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生產計劃編制的流程和依據

生產計劃編制的流程和依據

✎導 讀

編制生產計劃首先要進行產能測算。通常情況下,我們應該知道四種產能:理論產能、定額產能、效率產能、進度產能,這四種產能的測算依據分別是理論單產、定額單產、效率係數、進度誤差。

生產計劃的編制過程,實際上是訂單與產能的平衡過程。生產總監在對生產計劃進行審核時,要重視計劃編制的要求和依據,必須考慮制約因素、評估資源配備、測算產能狀況。

我們將通過兩個圖形來演示生產計劃的編制過程。考慮到相關問題探討的連續性,我們以色織布生產為例。

一、六大制約因素

下圖所列出的是生產計劃編制前需要確認的六大制約因素,包括訂貨合同、工藝設計、原料準備、設備配套、人員工時和能源供應。

生產計劃編制的流程和依據

1.訂貨合同制約。主要包括生產的品種、具體的數量、交貨的時間。

2.工藝設計制約。主要包括採用什麼工藝、使用何種紗線、紗線用量多少。

3.原料準備制約。主要包括是外購還是自備、自加工需要經過的工序。如是否需要染色、是否需要捻制等。

4.設備配套制約。主要包括織機的種類和數量、前後工序的設備配套情況、專用配件配套情況等。

5.人員工時制約。主要包括不同品種的單位產量定額、每週開班次數、工人的出勤率情況等。

6.能源供應制約。主要包括電、水、氣等的供應情況。

這些制約因素,需要在生產計劃編制過程中逐一評估和相互平衡,否則生產計劃就無法編制。

二、八個評估環節

下圖所顯示的是生產計劃編制的一般流程,每一個流程點都有各自的評估重點。上面提到的六大制約因素所提出的制約點,就是每個流程點的評估重點。

生產計劃編制的流程和依據

1.設備能力評估。重點在於設備數量、設備種類、設備狀況。在色織布生產中,織機的分類方式有:按成品幅寬分,有窄幅機和寬幅機;按織造工藝分,有平紋機和提花機;按自動化程度分,有自動機和手動機。這些機種適合生產不同的品種,設備評估就是要按不同機種測算出各自的生產能力,瞭解設備的運轉情況。

2.勞動效率評估。重點在於單產定額、開班情況、開機數量、實際單產、平均出勤率、平均次品率。設備產能並不等同於實際生產能力,要根據上面所列出的內容,分門別類地計算出不同機種的實際生產能力。

3.訂貨合同評估。重點在於訂貨合同品種、數量、交貨時間。檢查合同所規定的要求是否與實際生產能力相匹配,能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生產。

4.工藝設計評估。重點在於工藝要求、用紗類型、耗紗數量。核定擬訂合同所需的品種是否採用特殊工藝,紗線是否需要特別訂製,產品的耗紗量為多少。

5.原料準備評估。重點在於原料數量、品種、使用時間。落實準備的原料是否能滿足擬訂合同的需要,特殊紗線是否可以在投產前備齊,需要再加工的紗線是否可以如期完工。

6.能源供應評估。重點在於電、水、氣的供應。確定能源供應能否保障正常生產,是否還有特別的能源需求。

7.生產進度評估。重點在於前一期生產計劃的執行情況。瞭解生產進度的實際狀況,確定計劃提前或推遲的天數。

8.實際接單評估。重點在於落實接單數量、編制生產計劃。在完成前面幾項評估的基礎上,確定可接合同的數量,並根據所接合同的品種、數量、交貨時間要求,編制新的生產計劃。

八個環節的評估中,重點評估對象應該是設備生產能力和員工工作效率,因為這兩點才是決定產能大小的根本因素。

三、四種測算依據

編制生產計劃首先要進行產能測算。通常情況下,我們應該知道四種產能:理論產能、定額產能、效率產能、進度產能,這四種產能的測算依據分別是理論單產、定額單產、效率係數、進度誤差。

1.理論單產。單位時間內理論上可以生產的產品數量(不考慮設備和人員效率耗損)。比如根據織機速度和經緯密度,可以計算出單位時間內的理論產量。

2.定額單產。單位時間內考慮設備和人員的效率耗損後,可以達到的生產指標。

3.效率係數。依據設備完好率、平均出勤率、定額超產率、正品率等生產指標得出的係數。

4.進度誤差。實際生產進度與計劃進度之間的差距。

我們根據設備開機總數和分類開機數、每月開工天數、每天開工班次、每個班次的工作時間,以分類機種的理論單產為依據,用加權平均法可以計算出當月的理論產能。同樣的方法,我們以定額單產為依據就可以計算出當月的定額產能。用定額產能乘以效率係數就可以得到當月的效率產能。用效率產能根據進度誤差進行調整就可以得出當月的進度產能。

理論產能是一種基礎,定額產能是一種目標,效率產能是一種推測,進度產能是一種現實。四種產能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從理論產能、定額產能、效率產能到進度產能,是一個不斷擠幹“水分”的過程。只有被擠幹“水分”的進度產能,才是最符合實際情況的生產能力。四種產能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生產計劃編制的流程和依據

企業的接單數量要根據進度產能來確定。除了進度產能之外,接單時還要考慮原材料和工藝的準備情況,以確保所接合同能如期完成。

合同簽訂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合同要求的品種、數量、交貨時間和工藝編制生產計劃了。生產計劃的格式、內容、週期可以按照實際需要設計。

生產計劃是企業計劃管理中的一個環節,編制生產計劃只是計劃管理內容的一個部分。

案例

某公司是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專門生產加工高精度的壓縮機機體,加工的零件主要由客戶提供圖紙,需求量一般不超過10件。該公司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有三個特點:一是客戶均為國際製冷行業的龍頭企業,具有行業領先性;二是產品的生產方式都是小批量,具有生產模式的代表性;三是設備的加工技術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管理硬件的可靠性。

該公司把生產計劃分解為三部分,一是採購計劃,二是產能計劃,三是生產計劃。

採購計劃。以客戶訂單為依據,根據全年預測、月度預測、當前訂單、最低庫存、安全庫存、實際庫存、經濟生產批量、鑄件報廢率和加工報廢率等數據,在進行物料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制訂出當月鑄件毛坯採購計劃和外協零件採購計劃。

產能計劃。計算出制約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規模的關鍵設備工序產能,根據“每臺設備的每天工作時間×月工作天數×機床利用率×設備臺數”的算式得出的數值就是該工序的最大月生產能力。當產能負荷率超過100%時,說明生產負荷過大,需要將交貨期後延;當產能負荷低於80%時,說明生產任務過少,產能閒置過多,需要多接訂單。

生產計劃。根據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為關鍵工序編制周滾動生產計劃,以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和實際生產進度,及時調整偏差,靈活安排生產。

點評

某公司編制生產計劃的過程告訴我們,多品種小批量模式的生產企業,在編制生產計劃時,除了要對制約因素進行平衡外,更重要的是要安排好短期的生產計劃,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