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

去偽存真62


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

沒有!因為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柳傳志和倪光南

因為早在之前,柳傳志和倪光南(前任聯想總工程師)就有過一次爭論:在研發路線上產生意見分歧,這也是著名的技工貿和貿工技之爭。

當時的倪光南對標英特爾“芯片”技術,希望聯想擁有自己的“中國芯”,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

但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從聯想組裝電腦說起

我相信很多人都對聯想的電腦抱有很深的情感,在我上大學那會,在幾大電腦產品中進行認真篩選,戴爾、宏碁、惠普、聯想等等,我發現這些電腦都有個共同點:CPU都是用英特爾的酷睿。

都不是自己牌子所特有的,後來瞭解到,各自電腦本身都會從硬件上(來自不同公司)進行組裝,但是為啥有不同的品牌,怎麼選擇?

就要看各家在對電腦的設計了!這種設計囊括:

  • 電腦的散熱問題

  • 鍵盤的手感問題

  • 細節和品控問題

等等這些都是一個電腦廠商必須要考慮和自己研發的,不單單是組裝一臺電腦就完事了,否則為什麼我們會去購買不同廠商的電腦呢?但是,這些不能稱之為核心技術,因為這是每一家電腦廠商必須要做的!

從專利說起

很多人覺得聯想不做技術研發,這是片面的,聯想每年都會做很多專利申報,在技術研發的投入上都是億元以上的投入。

聯想其實一直都在加大研究開發的投入,每年專利註冊量達兩三千件,只是聯想很少在專利數量方面做宣傳,因為“專利是靠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但是,問題是這種技術研發,我們看不到它在市面是上真正屬於聯想,能夠讓國際認可的技術,別人會從你這兒大批量購買應用的技術。

我猜熟悉聯想的人,不會不熟悉倪光南這個人,在2017年的一段採訪中他說:

“某種程度上,聯想已經成為“製造車間+營銷公司”,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實。如果聯想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今天也不會這樣難。”在這裡,倪光南說的核心技術,應該是屬於聯想自己的技術,比如蘋果的IOS系統,比如高通的驍龍、比如英特爾的酷睿這些,不否認這些對於一個科技類公司來說,掌握這個的重要不言而喻,聯想現在缺少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核心技術!
291 贊 踩 407評論
分享
舉報
互聯網亂侃秀 科技問答達人05-16 20:48 關注

最近由於5G投票事件把聯想又推向了風口浪尖上,很多人叫囂著聯想沒有核心技術,只是個組裝工廠,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其實對於這樣的說法我是很納悶的,不知道什麼樣的才叫核心技術,難道聯想就沒有技術,真的只是一個組裝廠?

我覺得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在電腦或手機制造領域,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採購其他廠商的部件進行組裝,行業特性就是如此,哪怕是強如蘋果手機,似乎也就只有芯片和iOS系統,而蘋果筆記本則只有系統是自己的了,可見這樣的領域更多的是集全球供應鏈來生產自己的東西,

比如華為手機,也只有麒麟芯片是自己的,並且麒麟芯片裡面還有很多是別人的技術,ARM的架構,GPU、DSP等都是購買的,只是華為拿過來設計後交由臺積電代工,照這樣說那也是沒有什麼核心技術了。

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小米更沒技術了,所有的配件都是不自己的,硬件都是別人的,系統是谷歌的,真正的組裝廠,但大家對小米卻如此推薦之致?還有OPPO、VIVO、魅族等都是如此。

然後我們再說說國外的,拿HP、戴爾來講,他們又有什麼核心技術,CPU是別人的,系統是微軟的,屏幕也是別人的,內存、硬盤、主板都是別人的,也就是組裝廠,與聯想又有何區別呢?

可見說聯想沒有核心技術的都是狹隘的片面的。

可見我們評價一家公司有沒有核心技術,並不是指這家公司的產品甚至軟硬件一定要全部是自研的,有時候營銷模式,渠道,設計能力就是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你覺得呢?

再說了,像神舟,拿同樣的處理器,主板,內存,屏幕等組裝起來為什麼沒有聯想好呢?這就是核心技術,並不是大家狹隘的認為必須自研才是核心技術。

再說聯想70%的收入來自於國外,僅此一項就行了,你管他有沒有核心技術,他主要在賺外國人的錢,那就是完成了許多中國企業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創造就業崗位,為國家納稅,我覺得就值得佩服了。


陝西新華的槓精一枚


和他同時代創辦的華為比較下,就知道聯想有沒有核心技術了。

我來梳理一下華為和聯想從創辦到今天所走過的路。在一些關鍵時刻的選擇,決定了今天他們的境遇。

華為十八萬員工,一半是研發人員。

每年百分之十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是銷售收入不是利潤。這樣的投入規模別說在中國,放眼世界也是非常高的比例。

華為由任正非創建於1987年,總部在深圳。早期註冊資金兩萬。是一家民營企業。華為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任正非對技術的痴迷。



在早期研發程控交換機時,由於企業剛創辦不久,資金有限,任正非借高利貸投入研發。有次他對科研人員說,失敗了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只能從這裡跳下去了。可見當時的悲壯,和華為實力的單薄。

在資金耗盡之時,產品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也讓華為有了自己的產品。不在代理國外的產品銷售。華為從此走上了研發創新之路,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企業。

聯想的發展指導導致了它的今天。

很多人都知道,聯想內部以前有一次,關於是技術優先還是貿易優先的討論。倪光南支持技術優先,他認為科技行業的競爭力就是技術創新。柳傳志支持貿易優先,他認為只有把產品賣出去才能讓企業活下去。

討論的結果是倪光南離開聯想,聯想執行柳傳志的思想,以銷售為導向。聯想的銷售冠軍成了柳傳志的接班人,他就是楊元慶。在楊元慶的主導下,聯想更是不重視研發創新。



導致聯想十年的研發費用不如華為一年的研發費用多。

聯想和華為創辦時間相近,聯想靠著中科院這個大樹快速發展,任正非在深圳靠兩萬塊錢開始創辦華為。今天兩家企業發展天差地別。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歡迎關注我


百舌說


聯想是pc生產商,拋開它的副業不說,它主營就是電腦,筆記本臺式機,既然你要問核心技術,那肯定是電腦上的核心技術,那把電腦拆開看了,電腦的幾大件:屏幕,cpu,顯卡,內存條,操作軟件。然而,這幾個國內都沒有,屏幕日本的,CPU,gpu美國的,內存條韓國的,操作軟件美國的。這些都不是聯想可以搞的,如果非要說出點什麼,應該就是裡面的一些軟件是自己的了吧。

我記得很深刻,2008的北京奧運會,中央電視臺還報道過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其中就講了聯想的一些小軟件,小硬件,大刷特刷了一下

我看新聞都是聯想是世界級pc商,後來更是全球第一,大學時看到美劇裡的聯想時都自豪的不得了,可是漸漸的我發現,它就只會裝電腦而已,出手機,出什麼死什麼,好不容易有個zuk有點起色了,它不要了,買了摩托羅拉,結果那個外觀簡直和潮流相背,它還有個出名的名字,美帝良心,沒錯,相同配置要比國內便宜最少一千塊,而且有時候還買一送一。

這次聯想真的很傷人心,想不到最後捅中國人的還是中國人,還恬不知恥的說技術是無國界的,聯想有的是大局觀,嘖,大局觀,果然美帝的大局觀才是大局觀,其他的就是屎,很難受,這種企業竟然還是國家當年大力支持的,結果送給了美國人。

原來說抵制日貨,抵制蘋果,大家都會嗤之以鼻,現在說抵制聯想沒毛病吧,它要技術沒技術,要文化沒文化,有的只是一顆美國心,組裝廠而已,電腦哪家買不是買,更何況1還有更便宜的呢。

這次聯想通過跪舔高通,拿到了美國人建的收費路的優先通行權,真榮幸,處處感受到了美帝的優越,我最大的願望就得希望聯想在這兩年內倒閉吧。


起個名字怎麼那麼麻煩


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

沒有!因為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柳傳志和倪光南

因為早在之前,柳傳志和倪光南(前任聯想總工程師)就有過一次爭論:在研發路線上產生意見分歧,這也是著名的技工貿和貿工技之爭。

當時的倪光南對標英特爾“芯片”技術,希望聯想擁有自己的“中國芯”,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

但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從聯想組裝電腦說起

我相信很多人都對聯想的電腦抱有很深的情感,在我上大學那會,在幾大電腦產品中進行認真篩選,戴爾、宏碁、惠普、聯想等等,我發現這些電腦都有個共同點:CPU都是用英特爾的酷睿。

都不是自己牌子所特有的,後來瞭解到,各自電腦本身都會從硬件上(來自不同公司)進行組裝,但是為啥有不同的品牌,怎麼選擇?

就要看各家在對電腦的設計了!這種設計囊括:

  • 電腦的散熱問題

  • 鍵盤的手感問題

  • 細節和品控問題

等等這些都是一個電腦廠商必須要考慮和自己研發的,不單單是組裝一臺電腦就完事了,否則為什麼我們會去購買不同廠商的電腦呢?但是,這些不能稱之為核心技術,因為這是每一家電腦廠商必須要做的!

從專利說起

很多人覺得聯想不做技術研發,這是片面的,聯想每年都會做很多專利申報,在技術研發的投入上都是億元以上的投入。

聯想其實一直都在加大研究開發的投入,每年專利註冊量達兩三千件,只是聯想很少在專利數量方面做宣傳,因為“專利是靠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但是,問題是這種技術研發,我們看不到它在市面是上真正屬於聯想,能夠讓國際認可的技術,別人會從你這兒大批量購買應用的技術。

我猜熟悉聯想的人,不會不熟悉倪光南這個人,在2017年的一段採訪中他說:

“某種程度上,聯想已經成為“製造車間+營銷公司”,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實。如果聯想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今天也不會這樣難。”

在這裡,倪光南說的核心技術,應該是屬於聯想自己的技術,比如蘋果的IOS系統,比如高通的驍龍、比如英特爾的酷睿這些,不否認這些對於一個科技類公司來說,掌握這個的重要不言而喻,聯想現在缺少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核心技術!


LeoGo科技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5G爭端的事件又一次把聯想拉回大眾的視野,而聯想也越發被大眾所不喜,隨著聯想被深入挖掘,越多黑料被暴露出來。就題主提這個問題來說,個人認為聯想是沒有核心技術的!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我們且看以下聯想的發家史。

聯想集團其實由來已久,1984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由11名科技人員創辦。最初,聯想電腦銷量一直位居中國國內市場首位,也有很多屬於自己的先進技術。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就曾有“技工貿”還是“貿工技”大討論,最終分別代表“貿”“技”的柳傳志和倪光南就此分家。

這可以說是聯想非常關鍵的一步,在這之後聯想放棄了自我技術研發,轉而走向更利益化的組裝製造!於是聯想在國人眼裡,也就變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組裝電腦的公司。自己沒有能力製作顯示屏,CPU、內存,甚至鍵盤、鼠標也無法獨立製造。

不久之前,聯想更是進軍移動設備行業,但是沒有核心技術的結果可想而知,聯想只能依靠外援即---高通,這也就引發了我在開頭提到的5G爭端。有傳言稱,聯想之所以給高通投票,是因為他們需要高通驍龍855的首發,並通過獲得長久關係來再次衝擊市場。


而關於5G的爭奪戰,華為最終以一票之差輸給高通,雖然我覺得傳言不可盡信,就算是再多麼追求利益化,在5G問題上聯想應該也不至於會站錯隊,不可能為了拿到首發就罔顧國家整體利益。但是這也側面反應了聯想在核心技術上到底有多缺乏。


其實最初的聯想,也是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的,不過就是因為中途發展方向的轉折,走向了一條組裝廠的路。不過我相信在未來聯想一定可以覺悟,再次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歐界科技


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疑問,聯想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從當年的貿優和技優的時候,柳傳志勝出,而倪光南退出時,我認為就已經註定了,聯想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也不會有的,因為它走上了一條選擇核心技術的路,而且越走越遠。

雖然貿優的路線,可以把東西賣出去,可以進行融資,也可以最後上市,收購IBM,這都是貿優發展起來的。但是,當貿優發展起來後,就已經失去了掌握核心技術的時機了,因為你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靠錢是買不來的,這是需要真正有認識的。

後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本來想在智能手機領域分一杯羹的,但是由於聯想CEO楊慶元的原因,不僅沒有發展起來,還把聯想的聲譽弄得很不好,還需要柳傳志再次出山。

所以,當聯想選擇貿優的路是,就已經註定起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了,大家對於聯想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咱們一起探討!


帆辰科技


有,組裝技術就是他們的核心技術。我17年買了一臺聯想筆記本,沒用多久開機屏暗,只能從側面仔細看才能看到,而且在這種狀態下散熱風扇不運轉,需要反覆開關機碰運氣恢復正常。後來拿去維修服務中心,放了兩次 每次都是半個月的時間,維修人員說找不到問題,電腦沒問題,火的我想把它砸了。現在我就放家裡一直插著充電器,設置成屏幕常亮狀態給我兒子當電視放動畫片看!以後關於聯想的產品聽都不願意聽了,直接買華為的!


人生幾度春秋72364930


聯想究竟有沒有核心技術呢?記得2017年倪光南在接受採訪時坦言:“某種程度上,聯想已經成為‘製造車間+營銷公司’,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實。如果聯想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今天也不會有這樣難”。

顯然,在前任聯想總工程師倪光南眼裡,聯想至今還是一家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過去在聯想分成兩大派,一派是倪光南支持的技術優先,他認為科技行業的競爭就職技術創新。而柳傳志認為貿易優先,他認為只有把產品賣出去才能讓企業活下來。爭論的結果是倪光南離開聯想,聯想執行柳傳志的思想,以銷售為導向。

事實上,聯想究竟有沒有核心技術,我們可以去看一下,電腦的幾大主要配件,哪一個是聯想自主生產的?屏幕是日本的,CPU是美國英特爾的,內存條是韓國生產的,操作系統是美國微軟的,這些都不是聯想自己搞出來的。至多這些年聯想研製了一些小軟件,這能算是掌握核心科技嗎?顯然也不能。

可能很多瞭解聯想的人會出來反駁,聯想其實是掌握了核心科技的,聯想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是不少的,但是我們認為:一方面,聯想一直在加大研究開發的投入,每年專利註冊量達兩三千件,只是聯想很少在專利數量方面做宣傳。這主要是聯想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擴大銷售,而不是如何做到國產電腦配件自主生產,不要輕易受制於國外企業。

另一方面,也有電腦組裝專家表示,即使是電腦廠商也要有自己研發的,因為組裝一臺電腦並不是單單組裝這麼容易的,比如電腦的散熱問題、鍵盤的手感問題、細節和品控的問題,否則我們為啥會去購買不同廠商組裝的電腦呢?

但是,以上這些並不能算是聯想掌握了核心技術,第一,聯想的確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搞研發,但是並沒有獲得國際認可的技術,以及其他企業願意花大價錢來購買的技術。聯想這二年多年來,主要是走銷售路線。正因為如此,聯想的銷售冠軍楊元慶,便成為柳傳志的接班人。

第二,關於掌握核心技術,並不是指有聯想獲得幾項專利技術,而是指我的這個產品,是別人難以生產或企及,而我再也不用將來處處受制於人。比如蘋果手機的IOS系統、高通的驍龍、還有英特爾的酷睿處理器。在核心科技上面,聯想起碼還研發出自己的國產芯片。難怪聯想十年的研發經費沒有華為一年多。

我們並不否認,作為一家電腦組裝企業,聯想也有專利產品,每年也有相關的研發投入,但是聯想的戰略方向主要是以銷售為導向,而華為的導向是以自主研發為導向,在導向方面出現了巨大的偏差,這就導致了華為在營收方面要比聯想高出一倍,正是由於這樣意識上的偏差,才會讓聯想的5G產品最終站上了世界通訊科學技術人前沿,而聯想卻陷入業績增長乏力的境地。


不執著財經


相信玩過組裝電腦的朋友都知道,電腦的零部件從生產,銷售,組裝,幾乎各個環節和軟硬件設備都有非常成熟的市場體系,如果你動手能力強,那麼大可以把電腦需要的各個硬件單獨買回來,如果動手能力弱,也不用愁,商家或者電商平臺上有大把的,組裝好的現成電腦,你只需要告訴商家你的使用需求,自然就會有相應的硬件配置表給到你。

理論上而言,包括聯想在內,我們的社會不需要任何一家電腦品牌商的出現,戴爾,惠普等等,也完全不用擔心不會沒有電腦用,cpu有因特爾和amd,內存的廠商更多,主流的主板商也不下5家,顯卡芯片廠商有a卡和n卡,授權制造的品牌商更是多大數十家,那麼你為什麼還要多花一份錢找別一個品牌商來幫你組裝呢?基本上聯想這些年也就幹了個組裝的力氣活!

有人會說品牌機,售後服務有保障,拜託,這個年代找個維修電腦的地方真心不難也不貴。

可以豪不誇張的說,除了蘋果,包括聯想在內的所有品牌電腦製造商們,這些年都是不思進取,毫無研發精神的懶漢!

如果說cpu和gpu的研發難度實在太高,那我們就暫且不談研發,我們就說設計。在大家都在使用同樣硬件核心的前提下,誰能設計出和蘋果mbp一樣薄而且性能同樣的筆記本?聯想設計不出!起步價都要3萬多的imacpro一體機,不管是品牌機還是組裝機都能堆出同樣的硬件性能,可能價格還便宜不少,但是從使用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品牌機至少是imacpri的3倍體積以上?耗電也是兩倍還多。蘋果的工業設計無與倫比,如果不是蘋果,我們都還傻傻的認為,電腦只能是像聯想這樣的品牌商設計出來的辣雞!

所以說聯想這些年,都做了啥?你自稱全球最大的品牌電腦商,沒研發出自己的芯片也就罷了,連一個有些許設計感的電腦都設計不出來,你做了啥?天天忙著投資這個投資那個,還是先投資投資自己的智商吧!


來寶要吃小魚乾


首先,聯想是因為核心技術強而起家的。在發展初期,柳傳志和仗倪同時發力,讓聯想逐步發展起來了。可是隨著聯想的壯大,主張創新的仗倪和主張銷售的柳傳志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最終導致了兩人的分道揚鑣。



沒有了仗倪的日子,聯想在創新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少,雖然剛開始依靠著聯想的品牌,利潤也聽客觀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短板一下子的暴露出來。最近幾年,聯想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我想,聯想被踢出恆生指數也是這個原因吧。


說到核心技術,聯想現在確實不高,現在聯想10年的研發費用不如華為一年的多,這也是因為柳傳志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只會經商。所以說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不管怎麼說,被扒出投票高通的聯想,接下來的日子可不好過。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聯想投票高通一事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