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當年伊拉克攻打科威特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我懂我不懂


兩伊戰爭打了8年,造成伊拉克18萬人死亡,25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更是高達3500億美元。戰後百廢待興,伊拉克最需要的是什麼?那就是錢!所以當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錢。銘蘇先生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領土和石油資源。

伊拉克經過兩伊戰爭,消耗了大量的財富,國內損失也很嚴重,而科威特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如果將科威特納入伊拉克版圖,變成第十九個省,那麼就可以通過賣石油獲得大筆財富。

第二、債務問題。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700多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其中欠科威特的都有140億美元。戰後伊拉克沒有錢,就不想還科威特的債務,科威特不同意。薩達姆乾脆想幹脆把科威特佔領了,變成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這樣的話就不需要還債務了,還可以增加很多石油資源和財富。

當然,薩達姆沒有想到美國會出兵,因為薩達姆入侵科威特已經威脅到了海灣地區的石油安全,美國為了保障石油供應,不得不出面教訓一下囂張的薩達姆。儘管兩伊戰爭中美國曾幫助過薩達姆,但是一旦薩達姆不停美國的招呼,美國還是會修理他。雖然這次美國沒有把薩達姆收拾了,最終美國還是把薩達姆做掉了。


銘蘇先生


主要觀點如下:

一:成就伊拉克區域的霸權主義:

伊拉克地處中東地區的的中心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伊拉克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伊拉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優勢,促成了薩達姆的勃勃雄心。自封伊拉克為第四大軍事強國的薩達姆,可以說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鬥士與龍頭大哥,希望能完成阿拉伯世界統一的夙願,從而恢復阿拉伯帝國的輝煌與榮耀。

二:石油利益紛爭。

如果把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資原比喻成一個湖泊,那科威特的地理位置就是這個湖的湖底。也就是說,伊拉克的石油是全部流向這個湖底,就是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全部枯竭,科威特的石油也能再開採上N年。兩伊戰爭結束後,元氣大傷,債臺高築的伊拉克希望科威特能免除全部債務,而科威特卻無動於衷。

在薩達姆向科威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絕後,已經洞察薩達姆戰略意圖的美國採取得是模稜兩可,模模糊糊的態度,使薩達姆生出幻想,以為美國不會干涉,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美國早已把坑挖好,就等薩達姆往下跳了。

而這其中的原因是,在上世紀70年代,伊拉克積極參與製造了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武器,”多次通過對石油現產,提價和禁運,讓西方國家惡夢般的感受到了石油武器的巨大的威力,讓西方飽嘗了滯脹,通貨緊縮之苦,也使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全面陷入衰退期。而當時正處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時期,由於前蘇聯的因素,以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拉籠薩達姆,才嚥了這口惡氣。。冷戰結束後,由於美國為了掌控中東的石油資源,達到維護石油美元霸權目的,才給伊拉克挖坑,以致於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遭受了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為首的多國部隊的群毆。


相忘江湖71941665


三個字,出海口。

航海大發現以來,世界歷史因為海洋而連接在了一起,出海口成為每一個想要登上世界舞臺的強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有些國傢俱有先天優勢,比如英國、日本,本來就是島國,所以它們開始就擁有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有些國家必須通過武力才能成為沿海國家,比如俄國,四面開戰奪取了聖彼得堡、克里米亞和海參崴。還有一些國家則在競爭中落敗,比如奧地利,從一個沿海國家變成了內陸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伊拉克國富民強,在薩達姆的鐵腕政策之下,伊拉克一度成為世界第四強國,但這顆中東新星卻面對一幅十分尷尬的現狀,伊拉克缺少出海口。

有人說伊拉克不是沿海國家嗎?在科威特與伊朗之間有一段面向波斯灣的海岸,伊拉克的油輪不可以從這裡下海?可以,但要看是多大的船,因為這片海岸是由阿拉伯河的泥沙沖積而成,並不是十分堅固,無法停靠噸位過大的巨輪。更要命的是阿拉伯河口對面的兩個小島歸鄰國科威特所有,這下把伊拉克的出海口完全堵死了,國內開採出的石油怎麼賣?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伊拉克通過約旦的亞喀巴港將石油出口到歐洲,但銷往東亞的石油就不方便走這條路線了,而且從鄰國過境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薩達姆盯上了伊朗的阿拉伯斯坦,也就是阿拉伯河東岸地區,這裡包含波斯灣天然良港,阿巴丹港。如果將這片地區據為己有,伊拉克的石油就能直接進入波斯灣,經霍爾木茲海峽銷往中國、印度和日本。此時伊朗政局剛剛發生動盪,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國王流亡海外,薩達姆絕不會放過這次機會,於是歷時八年的兩伊戰爭爆發。

然而戰爭並沒有伊拉克預想的那般順利,雙方的拉鋸戰斷斷續續,誰也無法取得絕對優勢,反而在無盡的消耗中傾盡了國力。最終雙方在聯合國的調停之下接受了停火協議,伊拉克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奪走。既然向東撈不到便宜,何不考慮向南發展呢?論經濟,科威特是名副其實的富裕國家,可論軍力,科威特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伊拉克的百萬大軍。於是在1990年的一個深夜,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了閃電戰,僅僅十個小時,伊軍便佔領科威特全境。

隨後,伊拉克宣佈科威特為其第19個省,科威特200公里的海岸線歸伊拉克所有。可惜的是這回薩達姆又一次踢到了鐵板上,因為美國人不答應。為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多國部隊對伊軍發起反攻,薩達姆很快便招架不住,這樣一來出海口之夢不但沒有實現,自己反而身死國滅,伊拉克的崛起進程就此中斷。


地圖帝


兩伊戰爭開始時,科威特屬於中立地位,而且還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起參與調和。但在伊朗爆發革命後,為了控制伊朗,科威特曾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給伊拉克大量的借款。


但戰後,伊拉克不想還這一大筆借款,宣稱打伊朗對科威特有很大的幫助。而科威特肯定不願意伊拉克賴賬,兩國關係一度緊張。


伊拉克當時是中東地區軍事強國,但兩伊戰爭,經濟限於困境,欠下大量債務,而經濟主要依賴於石油出口。而因為戰爭的損毀,石油的開採能力低,因此伊拉克肯定希望控制整個地區的石油開採能量,而提高油價,使得自己經濟得到緩衝,並且可以償還債務。

而伊拉克的鄰國科威特,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總共人口不到3百萬,面積連兩萬平方米都不到,但經濟極其發達,在全世界可以排在前5名。石油儲藏豐富,開採能力強。而且和其他OPEC石油輸出國不同,其經濟不完全依賴於原油的出口,科威特在世界其他國家有大量的投資,而且在歐洲石油加工業有大量投資。所以科威特並不想提高油價,因為油價提高會降低需求,而如果原油價格降低,在終端石油加工上又可以賺回來。這點是在油價上,科威特和OPEC其他石油輸出國有著根本的不同觀點。因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實際上多數OPEC石油輸出國是大力支持的,而且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油價一度高漲。


事實上,科威特也希望讓石油價格走低,從而讓他畏懼的伊朗以及伊拉克變得越窮越好。


因此薩達姆指責科威特過度開採石油,超過OPEC限制的配額。並且開始在科威特邊境駐軍。


而當美國的大使出訪伊拉克時,談及這個問題,美國方面表示,這個是阿拉伯人之間的事情,美國不發表意見,而且不會和伊拉克發起貿易戰。薩達姆本來和美國關係一直很好,這個時候把美方說的話,當成了美國給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開了綠燈。


而事後,有人問起美方當時為什麼這麼表態,他們回答說,根本沒想到薩達姆會做出這種軍事入侵的行為。


僑客出國唐老師


薩達姆稱為中東的梟雄還不夠,應該再送一頂中東的惡霸比較合適。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久下400多億美元的外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就150億美元,薩達姆要求科威特給予免掉,科威特不幹,成了薩達姆侵略科威特的藉口之一。

第二個藉口是科威特和阿聯酋因生產的石油量大,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壓價銷售,影響了伊拉克的收入。第三個藉口是因科威特和伊拉克邊境沒有劃清,在科威特一邊又發現了大油田,伊拉克見財起意,想吞併這個油田。

這三個只是藉口,最主要的是伊拉克沒有出海口,如果把小小的科威特變成自已的一個省份,豈不就有了出海口,可直接通往波斯灣。這樣以後,做石油生意就方面多了。

1990年8月2日薩達姆以科威特侵犯邊界為由,召集10萬大軍,不到一天的時間,便將科威特變成了伊拉克的一個省。但是,也引起了美國發動了海灣戰爭。給了伊拉克一次致命的打擊,從此,伊拉克在中東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


夢想成臻3


雖然薩達姆的理由充分,但沒有超級大國的實力,卻想幹超級大國的事兒,甚至直接宣佈吞併一個主權國家,也許在二戰後初期還好辦,但在1990年代初,又在中東這兒大國逐鹿的熱點地區,那薩達姆就不得不為自己的魯莽行為付出沉重代價了。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領土野心是獨立後就一直有的,只不過中東地區美蘇等大國看得很緊,伊拉克只能嚥下口水,待機而動。而且雙方關係一直還可以,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也不斷解囊相助,畢竟都是遜尼派掌權的國家,對付什葉派大本營伊朗,海灣的王爺們都是心甘情願的。

打完了8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真是民窮財盡負債累累,其中借了科威特就有150億美金,薩達姆覺得這場戰爭是為了遜尼派穆斯林而打的聖戰,現在我日子難過了,兄弟們得幫我,所以你們得全部或部分免除我的債務,科威特很乾脆的拒絕了:我又沒鼓勵去你打伊朗,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科威特埃米爾確實有他的底氣,科威特雖然國小力弱,但是石油儲量和伊拉克差不多,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富得流油的國家,科威特和西方國家關係普遍都不錯,在西方國家有上千億美金的投資,他相信薩達姆動誰也不敢動他。

可薩達姆就越看科威特越不順眼,那時歐佩克產油國普遍增產石油多掙錢,但是石油價格就下跌的很多,伊拉克剛打完仗,石油產能受限,這石油價格一跌,伊拉克可就受不了了,戰後重建極其缺錢,於是,薩達姆再要求科威特埃米爾減產保價,當然,還是被拒絕了。

薩達姆憤怒了,動了殺心,他扒拉扒拉著地圖,越看科威特越喜歡,伊拉克幾乎沒有出海口,就一個港口,石油出海得經過科威特領海,如果吞併了科威特,不光欠的錢一筆勾銷,還能迅速佔有它的上千億美金現鈔,和它在海外的龐大投資,伊拉克將徹底解決領海問題,還能控制世界五分之一的石油產量,這絕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至於科威特的抵抗,在薩達姆數十萬機械化大軍面前,幾乎忽略不計。

薩達姆唯一的忌憚是美國的態度,而美國的態度也模稜兩可,畢竟那時美國和伊拉克還算是不錯的關係,在兩伊戰爭期間,美國給伊拉克不斷出錢出武器,慫恿他繼續打打打。美國的模糊態度給薩達姆造成一個錯覺:美國不會干預中東地區的局勢變化。那就幹吧!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10萬大軍,數千輛坦克裝甲車開進科威特,僅僅半天多時間就佔領了這個國家。當然,後來,美國人帶著幾十個國家把伊拉克狂揍了一頓,幾十萬伊拉克機械化部隊在美軍的三位一體全方位信息化戰面前完全不堪一擊,雙方並未有實質的地面戰解除,僅僅轟炸伊拉克軍隊就損失了超過10萬人,而美軍損失不過百人。

薩達姆狼狽的撤了,他的這次行動不僅讓伊拉克經受了十幾年的國際經濟制裁,還要賠300多億美金給科威特,真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雲中史記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伊拉克攻打科威特是其國家也是薩達姆本人命運的轉折點。那麼當年伊拉克為什麼要打科威特呢?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利益!具體如下:


第一,科威特國家雖小,但石油儲量豐富。薩達姆對其覬覦已久,早就想把其變為伊拉克的一個省了。

第二,科威特地理位置比較優越,鄰近出海口。如果伊拉克把其控制,對其石油出口非常有利。

第三,在伊科邊界發現大型油田,科威特進行了開採。但雙方並沒有明確劃界,薩達姆以此為藉口攻打科威特。


第四,經過多年的兩伊戰爭後,伊拉克財政狀況堪憂,而科威特的兩個做法令伊拉克不滿:一是不同意減免伊拉克的債務,二是繼續以低價在國際上出售石油。這令薩達姆十分不滿。

第五,薩達姆錯估了形勢,認為他對科威特的佔領不會招致外部干涉,開始時對美國的警告置之不理。


姜運倉


事情的經過還得從20世紀的80年代兩伊戰爭說起。

在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此時的在薩達姆帶領下的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因此薩達姆在1980年以阿拉伯河爭端為藉口發動了兩伊戰爭。當時,對於薩達姆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場爭奪石油和軍事優勢的戰爭,也是一場個人政治影響力的角鬥,這將決定是薩達姆還是霍梅尼成為中東地區的領袖。



然而兩伊戰爭前後經歷了8年時間,兩個國家開始了馬拉松一樣的消耗戰,交戰雙方共傷亡138萬人,經濟損失達到6000億美元,這個是八十年代的數據,我們可以做一下對比,我國在1978年舉全國之力投資的寶鋼集團才花費了150億人民幣,八年兩伊戰爭是越南戰爭之後的最長時間的戰爭,也是二戰後死亡人數排在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之後,戰爭給兩個國家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以伊拉克為例,戰前伊拉克外匯儲備為370億美元,戰後外債是700億美元,並且薩達姆的野心並未得逞。

在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政府為了援助伊拉克繼續進行戰爭,而為其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當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政府卻因為財政緊張,而無法償還經濟援助所帶來的債務。於是伊拉克政府便向科威特發出懇求,希望能夠免除140億美元的債務。結果科威特政府斷然拒絕了薩達姆的提議。


然而就在兩國因為債務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的同時,科威特的石油產量卻節節上升,導致國際油價不斷下滑。由於伊拉克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出售本國出產的石油,科威特的所作所為進一步加劇了伊拉克國內的經濟危機,使得其國內的石油產業每年損失了上百億美元的利潤,進而導致伊拉克無法繼續償還科威特的債務。儘管伊拉克曾經多次要求科威特降低本國的石油產量,提升油價。但是科威特卻忽視了伊拉克的警告,繼續大量出產石油,這使得伊拉克將科威特政府的這一行為,視為發動“侵略戰爭”。最終,伊拉克政府決定向科威特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以求一勞永逸地解決債務和石油價格問題。

以上只是薩達姆政權攻打科威特的一個原因。另外的原因是在伊拉克與科威特邊界之間發現了大量的油田,不巧的是這塊邊界歸屬地問題一直沒有商定下來,這也是戰爭的誘因,畢竟看到肥肉都想夾一塊。第三個原因是伊拉克沒有出海口,佔領了科威特可以奪取出海口,所以伊拉克悍然發動了吞併科威特的戰爭,試圖把科威特變成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


管窺歷史


關於伊拉克攻打科威特的真正原因,在伊拉克戰爭後,被抓進監獄的薩達姆曾經說到過此事。表示是因為私人恩怨。薩達姆提到,其跟科威特的國王(埃米爾)關係一直很不好,甚至都想直接暗殺科威特國王。而在兩伊戰爭後,薩達姆派人到科威特商談債務問題時,再一次受到科威特國王的侮辱,科威特國王辱罵薩達姆,並說伊拉克女子都是妓女。這才惹怒了薩達姆。雖然這個事情是真實的,也可能真是薩達姆攻打科威特的私人原因。但是戰爭這種大事,僅僅依據私人恩怨,恐怕不太可能。而且薩達姆在政壇幾十年,不是那種衝動的統治者。而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真相君認為薩達姆敢於入侵科威特的真正原因有三條:



第一,還是為了出海口。我們知道科威特獨立後,伊拉克出海口基本被堵塞,只有阿拉伯河很短的一段,作為薩達姆來說,要想伊拉克成為大國,必須急切的擴大出海口,其發動兩伊戰爭,也多半是為了這個。但是,兩伊戰爭打了8年,也沒打贏,出海口沒得到。而且薩達姆也發現伊朗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於是就在科威特上打了主意,硬骨頭不好啃,軟柿子還不能捏麼?

第二,石油資源。伊拉克石油資源雖然不少,但是曾經是自己一個省的科威特,彈丸之地石油卻比自己多得多,而且伊拉克一直不承認科威特的獨立,內心很是不平衡,在邊界還有很多爭議,所以作為薩達姆來說。兩伊戰爭後,伊拉克元氣大傷,債務累累,需要用科威特的石油充實力量。所以,為了石油也要打。

第三,美國的態度。這個其實就是薩達姆的誤判了,在兩伊戰爭時期,可以說是美國和伊拉克的蜜月期。美國全力支持伊拉克對付伊朗,出錢,出武器。因此,薩達姆認為美國不會為了科威特而跟自己翻臉。所以,其判斷,攻打科威特風險很小,但是收益很大,於是集結10萬大軍,不到一天就拿下科威特。


歷史真相背後


錯估形式,八年稀裡糊塗幫美國打代理人戰爭的兩伊戰爭剛剛結束,作為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伊拉克元氣大傷,周邊伊朗宿敵阿拉伯石油富國光看熱鬧不肯出錢出力,讓薩達姆很惱火,為了彌補虧空看上了科威特的石油財富,以為是準盟國的剛剛獲得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美國會對這種侵略默認支持,結果美國正等著機會深度干涉中東事物收穫霸權紅利呢,恰好給了美國出兵中東的口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