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王东林——从陶侃看苏山人的文化性格

王东林——从陶侃看苏山人的文化性格

——都昌苏山元辰文化论坛发言

苏山原名“元辰山”。元辰,吉辰也,也指元旦。《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郑玄注:“元辰,盖郊后吉辰也。”道教有“元辰宫”之说,为灵魂的居所。命理学中,元辰为八字神煞之一,大耗。我觉得“元辰山”应该可以解释为“首龙山”。从庐山、星子府城东望,鄱阳湖东侧的苏山,的确是第一条“龙脉”。

苏山得名于苏仙苏耽。东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有记载。苏耽是湖南郴州人。传说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某日,郴州城东鸭子塘村一个姓潘的姑娘,到村旁郴江岸边洗衣裳,见一朵五彩浮萍顺水飘近,很是好看,便用手去捞,不想她的手竟被浮莲根蔓紧紧缠住,甩脱不开,情急之下用嘴去咬,不料这株浮萍竟顺势滑进了她的腹中,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十个月后,生一男孩。姑娘的母亲迫于舆论压力,将孩子丢到牛脾山下的桃花洞中,生死以七日为限。七天后至洞,发现“鹤覆鹿哺”,更以为神,便抱回家养育。其师为他取名:苏耽。一次入山砍柴,遇仙翁授仙术。事母至孝,孝感动天,在牛脾山得七枚仙桃治愈母疾。

苏耽在郴州留下了很多仙迹,后来的经历嫁接到苏山来了,于是两地都有苏耽升仙、石匣、橘井泉香的故事。苏耽怎样到都昌来的?从世俗的角度入手,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编得更合理一些,更圆一些。

元辰文化,是一个小区域的文化模式概念,研究任务主要是探讨元辰山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样式。耕作、捕捞是基本的生产方式;饭稻羹鱼,是基本的饮食特点;由于苏山位处都昌的西北角,与湖口、星子(府治),联系紧密,往东则是景德镇;水运发达年代,沿湖商业运输也相对兴旺,后来变得比较封闭,苏山人知道,只有走出去才奔头,方向一是景德镇,二是府城、省城和九江,因而“一要读书,二要养猪,三要靠手艺商贩致富,四要有人在镇在府”;在生活态度上,周期性的大水致使山西比山东生活更为简约,房屋结实,家具简单。

元辰文化片区内人们的文化性格如何?这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文化性格指特定的人类群团的群体性特征,对一下民族而言,就叫民族性。总体来说,苏山民风淳朴,乡民之间很重感情,具有熟人社会的一应特征。如果要看到这个片区中的人们过去和现在有没有一种性格遗传,我想只要读懂一个人,就可了解个大概。这个人就是陶侃。

陶侃是苏山人,也是一个走出去创大业的人。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性。陶侃的成长和他母亲有关,因而应该放到一块来说。

一、克己待人

《晋书》本传:“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截发延宾,传为美谈。我所知道的苏山人,尤其是父、祖这一辈,大都是这样的待客之道。过年的腊肉、干鱼,主要不是为自己留,而是预备待客,待先生,待匠人,待郎中。

二、勤奋刻苦

勤奋,闲不住,是苏山人的鲜明个性之一。《晋书》本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看看咱们的父祖辈,几乎个个如此,从屋里到屋外,一年到头忙个不停。

三、做事靠谱

勤快,牢靠,让人信得过。“嘴上无毛,做事不牢”“枫树梢上听话”“鄱阳湖里听话”“三十三天”“飞天谎谬”都是形容人不诚实,做事不靠谱,不牢靠的贬语。《晋书》本传:“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 一次,庐江太守“(张)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曰:‘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 不尽心乎!’乃请行。众咸服其义”。用孔子的话这叫“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惜时如金

《晋书》本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印象中,过去农村玩牌的不多,赌博更令人瞧不起,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败家子”。

五、惜物爱物

苏山山清水秀,柴方水便,依然保持了爱惜资源的传统,针头线脑,寸木寸料,各有其用,不浪费,不糟蹋。养猪放牛,不能损害人家的庄稼。《晋书》本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六、廉洁本分

苏山人本分,有操守,看重“手脚要干净”。陶母湛氏就是如此,因而留下了“退鲊封鱼”的故事。苏山顶上油盐潭遗迹及故事,就是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劝人戒贪欲、守本分。陶母对陶侃影响很大,《晋书》本传说到陶侃的部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借东西不仅信守“有借有还”,而且还讲究“借牛还马”,不叫帮助自己人的吃亏。

文化性格在人们的价值判断、情感喜好和行事方式中体现出来,而且是一代代地“遗传”下来的。我们说一个地方美,既有山水风光之类的自然美,还有人身上表露出来的属于“风情”之类的内在美。文化研究,需要揭示一地的真善美,让人们知道哪些是应该珍惜的、承继的,哪些是应该革除的、与时俱进的,哪些是我们不小心弄丢了的,应该找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