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王東林——從陶侃看蘇山人的文化性格

王東林——從陶侃看蘇山人的文化性格

——都昌蘇山元辰文化論壇發言

蘇山原名“元辰山”。元辰,吉辰也,也指元旦。《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鄭玄注:“元辰,蓋郊後吉辰也。”道教有“元辰宮”之說,為靈魂的居所。命理學中,元辰為八字神煞之一,大耗。我覺得“元辰山”應該可以解釋為“首龍山”。從廬山、星子府城東望,鄱陽湖東側的蘇山,的確是第一條“龍脈”。

蘇山得名於蘇仙蘇耽。東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有記載。蘇耽是湖南郴州人。傳說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某日,郴州城東鴨子塘村一個姓潘的姑娘,到村旁郴江岸邊洗衣裳,見一朵五彩浮萍順水飄近,很是好看,便用手去撈,不想她的手竟被浮蓮根蔓緊緊纏住,甩脫不開,情急之下用嘴去咬,不料這株浮萍竟順勢滑進了她的腹中,莫名其妙地懷孕了。十個月後,生一男孩。姑娘的母親迫於輿論壓力,將孩子丟到牛脾山下的桃花洞中,生死以七日為限。七天後至洞,發現“鶴覆鹿哺”,更以為神,便抱回家養育。其師為他取名:蘇耽。一次入山砍柴,遇仙翁授仙術。事母至孝,孝感動天,在牛脾山得七枚仙桃治癒母疾。

蘇耽在郴州留下了很多仙蹟,後來的經歷嫁接到蘇山來了,於是兩地都有蘇耽昇仙、石匣、橘井泉香的故事。蘇耽怎樣到都昌來的?從世俗的角度入手,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編得更合理一些,更圓一些。

元辰文化,是一個小區域的文化模式概念,研究任務主要是探討元辰山周邊地區人們的生活樣式。耕作、捕撈是基本的生產方式;飯稻羹魚,是基本的飲食特點;由於蘇山位處都昌的西北角,與湖口、星子(府治),聯繫緊密,往東則是景德鎮;水運發達年代,沿湖商業運輸也相對興旺,後來變得比較封閉,蘇山人知道,只有走出去才奔頭,方向一是景德鎮,二是府城、省城和九江,因而“一要讀書,二要養豬,三要靠手藝商販致富,四要有人在鎮在府”;在生活態度上,週期性的大水致使山西比山東生活更為簡約,房屋結實,傢俱簡單。

元辰文化片區內人們的文化性格如何?這應該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文化性格指特定的人類群團的群體性特徵,對一下民族而言,就叫民族性。總體來說,蘇山民風淳樸,鄉民之間很重感情,具有熟人社會的一應特徵。如果要看到這個片區中的人們過去和現在有沒有一種性格遺傳,我想只要讀懂一個人,就可瞭解個大概。這個人就是陶侃。

陶侃是蘇山人,也是一個走出去創大業的人。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性。陶侃的成長和他母親有關,因而應該放到一塊來說。

一、克己待人

《晉書》本傳:“侃早孤貧,為縣吏。鄱陽孝廉範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髮得雙髲,以易酒餚,樂飲極歡,雖僕從亦過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餘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於無津耳。’逵過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截髮延賓,傳為美談。我所知道的蘇山人,尤其是父、祖這一輩,大都是這樣的待客之道。過年的臘肉、乾魚,主要不是為自己留,而是預備待客,待先生,待匠人,待郎中。

二、勤奮刻苦

勤奮,閒不住,是蘇山人的鮮明個性之一。《晉書》本傳:“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看看咱們的父祖輩,幾乎個個如此,從屋裡到屋外,一年到頭忙個不停。

三、做事靠譜

勤快,牢靠,讓人信得過。“嘴上無毛,做事不牢”“楓樹梢上聽話”“鄱陽湖裡聽話”“三十三天”“飛天謊謬”都是形容人不誠實,做事不靠譜,不牢靠的貶語。《晉書》本傳:“侃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斂膝危坐,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引接疏遠,門無停客。” 一次,廬江太守“(張)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時正寒雪,諸綱紀皆難之,侃獨曰:‘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 不盡心乎!’乃請行。眾鹹服其義”。用孔子的話這叫“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惜時如金

《晉書》本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於江,吏將則加鞭撲,曰:‘樗蒱者,牧豬奴戲耳!’”印象中,過去農村玩牌的不多,賭博更令人瞧不起,被視為不務正業的“敗家子”。

五、惜物愛物

蘇山山清水秀,柴方水便,依然保持了愛惜資源的傳統,針頭線腦,寸木寸料,各有其用,不浪費,不糟蹋。養豬放牛,不能損害人家的莊稼。《晉書》本傳:“嚐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溼,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六、廉潔本分

蘇山人本分,有操守,看重“手腳要乾淨”。陶母湛氏就是如此,因而留下了“退鮓封魚”的故事。蘇山頂上油鹽潭遺蹟及故事,就是運用神道設教的方式,勸人戒貪慾、守本分。陶母對陶侃影響很大,《晉書》本傳說到陶侃的部下“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饋。”借東西不僅信守“有借有還”,而且還講究“借牛還馬”,不叫幫助自己人的吃虧。

文化性格在人們的價值判斷、情感喜好和行事方式中體現出來,而且是一代代地“遺傳”下來的。我們說一個地方美,既有山水風光之類的自然美,還有人身上表露出來的屬於“風情”之類的內在美。文化研究,需要揭示一地的真善美,讓人們知道哪些是應該珍惜的、承繼的,哪些是應該革除的、與時俱進的,哪些是我們不小心弄丟了的,應該找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