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抗清名將被凌遲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明末大亂,明朝中央面對內部農民起義和關外後金的崛起,腹背受敵。

崇禎皇帝上臺後,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東北危機,啟用了一位將領,命令他負責主持對後金的防禦,這個人就是袁崇煥。

我們都知道,袁崇煥擔任明朝遼東地區總司令,最後卻被崇禎凌遲處死。

那麼,這位將軍到底冤枉嗎?他是忠臣良將還是誤國誤民之人?

抗清名將被凌遲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袁崇煥本是一位儒生,進士出身,做到縣令。

就是這位一直在地方工作的“正縣級幹部”,遇到了一位從東北地區來的老兵,談論邊事,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便自認為有能力解決後金的軍事威脅。

後來袁崇煥又到東北地區考察,回到京城後他自誇:只要朝廷給我足夠的錢糧兵馬,我就可以守住山海關,平定後金之患。

這番言論被天啟皇帝器重,將其提拔為東北地區的軍事將領。

袁崇煥在遼東數年,和當時的東北地區總司令孫承宗等人創造過一些勝仗,也打過一些敗仗。

天啟七年,天啟皇帝駕崩,崇禎即位,崇禎根據大臣的建議,重點提拔了袁崇煥,向袁詢問平遼之策。

袁崇煥侃侃而談,並誇下海口:五年平遼!

崇禎皇帝當時只有十七歲,年輕氣盛毫無經驗的崇禎相信了袁崇煥,將其任命為明朝遼東地區最高軍事長官,並且配給他大量的錢糧兵馬,當時明朝軍費一大半被用在了遼東軍事上。

抗清名將被凌遲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結果,袁崇煥上任後耗費了大量的錢糧人力,打造了一條號稱固若金湯的要塞防線,然而,皇太極在崇禎二年巧妙地繞過了袁崇煥的軍事防線,從長城隘口突入中原腹地,直接威脅北京。

嚇得崇禎火速召集天下兵馬救援京城,場面混亂,一度要遷都。

雖然後來袁崇煥尾隨皇太極追過來,在北京城外和滿洲八旗打了一仗,保住了京城,但是,這一招讓崇禎丟盡了顏面,他最信任的將領耗費了國家大量資源,最後卻是形同虛設。另外,袁崇煥的關寧軍在北京城下和滿洲兵作戰竟然形同兒戲,互相好似嬉戲打鬧,要不是滿桂等非“袁系”將領拼死力戰,北京城可能就要被攻破了。

惱羞成怒的崇禎因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而其罪名之一是“裡通外國,漢奸罪”。

原來,袁崇煥早期曾有過和後金談和的打算,再加上抗敵不力,疑點重重,因此被人懷疑是漢奸。

袁崇煥被凌遲當天,京城百姓爭相吃他的肉,場面慘不忍睹。

抗清名將被凌遲三千五百刀,百姓分食其肉,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袁崇煥被殺其實並不冤枉,他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要了大量的金錢物資,最後卻打造了一個形同虛設的防線。

他擅殺同事毛文龍(抗擊後金的主要將領),可謂親者痛仇者快。

僅此兩條就足以判他死刑。

但是,凌遲處死有點過分了。

袁崇煥雖然沒有大功,但還不至於裡通外國,他的談和也是出於大戰略的考慮。

崇禎凌遲袁崇煥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崇禎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崇禎又是一個極度好面子的人,皇太極兵臨城下,他感覺自己在百官和天下人面前顏面盡失,這才惱羞成怒凌遲袁崇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