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地球之所以能維持生命,僅僅是因為我們的星球是在微妙的、不可能的平衡上。我們擁有大氣層大氣層、接近太陽,以及無數其他美麗的巧合,不僅使生命得以進化,而且茁壯成長。

然而,我們就在這裡,坐在辦公桌前,在咖啡店裡,走在大街上,就好像我們的存在本身並不是某種非凡的奇蹟。

但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可能會結束。總有一天,地球將不再適合我們所知的任何類似生命的事物生存。

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可能要到數十億年後才會出現。但是,取決於天體物理學的變遷,它也可能發生在明天或之間的任何時候。

以下是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可能死亡的許多方式。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1)地球融化的核心可能會冷卻。

地球被一個叫做磁層的保護性磁層所包圍。磁場是由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著一個由液態鐵和鎳(外核)組成的厚厚的外殼,圍繞著一個實心金屬球(內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發電機。

磁層使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發生偏轉,在受到撞擊時改變其大小和形狀。不過,如果核心冷卻,我們就會失去磁層--也會失去對太陽風的保護,太陽風會緩慢地把我們的大氣層吹向太空。

火星--曾經富含水和厚厚的大氣層--在數十億年前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導致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似乎沒有生命的世界。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2)太陽開始死亡和膨脹。

太陽,以及我們相對太陽的位置,也許是我們脆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太陽仍然是一顆恆星。恆星會死亡。

現在,太陽正處於生命的中途,通過核聚變穩定地將氫轉化為氦。不過,這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從現在起數十億年後,太陽將耗盡氫氣,開始熔化氦。這是一種更有活力的反應,它將把太陽的各層向外推,並可能開始把地球拉向太陽。

我們會被焚化然後蒸發。或者太陽的膨脹會把地球推出軌道。它會像一顆流氓的行星一樣凍死,不受任何恆星的束縛,在虛空中漂流。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3)我們可能與一顆流氓行星相撞。說到流氓行星,太空並不友善。行星在形成過程中經常被逐出恆星系。

根據最近的模擬,事實上,流氓行星的數量可能會比銀河系中的恆星多100000倍。這些流氓行星中的一顆可能漂進太陽系,把地球送入一個極端而不適宜居住的軌道,甚至把我們趕出太陽系。

或者撞向地球並毀滅它。這並不是沒有發生過的。大約四十五億年前,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太陽系中一顆較大的行星--形成了現今的地球和月球。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4)小行星可能轟炸地球。

來自太空的岩石可能具有相當大的破壞力--一顆很大的岩石可能結束了恐龍時代。

不過,還是有可能的。地球在形成後的數億年間,一直受到小行星的猛烈轟擊。影響如此之大,海洋沸騰了整整一年。那時所有的生命都是單細胞的,只有最耐熱的微生物才能存活下來。今天更大的生命形式幾乎肯定做不到這一點。如果我們遭受類似的衝擊,氣溫可能會在幾個星期內達到900華氏度以上。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5)地球可能會過於靠近流浪的黑洞。

黑洞既神秘又可怕。連名字都是不祥的。我們對它們知之甚少,但我們確實知道它們是如此密集,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逃出黑洞的視界之外。

科學家們認為“退縮”黑洞在太空中游蕩。一個黑洞能夠穿過太陽系,這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光不能逃脫,地球肯定不會。對於在一個足夠大的流浪黑洞存在的情況下,在極限點之後會發生什麼,有兩種想法。

在事件視界之外,原子可能會伸展,直至被完全分離。另一些物理學家則認為我們會一直跑到宇宙的盡頭,或者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

即使一個退縮的黑洞與地球擦肩而過,導致地震和其他破壞,把我們踢出太陽系,或者把我們螺旋式地推向太陽。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6)地球可能在伽馬射線暴中被毀滅。

伽馬射線暴,或稱伽馬暴,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現象之一。大多數都是大質量恆星死亡時塌陷的結果。一次短暫的爆炸可以釋放出比我們的太陽在其一生中所能釋放的更多的能量。

這種能量有可能消除臭氧層,使地球充滿危險的紫外線,並觸發全球迅速降溫。事實上,一個指向地球的伽瑪暴可能在4.4億年前導致了第一次大滅絕。

幸運的是,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項目副主任大衛湯普森認為,伽馬射線暴並不是一個大問題。這種風險相當於“如果我在馬里蘭州鮑伊的衣櫥裡發現一隻北極熊,我可能會面臨的危險。”

地球毀滅的7種可怕的死亡方式

7)在最後的“大撕裂”中,宇宙可能會分崩離析。

這件事實際上可以終結整個宇宙,而不僅僅是地球。這個想法是:一種叫做暗能量的神秘力量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將宇宙推開。

如果繼續加速,就像現在這樣,也許220億年後,保持原子在一起的力量就會失效--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會溶解成輻射。

但是假設“大撕裂”是個啞彈,誰知道在一場人類無法生存的全球性災難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一些微生物有可能存活下來重新播種生命。但是,如果我們的毀滅是徹底的,我們至少可以希望有其他的智能生命存在,並給予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