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天津最早的租界是設立於1860年的英租界,之後,法、美、德、日、俄、意、奧、比八國相繼在天津設立租界,維繫八十年之久。租界設立後,歐洲人把足球帶到天津,英國士兵在天津軍營修球場、踢足球,自得其樂,各國駐津領事館組建了“萬國足球會”“西商足球會”等俱樂部,天津人也自發成立了多支足球隊,與洋人踢聯賽、盃賽,那時候足球運動在天津的普及程度,超過了現在。

1881年,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將足球納入“操法”一科,聘請洋人擔任教官,這是天津人第一次玩足球。英國人在天津辦的新學書院,在建校初期的1902年,成立了足球隊,是天津人組建的第一支足球隊。球員們腳登高統長靴,頭上盤著長長的辮子,踢得興起時,辮子自然滑落下來飄在腦後,瀟灑自如,“辮子足球隊”的名頭漸漸叫響。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天津英國球場

從1903年起,北洋大學堂、新學書院、普通中學堂等校共同發起成立“體育聯合會”,組織中等以上學堂足球聯賽。還是新學書院的“辮子足球隊”最厲害,從1909年到1911年,連續三屆奪冠,並湧現出天津第一代球星——丁煦春和袁慶祥。

袁慶祥踢右後衛,外號“袁三響”,擅長用腳外側運球,順著邊線下底到前場,準確傳球到中路;守門員丁煦春外號“鐵門丁”,有他守門,一般人踢不進去。那時候觀眾看球像看戲一樣,這二位每次有精彩表現,都會得到觀戰者的滿堂彩。丁煦春和袁慶祥都參加過1917年在東京舉辦的遠東運動會,丁煦春獲撐竿跳高第一名,袁慶祥獲得跳高冠軍。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天津英國球場

南開學校足球隊後來居上,成績超過了新學書院隊,只因為張伯苓先生強有力的支持。張伯苓身材魁梧,喜歡各種運動,胡適在文章中曾談到張伯苓,說他經常跟學生一起踢足球。張伯苓請來了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的畢業生、浙江人侯洛荀來南開任體育教員,侯洛荀自此一直在南開工作,他是洋人在天津組建的“萬國足球會”中唯一的中國人,後來擔任過天津市足協主席。

另一支天津本地的強隊,是北寧鐵路足球隊,成立於20年代末,發起人是北寧鐵路局局長高紀毅。高紀毅曾擔任奉天警務處處長,是張學良的心腹,受張學良密令在帥府“老虎廳”親手槍殺了楊宇霆、常蔭槐,不久後被任命為東北交通委員會副委員長兼北寧鐵路局局長。高紀毅上任後,以北寧鐵路局名義出資五十萬元,將當年周學熙創辦的種植園改造成了北寧公園。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租界時期的天津足球賽

高紀毅喜歡踢足球,北寧隊迅速崛起,球員大多數是北寧鐵路局的職工,包括孫思敬、姜璐、管學仲、梁銘宗等,守門員是從香港到天津北寧鐵路局工作的陳爾德。民國時,陳爾德和梁銘宗等人入選了天津足球隊,參賽過在杭州舉辦的全運會。

30年代初,天津舉辦“愛羅鼎杯”萬國足球大賽,相當於“世界盃”,因為各國租界都派出了代表隊參加,天津本地球隊則聯手組成中華隊參賽。比賽在英租界“大英國球場”(今新華路體育館所在地)進行,這座體育場沒有跑道,場內是木製看臺,能容納幾千人。第一年的比賽,中華隊殺入決賽,遺憾輸給了英國隊。第二年,中華隊又是在決賽中失利。《益世報》報道:足球場上三千父老,吞聲忍氣,踱出英國球場。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天津英國球場

第三年,中華隊終於成熟起來,以3:0戰勝英國隊,4:0戰勝世界聯隊(法、德、瑞典等國球員組成),決賽時1:0戰勝俄僑隊,未失一球獲得冠軍。《益世報》刊登了一則比賽消息:“英國球場今天下午兩點比賽足球大賽,參加比賽的兩隊是國聯隊和軍聯隊,兩隊足球隊員都是由本市中外足球健將選拔而成……”那場比賽轟動全市,英國球場水洩不通。

比賽當晚,張伯苓宴請凱旋的隊員,在飯桌上致辭說:“西洋人總是嘲笑國人是一盤散沙,做事五分鐘熱度。足球運動的團結合作性強,技術尚在次要。全隊團結一致、頑強奮戰,才有勝利希望。這是克服所謂一盤散沙的良好手段……足球比賽時間長,緊張激烈,越到終場更為火熾,必須具備堅持到底的精神。如以此當做服務社會的準繩,就不會被人嘲笑為五分鐘熱度了!”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早期的足球隊

30年代中期,天津舉辦“萬國杯”足球聯賽,有八支球隊參賽,為期半年,踢雙循環,北寧隊15場未敗、進33球,獲得冠軍。原本法國兵營隊奪冠呼聲最高,丟掉冠軍後惱羞成怒,竟找了個藉口,把北寧隊守門員抓進兵營,一時間輿論譁然,多虧張伯苓先生以“天津體育協進會”的名義從中斡旋,才平息了事端。

當時中國最有名的球星是李惠堂,他帶領上海樂華隊打敗過多支外國球隊,在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上被評為“亞洲球王”,當時流行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張伯苓和李惠堂私交很好,李惠堂出過一本書,名為《足球》,特別請張伯苓為其作序。

有一年,李惠堂率領上海樂華隊來到天津,把天津的幾支外國球隊打得落花流水。天津北寧隊也與上海樂華隊踢了一場友誼賽,北寧隊的孫思敬身高體壯、耐力強、速度快、搶截神速、傳球極佳,綽號“鎮三山”,又叫“北方李惠堂”。李惠堂非常欣賞孫思敬,邀請他加盟樂華隊。30年代中期,德國柏林舉辦第十一屆奧運會,李惠堂、孫思敬領銜中國隊,雖然在比賽中小負英國被淘汰,但也踢出了自己的氣勢,那時候中國人並不覺得國足踢球不行。(文:何玉新)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清末天津辦“萬國足球會”,中國人組成“辮子隊”橫掃洋人球隊

電影《京都球俠》辮子球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