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封邦建國與營建東都

封邦建國與營建東都

第一章 晉國早期歷史概略

03

封邦建国与营建东都

在制禮作樂之外,周公還開啟了周朝立國以來的第二次大分封。周朝初年的那場叛亂,包括殷商遺民、淮夷、夏后氏在內各方勢力都有參與,使得周公認識到僅靠自然法和道德規範,很難對這些異族力量進行有效的控制。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利用剛剛建立起的禮樂秩序,將自己的叔伯兄弟、子侄舅甥分封到各地,對不服膺於周朝的異族土地進行軍事佔領和殖民統治。

這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殷商故地,周公特意將商朝故地分割為若干塊,其中以商丘為中心的土地,交由殷人微子的後人統治,封為宋國,維繫殷商的祭祀。黃河以北的區域由武王的弟弟康叔所領,統治殷民七族,封為衛國,以監視宋國。徐奄故地由齊魯兩國佔據,魯國由周公旦的兒子伯禽所領,統治殷民六族,防範徐奄舊部反撲;齊國封地由原來的呂地(河南宛西,這也是齊國姜姓呂氏的由來)遷徙到營丘,以防範東方部族。至於蔡叔度的兒子則繼續接任蔡國的君位,大概也有著同樣的使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姬姓和姜姓的諸侯國散佈在黃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戰略要地,與蠻夷雜處,共同對周邊的民族進行統治。

在分封了東方的諸侯之後,周公可能覺得還是不放心,於是就又興起了一個新的計劃——營造東都。按照周人自己的傳說,在遠古時期他們也算是中原的一個大部族,只是出於各種不可明說原因所以才避居戎狄的,因此迴歸東方沃土大概也是他們心心念唸了許久的事情了。不過周公或許更看重實際,他總認為鎬京偏處西方,若要統治中原這千里沃野,終究有些鞭長莫及。特別是在經歷了“三監”的叛亂之後,周公對於自己的近親便也有些不放心,也亟需要在東方建立一個政治中心來發號施令,並對東方諸侯進行監視。不過周人經過多年戰火的淬鍊,大概也有了一些戰略層面的意識,不敢在根基未穩的情形之下貿然遷入殷商腹地,因此並沒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完全搬到中原,而是在離商丘不遠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輔助的行政中心。

建立東都的主持者是周公和召公,可弔詭的是,工程的分配動員則是通過殷商邦國的貴族,運用商朝的行政體系,通過召誥等形式,徵集殷商的庶民來建築的,可見商人的社會組織政治架構並沒有完全解體。興建的新邑據說也是由兩個城池組成——東城就是成周,西城是洛邑。周人將殷商的貴族(殷多士)遷到成周,但是並不打算破壞他們的這種完整的結構,而是一再承諾他們原有的社會結構無須改變,所有的貴族依舊領有原來的采邑和屬民。就連成周的守衛任務,都是由殷商貴族統帥的殷八師來執行,他們入則守衛王城,出則征伐天下,為周王室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西城的洛邑,後來也稱為王城,則是由周人居住,以完成東都所肩負的重大使命。

新邑建設完成之後,周王在成周按照商朝的禮儀進行祭祀,通過這個典禮周天子整體接收了殷商的神祇和祖先祀典,算是將天命完全從商王那裡繼承了過來。殷商的貴族都參與了這次盛典,而且得到了很好的禮遇,主賓雙方其樂融融,一片盛世歡歌。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場景也真是讓人感覺滑稽——一個新王朝取代了舊王朝,戰勝者在戰敗者的地盤上用各種儀禮盛情款待失敗者,並恭敬地說我要奪去你們的天命了,而失敗者又並不感到虛偽造作竟然也欣然接受,而不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奉上——似乎很難理解。然而這種難以理解的做法卻又的確是雙方宗教觀念的體現,這樣的儀典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完全深信不疑的,甚至到了春秋時期,殷商後人建立的宋國也始終秉持著“天命不再受”的觀念,認為自己就算再努力,也無法再次取得天下,而坦然接受這種天命,從來不曾懷疑。

周公在為天下制定了基本的禮法框架和政治秩序的同時,也給地方的封君以很高的自由度。畢竟當時中原各地民族成分複雜,風俗傳統不一,周人以少數統治多數,顯然不能採取一刀切的辦法,因此分封到各地的諸侯,對於原住民大都採取懷柔與武力並舉的措施。特別是衛國和魯國,他們所統治的區域內大多都是殷商遺民和淮夷舊部,周王在分封的時候,就要求他們要任用當地的賢人和長老,尊重原住民的習慣和傳統。他們愛喝酒,喝完酒喜歡鬧事,你忍一忍嘛!只要他們不造反,你就由著他們。同時還要求他們“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按照殷商的政治制度來約束民眾,以周朝的禮法體系來治理國家。這也就是要實行所謂的“一國兩制”,舊人舊辦法,新人新制度,目的就是要用懷柔的手段逐漸滲透,以達到徹底歸化原住民的目的。

就比如魯國,在祭祀結盟的時候同時存在著亳社和國社兩套系統,君主自家人有什麼事情就到國社去,當地的貴族和民眾有什麼事情就到亳社去。你信你的神,我敬我的族,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遇到國家大政方針和對外用兵的時候要按我的規矩來。這種在當時面對不同族群所採取的變通的做法也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文化對異種文明的兼容幷包兼收幷蓄大概也是受此影響。

魯衛兩國所統治的區域大體上還是殷商的核心區域,文明發展的程度也較高,統治起來相對也比較容易,而齊國面臨的則是另一種局面——果然難啃的骨頭還是要讓外人來幹。沿海的原住民族在周初的這個時期大體上還處於原始部落時期,生活習慣和民風習氣與殷商核心區域有很大的區別,治理的難度也就自然大的多。據說齊國從中原遷往山東的過程中,大軍還沒到營丘,萊夷就已經過來搶地盤了,可見齊人所領到的究竟還是個空頭支票,所有的地盤都必須要自己拿命來換。但是齊人也只能認命,誰讓他姓姜不姓姬呢?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齊國在山東建國之後幾代人都沒有睡過安穩覺,一直都在與東夷、徐奄、熊盈之國纏鬥,過著朝不保夕的苦日子,以至於齊國開國的五代君主死了都不敢葬在自家的地盤上,還得把靈柩送回宗周去葬在周地。也難怪當魯國的君主用三年的時間在封地移風易俗的時候,齊國君主去了剛幾個月就跑回來覆命了,那種地方真是多待一分鐘都有喪命的危險啊!

封邦建国与营建东都

晉國史話·第一輯 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