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万象变形录」第五回,起承转合四句诗,三类起法皆能之

且说,

无念近日继续学习起承转合。

钓客老人道:“起承转合之法汝已略窥其道,仍需勤加练习。需知,此规有如律诗绝句之天条,非诗仙诗圣二者,其他人必遵之。否则,其诗章必然凌乱不堪,其中意无以完整示人!切记,切记!”

「万象变形录」第五回,起承转合四句诗,三类起法皆能之​​​​​


无念问道:“师父,起承转合有无妙诀?”

钓客老人笑道:“说有也有,说无也无。起承转合,字面理解可也。今日正好有时间,容为师一一为你道来。”

“今日先说起法!作诗如同与人交谈,首先学会找话题。此法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一是旁敲侧击,一是兴起法。”

“开门见山法,即开首一句直接切入诗章的主题,例之。”

「万象变形录」第五回,起承转合四句诗,三类起法皆能之


此诗表面似是描绘自然界威力,并以此暗托情怀。但由于背景不明,情怀不显,故此,我们只当作此诗的主旨是描述自然之威力。

由此,第一句的‘千门万户对风开’就是直接叙述主题,没有任何的圈圈绕绕。这就是开门见山法,又称为明起法!

此法的特征是,直奔主题,不曲婉、不隐晦,如大江奔流、如明月下照,坦坦荡荡!

​​如贾岛的《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此诗开头使用的也是开门见山法,以剑之初成直入而写,此法惊心动魄,其势凛冽!

因此,对开门见山法的判断应以表像为准,不考虑内涵,更不考虑寓意。再例之。

「万象变形录」第五回,起承转合四句诗,三类起法皆能之


此诗开头写溪水之状,后面写溪水不可阻。这首诗的表像简单明了,不用去深究其中涵意,只看表像,可知此开头之法为开门见山法。

钓客老人又道: “旁敲侧击法,即不直接表达主题,使用陪起、引起、反起、暗起等多种手法,或衬托、或呼应、或揭露主题,曲婉回旋,以抒发幽情隐志。其中,陪起法和引起法最为常见!例之。”

「万象变形录」第五回,起承转合四句诗,三类起法皆能之


此诗前面两句写景,青藤绿纱竹影皆为春碧之景,碧色,暗含伤意;故此,此诗在意境上必然倾向忧郁悲伤类的风格。

后面两句借用了小半个‘杜鹃啼血’的典故,最后揭示出本诗的主题:人不起只因天涯远,天涯远所以幽梦系,幽梦系只因斯人或者斯情唤不回。

这类诗意境幽深曲折,不细思不得其意。所以,前面的‘青藤绕树绿窗纱’是以景入情境,属于旁敲侧击法。

这一法,针对本诗而言又叫做陪起法。

陪起法的特征是:开首句使用与主题无直接关联、但具有一定意义的景物,陪衬、烘托或者参与主题,并逐渐引出所要表达的主旨。再例之。

「万象变形录」第五回,起承转合四句诗,三类起法皆能之


此诗前两句写楝树、池塘,皆是盛夏普通景色,没有任何明确的意义,点名不同的方位和地址,此为一起一承之法。

第三句的新荷直接关联着第二句的池塘,虽然看起来是直接顺承法,但联系最后一句理解,则是‘刚刚钓来荷绿便看到夕阳下山’,故此,三四句是一转一结。所以,前面的‘楝树浓阴出矮墙’是以景写物境,属于旁敲侧击法。

这一法,针对本诗而言又叫做引起法。

引起法的特征是:首句中的景物无特定的含义,但都是为了引起最后的某种结果或者某种情感而服务的。又例。

「万象变形录」第五回,起承转合四句诗,三类起法皆能之​​


此诗首句写涧景,次句写溪景,两句中的词也无明确意义,只是为了制造物境。到了第三句,直接转入个人的议论或者情感抒发,最后一句写个人感慨。

此时,前面的物境就随着后面两句的情感抒发升华为情境或意境,从而呈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作个采花人的悠闲隐居的情怀。

这一法,也是引起法。

​​这两种方法并不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及深度、广度,只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旁敲侧击’的写作手法,才会分开。

至于‘暗起法、反起法’,因其要求颇高,随着诗词水平提升,诸君自然会遇到,此处不再赘述。

无念神往,不由问道:“兴起法又如何?”

钓客老人停顿了一会,幽幽道:“兴起之法,属于古法,今人已少见矣。今之世人常言起兴,实则不过以景入情之法。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此是也。今日不谈也罢!”

无念愕然,求钓客老人举例。

钓客老人拗不过,只得举了一例,让无念揣摩: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篇外

诗章布局,须有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回旋转覆,浑然一体。所以,才有起承转合之说。

如同作文一样,作者事先必须确定主题,然后才须安排好结构,此结构对律绝而言就是起承转合。​​

本文介绍的起法,概括来说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一是旁敲侧击,一是兴起法。有一些书籍上介绍起法时列的比较详细,但无外乎此三种。

初学者用起法,一般以开门见山为宜,此法最适合养势。

但此法难有佳作,一般只用于状物、叙事,能够表达的情感比较有限;但是,一旦写好,有如山裂雪崩,其势难当。诗仙李白最擅此法!

略有一些基础或者功底的,仍推荐以旁敲侧击法为练习手法。

此法佳作较多,适合所有题材,因其幽深,且符合国人曲婉深致的审美观,为大众所喜。

兴起法之难,在于摒弃现有的意象,另出机枢。若不能摒弃意象,则难入此法。

乐天曾言:“兴法之殇,自诗经、古诗十九首以降,世间已不多见矣!诗评芸芸,得其真意者不过三两而已。”

可见,兴起法之难!​​

下面几篇将把‘承接、转折、结合’三法继续铺叙完。

本文感谢壮图山人老师,壮图老师的诗作堪称经典,诸君可围观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