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曝光」你手裡的食品袋,可能是這麼來的……

塑料是我們日常用得最多的物品

而且也是接觸最親密的東西:

買肉買菜用塑料袋裝

打包剩飯剩菜用塑料袋

買個早餐也用它拿著吃

然而這麼重要的包裝物

我們很少去細究它的來源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2017年7月前後,國家開始重拳整治洋垃圾。從2017年初開始,央視記者歷時一年多,在天津、山東等地追蹤洋垃圾,深度瞭解洋垃圾的危害,也見證了洋垃圾整頓前後的明顯對比。

上千噸洋垃圾堆積在天津

2017年初,記者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四道橋附近看到,這個貨場裡堆放著至少有上千噸廢舊塑料,地面上還散落著寫有英文字母的藥瓶和飲料瓶。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記者注意到,很多廢舊塑料上面還沾染著大片汙漬,貨場的經紀人告訴記者,其實這些都是洋垃圾,在國外也未經清洗,就直接進口到國內的。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按照《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規定,禁止將進口的固體廢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固體廢物進口相關許可證載明的,利用企業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然而在這裡,洋垃圾卻被隨意買賣。

貨場經紀人說:

“ 他都賣給誰了他也不知道,什麼手續都不用辦,買了貨直接找車來這裝就行。”

在天津市濱海新區的新老天河貨場、濱海綠島貨場、遠達貨場,都堆放著大量未經清洗的洋垃圾,同樣可以任意買賣。貨車司機告訴記者,這些垃圾有的被運到了山東。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在山東莘縣妹冢鎮,記者在空中拍攝到了這樣的畫面:一片綠油油的麥田裡散落著幾棟平房,周圍堆放著大量垃圾,走進村莊,道路兩旁,同樣堆放著大量塑料垃圾。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村民告訴記者,這些正是從天津塘沽的港口買過來的洋垃圾,大都是用過的塑料袋、塑料紙和保鮮膜等,中間還夾雜著一些使用過的衛生紙、快餐盒等,有的沾染著大片的汙漬和異物,十分骯髒。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洋垃圾分揀工人說:

“ 這個要,這個沒事,衛生紙還不少呢,衛生紙也是紙,衛生紙人家賣兩毛多。”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那麼,這些洋垃圾又會被如何處理呢?記者來到了一個加工洋垃圾的作坊。經過破碎,洋垃圾變成了塑料碎片,再被放入一個大池子清洗,池子裡的水明顯發黑。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清洗之後的塑料碎片被塞進機器加工,髒兮兮的垃圾搖身一變,成了灰色的塑料顆粒,業界稱之為再生料,老闆告訴記者,他每月可以生產一百噸左右這樣的塑料顆粒,而像他這樣的處理廠,在山東、河南交界的莘縣、鄆城、濮陽等地有上百家,每月可處理洋垃圾近萬噸。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清洗塑料垃圾的廢水,一般都是不做處理直接排放,附近的河溝已經被嚴重汙染,黑色的水面上漂浮著一些垃圾,綿延數十公里。附近村民稱河溝裡的水比糞池裡的水還難聞。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而有些作坊的廢水處理方式,更加令人震驚。記者農田裡看到很多廢水坑,裡面蓄積著發黑、發紅的廢水,就是這樣,廢水不做任何處理,就直接滲入地下。

每月生產上億隻洋垃圾塑料袋

這些洋垃圾做成的灰色顆粒又會用來做什麼呢?洋垃圾處理廠的老闆告訴記者,這些再生料有的用來做地膜,有的竟然被做成了食品袋。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洋垃圾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在碗上套那種,提饅頭的;他們給肉聯廠的內袋,年年用俺這顆粒,裝肉那種內袋。”

2017年初,記者在河南濮陽、山東鄆城等地發現,有不少廠家在用這種再生料生產塑料袋,一天能用五六百斤料。

塑料袋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一天我出三噸,用兩噸來料,我一直用再生料,不用原生料。”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記者粗略統計,這些小作坊每月至少可以生產上億隻塑料袋,從這裡源源不斷地流向市場。

塑料袋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我做食品袋,還有菜市場賣的方便袋,菜市場用的方便袋。”

洋垃圾中的塑料,被加工成了再生料後,又被製成了塑料袋,而從洋垃圾中被分揀出來的標籤紙、衛生紙、快餐盒等紙質垃圾,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2017年初,記者在莘縣追蹤洋垃圾時發現,還有一些專門用紙質洋垃圾做紙漿的作坊,這些紙質垃圾看起來更加骯髒,有標籤紙、包裝盒,甚至發黴的衛生紙。

這些骯髒的紙質洋垃圾,沒有被清洗、消毒,經過幾道簡單的工序,就做成了黑色的紙漿,聞上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紙漿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同樣是直接排向河溝。而這些紙質洋垃圾做成的黑色紙漿,又進入了下一家生產企業。在妹冢鎮,記者找到了一個生產蛋託的廠家,紙漿經過稀釋,加上色素,攪拌後,經過模具擠壓,就變成了盛放雞蛋的蛋託。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這名老闆告訴記者,僅在附近的幾個村子,就有八九家類似的蛋託廠,每天能生產7萬多個蛋託,他們的主要原料,就是紙質洋垃圾做成的紙漿。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在製作蛋託過程中,同樣會產生廢水,這些加過色素的廢水,顏色發黃、渾濁不堪,同樣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被隨意排放。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而就在距這個蛋託廠約100米的地方,就豎著一塊寫有“農村公共水源一級保護區”的牌子。

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開始出重拳,加大打擊力度。

那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效果如何呢?2018年5月下旬,時隔一年多時間之後,記者再次到天津、山東等地進行了調查。

回訪仍發現洋垃圾地下生產

在天津,明面上的確已經看不到洋垃圾的蹤影,但仍有個別中間商表示有貨。那麼,洋垃圾的下游加工環節,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2018年5月下旬,記者再次來到山東莘縣妹冢鎮,發現以前在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的洋垃圾已經不見了蹤影,從前繁忙的廠房現在也大門緊閉,有的廠房正在尋求出租,有的廠房已經用作別的用途,農田裡積蓄廢水的大坑裡已經長出了雜草,明顯荒廢已久。

附近村民告訴記者,由於政府近一年時間來,一直嚴查違規加工洋垃圾、嚴查環境汙染問題,原來這裡明目張膽加工洋垃圾、排放汙水等現象明顯少了,明面上似乎已經看不到洋垃圾的蹤影。

那麼在山東莘縣,洋垃圾是否真的絕跡了呢?幾經周折,記者聯繫上一位一年多前加工再生料的村民,這名村民向記者透露,雖然明面上加工洋垃圾的現象少了,但還是有人在加工洋垃圾,一般都是晚上偷偷幹,而且地點藏得很隱蔽。

在他的介紹下,晚上,記者來到了莘縣一個村子裡,遠遠地就可以聽到機器運轉的聲音,空氣中,也有一股塑料融化後刺鼻的味道。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對於記者的到來,這裡的負責人顯得非常警惕。

被對方盤問一番後,記者終於進入了這家作坊。院子裡堆放著不少塑料垃圾,車間內機器轟鳴作響,地上流淌著汙水,工人忙著將清洗過的塑料垃圾塞入機器中,經過加熱、融化、拉絲、冷卻、切割,這些塑料垃圾就變成了顆粒狀的再生料。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這時候,這名負責人慢慢放鬆了警惕,他告訴記者,這些再生顆粒大多被用作裝蔬菜的塑料袋。由於用洋垃圾加工塑料顆粒存在汙染,政府查得很嚴,所以他們也是非常謹慎。

洋垃圾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現在不願意存貨,說查就查。”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當地監管部門明確不讓加工洋垃圾,但是,把洋垃圾加工成塑料顆粒,每噸可以賺取數千元的差價,因此,很多從業者仍然願意鋌而走險,加工洋垃圾。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洋垃圾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這些年機子都拆了,我們沒有拆,這也是偷造點。這裡就一臺機器,我們在河南那邊造。”

由於相關部門嚴查,這裡就選擇在晚上偷偷加工,清洗塑料垃圾產生的汙水,則是用管道隨意排放到牆外。

這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的原料可不止現場這些,由於洋垃圾量比較大,擺放在這裡太顯眼,容易被發現,因此為了逃避檢查,他將大量的洋垃圾原料放在了鄰村親戚的庫房。

果然,在他親戚家的庫房裡,記者見到了大量塑料垃圾,不下百噸。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洋垃圾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都是晚上我們拉走,做完到第二天再拉回來,晚上帶著工人去,在那做一晚上,一晚上做兩噸料,這兩噸料,第二天早上起來再拉回家裡。”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這名負責人承認,這都是從天津港口進的貨。

洋垃圾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現在港口還有貨,昨天還給我打電話問我要幾箱,還有百十噸呢。港口那怎麼也不會斷料。雖然從2017年開始政府嚴查洋垃圾及環境汙染問題,但他們這裡加工洋垃圾從來沒停過。”

在政府的嚴厲打擊之下,雖然沒有2017年初時那麼猖獗,但記者調查發現,在山東莘縣,仍有部分人在偷偷購買並加工洋垃圾,而且不止一家。

為了逃避監管,他們一般都會將洋垃圾存放在較為隱蔽的地方,從來不讓人看原料堆放的地點,為了不被輕易發現,有人甚至將洋垃圾藏在了樹林裡。儲存、分揀洋垃圾都在這裡進行。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洋垃圾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一天分揀一兩噸吧,這得有六七個人,來了得有30多個人。”

這裡僅僅是儲存和分揀洋垃圾的地方,為了不被監管人員發現,加工再生料的工廠更加隱蔽,有的甚至挖了地下室。

塑料垃圾被加工成再生料,做成裝蔬菜和食品的包裝袋。那麼用洋垃圾中的廢紙做蛋託的現象,是否還存在呢?

記者來到了曾經加工蛋託的工廠,發現大多數蛋託生產作坊已經關門,有的廠房明顯已荒廢了很久。然而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和塑料加工作坊類似,仍然有個別作坊在偷偷加工蛋託,只是更加隱蔽而已。

記者輾轉找到了一家蛋託加工作坊,負責人告訴記者,他的確在用洋垃圾上的標籤紙加工蛋託,但是加工現場並不在這裡,要買貨可以直接通過物流發貨,加工現場不會讓任何人參觀。

「曝光」你手里的食品袋,可能是这么来的……

蛋託加工作坊負責人說:

“ 我去年停了之後,就開始在別的地方做,標籤紙的在河南臺前那邊。”

在妹冢鎮謝樓村,記者發現這家蛋託廠的門前仍堆放著不少已經風乾的紙漿,作坊的負責人坦誠,這些蛋託就是用洋垃圾的標籤紙做的。

從業者告訴記者,從2017下半年至今,這裡用洋垃圾等加工蛋託的作坊明顯比原來少了,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仍然有人在政府大力整治洋垃圾、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的風暴之下,違規偷偷加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