不懂,聽懂一點覺得很有趣。

成年人急功近利經常做不到這一點,所以要像嬰兒學習。

別要求自己每個字都得聽懂,要接受自己能聽懂一些的同時又聽不懂一些,並專注在能聽懂的那部分。

記得我之前提到自己學習《萬物簡史》的例子嗎?記住,學英語,沒有什麼教材是必須學的,沒有什麼名著是必須看的。只要你覺得學的爽,學的來勁就好。


基於五大原則衍生出的個行動指南

1.大量聽,泡腦子

別管自己聽不聽得懂,泡在大量的聽力材料中。

你在感受它的語音語調和節奏,斷句規律等等。

1998年,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就發表過一篇論文:“8個月大的嬰兒具有給陌生語言斷句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伴隨我們一生。

它的學術名稱叫「語音刻膜」,想想嬰兒剛開始學外語的時候,他們能聽懂你說的話嗎?完全聽不懂,但是大腦會自動接受這些聲音然後在「語言區」把這些語音進行「刻膜」。熟悉這些語音的節奏、語調、規律等等,然後才是花幾十年的時間慢慢明白語義。

2.場景化

想想你聽到漢語“救護車”的時候,腦海中是怎麼反應的?

一幅生動的救護車畫面對嗎:一臺白色帶著紅色警報燈的車,著急的行駛著。

沒錯,就是這樣。

而我們聽到英語“救護車”時,是怎麼反應的?

先翻譯成漢語。這就是語法翻譯法的危害,聽到一個東西在腦海中繞一圈,現實對話哪有時間給你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說自己聽聽力跟不上速度。

還有的老師,把一個單詞拆成好幾塊,然後聯想。反正你聽到這個單詞,先想的是大卸八塊,繞了好幾個彎,這樣的方法能用在日常交流嗎?

真正正確的做法就是“場景化”,聽到“火”腦海中直接反應火的畫面,而不是翻譯。

這就是所謂的英語思維。

其實這個演講一共有5個原則7個行動指南,我之所以挑這幾個,是覺得其他點都沒啥大用。

從我實踐的角度來看,能記住這幾個並踐行,就很好了。

最後說說

我用二語習得的成果

2年前,我是一個英語六級都考不過的渣;聽力全靠蒙,閱讀錯的不知道為啥錯,對也不知道為啥對?

1年前,我去中科院參加考研複試,我的英語成績是所有人中最高的。

但!!!我卻不敢用英文自我介紹,口語真是渣的一比;

後來,對「英語」舊情復燃的我,偶遇了「語言學家 克拉申博士」以近代「腦神經科學」為基礎的「二語習得理論」, 它強烈抨擊了“傳統英語教學法”——「語法翻譯法」。並說:“一個成年人學習一門外語,達到母語者90%的程度,僅僅需要2-3年!”我彷彿發現了新大陸,開始瘋狂地沉浸其中,自我實踐。

4個月後,我從一個面試都不敢用英語自我介紹的渣,到能和英國人促膝長談無壓力,甚至還和各國留學生介紹了中國的“道家文化”;

去年年底去51talk面試,還被人邀請去創業做英語產品;

今年年初給外教當了4天導遊;後來被外教邀請去教外國人漢語;

我見過很多英語水平比我高的,但至今從未見過進步比我更快的。

視頻地址在此:
https://v.qq.com/x/page/y0139wplyh8.html?yyue=a21bo.50862.201879


我是胡廿壹,傳播「科學英語學習方法」的英語達人。「傳統英語教學」正在迎來巨大變革,快上車,帶你領略最前沿的英語學習理念,並免費分享各種「資源」和「高逼格課程」


胡廿壹


目前日語一級,雅思6分(2015考了一次,後來模擬是7分),西班牙語完全自學,沒老師教,大舌音目前沒啥問題,西班牙語語法是用英語學的,半年一冊小藍書(西班牙語標準教材)。韓語剛開始學。

日常交流:日語一年翻譯經驗,國際學校高中數學課程任教已經沒問題。

首先,我要質疑一下6個月流利這一句話。如果,題主不是為了博眼球,我得糾正一下:6個月流利,基本沒戲。

1,關於英語學習。

下載的APP如山倒,學起來如抽絲。學英語的道路千千萬,但沒有一條路能走到頭。(學校最不可靠,自學需要門路。)

我覺得是不是該寫一寫這些年學的外語。(我不想寫一年的,一年學不了多少東西,寫大概1-10年走過來的吧。) 部分書單 作為學習先從書看起,魔怔也從書開始的人。 先把部分書單甩出來。



從年數上來嘮嗑----英語 要論年頭,我學的外語裡沒有一個能跟英語爭風的,那年頭,絕對一騎絕塵,別的外語年頭絕對無法望其項背。

對了我就是農村來的孩子,我是從初中開始學英語的,學習以及熟悉時間10年以上。 但是,英語確實這些外語裡虐我虐的最慘的,拍成電視劇那就是一部部“苦情戲”戲,堪比《傲慢與偏見》、《飄》,哎哎哎,收,不帶這樣給自己加戲的。 從大二那年起,六級一過(裸考,低分飄過),我的心就飛了。

大學英語就成了“去不去都行”的課。 自我的放飛,換來的是畢業前的“恐懼”。如果大家還有印象,就一定能記起來那個畢業季簡歷被無視,扔在桌子上的“殘局”。說的也是,有些崗位對英語要求很高的,你不行就是應聘不上。 那時候已經是大四了,不努力整出點動靜,畢業不好交代。

詞彙書

所以,我從4級英語單詞開始背,跟你們叨叨一下都背啥單詞了吧:4,6級一般詞彙,4級高頻詞彙,6級高頻詞彙,雅思亂序/正序詞彙,大學英語詞彙。(總之,群英薈萃)背完這個,覺得不考證就對不起自己,因為口語、寫作等等問題,依照我的個性,不考證絕對又是半途而廢了,所以,大四最後一個寒假,我既沒忙著實習找工作,也沒忙著寫論文,而是去學習雅思了,大四畢業前期,我記得是5月份吧,雅思考了一下:首考6分。 如果,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那,劇情也忒簡單了,連“宮鬥”的戲份都沒有。(導演說了,必須加戲)。

畢業後,漫長的學英語就拉開序幕了。 1,看美劇----多數情況下容易跟著劇情跑偏 以前看《西部世界》、《行屍走肉》、《權力的遊戲》之類的,純屬個人愛好。英語沒跟著進步吧,劇情走向分析的頭頭是道,還迷上了權遊裡面的小惡魔。 然後,又是某乎,又是度娘,又是滬江。最愛搜的是“某某某雅思8分經驗”、“某某某7,8門外語經驗”,然並軟,輪到自己還是做不到。 所以,《老友記》《摩登家庭》這樣的劇,就是苦行僧般修行學習,看到什麼程度?看到一集能把字幕模仿出來。

(《喜馬拉雅》真的幫了不少忙,各種方法學英語,可以嘗試。) 戲份自己加: 有一次,我逮住一個看似迷茫的老外就上前問人家啊。 “excuse me? Do you need a favor?” “Yes, I want to go there”他面帶感激的指著地鐵B出口,我一看,帶著人家就走。 “When did you come to China?” “oh, well,Two years ago.” 中間我還用蹩腳的英語給人家說了一些美食街啥的,一激動把老外帶到了D口,老外一臉懵逼的看著我“No,oh,God.I want to go to the Exit B.....” 我也尷尬啊,一通解釋之後把人家送出地鐵口了。 老外回頭致意“謝謝你,接下來我可以自己去了” “Waht?&%$^.......”他用挺標準的普通話把我“扔在”原地.....

2,看原版小說; 起初是覺得有些小說或者傳記,翻譯完實在是看不下去。讀《傲慢與偏見》的時候,看著譯文就想睡覺,倒不是譯者譯的不好,而是沒有那種感覺。(看美劇的張力感) 所以,強迫自己也好,裝逼也罷,開始看原版小說(大學也看過,畢竟看的太少)。這個,我會一直堅持下去。至少得從小主升為貴妃吧。

3,強迫自己參加考試 我不想考什麼翻譯證,因為目前能力還是太欠缺,還是刷一下雅思分數,至少小分到6分。這樣的強迫自己,會有緊迫感,不會老想著四處逃竄。 我朝著各種方向努力,起初可沒人告訴我英語變音那麼坑啊,印度英語、日本英語、韓國英語根本聽不懂啊....... 從流利程度上嘮一嘮日語 先放我學的東西: 新編日語 要說起日語,那,盤腿,坐炕上嗑瓜子,嗑個10斤8斤的,慢慢嘮。

日語學習

(收,說正事兒) 出身是日語專業的,一年半直接考過的1級。都是按照學校流程走的,但我沒考2級,因為覺得2級沒啥用。對於本專業的人來說,考級太簡單了。流利才是最難的部分。 發音永遠是王道 從50音圖開始,什麼濁音,半濁音,鼻濁音,送不送氣音,撥音,拗音(拗長音,拗促音),“很坑”的促音。上邊那套書,第一冊前4課,把日語發音的精髓都說完了。

其實,我從大一開始,雖然英語落下了一部分,日語可是看劇、動漫,一直同步看到畢業的,幾乎每天都看,很少間斷。我記得《出師表》的英文版朗讀者火的時候,他有說過咬筷子發音來著,我咬著筆發過音。

因為日語正常的說話速度很快的,必須得練。 什麼?課本里的です、ます,朋友間可以不用?簡體和敬體可以混著來的。 某次,在操場上跟著同學對話,用蹩腳的日語一句一句的對,旁邊過來一個小帥哥,輕聲問:“你們是海南的?還是浙江的?” 我們笑著說:“我們說的是簡體日語,沒有說です、ます、します。” 小哥可能認知在:搜嘎,搜得思呢....雅蠛蝶...八嘎,跌死罵死,這樣的階段吧。所以,我們說完後他一臉懵逼。

謙敬語直接懵了

日本人按照身份地位,高低尊卑,使得說話時,必須得注意“分寸”。 比如:下級對上級必須用敬語,後進公司的必須對先進公司的人用敬語,少對老等等方面,必須用謙敬語。 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一天天在耳朵邊上說:“發音沒練好可以練,謙卑不分絕對不可以。”(建議,輔修《大家的日本語》,思維靠近日本人,這本書也適合自學。) 各種上下級注意用語,那要是上有上級,下有下級,還不跟變臉一樣來回切換嗎?是的,日劇裡就是這樣的。(偶爾不用敬語,還會被呼...) 我學的日語是門假外語啊啊啊

日語口語

口語突飛猛進是從看日劇《Luck7》開始的,這部劇看了幾十遍了,幾乎所有臺詞都能背下來。連某些劇情裡面的語氣都會了。 即使是這樣,我在第一次跟外教對話時,也出醜了。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先生、私はXXXです。はじめまして、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早上好啊,老師,我是XXX,初次見面,請多多關照啊。 打招呼的詞兒一股腦的全都說出去了,場面一度很尷尬。老師就回了一句:早上好。我當時覺得自己學的就是一門假外語。 在某次日語面試時,一度被面試官懷疑,說我是在日本學的日語,天地良心啊,我沒去學啊。夸人直接誇就好了,別拐彎抹角嘛,哈哈哈。 好在後來繼續精進,現在還算流利,能在喜馬拉雅上一人分飾兩角分享日語了。

上帝的語言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鑑於我學日語的習慣,我學西班牙語,用的課本是從外國語大學問的,趁外國語大學學生們的晨讀時間,找人打聽的。(雖然百度也可以,但實在是想找一個本專業的問問) 所以,開始自學了。 就是那種:聽錄音,練習發音,背課文。偶爾上油管上學幾句發音的那種自學,沒有任何人教,也沒有加群。 亙古不變的發音啊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大舌音。 r,rr,就是天上掉下一口鍋啊,正中腦門的那種。我當時:坐著練習,扎馬步練習,趴著練習,躺著練習都試過。什麼氣運丹田,送氣出來之類的,我像練太極一樣練了幾乎一週,啥都沒幹就練習大舌音。

後來,網上有一位教大舌音的老外,說著一口帶墨西哥口味的英語,解釋了大舌音不是顫舌頭,而是氣流從胸腔出來讓舌頭打顫。 大概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某天,我躺著練發音,突然大舌音就會了。現在,已經找哥倫比亞的老外問了,大舌音木有問題。

關於西語,總會掛在某個坑裡 我大概學的是門假外語,真的。 如果說人分男女,動物分雌雄我認了,冠詞不一樣我能理解。 椅子,沙發這種東西分“公母”,冠詞不一樣.......什麼?你說什麼?我眼睛不好,沒聽清楚。

動詞變位,動詞,你果真是“動次打次”啊,還變位..... 外語系的小姐姐告訴我,看西班牙語語法,要看英語班的語法。 “你再說一遍!” “是的,英語寫的西班牙語語法最適合學了......” “你再說一遍......我保證不撕書,真的.....”我用絕望而真誠的眼神,看得小姐姐都怕了。 現在就是慢慢來,不著急,B1B2,C1C2啥的,誰想考誰去考。我保證,在你考的時候我會報名的......(沒出息的捂臉狀)

韓語學習

思密達的外語,我開始學不久,現在還在變音的坑裡,沒出來呢。 慢慢來吧。

外語會給你帶來什麼

如果說,外語是一門工具,我覺得外語讓我更容易理解那個國家的文化,也能體會為什麼“溫良恭儉讓”是中國文化,“菊與刀”的日本文化是那樣的,軍國主義為啥是那樣的,“山口組”黑幫是什麼組織,化妝水......跑偏了。 “泡菜是韓國的,屈原是韓國的,世界是韓國的”(哈哈哈,以上人和物都是中國的,絕不退讓) “Feliz Navidad”很好聽啊;西班牙語好聽啊,大舌音不發也行,是吧......哈哈 哈哈哈 在我眼裡:發音是首位,初學就得扛過去。語法、單詞緊跟其後。

我很少相信速成:英語認真學了很多年,日語口語跟日本人PK的時候,也是大三的時候,教日本人漢語的時候。(也有3年了)西班牙語,半年剛出味道。慢慢來,想學,想超過大多數人,就是慢,學,哈哈哈 各種辦法都試一試,別怕,大不了推倒重來。(這是給我自己的一句話。)

我很怕有粉絲的,會讓我變得“被期待”,我特想天馬行空的亂寫,在乎自己的每一個經歷和感覺,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不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我是饕餮思文,學外語真的是痛並快樂著,每次能聽懂一個單詞,能說出一句話,能寫出一個詞都高興的起飛啊。語言沒有捷徑,最最費事兒的那一條,是最有效的那一條。一旦上道了,道會越來越寬的,加油。


饕餮思文2


送你五七定律

【五個原則】
1.專注和你日常相關的語言內容。
2.從學習這門語言的第一天開始,就把它當做你的交流方式。
3.當你明白含義之後,你會慢慢不知不覺地習得這門語言。
4.語言學習不是大量知識的積累,更像是一種生理訓練。
5.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都很重要:你需要愉快、放鬆,最重要的是對於模稜兩可要有一定容忍性。對於細枝末節不要過於糾結,因為那會把你逼瘋的。
【七個行動】


1.多聽——理解與否不重要,儘管去聽吧!去聽聽語言節奏和說話模式。
2.先專注理解整體意思,再弄清單詞含義。身體語言和麵部表情會有所幫 助。
3.開始混合,創造話語並使用你所學到的一切。
4.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部分——使用高頻詞彙,利用你已經學會的東西學到更多。
5.找個語伴——能流利講這門語言的人,或者能儘可能理解你說什麼的人。注意,語伴不會糾正你的錯誤,但能夠用正確的語言、你明白的語言來對你的表現做出反饋。
6.模仿面部表情——有些人的母語正是你要學習的新語言,你要觀看他們講話,觀察他們的面部表情、尤其是講話時的嘴型。
7.在大腦和目的語之間建立“直接聯繫”——想辦法讓語言和大腦中的圖像或其他內部表象產生直接聯繫。

零基礎學英語小站,不管你的基礎,不管你的發音,Just do it。更好的方法,更優質的資源,更多的人學習。因為我知道,一個人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卻能走得更遠。



柘利英語


科學研究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在6個月內學會一種第二語言。

著名的教育家Chris Lonsdale曾經在TED分享過6個月零基礎學習一門外語的最有效的方法,這裡給大家整理一個文字版概要。


首先要打破兩個謠言

第一, 學習語言需要天賦

回答:天賦一點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正確的方法

第二, 只有待在國外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學好外語

回答:扯淡,事實上存在大量在美國打工的中國人十年都還不會說英語,還有大量來華十幾年的外國人也不會說中文。

沉浸在環境本身並不會奏效,因為當你完全不會說一門語言的時候,你就相當於一名嬰兒,這時候把你扔進那個新環境,所有大人講的東西都超過了你的負荷,你是無法從中學習的。


五個學習原則:

1. focus on language content that is relevant to you

聚焦在和你相關的語言內容上,即主要關注自己會常用的詞彙、句式。

這就是人性本身,只有當我們學習的語言正在為自己創造價值時,為我所用時,才會有興趣有動力。

這四者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2.use your language as a tool to communicate…from Day 1

從學習的第一天氣起,就把它當成自己的溝通工具。儘量多得去使用它。


3.when you first understand the message, then you will unconsciously acquire the language.

稱為“可理解輸入”,當你開始理解某一語言的一些訊息了之後,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這個語言。

這個原則的科學性在二三十年前就被科學家證實過了,Stephen Krashen是這個領域的先驅,發表了相關的各種研究報告

長條代表不同語言測試的成績

紫色的是以文法和正規方式學習語言的人

綠色的代表以“可理解式輸入”學習語言的人

所以綜合理解是有效的、是關鍵的


4.學習語言並不是在累積知識

從很多方面而言,這其實是生理訓練

我認識一個在學校英語成績優異的女生,從小到大英語都拿A,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去到美國,她發現根本沒辦法聽懂別人在說什麼,這種人我們稱之為“英文聾子”。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中有個“篩選器”,會讓我們熟悉的聲音通過,然後過濾掉那些我們不熟悉的聲音。

說話會用到臉部肌肉,每個人臉部有43條肌肉,我們必須讓他們協力合作來發出別人能聽懂的聲音,不同的語言用到的肌肉也有差異。

類似於當我們從事一項新運動幾天時,會感覺身體的肌肉到處很疼,如果你練習一門新語言讓臉部感到疼的話,你就成功了。


5. You must learn to tolerant ambiguity.

心理狀態非常重要

如果你感到很難過、生氣、沮喪,你是沒有辦法學習的

如果你感到心情愉快放鬆,並處於阿爾法腦波的狀態,感到好奇,你就能學得很快

這需要你必須要容忍一些語言的“模糊”和“不完美”

如果你是那種必要要了解百分之百所聽見每一個字的人,你會抓狂的

只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越來越沮喪

如果能接受了解一部分,不懂一部分,注意自己理解的部分,就會很放鬆,並且學得很快


基於以上五個原則,七個行動是我們要做的

第一, listen a lot

大量的聽

我們稱之為“洗腦”

把自己沉浸在成噸的這種語言中

能不能瞭解並不重要

你在聽一個節奏,一個重複的韻律

在聽從裡面跳出來的東西


第二,focus on getting the meaning first先掌握語義,再瞭解字義

人們的語言有很多種,表情、肢體語言都可以理解到很多對話

所以通過可理解式輸入的方式學習


第三, start mixing重新組合

如果你有10個動詞,10個名詞。10個形容詞,你可以說出1000中不同的東西

語言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

一個嬰兒只說 me 、bath 、now就能表達自己的意思

因此我們要開始學會重新組合,運用創意並從中獲得樂趣,不要追求完美,只要有效。

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正聚焦在核心上

任何語言都有常用詞彙

在英文中,1000個詞彙就能包含你所有日常對話中需要用到的85%的內容

3000詞彙就能有98%

掌握3000字你就能說那種語言了

剩下的不過是錦上添花


第四, 按照最需的內容順序來學習

比如當學習一門語言時,先學習自己最常用的東西


第五, get a language parent找一位語言“長輩”

一個對你感興趣,而實質上能和你對等的溝通,但是會注意幫助你理解語義的人,這是基於我們母語學習的經驗得出的,想想我們還在嬰兒時期如何在父母的幫助下學習的。

語言長輩有以下四個原則:

1.Works to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saying

他會努力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即使和你表達的相差很多

2.Does not correct mistakes

從不會就贈你的錯誤

3.Confirms understanding by using correct language

他們會回饋他們對你說的話的理解,讓你可以適合地回應並得到反饋

4.Usea words the learner knows


第六, 模仿臉部

得先讓臉部肌肉正確運動才能發出讓人能理解的聲音

去聽他的感覺,觀察母語人士如何運動他們的臉部,讓自己潛意識中消化這些規則,然後你就能做到

找不到母語人士就多看發音教程視頻


第七, direct connect to mental images

多數人學習第二語言是拿母語的字、要學習的語言的字,不斷重複

例如:

fire——火

心中一遍遍嘗試把它記住,非常沒有效率

你要做的事是將你所知道的,用圖像、感覺呈現在心中

當你看到fire這個詞的時候,腦海裡浮現的是火的圖像、溫度,而不是漢字“火”

這就是我們說的英語思維


芝士就是力量


這裡我認為有必要說清楚前提,什麼叫流利掌握?我們應該問自己:怎麼才叫學好一門外語?目標制定明確,評價標準可行,我們才有學習的指導方向,否則就是瞎折騰,不管你折騰六個月或是六年,都是在浪費時間。第二要有確實可行的方法,判斷方法的有效性,大家自己可以實踐,比如我採用一種方法,堅持兩個星期,如果效果顯著,我能確確實實地感受到進步和學習的成功,那我就堅持,否則我立即換新的方法進行試驗,因為現在的專家、名師 太多了,網上一抓一大把,到底我該聽誰的呢?,我應該進行試驗找到適合我自己的方法。第三,零基礎的人想學好英語,想聽懂英語,至少要花3到4年。我沒學過其他外語,所以我不知道其他外語需要多少年


一句英文精通語法


假設我們學會了一門外語,我們要用它做什麼??讀書看報,瞭解風土人情,瞭解異域資訊,再就是日常工作生活,與人交流,以及相關應用!!

那麼,為什麼我們沒學之前,就做不了以上總總??聽不懂,看不懂!!因為詞彙不夠,讀音沒適應,組詞造句的語法不懂!!

怎麼辦??進工廠當工人,一般都是師傅帶著,教你一些基本操作,慢慢熟悉,熟練就可以了!!所以舉一反三,在高深之前,先淺顯,在系統學習之前,先把散點建立起來!!不畏懼,我沒學過,要敢於,班門弄斧,有一點用一點!!簡單直接,上手就用!!簡單除暴,理解就成!!

第一步,日常工作生活,能用到的表達語句,比如吃了嗎,您早啊,多少錢,…等等,學句子學詞彙!!操作日常!!第二步,日常拓展,模擬更多的生活場景,以及對話語句!!第三步,興趣拓展,喜歡的小說,喜歡的文娛資訊,喜歡的影視作品,等等,有場景薰陶,也有相關領域,詞彙學習和語句表達!!比如,看一本科幻類小說,逐字逐句查看詞彙意思,語法的語句組織,一本小說看下來,基本上科幻類詞彙就有個大概齊了!!如果你是機械方面的,啃一本專業書籍,基本上詞彙就應該行了,語法上的組詞造句也會薰陶差不多,再做一些基礎性的學習,補充!!

語言,也是一門科學,主要就是有表達需要!!用則有,不用則廢!!學習,最直接有效的就是,用著用著就會了!!原來看個電視,聽個收音機,都還要看說明書,現在什麼科技產品一上來,不都是先瞎擺弄,玩著玩著就會了!!誰還看說明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