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華為如果不自己研發麒麟,這些年要花多少錢買高通芯片?

數碼殼兒


大家都知道華為自家研發的麒麟處理器已經很強大了,最新的麒麟970甚至可以和驍龍的旗艦835扳一下手腕!



除了高端旗艦的持續發力,中低端處理器的表現也是非常的不俗的,可謂是全面開花。

到如今已經顯現出華為公司的深謀遠慮了,在別的廠商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對手機芯片的大量投入,現今終於有了豐厚的回報,在中興被美國製裁禁止出售芯片的今天,華為依然可以挺直自己的腰桿子。

好了,言歸正傳,高通作為全球最強大的芯片製造廠商之一,它旗下的驍龍系列的芯片可謂是非常的昂貴的,這從前段時間雷軍發的微博就可見一斑了。


雷軍在微博透露,作為最新的高通驍龍旗艦845,價格達到了500多元,中高端的處理器驍龍660也需要100多元,由此類推,去年的旗艦835應該也是這個500元左右。

不僅在微博上,當小米mix2s發佈會的時候,雷軍也因為驍龍845的價格罕見的爆了粗口“我靠”兩個字!

華為2017年出貨量為1.02億部,根據上圖的數據來推算的話,mate系列和p系列的這種高端機應該在一千多萬部,如果配備驍龍835的話,應該在七十億到八十億元之間。中端機由於沒有具體的數據,不太好判斷推算,如果有四千萬手機配備驍龍660的話,應該在五十億到60億之間。在加上幾千萬的低端機配備幾十元的驍龍400系列的話,應該在30億元左右。只是粗略的算一下,如果華為2017年只用高通的話,花費大概在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之間!(以上只是純屬個人猜測!)

由此可見,如果華為沒有麒麟的話,它在處理器的採購費用將有多麼的誇張!所以,像手機芯片這種高端產品的研發是多麼的重要,只有我國的科技企業對其積極投入,大力研發,才能砥礪前行,才能做到真正的不受制於人!


小小小稻米


在其它的回答裡面已經大致算過,華為在2017年如果全部購買高通芯片的話大約要花費450億人民幣。這裡再補充一點:高通的專利費才是它大部分的利潤來源,而華為的麒麟芯片能在這上面也省不少錢。


2017年高通在處理器上有164.8億美元的收入,但利潤率只有17%,相比之下專利授權收入只有64.5億美元,利潤率卻高達80%。


高通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家“無線通信技術公司”。無線通信不用更多解釋,但高通很強調“技術”這兩個字,而不是產品。理論上一臺手機無論是否採用了高通的芯片,都會使用到高通的無線通信技術,並因此要向高通繳納專利授權費,也就是所謂的“高通稅。它的比例一般是一臺手機價格的3%-5%左右,手機賣的越貴,高通的專利費就越高。


為了保持自己在專利技術上的優勢,自從高通成立以來,已經投入了500億美金進行基礎性技術研發,研發比例佔收入的20%以上。


這幾年由於中國、韓國、歐盟等國家相繼進行了反壟斷調查和罰款,使得高通不得不在專利授權費上進行下調,目前最新的標準是按照整機價格400美元作為上限,也就是說大於等於2800元人民幣的一臺手機高通最多隻能收取140元人民幣的專利費。


雖然如此,相比直接購買手機芯片的費用,“高通稅”無處不在;並且高通恐怕有些不用驍龍芯片的廠商不交專利費,制定了一個“無授權無芯片(no license - no chips)”的綁定政策,也就是說如果手機廠商想購買包括驍龍在內的「任何」高通手機通信芯片,那麼就要先把“高通稅”給交了。


這項政策主要是對付像蘋果、三星這樣有自研芯片的廠商,由於之前這兩家都要用到高通的基帶芯片,所以一直也被高通的專利費卡的死死的,不得不用法律訴訟的方法和高通進行博弈。


相比之下,華為的麒麟芯片雖然採用了ARM的公版架構,但是包括基帶在內的ISP、NPU等芯片都和高通沒關係,所以華為曾經也拒絕支付高通的專利費,要求進行談判。


所以說華為研發的麒麟芯片不僅在硬件上做到了一定的獨立性,還在和高通的專利費談判上佔有了主動權,過去幾年這筆專利費至少超過200億人民幣。



高挺觀點


華為手機在15年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一億大關,而17年更是突破1.53億部。而高通高端的驍龍845芯片價格在500多元,驍龍660在170元左右,如果華為不自己研發麒麟芯片,使用高通芯片的平均成本約為330元,也就意味著17年購買高通芯片的費用要達到500億元,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隨著華為手機出貨量不斷攀升,高端機型比例越來越高,未來芯片方面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長期看自研芯片的成本優勢將越來越明顯。


華為研發自己的麒麟芯片前期投入巨大,從成本而言麒麟970的成本可能並不會比高通的驍龍845低,甚至還會高出不少。但是隨著華為手機出貨量不斷攀升,麒麟芯片的成本不斷被攤薄,麒麟芯片的成本優勢將逐步顯現。另外華為擁有自己的手機芯片,在提升手機性能和用戶體驗方面相比高通芯片更加遊刃有餘,所以華為自己研發生產麒麟芯片從綜合的效益而言要遠遠高於採購高通芯片。

小米是高通芯片在中國的最大用戶。應該說小米通過高通的扶植,逐步在國內手機市場取得了競爭優勢。就像當年英特爾扶植聯想一樣。雖然雷軍宣佈小米手機的硬件淨利潤不超過5%,但這背後是確高通賺走了小米手機用戶的大部分錢,每年從小米手機賺的錢也是天文數字。短期看小米手機依靠高通的扶植,在手機市場擁有較大優勢,但長期看很容易受制於人,競爭優勢不如蘋果、華為等擁有自主芯片的手機廠商。所以目前國內的手機廠商自主研發芯片,將是必由之路。


智慧新視界


來吧,加個關注~


根據高通公司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對於在中國使用而銷售的設備,高通中國標準必要專利(SEP)許可,3G設備(包括3G|4G多模設備)為設備淨售價的65%的5%;對於包括3模LTE-TDD在內僅支持4G的設備為設備淨售價的65%的3.5%。

當你購買一部4G手機,比如上市不久的小米MIX2s,起售價3299元,為高通支付的專利授權費就是:3299 X 65% X 5% =107.2175。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高通在2015年的專利收入就高達79.47億美元,佔據當年全球智能手機總收入的2%。

我們結合一下華為的銷量,按照這個專利授權費比率來算一下

國際數據調研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總計14.62億臺,其中華為的出貨量為1.53億,佔據10.4%的市場份額。

華為發佈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消費者業務2372億元佔比39.3%

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可以約等於手機業務,簡單粗暴地估算,假如華為的手機全部都用高通芯片,那需要支付多少專利授權費呢?

平均售價=手機銷售額/銷量=2372億/1.53億≈1550元

每臺手機的專利費1550 X 65% X 5% =50.375元

全部專利費50.375元X1.53億=77.07億

根據上述的假設,如果華為不自研麒麟芯片的話,2017年總共要支付77.07億元的專利費,這筆費用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不是一筆小數。當然,這只是專利的費用,購買芯片的費用還沒算上,畢竟具體數據也無法獲知,不過雷軍也在微博“抱怨”過高通驍龍845貴

但是,不要把自研芯片省錢當成理所當然

事實上,對於企業來說直接買芯片的費用比自主研發芯片的成本省很多

因為企業要面臨研發失敗的風險、要面臨不能量產的風險、要面臨消費者不買賬的風險

華為的海思麒麟算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前期也是付出了巨大投入

任正非從2004年開始就提出要自研芯片,但是從研發至真正投入商用,花費了整整10年的時間,期間不乏夭折了的海思K3和海思K3V2。下圖是華為研發海思麒麟芯片的歷程:

這是從時間上看,堅持自主研發芯片,要堅持這麼長的時間,如果華為不是有點科技實力的底子,估計是差點吃不消。畢竟在投入商用之前,企業進行研發那就是純粹的燒錢。

從研發投入上看,過去10年,華為研發投入超過3940億元,研發人員8萬人,佔公司總人數45%。終於,華為累積獲得7.4萬件專利,其中90%為發明專利。

既然投入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的成本這麼大,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自主研發芯片?

除了開篇說到的用別人家的芯片就得給專利費以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原因:

反壟斷

首先,高通不賣芯片給中國企業了,這時候怎麼辦,好在我們自己還有能用的芯片

其次,只有當我們能自己生產芯片,我們才有議價的權利。我們能自己生產芯片,你不能那麼貴賣給我們,不然我們就用自己的芯片。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華為研發了自家的麒麟芯片就對此感到樂觀,因為海思麒麟也只能算是芯片設計,芯片生產製造的上游和下游還有人呢,ARM授權,臺積電代工。總之,在手機芯片領域,華為也只能說是靠自主設計而不被完全地捏住咽喉,並不意味著已經在這個領域斬頭露角。

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華為的努力我們應該有目共睹,在最近熱門討論話題5G技術標準中,華為的Polar 碼成為了5G控制信道代碼,這將是未來我國在5G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籌碼。


蘇寧手機


應該沒節省多少,甚至麒麟芯片價格高於高通芯片價格。

麒麟芯片全部都是華為投資的,生產是找芯片代工,這個需要有起步價的。在使用上目前最大量是華為手機和榮耀手機,當然還有基帶芯片和視頻處理芯片沒那麼大量,但也不小。

例如麒麟970可以跟高通820比拼,那麼至少雙方投入研發是差不多才合理吧,假設華為開掛只需要一半研發費用。那麼麒麟芯片只有華為自己用,高通芯片全世界都在用。單研發成本平攤就比買高通芯片高了。

另外研發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專利,但是華為基本收不到錢。

但是幸運的是麒麟芯片讓華為手機跟別人產生的差異化,甚至後面研發出了GPU turbo。這些都是能跟普通廠商產生差異化,在市場獨樹一幟的要點。

結論就是本來都是要花很多錢搞芯片,買高通的就是圖個性能好和便宜。自己搞就是要多花錢,而且產品質量還普通。但是可以積累自己的設計團隊產生自家獨有的技術,還是比較賺的啦!


heipi雪人


華為如果不自己研發麒麟,這些年要花多少錢買高通芯片?

從2016年10月份,華為宣佈麒麟用戶突破1個億,到2017年華為所有手機銷量1.53億,我們大致估算,到目前為止按照2.5億算的話,估計大概有837.5億人民幣,這個數字怎麼算的呢?我來和大家解釋下。

第一:華為這幾年用了多少麒麟處理器?

2016年10月份開始,華為在媒體中宣佈華為麒麟芯片用戶突破一個億的用戶量。

而在2017年華為全球出貨量達到1.53億部,這樣的總數,我們沒有算上2018年華為總體銷量,所以加上2016年,總體銷量2.5億麒麟用戶。

第二:高通驍龍到底怎麼算價格?

我們知道驍龍845現在的價格在500元左右,當然這裡包括了16%的增值稅,而驍龍660這樣的中端處理器大約是驍龍845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們按照華為可能用的最多的兩種處理器,取中間值,500+170=670 所以取335作為中間值來計算驍龍處理器的價格!

第三:綜合測算

按照2.5億*335元=837.5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麒麟處理器。華為要多付837.5億人民幣給高通!

總結

我的計算首先肯定是有誤差的,但是這800多億的人民幣水份不會太大,所以華為自己研發麒麟,雖然投資大,但打破了技術壁壘,長期看是有益且正確的!


LeoGo科技


華為擁有自己的專利與核心競爭力,這一點與其餘多數高科技企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過,對於核心技術、核心芯片的研發,本身就是一個持續燒錢、耗時非常漫長以及投資回報預期不明朗的過程,而對於一些高科技企業而言,有時候打造一個自主研發的芯片,往往需要經過非常漫長的時間,期間還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不一定代表著研發就可以成功,而這一過程往往直接考驗到一家企業的發展命運,甚至有的企業因為研發一個核心技術或核心芯片而被拖垮了。因此,在實際情況下,不少企業更願意花錢買人家的技術與專利,減少自己承受不必要損失的風險,但這畢竟不具有持久性,而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掌握著別人手中,始終還是需要花費更大的成本來彌補這一個損失的。因此,對於華為的自主研發,實際上也是要打破長期依賴海外採購或購買別人專利的瓶頸,而麒麟本身也是非常強大,而擁有了自主研發能力以及核心芯片,往往也就代表了自己企業無需被別人抓住痛處,掌握核心話語權。


郭施亮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研發麒麟處理器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牽制高通,避免其硬件及專利費用定價過高。

若華為沒能夠研發自己的麒麟處理器,高通將從兩個方面收取費用:

  • 一個是高通處理器芯片的費用,國產廠家將徹底失去主動權;

  • 一個是高通的專利費用,將會導致手成本急劇增加。

配合華為今年的出貨數量,簡單估算一下究竟需要花費多少費用吧。


2018年華為手機需要支付高通費用

2018年華為手機的銷售情況十分理想,已經突破2億臺。

  • 高通旗艦處理器驍龍845的價格在500元左右,低端驍龍660的價格在160元左右;

  • 我們取兩者之間的中間值,每臺手機的預計費用在330元左右。

那麼華為銷售的兩億臺手機,將要支付660億元的處理器費用。

  • 高通在5G網絡的專利費用每部手機在5%左右,這裡我們取值記3%;

  • 通過營業額和銷售額的比值,可以得到華為手機的均價在2385元。

那麼,華為手機的專利費用預計在143.1億元左右。

華為在2018年將支付高通803.1億元的費用。


  • 可以看出,僅一年華為就要支付高通800多億的費用;

  • 特別是國內廠家失去對高通的制約能力,價格也將無法控制。

您怎麼看華為自己研發處理器和基帶的意義?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極客談科技


華為如果自己不研發手機處理器的話,這些年找高通買處理器是不是需要花很多錢?確實從成本上來說高通的一顆旗艦處理器要四五百塊錢,而麒麟自家的旗艦處理器應該是在兩三百左右,隨著時間線的延長成本會更低,比如去年華為的970處理器價格是會降到很低了的,畢竟榮耀Play賣1799都用上了麒麟970處理器,這個成本你應該就可想而知了!



明面上來看華為自己研發芯片是節約了成本,但是實際上是投入成本比購買芯片的費用要高很多,有消息稱華為研發最新的麒麟980處理器費用高達20億,而基本上華為每年的研發經費都是近千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在了芯片研發上面,說實話要是自己不研發就找高通和聯發科購買處理器的話成本根本就不需要花這麼多,所以研發芯片其實是燒錢!



但是很多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這裡,不研發自主的芯片很有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問題和更多的成本,比如這之前中興交的罰款就高達13億美元,哪天你買別人的芯片被人卡脖子漲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最穩妥的事就是自主研發芯片雖然前期投入大一下還會遇到技術問題,但是你只要熬過來了就是坐享成果的時候了,華為這兩年初步估計就已經嚐到甜頭了,這一次麒麟970處理器佈局的非常廣搭載的機型非常多就是例子!



你們說華為自己的處理器成本低,沒找高通購買芯片節約了成本,那麼如果邏輯是這樣的話那麼其它手機品牌不都自己研發芯片呢?其實說到底還是控制成本的問題,因為投入研發成本來做芯片太不划算了,購買現成的芯片來的更快,而且目前高通的口碑還是非常不錯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不是誰都跟華為一樣是通訊起家掌握了很多專利技術的...


水哥愛搞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