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寧古塔真的有塔嗎?為什麼清朝的人寧願死也不願到那裡?

用戶207439669


寧古塔本身是沒有塔的,它的遺址在我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附近,現在那裡已經發展得非常不錯,因此讓人很難明白清朝人為何死也不願意到那裡去。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還是先要了解下寧古塔本身。

寧古塔用滿語分開來解釋,“寧古”指得是“六個”,而“塔”則是臺的意思,據說當年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兒子便是居住在此,因此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他們便被稱為“寧古塔貝勒”,也可以說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起初,寧古塔是清朝提供八旗兵源、戍邊和軍隊儲備物質的軍事重鎮,後來由於清朝將都城遷到北京,地處偏遠的寧古塔逐漸失去了邊防重鎮的重要性。

當然,祖先生活過的地方也不能不聞不問,而寧古塔地處偏遠,天氣苦寒,四季冰封,據當年曾流放在此的人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總之,是個氣候極為惡劣的不毛之地。

清朝統治者非常聰明,他們將這個地方做為了改造犯人的勞改農場,一是為了讓罪犯們悔過,再者也為了宣傳愛國主義教育,所以直到現在的清宮劇中,皇帝還總會有句臺詞:“發配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

可見發配寧古塔一定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清朝文人方洪幹就說過:“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為什麼他會這樣感慨呢?

歸納起來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從北京到寧古塔要走幾千裡,路途遙遠,又是戴枷而行,全靠兩隻腳劃拉,一路上風餐露宿,倍受折磨,光是長途跋涉就能把人折騰個差不多,許多人並不是在寧古塔死掉的,而是不堪其苦,在路途中就死掉了;

二、好不容易走到了寧古塔,就要給“披甲人為奴”,所謂“披甲人”就是當地的駐軍,既然是做奴隸,也就是勞動改造,架橋鋪路、開荒種地,什麼苦做什麼,什麼累幹什麼,總之不要想有安逸日子。再加上居住惡劣,飲食條件也非常差,沒有個好身體在寧古塔是活不下去的;

三、既然活不下去,就想辦法“越獄”,可是寧古塔周圍不是森林就是沼澤,人煙荒蕪,常有虎熊出沒,很有可能還沒逃多遠就迷失了方向,最終不是凍死就是被野獸吃掉。

當時被流放在寧古塔的多是科考大案和文字獄相關的江南大儒或者達官貴人,這些人家庭富裕,自幼便養尊處優,哪裡吃過什麼苦,所以在寧古塔這麼惡劣的地方,受不住極寒的氣候,再加上水土不服等等原因,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

縱上所述,就明白清朝人為何死也不願意去寧古塔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所謂寧古塔,當然不是一座塔。在滿語裡頭,“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寧古塔”也就是六個,是滿人的。雖然沒有塔,是在那地界待著,估計還不如去一座真正的塔裡面關禁閉。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摘自百度百科

現在的牡丹江,說句老實話,也不能算太發達的地區,而在三百年前,滿清的關禁還沒有開的時候,那裡更是一塊地地道道的苦寒之地。

當時的寧古塔,幾乎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那裡寒冷,更因為那裡處於崇山密林之中,幾乎就是寸草不生而虎豹橫行。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寒冷氣候,在那個缺衣少食、缺乏禦寒手段的背景之下,許多人根本熬不到冬天就一命嗚呼。

被流放的人都是關內人,很多還是養尊處優的達官貴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親國戚,平時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一到寧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於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夠存活下來的非常少。

人犯被流放到寧古塔後每天需要進行高強度的勞動,因為派他們來開發的。平時又缺衣少食,很多人連房子都沒有,只能自己搭個窩棚,簡直生活在地獄一般。


再加上寧古塔山高水遠,距離內地極其遙遠。一路上風餐露宿受盡屈辱,很多人不堪其苦就死在了路上。所以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被流放寧古塔的時候,第一反應並不是收拾東西,而是選擇自殺了事。


青言論史


寧古塔並沒有塔,而是一個地名,即現在的寧安市,有鏡泊湖瀑布,有林海雪原,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風景優美,是許多人都向往的地方。但是,在古代,這裡可是危機四伏的邊疆,幾乎可以稱得上是鳥不拉屎的地方。


《雍正王朝》中有一句經典臺詞:“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聽到這句話,即便是聽不懂,也覺得有些驚悚恐怖。寧古塔,在古代是比較出名的流放地之一,因為路途遙遠,環境惡劣而出名。

流放、發配,這種刑罰看似輕鬆,實則是古代的酷刑之一。首先,犯人要經受長途跋涉之苦,還要受與親人分離之苦。本來就相當痛苦,而且,最重要的是,千辛萬苦到了寧古塔還要“與披甲人為奴”,這無疑一種十分殘酷的刑罰。



“披甲人”,是指比較低級的為清朝戍守邊疆的人,另外,寧古塔地區也是滿清的老家。“與披甲人為奴”,其實就是讓這些犯人流放後,給披甲人當奴隸,女為娼,男為奴。而這些流放的犯人大多是一些文人墨客,王公大臣,怎麼能受得了如此奇恥大辱呢?因此,許多人寧願在被髮配之前,先殺掉妻女,再自殺,也不願被流放寧古塔,因為那種侮辱比死都難受。


歷史密探


清宮劇裡面常常會出現寧古塔這個詞彙,然而“寧古塔”往往還會跟隨著這這麼一句話: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

流放寧古塔,在清朝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刑法。《甄嬛傳》中甄嬛她爹甄遠道被人陷害,結局就是連同家人流放寧古塔。



一、寧古塔的由來

寧古塔,並沒有什麼塔,是滿洲話ningguta音譯過來的。在滿語中,寧古就是“六”,塔就是“個”,所謂寧古塔,就是“六個”的意思。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等到清朝建立之後,愛新覺羅們便認為此地是自己的龍興之地。因此為了紀念先祖,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二、披甲人

在說到流放寧古塔之前,還得說到另外一個名詞:披甲人。

清朝實施八旗制度,旗裡面又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

阿哈即奴隸,地位最低;披甲人是降兵,民族不一,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女真人,地位最高。

披甲人作為投降女真的士兵,地位是遠遠低於女真人。而且,女真人為了防止這些士兵日後叛變,選擇讓這些士兵駐守在苦難之地寧古塔,還會有女真人監視他們。

寧古塔地處黑龍江地區,氣候非常寒冷,長時間生活在那裡,是非常艱苦的一件事情。因此,披甲人的身心都會受到摧殘。

清朝的統治者很精明,他們為了安撫這些披甲人,也會適當的給他們一些“福利”。



三、流放寧古塔的可怕之處

流放寧古塔是清朝時期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可謂是生不如死啊(當然,自殺或者逃跑是不行的,畢竟還有其他家人在)。

第一點:遠離故土

中國人向來講究安土重遷,不願離開故土。流放寧古塔,則要到數千裡之外的地方去,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是永遠也沒有再回來了。這本身就是很殘酷的

第二點:流放寧古塔的過程本來就是非常艱險的

古代可不像現在交通那麼發達,道路那麼平坦。從關內帶著枷鎖千里迢迢的前往寧古塔,本身就是一種折磨。


東北氣候寒冷,犯人們吃穿都成問題,身體不好的,很容易就給凍死或者餓死了,甚至被出沒於東北的野獸給吃掉。再加上流放途中押送的官兵時不時的來兩鞭子,更加不好受

第三點:給披甲人為奴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給披甲人的福利了。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就會發配給披甲人作為奴隸。

披甲人長期處在苦寒之地,別指望他們的心理能非常健康。他們對待這些流放過來的犯人,也是相當粗暴的。

男的要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還不一定吃得飽,穿的暖,住得好。女的就更慘了,她們面臨的更加可怕,她們還得滿足披甲人的生理需求。



所以說,流放寧古塔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刑罰,甚至比死刑還嚴重。它會讓犯人遠裡故土,受盡折磨,直至死去。


小鎮月明


首先要科普的一點是,寧古塔這個地方可沒有塔,只是個地名而已。清朝時期有不少人犯了罪都是要流放去寧古塔的,這些人中有不少的官吏,同時平頭老百姓也有不少,根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大規模的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有十批之多。一直到乾隆時期,這種現象變的比較少了,犯人全都發配去新疆了。

寧古塔是清朝的一個行政區域,是滿族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非常的偏遠,環境非常惡劣,根據記載來看,此地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適合人類生活。歷史上曾有人說過,“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也猜測到了為什麼清朝的人寧死都不肯來這裡了,到了這個地方可謂是九死一生,先不說條件惡劣,如此偏遠的地方,想要順利到達都是非常難的,一路上什麼突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況且流放之人,之前最起碼都是不缺吃,不缺穿的,突然到了這樣的地方怎麼可能受的了。

在寧古塔,九月份便開始下雪,犯人們一年四季都是單衣,棉衣那是痴心妄想,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即使勉強能夠活著,身體也夠嗆了,大多數流放之人挺不過一個冬天的。所有官員都知道寧古塔的情況,自然是不願意流放去那裡,只要去了那,自己的仕途肯定是完蛋了。

基本上在那裡的人,能不能熬過冬天全部都看運氣,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邊境有人入侵,這些犯人們還要充當敢死隊,和對方作戰。清朝之人幾乎都聽過寧古塔的大名,民間管此處叫做,人間煉獄,他們寧死不去也很正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寧古塔其實不算很偏僻的地方,也就現在吉林到黑龍江地界,還不到哈爾濱,或者說哈爾濱也是在當時的發配流放範圍之內。確實氣候算惡劣,但是並非到不可居住的程度。中原人不願意去其實只能說某些文人很作,養尊處優貪生怕死。

我記得第一次去雲南的時候,被雲南人稱呼為蠻人,因為我是福建人。在歷史上,我們福建,包括廣東廣西等地區在中原人眼裡就是一個化外之地,也是隻有犯過罪,逃難的人會來這裡。而古詩裡多次提及被髮配到嶺南的都會哀父叫母的,其實就是作,養尊處優慣了,沒有丫鬟使喚就覺得苦!試問一下,現在有多少人願意被髮配到廣東福建等地的?

在清朝時期,這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意思就是,到寧古塔給當兵的人做農奴。寧古塔地區其實還不算朝廷最惡劣的地區!在當時,清軍的最北駐軍在曖暉城。這個地方可比寧古塔更往北上幾千裡地。寧古塔只能算是一個屯田的基地,清朝的大量軍需在寧古塔生產,然後運到前線去支援駐防軍守邊。有點類似於建設兵團。因此,其實也就那樣,主要還是人的心態問題。想當大爺,沒門,當老百姓,富足。


優己


寧古塔不是塔,只是滿語的音譯詞,原來是六個的意思,相傳努爾哈赤父輩兄弟六人曾居住於此,故稱此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六祖城至今仍在,在遼寧新賓永陵鎮境內。

清朝時期哈爾濱以南、以東都是寧古塔的轄界,主要就是今天牡丹江一帶,如此風景秀麗、令人心馳神往的好地方為何會成為清朝人的夢魘呢?

在古代,有一種僅次於死刑的刑法叫做流放。統治者為了彰顯仁德,不降重罪的犯人處死,而將他們發配到千里之外、了無人煙的清苦之地,開墾荒地、種田鋪路,戍守邊疆,既能讓他們勞動改造,又能創造GDP。而寧古塔就是清朝的主要流放之地,被流放人數高達150萬之眾,且以江南文人、官員為主。

古代不似今天有發達的交通工具, 千里迢迢,幾個小時就到了。就算有,犯人也不配使用,他們是贖罪之人,得帶著厚重的枷鎖和腳鏈,在士兵的驅趕中,靠雙腳一步步走到寧古塔,從北京到黑龍江又何止千里之遙!

犯人這一路堪比唐僧西天取經,要歷經磨難,虎狼野獸的撕咬、流感瘟疫的肆虐、惡劣天氣的侵襲、看守士兵的毒打都能要了犯人的小命。

能夠活著到了寧古塔,才發現磨難才剛剛開始。我們都知道東北的天氣,古代的寧古塔絕對是苦寒之地,環境惡劣,體質不好的人根本活不過那裡的冬天。

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是給披甲人奴,披甲人就是駐守寧古塔的士兵,是這裡的主人。犯人剛到這裡就會被分配到各個披甲人手下做奴隸,聽從披甲人的號令。

奴隸是沒有任何自由的,只是主人的一件物品。女犯人慘遭蹂躪,玩夠就被賣到妓院;男人每日做繁重的苦力,有的會被換馬或是任何主人喜歡的物件。長時間守著這苦寒之地,披甲人心理都有些變態,喜歡虐待犯人,毒殺犯人,就算打死了也不犯法。

這些流放的犯人多是文人、官員出身,因為政治錯誤流落至此,本來體力勞動就很難承受,還有遭受謾罵毒打,精神備受折磨。

有生之年無法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未來只有黑暗沒有光明,這種沒有奔頭的活著比死亡更可怕,所以很多人寧願死,也不想被髮配去寧古塔。


史論縱橫


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的名字,而是從滿語音譯而來的地名,“寧古”在滿語中是“六”的意思,“塔”則是“個”的意思,因此寧古塔如果從滿語直譯的話就是“六個”的意思。據說寧古塔是清皇室祖上的龍興之地,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曾經命名此地為寧古塔貝勒,因為他的六個兒子曾經居住在這兒,後來簡稱為寧古塔。寧古塔地址偏僻,在遼東的極北之地,距離當時的京城大概有七、八千里的距離,在古代也可以說是相較於嶺南的偏僻而更加荒無人煙的極北了。

清朝初年的時候,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受管轄于吉林將軍,雖然是龍興之地,但是成為了當時朝廷的流放囚犯的主要地點之一。根據清朝對於流刑的嚴格規定,當時根據遠近距離將流放氛圍三到四個等級,而寧古塔在當時就是最高級別的流刑,即4000裡(極邊和煙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丁酉科考案中的吳兆騫以及許多的歷史名人都曾經是這裡的流放犯。

清朝人不願意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原因其實可想而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地遠、艱苦為奴為婢、重罪。

其一就是路途遙遠。對於古人來講,流放不是說人把犯人運到目的地,讓他們服役就好,而是要讓犯人親自步行到那裡,這樣才達到了懲罰的目的。往北走,尤其是這種極寒之地,一路上路過的很多地方也是寸草不生,或者就是遇到野獸出沒,據說很多人半道上就死掉了。清朝也曾因為經常有犯人被凍死而改換流放的月份。其次就是,即便到達了目的地,也並不是去坐在監獄裡面就成了,而是要從事極重的勞動,或者為奴或者就是做苦力,三餐也並不保證“營養”。當然,也有一些文人到了當地受到了優待,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整體的流放犯生活的質量就很好。最後就是,一般流放到寧古塔已經是清朝最高的流放級別了,這樣的大案子往往也會牽連眾多,所以人們對流放寧古塔也一直都心懷畏懼。

寧古塔現在歸屬於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這是在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所規定的。


國家人文歷史


清朝的影視劇在現代非常盛行,相信看過相關影視的朋友們都會經常注意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清朝處罰重犯一般都會發配前往的寧古塔。

一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座怪異非常的塔制建築,最後再加上處罰犯人的作用,所以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座塔形的監獄。



沒有塔的寧古塔以及寧古塔的意思

但實際中的寧古塔根本就沒有塔,寧古塔是類似於古代新疆和南方蛇蟲橫行之地的犯人發配重地。

寧古塔的範圍非常廣,主要在現在的黑龍江邊境以及深入西伯利亞的一大塊地方,常年寒冷萬分,一到冬天就大雪皚皚,在那個年代來說,簡直就是一個人間絕境。

寧古塔雖然有三個字,但這卻只是漢語翻譯才出現的三個字,寧古塔在滿人的語言中實際只代表了兩個字,首先寧古就是一個字的意思,在他們的語言中代表著“六”的意思,而塔就是“個”意思,合起來代表的意思就是“六個”。

在滿人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發源於寧古塔地區的,而他們的祖先有兄弟六個人,這兄弟六人聯手構成了一股很強大的力量,最終在寧古塔地區打下了一片天地,後來經過慢慢發展,這才構築出了他們最開始的部落架構。

當時會發配往寧古塔的主要有兩種人,第一種就是明朝的降兵降將們。

清朝披甲人以及發配往寧古塔的披甲人

這些降兵降將們身上有著比普通人強上很多的戰鬥力,而旗人本身的數量是極其稀少的。

他們僅以20萬的人口數量就統治了一個人口將近上億的龐大帝國,因此很多時候他們就遭遇到了兵源不足的尷尬,於是他們就利用降兵降將為他們駐守起了邊疆。

而這些降兵降將們就是影視劇中經常會說到的“披甲人”,披甲人的身份在滿清中還是很高的,地位僅次於旗人,當時寧古塔的北方有著許多的俄羅斯人蠢蠢欲動,所以清人就調撥了不少的明朝降兵來到寧古塔充當披甲人。

披甲人的身份有點相當於開墾兵團,他們生活在數九寒冬的絕寒地區,平常如果有外敵侵擾,他們就會披上盔甲,拿起武器上線迎敵,而如果是在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就會拿起農具下馬耕田、外出打獵。

如果看過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朋友這個時候腦海中可能就會浮現一個詞,守夜人。

(權力遊戲中的守夜人)

在漫漫的長冬中,他們以罪人的身份守護起了自己僅存的一絲榮耀,用漫無邊境的痛苦救贖自己的罪過,他們一旦步入此門,將永生永世不得翻身,不過披甲人和守夜人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們可以結婚生子。

發配往寧古塔為披甲人們做奴隸的犯人

而除了披甲人之外,當時也會有一些犯下了重罪的官員以及平民百姓們會被髮配到寧古塔。

這些人在待遇上和披甲人是有著很大區別,他們一旦被定下罪名,在來到寧古塔之後就會變成披甲人們的奴隸,將永生永世的侍奉著披甲人們,除非有特殊情況被皇帝免去罪名,不然終身不得離開。

而在這些為奴的發配者中,官員文人與平民百姓之間也有著一定的區別。

當時的寧古塔除了披甲人之外,還有著不少滿清的旗人,他們對有文化的讀書人都是比較尊敬的,所以一般種地、做苦力活的工作並不會讓官員文人發配者們做。



他們會讓這些有文化的人幫他們管理當地的事務,然後幫他們教他們的子女認字、讀書。

流放寧古塔罪名的恐怖之處

在現代,黑龍江地區冬天因為白雪、冰塊的美景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去參觀遊覽,所以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發配寧古塔的恐怖地之處。


首先當時的發配者們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因為要受罪的原因,他們只能靠步行的方式通過千里迢迢的趕路前往寧古塔。

而且當時東北大部分是森林地區,他們在穿越這些森林的時候一路上有可能會碰到當時數量很多的東北虎或者野狼,發生這些情況的話,他們的生命安危就會遭受到巨大的威肋。

除了野獸的威脅之外,很多人可能都熬不過這千里迢迢的步行,他們一路上供養極為稀少,一旦遭遇到生病的情況,那他們就很有可能會命喪在這半路之中。

所以在那個年代,發配是要比死亡還要可怕的,因為古人有著很濃的家鄉情懷,一想到要去環境這麼惡劣的地方、走那麼遠的路程,死後還不能安葬在家鄉,很多人都是會感到頭皮發麻的。

不過他們可不敢自殺,因為一旦自殺的話就會禍及到家人,所以他們寧願死在半路也不願在家中自殺。

流放之法應當可以在今時使用

其實我們仔細想一下,古代的流放是很值得我們現在借鑑的,雖然我們現在的犯人會有各種各樣的體力勞動,但是相比於他們犯下的大惡來說卻是遠遠不足的。

就單單說現在的人販子吧,他們絕對是最不可饒恕的犯罪者之一,僅僅只是關押和勞動我覺得是無法懲罰他們罪惡的。

我覺得古代的發配可以執行在這些人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將他們押赴往西藏高原的邊境哨所上,不給他們提供暖氣,讓他們一年四季都處在嚴寒和高原稀薄的空氣之中,為士兵們做體力鋪助工作,我覺得這個才是最能懲罰他們的方法。

所以說寧古塔是沒有塔的,而對當時的犯人來說,寧古塔是他們寧願承受死亡懲罰都不願意去的地方,因為這一路山高水遠只能步行、條件惡劣萬分又遠離家鄉,因此他們是寧願死亡都不願意去的,不過他們可不敢就這麼一了百了,因為他們還有著家人的牽掛,為了家人不受到牽連,他們就必須得按照規則行事。


孤客生


首先就是說寧古塔沒有塔,和老婆餅裡面沒有老婆是一個意思。寧古塔是在黑龍江牡丹江市一代,而寧古的滿文意思就是六個,而寧古塔的來源就是說有六個兄弟在這裡居住,所以就成了寧古塔。而但凡熟悉清史的人都能看到流放寧古塔這一句話,而在漫長的歲月中,不知有多少人流放到了寧古塔。

而在古代有著無數的刑罰,而唯獨清廷特別願意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別的朝代一般都是流放到廣東、四川等地,宋朝的蘇東坡就流放到了廣東,但是蘇東坡流放廣東之後就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名句。

而清朝的時候,廣東和四川也已經開發的蠻好,不再是那種不毛之地。於是清廷就另覓流放之地,而正好此時的寧古塔還是不毛之地,所以清廷就讓人流放到寧古塔。

起初的清廷是將他們流放到寧古塔,既能讓他們飽受流放之苦,而且還能建設東北,畢竟東北是滿清的興起之地。對祖地的建設還是不能疏忽的,於是清朝就在犯人的裁決書上,寫著流放寧古塔,永生不得入關。

而古代的人一般流放也都是走路過去,然後從關內一直走到寧古塔。首先就是氣候你受不了,東北的氣候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你一個流放的人也沒什麼特別的待遇,而在路上也就是野獸攻擊的對象,而且你就算走到了寧古塔,那也沒什麼好下場。

走到寧古塔的人下場也都是給披甲人做奴,而這裡的披甲人也就是滿清的八旗子弟,而到了這裡男的就會以奴隸身份被八旗的人瓜分,然後就是做苦力。而女人的話稍微有點姿色,那就被賣到青樓,或者被糟蹋。而因為消息不通,所以這裡的消息也很難傳到中原,而中原的人也慢慢的把寧古塔想象成人間地獄。

而有請一代流放到寧古塔的人總數超過了150萬人,而這些人也大多數都是江南士子,又或者是達官顯貴。而這些人本來就沒經歷過北方的嚴寒,他們本來都是在江南醉生夢死的,結果突然讓他們去哪荒涼的東北,所以有很多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去哪寧古塔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