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血性是什麼?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提起血性,肯定繞不過這個名字:陳樹湘。湘江戰役,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負傷被俘,在敵人的擔架上,他用手撕開腹部的傷口,絞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

在血與火的戰場上講血性,無疑有著深重的勇敢和悲壯意味。

紅軍長征,四路大軍犧牲16萬多人;8年抗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傷亡60多萬人;抗美援朝戰爭,共有18萬名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英勇犧牲……

開國將帥中,7位元帥在戰場負傷,劉伯承失去右眼,負傷9次;10位大將中7位負傷,徐海東戰創20餘個,粟裕頭部兩次中彈;另外,還有9位獨臂將軍、3位獨腿獨腳將軍、2位短臂將軍……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戰場上,血性意味著不懼危險、不怕犧牲,越是艱險越向前。

因為懂得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從將軍到士兵,人民軍隊每一名官兵都勇於挺身而出,敢於拼刺刀、堵槍口,震懾敵膽,贏得勝利,在大忠與大愛中剎那間完成向英雄豪傑的昇華。

這是人民軍隊根植於靈魂深處的血性基因。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說:“大腦不是一個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炬”。

血性需要喚醒,需要激發,需要點燃;血性也需要養護,需要培育,需要激勵。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承平日久,我們需要時時自問:能否一如革命先輩那樣為信仰而戰、視死如歸?是否依然保持著當年的虎狼之氣?

和平時期,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還得威武,軍人還得有血性。

不論何時,血性永遠是勝利的刀鋒,它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它是萬萬不能的。“一把炒麵一把雪”的時代已經不再,“刺刀見紅”的戰爭模式漸行漸遠,但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精神永不過時。

沒有血性就站不起來,站起來照樣會被打倒。一個軍人是如此,一支軍隊也是這樣。這是歷史的昭示,也是現實的警告。

汶川地震時,“空降兵15勇士”的奮勇一跳,震驚世人。傘兵平時跳傘的高度是800-1000米,降落傘的設計使用高度是3500米,而勇士們躍出機艙的那一刻,高度是4999米。

軍事演習中,坦克駕駛員武向軍左耳不慎被行軍架生生颳了下來,他把掉下的耳朵揣進口袋,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完成了40分鐘的演習。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國際軍事比賽-2017”比武,“帶實彈射擊的5公里急行軍”課目參賽隊員王帥右足內踝撕脫性骨折,揹著50多斤的裝備、拖著傷腿完成了最後2公里的比賽……

唯有歷經血與火、苦與累淬鍊的軍人,唯有一身硬骨頭、一腔沸騰血的軍人,才能夠平時忘我、戰時忘死,才能橫刀立馬、敢於亮劍,才能敢打必勝、所向披靡。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2015年7月,在深圳航空ZH9648航班上,一名歹徒持刀縱火,在這突發的險情面前,空乘人員大聲高喊:“有沒有軍人武警啊?”

這聲呼喊,是來自人民的最大信任,源自人民軍隊永不辜負人民的不變本色和血性。

這種血性,戰爭年代體現為不懼馬革裹屍奮勇殺敵,和平年代不僅體現在苦練本領保家衛國,也同樣體現在為了人民利益、為了百姓安危挺身而出的點點滴滴之中。

1993年,一名叫徐洪剛的戰士,在長途汽車上面對4名持刀歹徒,挺身而出,被刺14刀,他用背心兜住流出體外的腸子,繼續追趕歹徒……

2018年3月,武漢一居民樓發生火災,四級軍士長李道洲,三進火場,直至犧牲之時,他仍揹著被困者趴倒在地。

溫光民、許益、林貴斌、葉芳強…..僅今年以來,軍人不顧自身安危、勇敢救人的英雄壯舉就有不少。

網友們說,當過兵的人,從沒讓我們失望過!對於軍人來說,見義勇為是應盡的責任,是天然的擔當,更是血性的張揚,應當成為中國軍人的本能。

不懼危險是軍人本色,沒有血性還叫什麼軍人?

《內務條令》明確規定:軍人遇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時,應當見義勇為,積極救助。

從今年5月1日開始,軍人非因公外出也可以著軍服。軍裝,一直被人民群眾視為成安全和勇氣的象徵。我們在享受規定帶來的職業榮譽感的同時,更要承擔其應有的責任。

要記住,不管軍裝穿沒穿在身上,路見不平時,畏畏縮縮,絕對不應是軍人該有的樣子。

中國軍人,哪怕倒下,也是向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