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理解“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句話?

終點53804186


這句話或者說這副對聯的遣詞造句非常通俗,意思也十分淺顯明白,就是世上的書有我沒有讀過的,平生做的事情沒有不能對外人說的。

上聯看上去非常謙虛,其實隱藏著滿滿地低調的炫耀之情,而下聯更是自滿之情溢於言表。這副自視甚高的對聯可謂世人皆知,被許多人在文章中一再引用,也算是對讀書人對自己的一種期許,表明自己在道德文章方面的一種嚮往和追求吧。但這副對聯的出處卻幾不可考,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有人稱這副對聯據傳是歐陽修所寫的,但未見確鑿證據。

二是也有人稱梁實秋說這副對聯是清代左宗棠集句而成,但也未見明確定論。

梁實秋確實提到過這副對聯,是這麼說的:

我忘記是誰寫的一副對聯:“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很有意思,下句好像是左宗棠的,上句不知是誰的。

可見這種說法也不可靠,梁實秋也只是隨手一寫,並未作過深入考證。

三是有人考證此對聯來歷如下。

上聯與歐陽修(一說梅堯臣)和蘇軾有關,據說蘇軾當年科舉命題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有一段引用: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嚴,而樂堯用刑之寬。”

但這句出處典故歐陽修(一說梅堯臣)並不清楚,發榜以後問蘇東坡這個典故出自哪裡?東坡答道:“想當然耳。”一個調皮的故事,於是留下了“書有未曾經我讀”的慨嘆。

下聯當出自《宋史·司馬光傳》:

“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此外,這副對聯的變種也很有點意思:書多未曾經我讀,事少可以對人言。

這句改動後的對聯是木心所寫,見木心《即興判斷》:

歐陽修誠實,“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他是這樣。論上句,大家都這樣。下句,自然是指概念,概念上的品性品格,具有“事無不可對人言”的高尚純潔。若說在行為上,歐陽修也做不到,做不全。隱私之必要,韜略之必要,古今同情同理。 書多未曾經我讀,事少可以對人言。

關於這副對聯,零零散散地扯這麼多,也挺有趣的,是否?

歡迎大家也說說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吃素的穿山甲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據傳這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一幅對聯。意思是,天下那麼多書,也有我沒有讀過的,我一生沒有做過什麼缺德事,虧心事,任何話都可以對人開誠佈公地去講!

相信大家都清楚,歐陽修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苦讀是大夥兒皆知的勵志故事!儘管如此,歐老師卻說“書有未曾經我讀”,這麼謙虛的做人態度讓眾人更加汗顏!

然而,在下聯“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句話中,卻胸襟坦蕩,敢拍著胸脯說問心無愧!可見歐老師坦蕩做人的氣度和胸懷!

上下兩聯對比著,更加襯托出歐陽修大師的情懷!

古為今用,現時代的人們讀來依舊肅然起敬!在讀書識世界方面,我們還需要十分的謙虛和勤奮,在做人方面,我們要坦坦蕩蕩,問心無愧!上對得起天地,下對得起百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村姑說村事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對聯是昨天延參法師在頭條展示的。我當時就好好地品味一番。這是一幅對仗極工,含意極深的對聯。從字面解釋淺顯易懂,其實這對聯是從求學,做人角度去憚述一種哲理,人啊學無止境,世上的書永遠讀不完,心啊應該坦蕩蕩,決不可用做暗室欺心之事。我很喜歡這對聯。確實是一幅上上之作!


用戶張喜貴


“書有未曾經我福,事無不可對人言”這是歐陽修的一副對聯,意思是說,天下有那麼多的書,也有我不曾讀過的,做人坦蕩,沒有什麼事是不可以對別人說的。

這句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只是在表達自己博覽群書,為人坦蕩,沒做什麼壞事,無愧於心。

“事無不可對人言”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表達了在說話上可以什麼都與人說。

而在人與人交往中,說話是門藝術,如果什麼都與人說,可能會使“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被有心人利用。

所以,不管自己多麼坦蕩,說話還是需要謹慎,小心“禍從口出”。


左岸天使524


此聯出處有多種說法。無暇考究仔細。字面意思很直白,書有我沒讀過的,我做的事都能對人說。算是“聖人標杆”聯。但是,深刻的思考人性,這個世界上沒人能達到“事無不可對人言”的標準。只能用作座右銘要求自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